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7日,参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调查的英国微生物专家和国防部生化武器顾问凯利博士自杀身亡。消息传出,英国各界无不震惊。围绕凯利事件展开的独立司法调查使事件逐渐明朗起来。调查的最终结果会怎样,它对布莱尔的命运和英国的政坛将会有什么影响呢?
今年5月29日,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在一篇报道中说,一名政府高官告诉他,政府明知“伊拉克可以在45分钟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虚假的,但仍坚持对外公布。对此,英国政府最初一直予以否认,但7月初便有消息说,是凯利博士向BBC透露了这一消息。凯利被迫到议会下院接受“质询”,但他始终不承认是自己向BBC透露了相关信息。两天后凯利自杀身亡。政府随后宣布,成立一个由资深大法官赫顿勋爵领导的独立调查组,对该事件展开独立司法调查。调查于8月1日正式开始,9月底结束。迄今,包括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内的多名政府高官先后接受了法庭的问讯。
遭遇司法审查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以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的“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为基础,其中,司法独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司法部门在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监督政府行为。与美国等国家政治体制不同的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上院,是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最终上诉机关,其中12名成员是最高法院高级法官。尽管如此,司法系统仍是英国政治系统中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它能够对公共政策施加自主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过去20多年来,英国法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法官审查政府行为合法性的权力也成为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英国政府的解释,司法审查就是法院对部长、政府各部门和机构、地方当局及其他公共机构行使权力实行监督。司法审查主要针对的是部长,迄今,只有梅杰和布莱尔两位首相在任时接受过司法审查。司法审查必须由高等法院来进行。
近年来,司法审查的数量与日俱增,某些判决还曾使政府陷入极端尴尬的境地。例如,在梅杰政府执政的后半期,政府官员频繁受到法院质询,这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声誉。从1993年到1997年,涉及保守党籍外交大臣、内务大臣等政府高官在内的案例有多起,其中四例影响最为深远,而且政府均遭到败诉,给当时的保守党政府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公众影响,严重削弱了保守党的竞争力,进而成为保守党大选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宪政改革措施。司法审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布莱尔本人也成了司法审查的对象,这不仅使他自己的政治命运经受严峻考验,也影响了工党乃至整个英国的政治。
获胜不在政绩
布莱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的个人信誉危机。
首先,他在工党内部的支持率大跌。布莱尔坚持对伊战争的主张早就造成了工党内部的分裂。早在对伊战争开始之前,一向遵守议会投票纪律的工党议员,不仅有多人敢于明确对政府的对伊立场说“不”,而且多名工党高级官员相继辞职。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和平主义思潮在工党内部具有久远的历史和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平主义是工党左翼的传统目标。凯利事件对工党内部的分裂无异于雪上加霜。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道,凯利自杀后,在对伊战争爆发后辞职的前国际发展大臣克莱尔·肖特谴责布莱尔“从头到尾都在欺骗我们”。而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便因对政府的对伊立场不满而辞职的英国前枢密院院长兼议会下院领袖、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也对布莱尔予以同样强烈的谴责。
其次,在公众心目中,布莱尔的个人形象一落千丈。《每日电讯报》6月初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公众对他的满意率下跌为-18,而2001年他刚刚赢得连任时的得分是+18,1997年曾高达+60。一家民意调查公司8月2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67%的英国人认为,布莱尔在参与对伊战争问题上“有意无意地误导了英国公众”;39%的英国人因凯利之死要求布莱尔辞职。同时,仍然信任布莱尔的选民从1998年的74%骤降至现在的27%。
虽然一次民意测验并不能决定布莱尔的去留,但是,这清楚地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布莱尔政府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说起来,布莱尔之所以能够领导工党赢得两届大选,并且一直在民意测验中保持领先地位,首要原因并不在于其政绩多么出色。从经济方面来看,布莱尔所取得的“政绩”只不过是没有使英国经济状况变得更糟糕而已。其次,工党政府1997年上台伊始就曾承诺大力改善公共服务,但是,六年过去了,这方面似乎并无任何改善的迹象。相反,尽管政府在医疗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医疗状况却没有得到好转。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以及为了迎合不断增加的医疗支出而提高税收,选民的不满也会与日俱增。正如《经济学家》7月6日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布莱尔对选民的吸引力更多地在于他的个人魅力,尤其是他的“道德力量”,这也正是绝大多数工党议员之所以容忍布莱尔这样一个立场有时比保守党更右倾的领袖的原因。
