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街头政治”的实质和特点
“街头政治”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屡见不鲜。它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形式,有正向和反向之分,关键看为谁所用,欲达到什么目的。
“街头政治”,通常指某些政治势力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发动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冲击政府部门的活动。具体表现有: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游行集会,举办街头讨论会或组织辩论演讲,发起街头签名运动,搞群众性串联,罢工罢课,静坐绝食,占领广场,围困政府机关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世界范围内“街头政治”的现实看,它实际上已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拓展其势力范围和在别国建立亲美政权的有效工具。
当代由美国推行的“街头政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这些“街头政治”大多“和平”地进行,但也可能演变成为暴力冲突,导致流血。(2)“街头政治”的组织者,有的直接站出来煽风点火,更多的则藏于幕后,暗中操纵。(3)常伴随着外部势力的介入,往往有邻国或大国争夺的背景。(4)这些“街头政治”主要由一国的反对派组织发动,因而常处于攻势;而当权者则居守势,结果常是当权者不断妥协,最终丧失政权。(5)军队是“街头政治”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街头政治”的组织者总要极力争取军队、警察的同情和支持,使军队保持“中立”或最终倒戈。(6)就后果而言,“街头政治”可造成政局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国家的分裂。(7)当前有一种趋向值得注意:有越来越多的当权者因害怕国际制裁,不敢轻易动用武力对付“街头政治”。
二、美国推行“街头政治”的策略
美国欲搞垮一国政权,通常使用两种手段,一是诉诸武力,用枪炮直接推翻它所敌视的政权,并扶持一个亲美政府。但这种方式代价高昂,后遗症颇多,效果不佳。二是推行“街头政治”。利用选举,培植亲美代理人,并竭尽全力帮助其登台夺权。事实证明,目前后一种方式行之有效且代价较小: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至今已花费2000多亿美元,死亡1500多名士兵,仍没有完全达到目的;而对乌克兰仅投入2亿美元,未发生人员伤亡,而大见成效。
在实践中,美国已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别国搞“街头政治”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打出“民主”、“改革”的旗号,煽动民众
“民主”始终是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旗号。事实证明,在有些国家喊出此类口号能有效动员民众。1989年10月7日,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示威者在共和国宫国庆招待会场外高呼“民主”、“改革”等口号。同年10月9日,莱比锡爆发了7万人参加的游行示威,其后事态急剧扩大,最终导致昂纳克的下台和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10月28日,保加利亚反对派“生态公开性”组织举行反政府集会示威,要求“民主”和“公开性”,形势发展异常迅速,保共总书记日夫科夫于当年11月10日被迫辞职。
(二)物色和扶持反对派领导人做代理人
美国早就意识到,没有代理人的“街头政治”往往难成气候。为此,他们十分注意培养起领导作用的骨干分子,以使整个活动的展开有纲领、有步骤地进行。波兰的瓦文萨、南斯拉夫的科什图尼察、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乌克兰的尤先科都是美国相中的“领袖人物”,他们明里暗里都受过美国的鼎力相助,有的还在美国接受过“民主教育”。
(三)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代理人一旦选定,美国便多管齐下,通过各种渠道,向其代理人提供财政支持、舆论配合和技术指导。比如,通过各种基金会向代理人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对反对党给予公开的资金支持,向反对党的电台、报刊、电视台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在“人权”和“民主”的幌子下,煽动民族纠纷和劳资纠纷等。以索罗斯基金会为例。该基金会1980年开始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的“七七宪章”运动,1981年开始支持波兰“团结工会”运动,1984年在匈牙利建立了东欧第一个基金会,又于1987年建立了“苏联索罗斯基金会”;之后又打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国。这些国家随之相继出现了大同小异的各种“街头政治”活动,冲击这些国家的政权机构,成为这些国家共产党政权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格鲁吉亚所谓的“天鹅绒革命”中,西方势力借助其非政府组织事先作了充分的筹划,如花多少钱、资助哪个反政府组织、与谁合作等。他们还派得力干将进入格鲁吉亚,对格反对派发动“街头政治”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四)抓住当事国举行大选之机,帮助反对派夺权
