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00米跑前八名运动员全程和分段成绩为研究样本,探讨我国优秀女子10000米跑运动员的速度分配的特征,研究表明:在10000m跑比赛中,采用"匀速跑"即平均型是运动员发挥竞技水平,创造个人好成绩的最佳选择。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我国大学生长跑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比赛中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为运动员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提供帮助。
【关键词】女子10000m跑;速度分配;比赛技战术
长跑起源于英国,在那时每逢盛大节日,一些人就会进行赛跑表演。在19世纪初的欧洲,许多体育爱好者参加长跑锻炼和比赛,因此,长跑得以广泛推广。1930年以前,我国的长跑水平还很低,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体育事业才有了蓬勃发展,我国的长跑运动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长跑可以说是耐力的竞争。10000米跑的时间和距离都比较长,在比赛中,必须要减少能量消耗,提高跑的技术的经济性,以有限的能量来提高跑的速度。因此,10000米运动员必须具备适时放松的能力,以及很强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长跑比赛中,战术也尤为重要,而长跑战术的核心问题是速度分配。在赛前制定合理的速度分配方案,并在比赛过程中有效地实施,是运动员获得和创造佳绩的关键。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00米比赛的前八名运动员的速度分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10000米比赛速度分配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测量法
亲临大运会比赛现场,实地测量记录女子10000米跑比赛所需分段和全程成绩,计时员为国家二级裁判员,保障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对相关数据统计、整理,绘制出女子10000米跑运动员分段速度的折线图和表格。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掌握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与综合论述。
2 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优秀大学生女子10000m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分析
根据中长跑项目的特点以及本文研究对象的分段速度分配特点,对10000m比赛进行了阶段划分,分为加速段是起跑后400m处,途中跑段为400-9200m,冲刺段为最后800m。
从图1看出,女子10000米跑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大体是先慢后快型,前半程速度低于后半程,前半程与后半程的速度差值较小,整体速度趋于平稳。要想在10000m项目中创造佳绩,首先要在加速段(起跑后400m处)迅速加速,抢占有利位置,为途中跑段合理实施赛前布置的战术奠定基础。
图1 女子10000m跑运动员每400m分段成绩的总体曲线特征的比较图
2.1.1 女子10000米跑加速段的速度比较
在长跑比赛中,加速段的跑速是影响竞技水平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加速段的跑速对运动员抢占有利位置、途中跑节奏 、最后冲刺速度、运动员心理及战术的实施等有重要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加速段的跑速较快,前后差值仅1秒。
2.1.2 女子10000米途中跑段分段速度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途中跑段的分段速度要低于加速段和冲刺段。名次越靠前的运动员速度波动值越小,速度也越快。这表明成绩好的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并且速度控制能力也较好。
2.1.3 女子10000米冲刺跑段速度分配的比较
冲刺段是全程中跑速最快的分段。运动员的速度水平以及速度耐力水平决定了运动员最后的冲刺能力。从表3可以看出,前三名运动员的冲刺能力相对于其她选手较强。
2.2 女子10000米每1000米分段成绩的比较
从图2可以看出,10000米跑前八名运动员表现出明显的个人特点和能力的差异性,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技术类型:均衡型--前三名运动员,后快型--第五至八名运动员。成绩越好的运动员每1000米分段成绩的差值越小,且速度趋于平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00米运动员的速度分配特征呈现为:前三名运动员属于均衡型,即各分段成绩差值波动较小,速度较平稳,体力分配较均匀;而后五名运动员则属于先慢后快型,即前半程速度慢后半程速度提升大的特征。由此可见,均衡型的运动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好,且易取得优异的成绩。研究结果表明:在长跑比赛中,加速段能否抢占有利的位置也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途中跑采用持续高速度的匀速跑是比赛制胜的关键,运动员能力越强,其途中跑速度越快且趋于平稳;成绩越好的运动员冲刺段的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3.2 建议
10000m跑运动员必备的身体素质是速度与耐力,加强对速度节奏感的培养,提高控制速度的能力,加强耐力训练。在10000m跑比赛中,使运动员发挥出最好水平,创造出个人最好成绩的最佳选择是进行匀速跑。就10000米跑而言,控制分段速度对成绩的提高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谢慧松,袁荣凯,周铁民.对我国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10000m跑分段速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846-847
