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沈陽,老铁西人都知道,这条河过去不叫卫工河,叫卫工明渠。
卫工明渠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伪满洲国时期日伪政府制定的《大都市计划》中抚营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卫工河北源起新开河,流经皇姑区,纵贯铁西区,一路南下最终流入浑河。它过去主要功能是,排泄沿岸各大工厂排出的废水和雨水,后来经过十余年的整治改造,现在已成为这个城市环城水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一条排污运河,已经变成了风景秀丽景观河。
隔岸小楼也成了这条河上的风景。小楼在每天下午的时候最好看,那时,隔河望去,坐拥在垂柳和灌木中的小楼,衬着蓝天白云倒映在锦缎般的河面上,简直就像是一幅印象派风景画。
卫工河上有14座道桥,建设大路以北这段较为偏僻。其他区段的大型工厂都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唯独热电厂因为是民需而留了下来,这也使河段因此得以保留了卫工河畔原貌。那些巨大的管道和钢梁,那两座比楼房还高的,据说底座有100多米粗的双曲线型水泥冷却塔,无声地诉说着铁西重工业时代的过往。
我是在这条河边长大的,熟悉这儿的一草一木。20年前,卫工河两岸林立着无数的大烟筒和厂房,浓墨重彩地凸显着这个北方工业重镇的分量。那时还没有环保概念,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污水统统排放进卫工河,使河水终日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儿。那时的河水呈酱油的颜色,水面不时漂过一摊摊的油花。那些油花有的巴掌大小,有的锅盖大小,中间蓝汪汪的,边缘则湿乎乎烂唧唧的,远看,像漂了一河的癞蛤蟆皮。
河水浑浊,河边的植物却长得异常茂盛。蓖麻秆疯长出一人高,叶子大如斗笠;打碗花缠着爬山虎,拧麻花似的爬到几丈高的树冠上。附近住的孩子们,终日在密不透风的蓖麻林子里穿梭。他们网蜻蜓,捉蝼蛄,躲猫猫儿,或掐着木枪戴着草圈,把蓖麻林当成了青纱帐……
我记忆深刻的是,和小伙伴们经常玩的“捡儿子”游戏。那时节,从乡下往城里运送农副产品的马车络绎不绝。马铃铛声随风传送,孩子们听了立刻雀跃起来,从蓖麻林中鱼贯而出,奔上桥头,自桥栏下整齐地蹲成一排,远看,似蹲了一溜猴子。满载着茄子土豆的马车“[得][口][得][口]”驶来,在十字路口即将拐弯的一刹那,孩子们一起大叫:“我儿子是谁呀?”
“喔!(我)”“喔、喔(我、我!)”车把式摇鞭收缰,嘴里回应似的吆喝道,一问一答竟衔接得不差分毫。
孩子们立即夸张地哈哈大笑起来。车把式谙熟城里孩子的勾当,大都不作理会,知道这帮孩子越搭理越来劲。也有脾气不好的,“嘎”地一声拉死车闸,翻身跳下马车,擎着3米多长的鞭子,大步流星赶来,嘴里吼:“我打死你们这帮小瘪犊子!”
这就正中孩子们的下怀,他们呼啦下投入蓖麻林,嬉笑声伴着蓖麻林“唰啦唰啦”的摇曳此起彼伏:“哪有儿子打爹的!”“哪有儿子打爹的!”
