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想才能会写——张伯华老师教作文系列讲座之二
张伯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任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学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CCTV中学生频道教学顾问,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席作文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客座教授,北师大《百思迪威作文教程》主编兼客座教授等职。由于其在作文教学方面成效显著,在网上被誉为“中国作文第一人”。
做任何事都是有方法的,观察也不例外,常见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眼耳并用。
观察,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当然,还用得着其他感觉器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眼睛与耳朵的作用最为显著,所以,我们将“眼耳并用”列为观察方法的首位。
我们之所以这么定位“眼”与“耳”的关系,是因为不少人存在着这样的误解,以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殊不知会看还要会听,耳朵在获取信息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我们常用“绘声绘色”来形容优美的状物写景的作文,可见“声音”与“颜色”是使观察对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的重要因素。“颜色”方面的信息,须由眼睛来获取,而“声音”方面的信息的获得,则离不开耳朵。
比如春雨是淅沥淅沥的,夏天暴雨是劈里啪啦的:燕子软语是呢喃,战马狂嘶是咆哮;古筝独奏是丁丁冬冬,如小溪流水;军乐团齐奏是铿铿锵锵,似雷霆万钧……这些声音的差异,不用耳朵用心听,是难以印入脑海的。所以,当你读到一篇音响效果十分鲜明的优美散文时,一定可以推知作者有一双“会听”的耳朵。
对人与事的观察更离不了耳朵的使用。当你面临一件突发事件,听听围观者的议论,对于日后作文会有很大参考价值:当你采访某一位同学或老师,听听师生对他的反映,可以丰富你正面描写的内容。
可见,要圆满地完成观察任务,必须眼耳并用。
第二,勤学好问。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摄取信息的活动,也是一种向大自然、向社会、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多看多听之外,还得多多动口向内行人、向知情人提问。不懂装懂,明知不会又耻于提问的人,获取不了真知灼见。
《论语》记载,孔子参观太庙时,“每事问”。正是由于孔子有这样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是一个好问的人,他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问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罢了。”
需要指出的是,好问还得“善问”,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好问当然得讲态度,如平易近人、谦虚诚恳等,谁又会不乐意回答呢?问问题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如语言温和、随和、谦和:热情恳切,诚挚地等待别人思考后回答:提的问题不能太大,太没分量,太琐细,使得别人不屑于答或不愿答。最好是问前自己先思索一番,并设计出自己如何问的程序以及问的方式。当别人回答时,最好做点简要的记录,以免遗忘,便于自己回味、思索别人的回答。唯其如此,方能圆满完成观察的任务。
张伯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任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学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CCTV中学生频道教学顾问,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席作文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客座教授,北师大《百思迪威作文教程》主编兼客座教授等职。由于其在作文教学方面成效显著,在网上被誉为“中国作文第一人”。
做任何事都是有方法的,观察也不例外,常见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眼耳并用。
观察,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当然,还用得着其他感觉器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眼睛与耳朵的作用最为显著,所以,我们将“眼耳并用”列为观察方法的首位。
我们之所以这么定位“眼”与“耳”的关系,是因为不少人存在着这样的误解,以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殊不知会看还要会听,耳朵在获取信息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我们常用“绘声绘色”来形容优美的状物写景的作文,可见“声音”与“颜色”是使观察对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的重要因素。“颜色”方面的信息,须由眼睛来获取,而“声音”方面的信息的获得,则离不开耳朵。
比如春雨是淅沥淅沥的,夏天暴雨是劈里啪啦的:燕子软语是呢喃,战马狂嘶是咆哮;古筝独奏是丁丁冬冬,如小溪流水;军乐团齐奏是铿铿锵锵,似雷霆万钧……这些声音的差异,不用耳朵用心听,是难以印入脑海的。所以,当你读到一篇音响效果十分鲜明的优美散文时,一定可以推知作者有一双“会听”的耳朵。
对人与事的观察更离不了耳朵的使用。当你面临一件突发事件,听听围观者的议论,对于日后作文会有很大参考价值:当你采访某一位同学或老师,听听师生对他的反映,可以丰富你正面描写的内容。
可见,要圆满地完成观察任务,必须眼耳并用。
第二,勤学好问。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摄取信息的活动,也是一种向大自然、向社会、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多看多听之外,还得多多动口向内行人、向知情人提问。不懂装懂,明知不会又耻于提问的人,获取不了真知灼见。
《论语》记载,孔子参观太庙时,“每事问”。正是由于孔子有这样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是一个好问的人,他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问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罢了。”
需要指出的是,好问还得“善问”,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好问当然得讲态度,如平易近人、谦虚诚恳等,谁又会不乐意回答呢?问问题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如语言温和、随和、谦和:热情恳切,诚挚地等待别人思考后回答:提的问题不能太大,太没分量,太琐细,使得别人不屑于答或不愿答。最好是问前自己先思索一番,并设计出自己如何问的程序以及问的方式。当别人回答时,最好做点简要的记录,以免遗忘,便于自己回味、思索别人的回答。唯其如此,方能圆满完成观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