[2]张艳平,翟丰.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与速度分配特征[J]辽宁体育科技,2002,(8):13-14
[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第二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h
【关键词】女子10000m跑;速度分配;比赛技战术
长跑起源于英国,在那时每逢盛大节日,一些人就会进行赛跑表演。在19世纪初的欧洲,许多体育爱好者参加长跑锻炼和比赛,因此,长跑得以广泛推广。1930年以前,我国的长跑水平还很低,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体育事业才有了蓬勃发展,我国的长跑运动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长跑可以说是耐力的竞争。10000米跑的时间和距离都比较长,在比赛中,必须要减少能量消耗,提高跑的技术的经济性,以有限的能量来提高跑的速度。因此,10000米运动员必须具备适时放松的能力,以及很强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长跑比赛中,战术也尤为重要,而长跑战术的核心问题是速度分配。在赛前制定合理的速度分配方案,并在比赛过程中有效地实施,是运动员获得和创造佳绩的关键。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00米比赛的前八名运动员的速度分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10000米比赛速度分配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测量法
亲临大运会比赛现场,实地测量记录女子10000米跑比赛所需分段和全程成绩,计时员为国家二级裁判员,保障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对相关数据统计、整理,绘制出女子10000米跑运动员分段速度的折线图和表格。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掌握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与综合论述。
2 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优秀大学生女子10000m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分析
根据中长跑项目的特点以及本文研究对象的分段速度分配特点,对10000m比赛进行了阶段划分,分为加速段是起跑后400m处,途中跑段为400-9200m,冲刺段为最后800m。
从图1看出,女子10000米跑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大体是先慢后快型,前半程速度低于后半程,前半程与后半程的速度差值较小,整体速度趋于平稳。要想在10000m项目中创造佳绩,首先要在加速段(起跑后400m处)迅速加速,抢占有利位置,为途中跑段合理实施赛前布置的战术奠定基础。
图1 女子10000m跑运动员每400m分段成绩的总体曲线特征的比较图
2.1.1 女子10000米跑加速段的速度比较
在长跑比赛中,加速段的跑速是影响竞技水平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加速段的跑速对运动员抢占有利位置、途中跑节奏 、最后冲刺速度、运动员心理及战术的实施等有重要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加速段的跑速较快,前后差值仅1秒。
2.1.2 女子10000米途中跑段分段速度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途中跑段的分段速度要低于加速段和冲刺段。名次越靠前的运动员速度波动值越小,速度也越快。这表明成绩好的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并且速度控制能力也较好。
2.1.3 女子10000米冲刺跑段速度分配的比较
冲刺段是全程中跑速最快的分段。运动员的速度水平以及速度耐力水平决定了运动员最后的冲刺能力。从表3可以看出,前三名运动员的冲刺能力相对于其她选手较强。
2.2 女子10000米每1000米分段成绩的比较
从图2可以看出,10000米跑前八名运动员表现出明显的个人特点和能力的差异性,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技术类型:均衡型--前三名运动员,后快型--第五至八名运动员。成绩越好的运动员每1000米分段成绩的差值越小,且速度趋于平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00米运动员的速度分配特征呈现为:前三名运动员属于均衡型,即各分段成绩差值波动较小,速度较平稳,体力分配较均匀;而后五名运动员则属于先慢后快型,即前半程速度慢后半程速度提升大的特征。由此可见,均衡型的运动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好,且易取得优异的成绩。研究结果表明:在长跑比赛中,加速段能否抢占有利的位置也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途中跑采用持续高速度的匀速跑是比赛制胜的关键,运动员能力越强,其途中跑速度越快且趋于平稳;成绩越好的运动员冲刺段的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3.2 建议
10000m跑运动员必备的身体素质是速度与耐力,加强对速度节奏感的培养,提高控制速度的能力,加强耐力训练。在10000m跑比赛中,使运动员发挥出最好水平,创造出个人最好成绩的最佳选择是进行匀速跑。就10000米跑而言,控制分段速度对成绩的提高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谢慧松,袁荣凯,周铁民.对我国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10000m跑分段速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846-847
[2]张艳平,翟丰.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与速度分配特征[J]辽宁体育科技,2002,(8):13-14
[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第二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