“街头政治”的发生,不仅有诸多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还与西方鼓吹的“多党制”、“普选制”密切相关。现今西方更多地抓住当事国举行选举的机会,发起“街头政治”进行夺权,以推行西方式的制度。从南斯拉夫到格鲁吉亚、乌克兰的政权更迭,都是亲西方的反对派领导人在选举中落败后,宣称选举“舞弊”,不承认选举结果,在美国的支持下挑起街头纷争的结果。
(五)“街头政治”的地点一般选择在一国的政治中心——首都
因为在这里西方的外交官和记者容易介入,影响大、传播快,原本是一国的局部事件很快就会“国际化”,有助于美国动员国际社会向当事国当局施压。
(六)新闻传播在“街头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街头政治”中,美国利用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强势地位,对当事国实施媒介“轰炸”,将当权者贴上“独裁”、“反民主”、“反人道”、“违反‘人权’”等标签,大张挞伐,为反对派夺权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不厌其烦地播放反对派的声明、讲话,以影响受众和选民。
(七)施加高压不许当事国当局动武
美国知道,街头政治的克星是武力。所以,它总是以“国际舆论”施加压力,以“经济制裁”相威胁,迫使当事国当局不使用武力。一方面捆住当权者的手脚;另一面让反对派放开手脚地干,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街头政治”得手的内外条件
“街头政治”在一国的发生,通常有国际和国内两重背景。就国际背景来讲,外部势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苏联、东欧共产党丢失政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的下台,许多国家的政局动荡,都与外部势力的干预分不开。与此同时,“街头政治”在任何一个国家得手,还须具备特定的内部条件。通常来说,经济社会矛盾激化、政治体制不健全和缺乏民主、官场腐败等,都是“街头政治”爆发的内因。
从苏联解体的教训看,美国的遏制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苏联解体主要源于内因:(1)尽管苏联军力强大、科技发达,但人们生活水平并没有随之提高。(2)苏联的特权阶层和两极分化,激起了群众强烈不满。(3)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搅乱了人们的思想。(4)苏共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国内的经济社会矛盾被外部势力利用,会引发复杂的“街头政治”局面。20世纪80年代波兰的情况是,工人对生活条件极度不满,西方就派人来做工作,建立“团结工会”,推出瓦文萨,最终搞垮了共产党政权。这次在乌克兰政治危机中,外部势力极力让老百姓相信:选择尤先科就是选择民主,才能告别贫困。
四、应对“街头政治”的政策建议
美国搞“街头政治”频频得手,来势愈发凶猛。美国视我国为其推行全球霸权的最大威胁,我国始终是其分化、西化、弱化的重要目标。如果在我国首都北京爆发大规模“动乱”,美国必将推波助澜,大加利用。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还在拉大、失业率上升、有的官员贪污腐败、部分青年人信仰缺失、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诱发“动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紧研究对策。综合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深刻认识到,“街头政治”不仅会影响国家形象、削弱我党的执政能力,还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要充分利用南、格、乌的生动事例,在广大干部和高校师生中开展形势教育,请领导和专家做报告,讲清“街头政治”的实质与危害,以增强识别力和免疫力,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
(二)要组织一支宏大的骨干队伍,当需要时能拉得出、用得上
必要时用他们反制“街头政治”。就像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那样,用合法的群众行动对付“街头政治”。目前,高校中政治教员、辅导员和部分党团干部正在被“边缘化”,这很不正常。届时他们或许能成为对付“街头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斗争中,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三)要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
当前要采取坚决措施,遏制两极分化和贪污腐败,这是防止和对付“街头政治”最具根本性的办法,是治本之策。有的群众有不满情绪,领导不能怕,要给群众说话的机会和发泄不满的渠道。如果他们的意见是对的,就应该接受;如发现存在误解,就应解释清楚。这样可缓和矛盾,防止事态扩大。
(四)要确保党对军、警的绝对领导
所谓的军队“国家化”和“中立化”,完全是陷阱,东欧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沉痛教训就是明证。应对所谓的“街头政治”,我们决不能放弃无产阶级专政。
(五)加紧建立“街头政治”的应急机制,遇事快速处理,避免事态扩大、蔓延
建议深入研究瓦文萨、萨卡什维利和尤先科上台以及米洛舍维奇、谢瓦尔德纳泽下台的过程与原因,这对于我们认清美国推行“街头政治”的战略意图、策略手法,研究我们的应对之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张崇防、马越舟、王万征整理)