由于布莱尔的个人信誉遭受了致命打击,工党的支持率受到了影响,其一直遥遥领先的优势地位也受到了削弱。根据7月底的一次民意调查,工党的支持率已经从2002年1月的47%下降到了现在的36%,而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的支持率则分别从30%和18%上升到了34%和22%。这种情况不能不令工党感到担忧。而对于保守党和自民党,凯利事件正是谋求东山再起的最好机会。
此外,刚刚经过重新调整的英国政府可能会再度改组。8月29日,布莱尔向来十分倚重的公关主管坎贝尔辞职。除此之外,包括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斯卡利特、国防大臣胡恩在内的一系列政府要员的命运可能也会发生改变。尤其是国防大臣胡恩的处境更加艰难。不管他本人是否直接卷入,国防部都不可能将责任推委得一干二净。这会使工党政府“元气大伤”。
两难处境
凯利事件使英国公众不仅关注对伊战争的真正原因,也更深刻地思考对伊战争与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定位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框架上看,英国目前的外交政策核心仍然是二战结束之后确立的“三环外交”(即英国和美国、英国和英联邦、英国和欧洲的关系)。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改变。但是,英美关系却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布莱尔政府上台后尤其如此。他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旨在结束英国多年来孤立和被动的处境,重新占据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他希望凭借此举恢复英国作为欧美之间的桥梁的作用,并以此增强在欧洲事务、乃至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毫无疑问,布莱尔政府的外交努力确实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一国的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由于实力不可避免地下滑,英国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布莱尔的努力是否能够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还很难说。
英国目前处在一种几乎很难超越的两难状态。一方面,无论是国际力量的对比还是它自身的实力,都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力不从心。别说在世界范围内,就算在欧洲,它的实力也落后于德国和法国。但是另一方面,它又长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是主要角色。昔日的辉煌、大国风范给其外交政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孤立于国际事务之外。此外,长期的外交实践和历史传统也培养了英国特有的外交风格:实用主义(或现实主义),这就是既注重传统,又十分讲究实际,还能够灵活地对待国际形势。这种理念在外交政策上便表现为审时度势,知所进退,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紧紧追随美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阅读背景
赫顿
现年72岁的赫顿勋爵(BrianHutton),1931年6月29日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学系,1954年进入北爱律师界。1969年成为北爱尔兰检察总长法律顾问;1970年成为北爱尔兰王室法律顾问;1979年开始担任北爱尔兰高等法院法官;1988年被任命为北爱尔兰高等法院院长,长期负责处理北爱问题,一直到1997年。赫顿在处理北爱问题过程中的谨慎与周密使他赢得了很高的荣誉。1997年,他成为英国上院高等法院(终审法院)的12名大法官之一。赫顿为人严谨,立场倾向于保守,同事对他的评价是“特别勇敢,尤以无所畏惧的独立性著称”。44岁结婚,生有两女。2000年妻子去世,2001年赫顿再婚。接受独立调查凯利案件的任命后,他只发表了一个简短声明:将独立确定调查范围,全权决定受调查的人员和机构,调查将尽可能公开和透明,并尽快做出结论。
凯利事件
5月29日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在一篇报道中称,一名政府高官告诉他,政府明知“伊拉克可以在45分钟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虚假的,但仍坚持对外界公布。
6月1日在《星期日邮报》的一篇文章中,吉利根声称,首相办公室公关主管坎贝尔应该对这一假情报负责。英国政府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地予以否认。
6月19日吉利根向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提交证据,要求调查政府是如何引导英国走向战争的。
6月25日在外交事务委员会作证时,坎贝尔否认制造假情报,并说BBC在撒谎。
7月8日国防大臣胡恩秘密致信BBC一位负责人,要求知道是谁透露了上述情况。
7月9日胡恩同意,如果新闻记者猜到了该人的名字,国防部就将给予明确肯定,并向新闻界提供了一些暗示。随后,首相办公室新闻官员帕姆·蒂尔肯定了记者们的猜测。
7月15日凯利被迫到议会下院接受“质询”,但他始终否认自己是向BBC透露情报的消息来源。
7月16日布莱尔声称,英国议会和BBC应该说出那个透露情况的人。
7月17日凯利自杀身亡。
7月19日胡恩发表声明,宣布政府将成立一个由资深大法官赫顿勋爵领导的独立调查组对凯利非正常死亡一事展开独立司法调查。
7月22日布莱尔在外交事务委员会声称,他并没有授权泄露凯利的名字,并且声称政府“保证”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保护他。
8月1日赫顿法官正式开始对凯利死亡事件的独立司法调查。
8月28日布莱尔在伦敦最高法院接受质询时否认关于伊拉克拥有可以在“45分钟内部署”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捏造的,而且声称,如果调查结果最终证明对政府的指责属实,他将辞职。他还声称他个人对公开凯利身份一事负全部责任。
