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与动,是电影画面的两种基本表现方式,所谓“静”,可以是画面内容的静态形式,也可以说成镜头的客观静止状态。而“动”,则包含画面内容的运动属性,或者说,是镜头进行客观的物理运动,我们今天就一起探讨一下有关“动”镜头的拍摄技巧。
由于电影电视画面本身以动态影像来传达信息,演员的形体之动,取决于导演对角色特性的考虑,属于软层次的运动,这个我们以后找机会再细说。而拍摄之中,运用镜头的自身运动和物理光学的改变,是本文的中心,也就是硬运动。
一般来说,尤其是电影,大多数的拍摄,并不常见很多运动的镜头操作,这也和电影的拍摄传统有关,运动镜头的数量过多,可能会对观众的欣赏产生不利的影响,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众多电视节目一样,大量采用运动镜头拍摄,看起来显得粗糙一些。这和电视的“快餐”特性有关,有时候无可厚非,但作为严谨的电影创作,粗糙显然是不合适的,不管是投资和剧情,电影总要做得比电视精致很多。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电影都不能采用运动镜头来处理画面,我一如既往的观点是,一切以主题思想为中心,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动静结合,只要镜头的视觉感受符合影片的风格和节奏,就是合理的。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谍影行动》是一部悬疑性质的推理性较强的影片,影片之中,很多的环节串联需要严密谨慎的逻辑思维来掌控,这就需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台词和身体语言等细节进行精密架构,本身不是动作片,画面里的场景大多在跨度较大的空间进行位移,或者缓慢的对白来推进情节。因而,导演别出心裁地使用众多的镜头运动模式来拍摄相对较为安静的内容,用运动来控制安静,我们可以通过本片的运动镜头技术来学习一下,对我们日常拍摄有所借鉴的知识。
移动拍摄通常被细分为推/拉/摇/移/甩/跟等几种操作规范,我们就通过以下影片截图分析一下它们的应用和区别:
横摇镜头
横摇镜头时,镜头的机位不动,通过左右的横向跟拍主体,实现画面的运动。我们看到这两组镜头,是两个人物的并行相向运动,他们是分镜头拍摄,相似的街道环境,因为要组合编辑到一起,那么,左右跟踪主体拍摄的横摇镜头的运动速度要保持一致,如果一快一慢,这两组画面剪辑之后,会产生另外一种节奏,而这里的情境需要是速度一致。
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这两个人物分别位于画面的左面和右面,在横摇拍摄时,务必控制摄像机在跟拍过程,不管前景或背景怎么变化,人物要始终位于画面的固定位置,也就是要保持在画面的相对静止位置,这是一种运动画面中最基本的保持主体地位的构图标准。
横移镜头
这一组单独的横移镜头也是非常典型的,横移一般采用铺设的轨道车或者游动的斯坦尼康减震器来进行拍摄,镜头保持不动,而机位是运动的,用机位的跟踪和移动,改变画面的构图,其实际上是机位时刻和主体保持相对静止。
我们再次注意到,无论是单人还是多人的横移跟踪拍摄,依然如上横摇模式所述,保持住画面中人物所在的位置构图,变化的只有前景和背景,这样观众的视线就会始终被锁定在主体人物上,而变化的环境关系只是一种衬托和交代。
同样是横移的跟拍,这一组镜头前段采用了a标准的构图方式,保持住人物的画面位置,而通过移动的过程,流畅自然地改变了环境,最后的画面落幅放在了前景的其他两个人物身上,起到了一个巧妙的转场作用,这也是移镜头常用的手法:移步换景,这种方式的运动可以用作有关联的两组镜头之间,不需要切换画面的分镜头拍摄,一气呵成即可。
摇镜头或者移镜头,可以在某些较长时间的运动过程中,为了避免单调,加入相同视角和人物位置关系的不同景别,作为剪辑过程的分镜头。这样也是控制影片节奏的有效手段。我们看到这两个人的摇摄镜头,他们运动中没有说话,而对话的时候,立刻切换到静态的构图,这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技巧。而另一个人物单独运动的镜头,采用了移动跟拍,由于人物没有台词,就使用了中景和近景景别切换的方式分镜头拍摄,这两个景别的运动速度基本一致,换景别是为了避免单调和冗长,有时候通过景别的频繁切换,突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这也是节奏控制。