“街头政治”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屡见不鲜。它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形式,有正向和反向之分,关键看为谁所用,欲达到什么目的。
“街头政治”,通常指某些政治势力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发动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冲击政府部门的活动。具体表现有: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游行集会,举办街头讨论会或组织辩论演讲,发起街头签名运动,搞群众性串联,罢工罢课,静坐绝食,占领广场,围困政府机关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世界范围内“街头政治”的现实看,它实际上已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拓展其势力范围和在别国建立亲美政权的有效工具。
当代由美国推行的“街头政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这些“街头政治”大多“和平”地进行,但也可能演变成为暴力冲突,导致流血。(2)“街头政治”的组织者,有的直接站出来煽风点火,更多的则藏于幕后,暗中操纵。(3)常伴随着外部势力的介入,往往有邻国或大国争夺的背景。(4)这些“街头政治”主要由一国的反对派组织发动,因而常处于攻势;而当权者则居守势,结果常是当权者不断妥协,最终丧失政权。(5)军队是“街头政治”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街头政治”的组织者总要极力争取军队、警察的同情和支持,使军队保持“中立”或最终倒戈。(6)就后果而言,“街头政治”可造成政局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国家的分裂。(7)当前有一种趋向值得注意:有越来越多的当权者因害怕国际制裁,不敢轻易动用武力对付“街头政治”。
二、美国推行“街头政治”的策略
美国欲搞垮一国政权,通常使用两种手段,一是诉诸武力,用枪炮直接推翻它所敌视的政权,并扶持一个亲美政府。但这种方式代价高昂,后遗症颇多,效果不佳。二是推行“街头政治”。利用选举,培植亲美代理人,并竭尽全力帮助其登台夺权。事实证明,目前后一种方式行之有效且代价较小: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至今已花费2000多亿美元,死亡1500多名士兵,仍没有完全达到目的;而对乌克兰仅投入2亿美元,未发生人员伤亡,而大见成效。
在实践中,美国已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别国搞“街头政治”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打出“民主”、“改革”的旗号,煽动民众
“民主”始终是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旗号。事实证明,在有些国家喊出此类口号能有效动员民众。1989年10月7日,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示威者在共和国宫国庆招待会场外高呼“民主”、“改革”等口号。同年10月9日,莱比锡爆发了7万人参加的游行示威,其后事态急剧扩大,最终导致昂纳克的下台和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10月28日,保加利亚反对派“生态公开性”组织举行反政府集会示威,要求“民主”和“公开性”,形势发展异常迅速,保共总书记日夫科夫于当年11月10日被迫辞职。
(二)物色和扶持反对派领导人做代理人
美国早就意识到,没有代理人的“街头政治”往往难成气候。为此,他们十分注意培养起领导作用的骨干分子,以使整个活动的展开有纲领、有步骤地进行。波兰的瓦文萨、南斯拉夫的科什图尼察、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乌克兰的尤先科都是美国相中的“领袖人物”,他们明里暗里都受过美国的鼎力相助,有的还在美国接受过“民主教育”。
(三)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代理人一旦选定,美国便多管齐下,通过各种渠道,向其代理人提供财政支持、舆论配合和技术指导。比如,通过各种基金会向代理人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对反对党给予公开的资金支持,向反对党的电台、报刊、电视台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在“人权”和“民主”的幌子下,煽动民族纠纷和劳资纠纷等。以索罗斯基金会为例。该基金会1980年开始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的“七七宪章”运动,1981年开始支持波兰“团结工会”运动,1984年在匈牙利建立了东欧第一个基金会,又于1987年建立了“苏联索罗斯基金会”;之后又打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国。这些国家随之相继出现了大同小异的各种“街头政治”活动,冲击这些国家的政权机构,成为这些国家共产党政权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格鲁吉亚所谓的“天鹅绒革命”中,西方势力借助其非政府组织事先作了充分的筹划,如花多少钱、资助哪个反政府组织、与谁合作等。他们还派得力干将进入格鲁吉亚,对格反对派发动“街头政治”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四)抓住当事国举行大选之机,帮助反对派夺权