8月29日坎贝尔辞职。
今年5月29日,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在一篇报道中说,一名政府高官告诉他,政府明知“伊拉克可以在45分钟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虚假的,但仍坚持对外公布。对此,英国政府最初一直予以否认,但7月初便有消息说,是凯利博士向BBC透露了这一消息。凯利被迫到议会下院接受“质询”,但他始终不承认是自己向BBC透露了相关信息。两天后凯利自杀身亡。政府随后宣布,成立一个由资深大法官赫顿勋爵领导的独立调查组,对该事件展开独立司法调查。调查于8月1日正式开始,9月底结束。迄今,包括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内的多名政府高官先后接受了法庭的问讯。
遭遇司法审查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以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的“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为基础,其中,司法独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司法部门在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监督政府行为。与美国等国家政治体制不同的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上院,是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最终上诉机关,其中12名成员是最高法院高级法官。尽管如此,司法系统仍是英国政治系统中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它能够对公共政策施加自主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过去20多年来,英国法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法官审查政府行为合法性的权力也成为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英国政府的解释,司法审查就是法院对部长、政府各部门和机构、地方当局及其他公共机构行使权力实行监督。司法审查主要针对的是部长,迄今,只有梅杰和布莱尔两位首相在任时接受过司法审查。司法审查必须由高等法院来进行。
近年来,司法审查的数量与日俱增,某些判决还曾使政府陷入极端尴尬的境地。例如,在梅杰政府执政的后半期,政府官员频繁受到法院质询,这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声誉。从1993年到1997年,涉及保守党籍外交大臣、内务大臣等政府高官在内的案例有多起,其中四例影响最为深远,而且政府均遭到败诉,给当时的保守党政府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公众影响,严重削弱了保守党的竞争力,进而成为保守党大选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宪政改革措施。司法审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布莱尔本人也成了司法审查的对象,这不仅使他自己的政治命运经受严峻考验,也影响了工党乃至整个英国的政治。
获胜不在政绩
布莱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的个人信誉危机。
首先,他在工党内部的支持率大跌。布莱尔坚持对伊战争的主张早就造成了工党内部的分裂。早在对伊战争开始之前,一向遵守议会投票纪律的工党议员,不仅有多人敢于明确对政府的对伊立场说“不”,而且多名工党高级官员相继辞职。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和平主义思潮在工党内部具有久远的历史和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平主义是工党左翼的传统目标。凯利事件对工党内部的分裂无异于雪上加霜。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道,凯利自杀后,在对伊战争爆发后辞职的前国际发展大臣克莱尔·肖特谴责布莱尔“从头到尾都在欺骗我们”。而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便因对政府的对伊立场不满而辞职的英国前枢密院院长兼议会下院领袖、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也对布莱尔予以同样强烈的谴责。
其次,在公众心目中,布莱尔的个人形象一落千丈。《每日电讯报》6月初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公众对他的满意率下跌为-18,而2001年他刚刚赢得连任时的得分是+18,1997年曾高达+60。一家民意调查公司8月2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67%的英国人认为,布莱尔在参与对伊战争问题上“有意无意地误导了英国公众”;39%的英国人因凯利之死要求布莱尔辞职。同时,仍然信任布莱尔的选民从1998年的74%骤降至现在的27%。
虽然一次民意测验并不能决定布莱尔的去留,但是,这清楚地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布莱尔政府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说起来,布莱尔之所以能够领导工党赢得两届大选,并且一直在民意测验中保持领先地位,首要原因并不在于其政绩多么出色。从经济方面来看,布莱尔所取得的“政绩”只不过是没有使英国经济状况变得更糟糕而已。其次,工党政府1997年上台伊始就曾承诺大力改善公共服务,但是,六年过去了,这方面似乎并无任何改善的迹象。相反,尽管政府在医疗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医疗状况却没有得到好转。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以及为了迎合不断增加的医疗支出而提高税收,选民的不满也会与日俱增。正如《经济学家》7月6日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布莱尔对选民的吸引力更多地在于他的个人魅力,尤其是他的“道德力量”,这也正是绝大多数工党议员之所以容忍布莱尔这样一个立场有时比保守党更右倾的领袖的原因。
