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范》看古代的政德培育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范》是司马光所著的家训,因其身后受赠温国公,又被称为《温公家范》。《家范》共十卷十九篇,首载《周易·家人》卦辞以及节录《大学》《孝经》《尚书·尧典》《诗经·思齐》诸篇语录,作为全书之序;正文从《治家》至《乳母》。除首卷《治家》外,其余各卷按照祖、父、母、子、女、孙、伯叔、兄弟姑姊等分类,根据不同的人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为其提供行为规范。《家范》“采集经史兼及子书中,圣人正家以正天下之法,及后世卿士以至匹夫,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系统地阐述了古代家庭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为历代社会士大夫所推崇。
  司马光的《家范》把中国古代传统政德“家国一体”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在司马光看来,齐家就是为了实现治国,最终达到天下平。司马光认为,若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不能管教好自己的家里人,却能去教育别人、教化百姓,这种事是不存在的。因此,司马光强调,治家“莫如礼”,并对齐家规范作出了规定:要“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为人父者,要“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人子者,应以孝为天经地义,为行动之准则。
  更为重要的是,司马光不仅对“家国一体”进行了思想层面的论述,还在实际操作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案,从祖、父、母、子、女、妻等关系入手,通过圣人之言和王侯将相的故事,为家庭成员树立典范。这是因为,爱护自己的亲人,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亲人的。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自身就会稳如泰山,永无危殆,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先亲爱自己的九族,然后才能够推及施加到他人身上。不言而喻,个人修为不仅对规范自身行为极为重要,还影响到家庭成员,最终涉及每一名社会成员。因此,只有做好自我,才能实现正天下的目的。
  《家范》提出了以廉以俭、以德以礼的家庭教育对后代为人从政的重要性。德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马光在家训中指出,“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司马光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古代人普遍的做法是:“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畦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困倉,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作为祖辈,没有不希望能为儿孙谋利的,可是真能谋利于后代的却很少。对此,司马光认为,应该用为人处世的道理来教育子孙,用遵纪守法来管理家庭。否则,就会导致子孙后代只知道追逐利益,而没有了道义,“惟知有利,不知有义故也”。因此,在司马光看来,圣人和贤达之人的高尚品质不仅对自己有利,还能够惠及子孙,他们留给后代的是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完善的家风熏陶,传予子孙的是廉洁的品质和俭朴的作风。
  《家范》鲜明地提出了严格家人教育对为官从政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家训中的“严私德”不仅要求对自己严格,还要严格教育家人,管好子女,教育好妻子。《家范》对于如何管好家人提出了众多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司马光认为,家风从结婚成家的那一刻就开始形成了,“正家之道,靡不在初”。这是因为一旦对家人过分宠爱、纵容,就会带来恶果。其中对妻子而言,“初而骄之,至于狼犹,浸不可制”。对于子女来说,“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司马光认为,自古以来,因过分宠爱子女而带来恶果的事例举不胜举,多少人只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却不懂得如何教育他们,以致有些人变成危害他人、辱没祖先、扰乱社会秩序甚至是亡命天涯的人。爱孩子就应该教育孩子,培养他们成人。疼爱他们,却让他们走上邪路,这哪里是真正地爱孩子呢?显然,对孩子管教不严,必然给从政者带来严重的问题。因此对待孩子,就要从小进行管教,“‘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对于妻子,不仅要使她自身具备德行,还需使其辅佐丈夫,助之功成名就。所以《卷耳》求贤审官,《殷其雷》用义来劝诫丈夫,《汝坟》勉励丈夫做人要正直,《鸡鸣》警诫相成,这些都是贤内助的功劳。
  (选自《学习时报》2020年11月30日)
其他文献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习俗。“数九”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至九九,寒气尽消。作为寒冬一道特有的风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形式也不断翻新。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整个冬季中,这九
期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似乎只说了一半,这大好雪夜,倘有酒无书岂非落了俗套,更是辜负了此番良辰美景。  江南的雪,可遇而不可求。记得小时候,同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追着闹着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而素来体弱畏寒的我却只能隔着玻璃望雪兴叹。唯一的消遣乐趣就是翻读闲书,可屋外不时传来欢呼雀跃声,搅得我心猿意马,为落个耳根清净,索性捧着书爬上老屋西北角一个无人涉足的小阁楼里
期刊
“仁民爱物”这句话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简称,这个蕴含深厚生态伦理意韵的命题,是由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由亲爱亲人推及仁爱百姓,由仁爱百姓推及爱惜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人类应该把天生之万物看成“物”“我”一体,将仁爱之精神和情感贯注于天地万物,给予它们尊重与关怀。  “民胞物与”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简称,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天地间所有的人都是
期刊
《风俗通义》是东汉学者应劭所著的一部极有特色的作品。《隋书·经籍志》将其列入子部,清代学人开始将其归为小说家,现代学者张舜徽在其主编的《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又将它列入“杂史类”,可见这部书涉及文、史、哲诸多领域,内容极其广博,以致难以归类。  最早对《风俗通义》进行评说的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范晔,他在《后汉书·应劭列传》中说:“(應劭)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
期刊
凡是略读过一点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东坡是中国文坛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东坡的文学作品,全恃天才,不假人力。他对于一切的文艺,竟没有一样不会,且各有相当的位置。但是,没有听见他用过什么苦功。不但不曾用过苦功,而且是当作一件游戏事看待。试看他自述道: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期刊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对这首节气歌朗朗上口。如今,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蕴含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内涵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产生的?其中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完整的“节气歌”是怎样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由于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规律息息相关,上古先民为了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总结了一年中时
期刊
刘子闲居①,有负薪之忧②,食精良弗知其旨③,血气交渗④,炀然焚如⑤。客有谓予:“子病,病积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沦迹于医,厉者造焉而美肥⑥,辄者造焉而善驰⑦。矧常病也,将子诣诸?”予然之,之医所。切脉、观色、聆声,参合而后言曰:“子之病,其兴居之节舛⑧,衣食之齐乖所由致也⑨。今夫藏鲜能安谷⑩,府鲜能母气⑾,徒为美疹之囊橐耳,我能攻之。”乃出药一丸,可兼方寸,以授予曰:“服是足以瀹昏烦而组蕴结⑿,销
期刊
《史记》是一部从多视角、全方位记述司马迁时代社会文化风貌的百科全书式的重要文献。对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是細致生动的。《史记》有关“芬芳”的文字,体现了秦汉社会在当时生态条件下对于来自自然的馨香气息的幸福享用。相关生理和心理体验,又升格为一种审美习尚,一种文化追求,甚至影响到信仰世界的若干迹象。由于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使“西域”异香得以传入,从而丰富了中原人的生活。一、山野自
期刊
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临川文集》卷二九)【赏析】  题中“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王安石晚年居金陵紫金山“半山园”时的邻人兼友人。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的解释,王安石居处,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人山的一半,故以“半山老人”为号,园亦以此得名。杨德
期刊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①。《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②。”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③。”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④,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