“街头政治”的发生,不仅有诸多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还与西方鼓吹的“多党制”、“普选制”密切相关。现今西方更多地抓住当事国举行选举的机会,发起“街头政治”进行夺权,以推行西方式的制度。从南斯拉夫到格鲁吉亚、乌克兰的政权更迭,都是亲西方的反对派领导人在选举中落败后,宣称选举“舞弊”,不承认选举结果,在美国的支持下挑起街头纷争的结果。
(五)“街头政治”的地点一般选择在一国的政治中心——首都
因为在这里西方的外交官和记者容易介入,影响大、传播快,原本是一国的局部事件很快就会“国际化”,有助于美国动员国际社会向当事国当局施压。
(六)新闻传播在“街头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街头政治”中,美国利用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强势地位,对当事国实施媒介“轰炸”,将当权者贴上“独裁”、“反民主”、“反人道”、“违反‘人权’”等标签,大张挞伐,为反对派夺权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不厌其烦地播放反对派的声明、讲话,以影响受众和选民。
(七)施加高压不许当事国当局动武
美国知道,街头政治的克星是武力。所以,它总是以“国际舆论”施加压力,以“经济制裁”相威胁,迫使当事国当局不使用武力。一方面捆住当权者的手脚;另一面让反对派放开手脚地干,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街头政治”得手的内外条件
“街头政治”在一国的发生,通常有国际和国内两重背景。就国际背景来讲,外部势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苏联、东欧共产党丢失政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的下台,许多国家的政局动荡,都与外部势力的干预分不开。与此同时,“街头政治”在任何一个国家得手,还须具备特定的内部条件。通常来说,经济社会矛盾激化、政治体制不健全和缺乏民主、官场腐败等,都是“街头政治”爆发的内因。
从苏联解体的教训看,美国的遏制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苏联解体主要源于内因:(1)尽管苏联军力强大、科技发达,但人们生活水平并没有随之提高。(2)苏联的特权阶层和两极分化,激起了群众强烈不满。(3)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搅乱了人们的思想。(4)苏共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国内的经济社会矛盾被外部势力利用,会引发复杂的“街头政治”局面。20世纪80年代波兰的情况是,工人对生活条件极度不满,西方就派人来做工作,建立“团结工会”,推出瓦文萨,最终搞垮了共产党政权。这次在乌克兰政治危机中,外部势力极力让老百姓相信:选择尤先科就是选择民主,才能告别贫困。
四、应对“街头政治”的政策建议
美国搞“街头政治”频频得手,来势愈发凶猛。美国视我国为其推行全球霸权的最大威胁,我国始终是其分化、西化、弱化的重要目标。如果在我国首都北京爆发大规模“动乱”,美国必将推波助澜,大加利用。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还在拉大、失业率上升、有的官员贪污腐败、部分青年人信仰缺失、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诱发“动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紧研究对策。综合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深刻认识到,“街头政治”不仅会影响国家形象、削弱我党的执政能力,还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要充分利用南、格、乌的生动事例,在广大干部和高校师生中开展形势教育,请领导和专家做报告,讲清“街头政治”的实质与危害,以增强识别力和免疫力,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
(二)要组织一支宏大的骨干队伍,当需要时能拉得出、用得上
必要时用他们反制“街头政治”。就像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那样,用合法的群众行动对付“街头政治”。目前,高校中政治教员、辅导员和部分党团干部正在被“边缘化”,这很不正常。届时他们或许能成为对付“街头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斗争中,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三)要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
当前要采取坚决措施,遏制两极分化和贪污腐败,这是防止和对付“街头政治”最具根本性的办法,是治本之策。有的群众有不满情绪,领导不能怕,要给群众说话的机会和发泄不满的渠道。如果他们的意见是对的,就应该接受;如发现存在误解,就应解释清楚。这样可缓和矛盾,防止事态扩大。
(四)要确保党对军、警的绝对领导
所谓的军队“国家化”和“中立化”,完全是陷阱,东欧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沉痛教训就是明证。应对所谓的“街头政治”,我们决不能放弃无产阶级专政。
(五)加紧建立“街头政治”的应急机制,遇事快速处理,避免事态扩大、蔓延
建议深入研究瓦文萨、萨卡什维利和尤先科上台以及米洛舍维奇、谢瓦尔德纳泽下台的过程与原因,这对于我们认清美国推行“街头政治”的战略意图、策略手法,研究我们的应对之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张崇防、马越舟、王万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