车把式怒火中烧,把蓖麻叶子抽打得漫天纷飞,却伤不着孩崽子们半根毫毛。
这些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就一晃的工夫。
我觉得卫工河是认得我的,这样想着,眼见河水响应似的欢快了许多。水面,白蒙蒙的雾气,绵绵不绝,腾空之际,露出许多拧成麻花劲的暗流,暗流激起的水花暴露了这条河的秘密——看似凝滞的河水,其实一直在暗中遒劲地奔流着,不经意间裹走了许多东西。
今年春天姗姗来迟,进入4月依然干燥无雨。这一点,我行走在卫工河畔的时候感受尤其强烈。踩在草地上,脚下发出的是“咔嚓咔嚓”的声音,昔日柔软的小草,如干枯凋落的秋叶,一声声地粉身碎骨。这个时候就盼着能来那么一场透雨,滋润一下草木,也滋润下焦渴的人心。这让我想起去年的情形,和现在是差不多的时节,后来一场雨让卫工河生机盎然。
那场雨是4月里的一天下起来的,整个卫工河都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中,仿佛能听到大地和草木发出欢快的喘息声。也许直到此刻,我们才在心底感叹,春天真的来了。如同魔术师挥洒的魔粉,卫工河两岸瞬间变了颜色。先是桃花和迎春花,用水粉和明黄点缀了河岸,紧接着便是樱桃。樱桃也叫莺桃,蔷薇科落叶乔木,花色比普通桃花深,叶片层次丰富娇美,花期也较长。当樱桃也渐渐枯萎之际,另一种灌木乔木榆叶梅就粉墨登场了。我起初并不认识榆叶梅,是园林工人告诉我的,他们说,榆叶梅又叫小桃红,因酷似梅花而得名。榆叶梅气味芬芳,它的美与樱桃又是不同,它的枝条是紫褐色的,花瓣多为重瓣,浓粉色,一串串,密密麻麻地拥满枝头。卫工河畔的甬道上变成了粉色的花廊,沿河望去,花丛映在水中,如诗如画。人们看了,心里立即湿润起来,纷纷说,你们看,你们看,今年的桃花开得多美呀!
榆叶梅灿烂绽放,引得许多路人纷纷驻足拍照留念,这是春天赠予人们的珍贵礼物,无端地让人想起某民国文人的句子:岁月静美,现世安稳。
另一场细雨中我执伞于雨中行走,榆叶梅上落满晶莹剔透的水珠,宛如幻境。记起前几日收到作家王祥夫先生寄来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条斜贯的竹枝,三五片竹叶,留白处是一首韩愈的诗: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王祥夫先生是著名作家,也是文人画大师,此刻,我于4月的细雨里,忽然领略了他极简画面的意境。闻听周遭细雨打叶声,一丝温情涌上心头:我在这如诗如画的卫工河畔,远方的你,此刻可好……
卫工明渠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伪满洲国时期日伪政府制定的《大都市计划》中抚营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卫工河北源起新开河,流经皇姑区,纵贯铁西区,一路南下最终流入浑河。它过去主要功能是,排泄沿岸各大工厂排出的废水和雨水,后来经过十余年的整治改造,现在已成为这个城市环城水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一条排污运河,已经变成了风景秀丽景观河。
隔岸小楼也成了这条河上的风景。小楼在每天下午的时候最好看,那时,隔河望去,坐拥在垂柳和灌木中的小楼,衬着蓝天白云倒映在锦缎般的河面上,简直就像是一幅印象派风景画。
卫工河上有14座道桥,建设大路以北这段较为偏僻。其他区段的大型工厂都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唯独热电厂因为是民需而留了下来,这也使河段因此得以保留了卫工河畔原貌。那些巨大的管道和钢梁,那两座比楼房还高的,据说底座有100多米粗的双曲线型水泥冷却塔,无声地诉说着铁西重工业时代的过往。
我是在这条河边长大的,熟悉这儿的一草一木。20年前,卫工河两岸林立着无数的大烟筒和厂房,浓墨重彩地凸显着这个北方工业重镇的分量。那时还没有环保概念,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污水统统排放进卫工河,使河水终日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儿。那时的河水呈酱油的颜色,水面不时漂过一摊摊的油花。那些油花有的巴掌大小,有的锅盖大小,中间蓝汪汪的,边缘则湿乎乎烂唧唧的,远看,像漂了一河的癞蛤蟆皮。
河水浑浊,河边的植物却长得异常茂盛。蓖麻秆疯长出一人高,叶子大如斗笠;打碗花缠着爬山虎,拧麻花似的爬到几丈高的树冠上。附近住的孩子们,终日在密不透风的蓖麻林子里穿梭。他们网蜻蜓,捉蝼蛄,躲猫猫儿,或掐着木枪戴着草圈,把蓖麻林当成了青纱帐……
我记忆深刻的是,和小伙伴们经常玩的“捡儿子”游戏。那时节,从乡下往城里运送农副产品的马车络绎不绝。马铃铛声随风传送,孩子们听了立刻雀跃起来,从蓖麻林中鱼贯而出,奔上桥头,自桥栏下整齐地蹲成一排,远看,似蹲了一溜猴子。满载着茄子土豆的马车“[得][口][得][口]”驶来,在十字路口即将拐弯的一刹那,孩子们一起大叫:“我儿子是谁呀?”
