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聆听了两位骨干教师执教的《夹竹桃》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两堂课。这两篇课文都是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人如其物这一难点,教者都采用了拓展阅读这一教学方法,非常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所谓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出发,拓展到阅读有关的作品。拓展阅读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重难点。
如在《夹竹桃》这一篇课文教学中,教者在教学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之后,就出示了“2006年感动中国纪录片——季羡林选段”,让学生们了解了季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夹竹桃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放着,一朵接着一朵,充满了韧性。而季先生一介布衣,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平凡的一生之中,笔耕不辍。不就是一株有韧性的夹竹桃吗?又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教者在教学樟树蓬蓬勃勃,且具有永久拒虫的香气之后,及时出示了“宋庆龄一生的资料”。通过阅读,学生们马上明白了,樟树一年四季常青,正如宋奶奶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永葆革命的热情。樟树本身具有的永久拒虫香气,也正如宋庆龄女士本身散发出来的一生正气,吓退了敌人。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及时的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能有效地为学生的文本阅读打下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从而让学生将文本理解的更加透彻,也更加有效地解决了文本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由此看来,合理的安排文本的拓展阅读,是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文本阅读的有效拓展点呢?
一、前置性拓展阅读,使得预习有准备
前置性拓展阅读,是生本教育理念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利用图书,网络等手段,尝试性的去学习与文本有关的知识。
苏教版的很多课文,都包含着丰富的阅读因素。如六年级的《七律·长征》、五年级的《诺贝尔》等,这些课文,无论是描写一件事,还是介绍一个人物,都可以安排前置性拓展阅读。像《长征》这首诗,学生离这个时代的故事太遥远了,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当年战士们前进无路,后有追兵的这种困境。只有通过拓展阅读关于长征的资料,才能了解长征过程中的故事背景,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远征的艰难和红军的不怕。再如《诺贝尔》这一课题,它是一个人的名字,同时,它也是奖项的代表。前置性拓展阅读关于“诺贝尔”的资料,就能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达到未学其文,先懂三分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课文时对文本进行细致的理解。
前置性的拓展阅读,使得学生对接下来教师教授的新知有了初步的感受,从而更有目的的进行课堂的学习,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随文性拓展阅读,使得课堂有亮点
笔者认为:“随文性拓展阅读”是指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拓展相关的阅读材料,加深文本的理解,升华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课本中有不少文章,均有空白,需要我们小读者们去感悟领会。此时,我们的老师就会及时地的进行课外内容的补充,恰到好处的补白,促进学生的感悟。
其实,随着文本教学的深入,拓展阅读的还可以更广泛。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认识不完全的时候,在学生悟情体验时,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
苏教版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提到: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头衔是学生们不明白的地方。此时,教师给学生们介绍一下这个称呼,就能让学生们了解,柴进尊重林冲的原因,更为下文中林冲谦虚的品格埋下伏笔。这样的拓展,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做好了铺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苏教版五上《莫高窟》一课中提到: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在这时,我出示了当年被掠走文物的具体数字,并配上了比较庄严肃穆的音乐。学生们一下子就清楚的感受到了这件事情的背后,缘起清政府的无能,情感由此升华:只有中国强大了,才不会被欺侮。撩拨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自然就能引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共鸣。
三、延展性拓展活动,使得阅读有广度
“大语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注定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所以,很多的文本内容,就成为了原著的缩影,或者是节选。在文本教学结束之后,我们不妨将原文、原著或者相关联的文章、活动推荐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学习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学习的《嫦娥奔月》,不妨让学生去找找中国和国外的神话故事。学习了《但愿人长久》一文,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唱唱歌曲《明月几时有》……
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们知道,课外的知识更精彩。通过课后的拓展阅读和活动,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当然,课堂拓展这一教学形式,是为阅读教学而服务的。所以,万不可喧宾夺主和生搬硬套。只有适时地安排教学需要的拓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出发,拓展到阅读有关的作品。拓展阅读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重难点。
如在《夹竹桃》这一篇课文教学中,教者在教学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之后,就出示了“2006年感动中国纪录片——季羡林选段”,让学生们了解了季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夹竹桃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放着,一朵接着一朵,充满了韧性。而季先生一介布衣,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平凡的一生之中,笔耕不辍。不就是一株有韧性的夹竹桃吗?又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教者在教学樟树蓬蓬勃勃,且具有永久拒虫的香气之后,及时出示了“宋庆龄一生的资料”。通过阅读,学生们马上明白了,樟树一年四季常青,正如宋奶奶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永葆革命的热情。樟树本身具有的永久拒虫香气,也正如宋庆龄女士本身散发出来的一生正气,吓退了敌人。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及时的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能有效地为学生的文本阅读打下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从而让学生将文本理解的更加透彻,也更加有效地解决了文本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由此看来,合理的安排文本的拓展阅读,是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文本阅读的有效拓展点呢?
一、前置性拓展阅读,使得预习有准备
前置性拓展阅读,是生本教育理念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利用图书,网络等手段,尝试性的去学习与文本有关的知识。
苏教版的很多课文,都包含着丰富的阅读因素。如六年级的《七律·长征》、五年级的《诺贝尔》等,这些课文,无论是描写一件事,还是介绍一个人物,都可以安排前置性拓展阅读。像《长征》这首诗,学生离这个时代的故事太遥远了,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当年战士们前进无路,后有追兵的这种困境。只有通过拓展阅读关于长征的资料,才能了解长征过程中的故事背景,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远征的艰难和红军的不怕。再如《诺贝尔》这一课题,它是一个人的名字,同时,它也是奖项的代表。前置性拓展阅读关于“诺贝尔”的资料,就能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达到未学其文,先懂三分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课文时对文本进行细致的理解。
前置性的拓展阅读,使得学生对接下来教师教授的新知有了初步的感受,从而更有目的的进行课堂的学习,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随文性拓展阅读,使得课堂有亮点
笔者认为:“随文性拓展阅读”是指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拓展相关的阅读材料,加深文本的理解,升华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课本中有不少文章,均有空白,需要我们小读者们去感悟领会。此时,我们的老师就会及时地的进行课外内容的补充,恰到好处的补白,促进学生的感悟。
其实,随着文本教学的深入,拓展阅读的还可以更广泛。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认识不完全的时候,在学生悟情体验时,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
苏教版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提到: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头衔是学生们不明白的地方。此时,教师给学生们介绍一下这个称呼,就能让学生们了解,柴进尊重林冲的原因,更为下文中林冲谦虚的品格埋下伏笔。这样的拓展,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做好了铺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苏教版五上《莫高窟》一课中提到: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在这时,我出示了当年被掠走文物的具体数字,并配上了比较庄严肃穆的音乐。学生们一下子就清楚的感受到了这件事情的背后,缘起清政府的无能,情感由此升华:只有中国强大了,才不会被欺侮。撩拨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自然就能引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共鸣。
三、延展性拓展活动,使得阅读有广度
“大语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注定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所以,很多的文本内容,就成为了原著的缩影,或者是节选。在文本教学结束之后,我们不妨将原文、原著或者相关联的文章、活动推荐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学习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学习的《嫦娥奔月》,不妨让学生去找找中国和国外的神话故事。学习了《但愿人长久》一文,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唱唱歌曲《明月几时有》……
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们知道,课外的知识更精彩。通过课后的拓展阅读和活动,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当然,课堂拓展这一教学形式,是为阅读教学而服务的。所以,万不可喧宾夺主和生搬硬套。只有适时地安排教学需要的拓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