升降车相比摇臂拍摄更能方便地控制画面的构图,因为升降车的摄影师直接面对画面场景,比摇臂手的视角要宽阔得多,这一个镜头,通过升降车的起伏从高到低实现了从屋顶远眺海港到街道马路的场景转换,有一种时空立体感,让观众更能主观感受此刻发生的故事的真实大环境,这个镜头是左右的摇摄加上下的移摄组合而成。
通过道具的移摄
这个镜头利用了场景中起降机这个道具作为摄影机平台,利用机器的上下移动,毫无痕迹地代替了移动设备,实现了上下的移动换景的目的。
摇摄加焦点的转换
这一组画面有点技术难度,镜头首先是自下而上的摇摄,摇摄过程中,通过操作跟焦器,中间转折点之后焦点从前景变换到新的主体,之后继续横向自右而左继续摇摄,场景又转换到下一个构图,拍摄这组镜头,需要熟练准确的跟焦技术和运动过程的均匀线性。
斯坦尼康移摄
斯坦尼康设备是影视拍摄中最常见的摄影辅助器材,它可以很好地在不方便铺设轨道,或者在主体运动轨迹较长的镜头中采用。这一个镜头从人物进入画面开始进行跟踪移动,通过人物的走位和其他关联演员的介入交流,模仿了一种真实的现场感,此时,摄影机就是观众的眼睛,人物走到哪里,做了什么,观众都如影随形,能够很好地加强观众的参与感。
推镜头
推镜头可以在无法利用轨道、摇臂或者其他方式接近主体的情况下使用,这个慢推镜头和影片中其他众多慢推镜头一样,通过均匀的焦距变化,从大全景推进到人物的近景,有一种层层接近的神秘感,观众的好奇心理,会在慢推镜头的运动中得到渐进式的引导和深化。至于推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的,那就要剧情需要了,适可而止,永远是最好的标准。
拉镜头
推拉镜头的方式,一般电影采用的不多,而这个镜头则特别使用了这个方法,运用缓慢的拉镜头,从人物的特写拉到大全景,整个过程是相当典型的长镜头,正是这个长镜头,让时间显得有些缓慢而凝滞,和剧情一样,主体一直没有任何语言表达,这种沉闷,恰恰符合此时人物的心理状态,他思绪万千却又无话可说,此时的长时间慢拉镜头,非常好地达到了导演的表达目的。
由于电影电视画面本身以动态影像来传达信息,演员的形体之动,取决于导演对角色特性的考虑,属于软层次的运动,这个我们以后找机会再细说。而拍摄之中,运用镜头的自身运动和物理光学的改变,是本文的中心,也就是硬运动。
一般来说,尤其是电影,大多数的拍摄,并不常见很多运动的镜头操作,这也和电影的拍摄传统有关,运动镜头的数量过多,可能会对观众的欣赏产生不利的影响,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众多电视节目一样,大量采用运动镜头拍摄,看起来显得粗糙一些。这和电视的“快餐”特性有关,有时候无可厚非,但作为严谨的电影创作,粗糙显然是不合适的,不管是投资和剧情,电影总要做得比电视精致很多。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电影都不能采用运动镜头来处理画面,我一如既往的观点是,一切以主题思想为中心,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动静结合,只要镜头的视觉感受符合影片的风格和节奏,就是合理的。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谍影行动》是一部悬疑性质的推理性较强的影片,影片之中,很多的环节串联需要严密谨慎的逻辑思维来掌控,这就需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台词和身体语言等细节进行精密架构,本身不是动作片,画面里的场景大多在跨度较大的空间进行位移,或者缓慢的对白来推进情节。因而,导演别出心裁地使用众多的镜头运动模式来拍摄相对较为安静的内容,用运动来控制安静,我们可以通过本片的运动镜头技术来学习一下,对我们日常拍摄有所借鉴的知识。
移动拍摄通常被细分为推/拉/摇/移/甩/跟等几种操作规范,我们就通过以下影片截图分析一下它们的应用和区别:
横摇镜头