“喔!(我)”“喔、喔(我、我!)”车把式摇鞭收缰,嘴里回应似的吆喝道,一问一答竟衔接得不差分毫。
孩子们立即夸张地哈哈大笑起来。车把式谙熟城里孩子的勾当,大都不作理会,知道这帮孩子越搭理越来劲。也有脾气不好的,“嘎”地一声拉死车闸,翻身跳下马车,擎着3米多长的鞭子,大步流星赶来,嘴里吼:“我打死你们这帮小瘪犊子!”
这就正中孩子们的下怀,他们呼啦下投入蓖麻林,嬉笑声伴着蓖麻林“唰啦唰啦”的摇曳此起彼伏:“哪有儿子打爹的!”“哪有儿子打爹的!”
车把式怒火中烧,把蓖麻叶子抽打得漫天纷飞,却伤不着孩崽子们半根毫毛。
这些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就一晃的工夫。
我觉得卫工河是认得我的,这样想着,眼见河水响应似的欢快了许多。水面,白蒙蒙的雾气,绵绵不绝,腾空之际,露出许多拧成麻花劲的暗流,暗流激起的水花暴露了这条河的秘密——看似凝滞的河水,其实一直在暗中遒劲地奔流着,不经意间裹走了许多东西。
今年春天姗姗来迟,进入4月依然干燥无雨。这一点,我行走在卫工河畔的时候感受尤其强烈。踩在草地上,脚下发出的是“咔嚓咔嚓”的声音,昔日柔软的小草,如干枯凋落的秋叶,一声声地粉身碎骨。这个时候就盼着能来那么一场透雨,滋润一下草木,也滋润下焦渴的人心。这让我想起去年的情形,和现在是差不多的时节,后来一场雨让卫工河生机盎然。
那场雨是4月里的一天下起来的,整个卫工河都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中,仿佛能听到大地和草木发出欢快的喘息声。也许直到此刻,我们才在心底感叹,春天真的来了。如同魔术师挥洒的魔粉,卫工河两岸瞬间变了颜色。先是桃花和迎春花,用水粉和明黄点缀了河岸,紧接着便是樱桃。樱桃也叫莺桃,蔷薇科落叶乔木,花色比普通桃花深,叶片层次丰富娇美,花期也较长。当樱桃也渐渐枯萎之际,另一种灌木乔木榆叶梅就粉墨登场了。我起初并不认识榆叶梅,是园林工人告诉我的,他们说,榆叶梅又叫小桃红,因酷似梅花而得名。榆叶梅气味芬芳,它的美与樱桃又是不同,它的枝条是紫褐色的,花瓣多为重瓣,浓粉色,一串串,密密麻麻地拥满枝头。卫工河畔的甬道上变成了粉色的花廊,沿河望去,花丛映在水中,如诗如画。人们看了,心里立即湿润起来,纷纷说,你们看,你们看,今年的桃花开得多美呀!
榆叶梅灿烂绽放,引得许多路人纷纷驻足拍照留念,这是春天赠予人们的珍贵礼物,无端地让人想起某民国文人的句子:岁月静美,现世安稳。
另一场细雨中我执伞于雨中行走,榆叶梅上落满晶莹剔透的水珠,宛如幻境。记起前几日收到作家王祥夫先生寄来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条斜贯的竹枝,三五片竹叶,留白处是一首韩愈的诗: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王祥夫先生是著名作家,也是文人画大师,此刻,我于4月的细雨里,忽然领略了他极简画面的意境。闻听周遭细雨打叶声,一丝温情涌上心头:我在这如诗如画的卫工河畔,远方的你,此刻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