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下之贾探春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ang36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贾探春作为贾府的三小姐,是大观园中见识非凡、才智出众的女孩。她才干精明、志向远大,但是生不逢时、命运不佳。身负“庶出”的枷锁,在大观园里巧妙逢迎,深得贾府上下的喜爱,最后远嫁他乡。她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度对人心的伤害,是封建末世绝望的呐喊。
  关键词:贾探春;封建制度;才智出众
  作者简介:王赛(1992.5-),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1
  贾探春,作为《红楼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形象之一,精明强干的心性、清醒睿智的头脑、自尊自爱的自我保护意识,都使探春成为不同于金陵十二钗其他女性的原因。而这样的一个优秀敏锐的女孩却是出生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思想极为牢固的大家族中,带着强烈的自尊自爱的意识在这个封建末世痛苦地挣扎与抗争。
  一、庶出身份,自卑心理
  《红楼梦》描述的是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贾府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枷锁下,贾探春的庶出身份就成为了她内心深处最沉重的伤痛。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兴儿在尤二姐处这样形容探春——“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这几句话清晰明了得概括了探春的性格特征,果敢泼辣,敢作敢为,不是一个柔弱可欺的女子。而她这种与众不同的性格正是源于封建制度带给她的强烈自卑心理。
  第五十五回中,李纨和探春协助王夫人理家。在亲舅舅赵国基丧葬费这一问题上,探春的一番话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与赵姨娘的主仆身份,让人不禁感叹其绝情。“我拉扯谁了?谁家的姑娘们拉扯奴才了?”这一番话义正言辞地撇清了自己同生身母亲、舅舅的关系,代之以主仆身份。这种极致的自卑自尊与自爱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探春的“礼”,就是封建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她所谓的“按礼尊敬”就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礼。这種畸形的尊卑等级制度也造成了探春和赵姨娘之间不同寻常的畸形母女关系。
  二、心思缜密、工于心计
  在探春冷冰冰的心里,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完全是建立在低位尊卑和价值之上的,很少有个人感情的成分存在。像赵姨娘和贾环这样影响自己的主子身份的人,探春一向是态度分明。相反,只要是对自己上位有利的人,探春都会煞费苦心地打点关系,赢得贾府上下的人心。
  贾母作为贾府金字塔尖的人物,作为封建势力中的上层,探春首先就要讨得老夫人的喜爱。《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正值中秋之夜,贾母余兴未消,可众姐妹都因为熬不惯纷纷散了。“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儿的,尚还等着。”贾母的话透出了隐隐的孤独、失望和责备。这时候,探春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投其所好的留下了陪贾母赏月。这无疑也赢得了贾母对她的宠爱和赏识,她善于选择场合机会表达的自己的孝道,在王夫人、凤姐、宝玉、黛玉等人都不在贾母身边的时候,才更能体现出她对于贾母的孝顺。这里面离不开探春从小养成的审时度势的能力和才智过人的心机。老太太也不禁直言:“我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其间不难看出贾母对探春的宠爱。
  三、男子抱负,管家才能
  在贾家这样一个封建家族逐渐没落的过程当中,探春是这个家庭中头脑最清醒、眼光最敏锐、人生态度最为积极的人。她看得到家族没落的将来,有为家族兴利除弊的豪情壮志,却也有着古代文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惆怅。
  第五十五回,探春反驳张姨娘时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个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多说的。”探春的男子气概和志向抱负使她成为了一个改革者,但这样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不是她这样一个小姑娘说改变就能改变的,探春的远嫁和四大家族的没落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种必然。
  探春理家遇上其舅赵国基的死,吴新登媳妇欺负探春年轻,故意出难题。探春知道只有揭穿她的诡计才能真正树立威信,“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还不快找了我来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像我们没注意了。”这一番话说的吴新登媳妇满面通红,也使众媳妇都伸舌头,就此领略了探春的精明和厉害。在这之后,探春又蠲免了宝玉等人上学吃点心和买纸笔的费用,蠲免了姑娘们每月的头油脂粉钱。探春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凤姐都不禁赞赏,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探春卓越的治家才能。但探春的改革只是杯水车薪,在整个贾家腐败没落的背景之下是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的。
  小结:
  贾探春生在封建末世的贾氏家族中,承受着庶出的苦楚,凭借自己豪爽的个性和聪明的才智、敏锐的才情得到贾府上下的一致喜爱。她的判词清晰地表明了她的命运:“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但封建社会这个千疮百孔的残天已经无法补救,无论是贾氏家族还是探春自身,都不可能逃出封建制度带给他们的悲剧。
  参考文献:
  [1]《红楼梦》上下册 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版.
  [2]《金瓶梅红楼梦纵横谈》沈天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第一版.
  [3]《<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唐富龄 2000年.
  [4]《红楼梦人物论——政治风度的探春》王昆仑 北京出版社 2004年.
  [5]《红楼女性(上)》何红梅 中华书局 2006年.
  [6]《红楼梦趣谈与索解》张国风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7年.
其他文献
摘 要:“圣人”是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论语》中孔子已有模糊的提及,作为个体生命的孟子,一生和圣人密不可分,不断从古代圣人那里获取力量和慰藉。本文即从个体角度,探讨《孟子》中所见圣人对孟子个人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圣人之徒;仁义;不可召;穷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  自有《孟子》以来,孟子其人其书对
摘 要:“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行为实施特定独特的规定性的两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乐记》中以“礼”的外在强制性和“乐”的内在引导性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进而影响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本文旨在讨论《乐记》中的“礼”与“乐”是如何在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重要的作用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礼;乐;关系  作者简介:石琪琪(1990-),男,汉,籍贯:江苏徐州,
摘 要:在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发愤著书的传统。在任何文化区域中著书立说都是最具有文化色彩的社会活动,也是最富有创造色彩的精神活动。本文着重论述了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历史传承及其影响、意义以及其局限性。同时,发愤著书说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其产生和发展不仅和其扎根的文学土壤直接相关,而且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  关键词:古代文人;发愤著书;文学思想  
摘 要:提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既提升了电视文化的传播效果,又实提高了主持人的自身价值。最大化实现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也就是最大化实现了电视文化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实现主持人的文化价值和自身魅力。  关键词:主持人;文化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1  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看,电视节目传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电视节
摘 要:《搜神记》成书于魏晋时期,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书中搜集记载了大量神奇怪异之事来“发明神道之不诬”。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元素,也正是这些文化元素的存在使得小说拥有非凡的魅力。如果说浅层次的小说阅读是读故事、读文本,那么深层的阅读便是对小说文化的阅读。本文以《搜神记》为例,来研究小说与文化的关系。全文分三大部分,试从干宝和《搜神记》、《搜神记》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以及《搜神记》价值与
摘 要:《孟子·离娄上》中谈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此指出不能自以为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另外,孟子的“性善论”体现了感性欲望与善端的关系,并且说明了“善”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从性善论后天环境行为对“善”的影响可以分析出“好为人师”的是非,并且说明其当代意义,以此指导人们如何用“善”正确对待“为人师”。  关键词:好为人师;性善论;善端  作者简介:张彩虹(1994-),女,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