由于布莱尔的个人信誉遭受了致命打击,工党的支持率受到了影响,其一直遥遥领先的优势地位也受到了削弱。根据7月底的一次民意调查,工党的支持率已经从2002年1月的47%下降到了现在的36%,而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的支持率则分别从30%和18%上升到了34%和22%。这种情况不能不令工党感到担忧。而对于保守党和自民党,凯利事件正是谋求东山再起的最好机会。
此外,刚刚经过重新调整的英国政府可能会再度改组。8月29日,布莱尔向来十分倚重的公关主管坎贝尔辞职。除此之外,包括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斯卡利特、国防大臣胡恩在内的一系列政府要员的命运可能也会发生改变。尤其是国防大臣胡恩的处境更加艰难。不管他本人是否直接卷入,国防部都不可能将责任推委得一干二净。这会使工党政府“元气大伤”。
两难处境
凯利事件使英国公众不仅关注对伊战争的真正原因,也更深刻地思考对伊战争与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定位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框架上看,英国目前的外交政策核心仍然是二战结束之后确立的“三环外交”(即英国和美国、英国和英联邦、英国和欧洲的关系)。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改变。但是,英美关系却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布莱尔政府上台后尤其如此。他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旨在结束英国多年来孤立和被动的处境,重新占据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他希望凭借此举恢复英国作为欧美之间的桥梁的作用,并以此增强在欧洲事务、乃至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毫无疑问,布莱尔政府的外交努力确实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一国的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由于实力不可避免地下滑,英国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布莱尔的努力是否能够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还很难说。
英国目前处在一种几乎很难超越的两难状态。一方面,无论是国际力量的对比还是它自身的实力,都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力不从心。别说在世界范围内,就算在欧洲,它的实力也落后于德国和法国。但是另一方面,它又长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是主要角色。昔日的辉煌、大国风范给其外交政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孤立于国际事务之外。此外,长期的外交实践和历史传统也培养了英国特有的外交风格:实用主义(或现实主义),这就是既注重传统,又十分讲究实际,还能够灵活地对待国际形势。这种理念在外交政策上便表现为审时度势,知所进退,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紧紧追随美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阅读背景
赫顿
现年72岁的赫顿勋爵(BrianHutton),1931年6月29日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学系,1954年进入北爱律师界。1969年成为北爱尔兰检察总长法律顾问;1970年成为北爱尔兰王室法律顾问;1979年开始担任北爱尔兰高等法院法官;1988年被任命为北爱尔兰高等法院院长,长期负责处理北爱问题,一直到1997年。赫顿在处理北爱问题过程中的谨慎与周密使他赢得了很高的荣誉。1997年,他成为英国上院高等法院(终审法院)的12名大法官之一。赫顿为人严谨,立场倾向于保守,同事对他的评价是“特别勇敢,尤以无所畏惧的独立性著称”。44岁结婚,生有两女。2000年妻子去世,2001年赫顿再婚。接受独立调查凯利案件的任命后,他只发表了一个简短声明:将独立确定调查范围,全权决定受调查的人员和机构,调查将尽可能公开和透明,并尽快做出结论。
凯利事件
5月29日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在一篇报道中称,一名政府高官告诉他,政府明知“伊拉克可以在45分钟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虚假的,但仍坚持对外界公布。
6月1日在《星期日邮报》的一篇文章中,吉利根声称,首相办公室公关主管坎贝尔应该对这一假情报负责。英国政府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地予以否认。
6月19日吉利根向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提交证据,要求调查政府是如何引导英国走向战争的。
6月25日在外交事务委员会作证时,坎贝尔否认制造假情报,并说BBC在撒谎。
7月8日国防大臣胡恩秘密致信BBC一位负责人,要求知道是谁透露了上述情况。
7月9日胡恩同意,如果新闻记者猜到了该人的名字,国防部就将给予明确肯定,并向新闻界提供了一些暗示。随后,首相办公室新闻官员帕姆·蒂尔肯定了记者们的猜测。
7月15日凯利被迫到议会下院接受“质询”,但他始终否认自己是向BBC透露情报的消息来源。
7月16日布莱尔声称,英国议会和BBC应该说出那个透露情况的人。
7月17日凯利自杀身亡。
7月19日胡恩发表声明,宣布政府将成立一个由资深大法官赫顿勋爵领导的独立调查组对凯利非正常死亡一事展开独立司法调查。
7月22日布莱尔在外交事务委员会声称,他并没有授权泄露凯利的名字,并且声称政府“保证”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保护他。
8月1日赫顿法官正式开始对凯利死亡事件的独立司法调查。
8月28日布莱尔在伦敦最高法院接受质询时否认关于伊拉克拥有可以在“45分钟内部署”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捏造的,而且声称,如果调查结果最终证明对政府的指责属实,他将辞职。他还声称他个人对公开凯利身份一事负全部责任。
8月29日坎贝尔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