横摇镜头时,镜头的机位不动,通过左右的横向跟拍主体,实现画面的运动。我们看到这两组镜头,是两个人物的并行相向运动,他们是分镜头拍摄,相似的街道环境,因为要组合编辑到一起,那么,左右跟踪主体拍摄的横摇镜头的运动速度要保持一致,如果一快一慢,这两组画面剪辑之后,会产生另外一种节奏,而这里的情境需要是速度一致。
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这两个人物分别位于画面的左面和右面,在横摇拍摄时,务必控制摄像机在跟拍过程,不管前景或背景怎么变化,人物要始终位于画面的固定位置,也就是要保持在画面的相对静止位置,这是一种运动画面中最基本的保持主体地位的构图标准。
横移镜头
这一组单独的横移镜头也是非常典型的,横移一般采用铺设的轨道车或者游动的斯坦尼康减震器来进行拍摄,镜头保持不动,而机位是运动的,用机位的跟踪和移动,改变画面的构图,其实际上是机位时刻和主体保持相对静止。
我们再次注意到,无论是单人还是多人的横移跟踪拍摄,依然如上横摇模式所述,保持住画面中人物所在的位置构图,变化的只有前景和背景,这样观众的视线就会始终被锁定在主体人物上,而变化的环境关系只是一种衬托和交代。
同样是横移的跟拍,这一组镜头前段采用了a标准的构图方式,保持住人物的画面位置,而通过移动的过程,流畅自然地改变了环境,最后的画面落幅放在了前景的其他两个人物身上,起到了一个巧妙的转场作用,这也是移镜头常用的手法:移步换景,这种方式的运动可以用作有关联的两组镜头之间,不需要切换画面的分镜头拍摄,一气呵成即可。
摇镜头或者移镜头,可以在某些较长时间的运动过程中,为了避免单调,加入相同视角和人物位置关系的不同景别,作为剪辑过程的分镜头。这样也是控制影片节奏的有效手段。我们看到这两个人的摇摄镜头,他们运动中没有说话,而对话的时候,立刻切换到静态的构图,这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技巧。而另一个人物单独运动的镜头,采用了移动跟拍,由于人物没有台词,就使用了中景和近景景别切换的方式分镜头拍摄,这两个景别的运动速度基本一致,换景别是为了避免单调和冗长,有时候通过景别的频繁切换,突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这也是节奏控制。
升降车相比摇臂拍摄更能方便地控制画面的构图,因为升降车的摄影师直接面对画面场景,比摇臂手的视角要宽阔得多,这一个镜头,通过升降车的起伏从高到低实现了从屋顶远眺海港到街道马路的场景转换,有一种时空立体感,让观众更能主观感受此刻发生的故事的真实大环境,这个镜头是左右的摇摄加上下的移摄组合而成。
通过道具的移摄
这个镜头利用了场景中起降机这个道具作为摄影机平台,利用机器的上下移动,毫无痕迹地代替了移动设备,实现了上下的移动换景的目的。
摇摄加焦点的转换
这一组画面有点技术难度,镜头首先是自下而上的摇摄,摇摄过程中,通过操作跟焦器,中间转折点之后焦点从前景变换到新的主体,之后继续横向自右而左继续摇摄,场景又转换到下一个构图,拍摄这组镜头,需要熟练准确的跟焦技术和运动过程的均匀线性。
斯坦尼康移摄
斯坦尼康设备是影视拍摄中最常见的摄影辅助器材,它可以很好地在不方便铺设轨道,或者在主体运动轨迹较长的镜头中采用。这一个镜头从人物进入画面开始进行跟踪移动,通过人物的走位和其他关联演员的介入交流,模仿了一种真实的现场感,此时,摄影机就是观众的眼睛,人物走到哪里,做了什么,观众都如影随形,能够很好地加强观众的参与感。
推镜头
推镜头可以在无法利用轨道、摇臂或者其他方式接近主体的情况下使用,这个慢推镜头和影片中其他众多慢推镜头一样,通过均匀的焦距变化,从大全景推进到人物的近景,有一种层层接近的神秘感,观众的好奇心理,会在慢推镜头的运动中得到渐进式的引导和深化。至于推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的,那就要剧情需要了,适可而止,永远是最好的标准。
拉镜头
推拉镜头的方式,一般电影采用的不多,而这个镜头则特别使用了这个方法,运用缓慢的拉镜头,从人物的特写拉到大全景,整个过程是相当典型的长镜头,正是这个长镜头,让时间显得有些缓慢而凝滞,和剧情一样,主体一直没有任何语言表达,这种沉闷,恰恰符合此时人物的心理状态,他思绪万千却又无话可说,此时的长时间慢拉镜头,非常好地达到了导演的表达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