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作为思想意识十分独立的个体,在兴趣、能力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性特征十分明显。根据此种意识形态以及能力上的差异,我国教育教学事业专门推出分层教学,一种基于因材施教原理的全新课堂授课模式。田径课程是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中的重点模块,教师将分层教学应用于田径课程当中,不仅是对当今主学思想的一种肯定与推崇。更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进入田径体育学习的感知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能素质建设思想认识,并将其努力付诸于实践学习当中。
关键词:分层教学;大学田径体育;教学应用
前言:田径运动作为一项基础运动形式,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田径项目运动由多种运动形式组成,主要有走、跑、跳跃以及投掷等,以此实现运动参与者体能素质的基础训练。学校针对大学生群体开设田径体育课堂教学,促使大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获得耐力、速度、潜能等方面的素质提升,从而实现我国高等受教育人群的体能素质整体提升,为国家于国际竞争优势显现提供高品质人才储备与资源。
一、分层教学应用于大学体育田径课堂的紧迫性分析
素质课改中就大学体育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标准,那便是要严格遵循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而分层教学恰巧满足了这一改革标准,不仅提升了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学习热情,更为构建高效率体育课堂,实现大学体能素质建设教学目标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而大学之所以践行田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原因主要取决于目前大学生群体体能素质表现失衡。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态势一片良好,人们获得基本食物保障后,更关注于饮食的品质。据了解,很多学生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经常食用一些口感较好,但热量极为丰富的食物,比如膨化食品,以及以肯德基、必胜客为主的快餐食品。以此导致大学生群体肥胖人数逐年上涨,还有部分学生存血糖、血压含量高等身体问题[1]。同时,现代社会以瘦为美,多数女生出于爱美心理长期减肥,食物摄入量不足,导致体质偏弱。再加上大学期间的学生管理环境更为宽松,男生在课余时间多沉迷于网络游戏,并未意识到参加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当前的身体素质相较于往届学生普遍偏弱,且呈现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如若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依旧采用满堂灌教学手段,不仅导致田径体育课堂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无法激发学生体能素质建设的思想认知。更阻碍了学生整体体能训练的掌握水平,制约了体育教育公正与均衡的发展进步。可见,将分层教学贯彻于大学田径项目运动中,不仅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更是推动素质教学新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分层教学应用于大学体育田径教学的主要路径探究
(一)依据学生基础情况,进行组别分层
田径项目,是一项着重考察参与者身体协调与思维反应能力的体育运动。学生组别的合理划分,是践行分层田径课堂教学的前提要素。因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就学生的基础信息加以了解和掌握。通过学生学籍档案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曾经接受过田径运动特长训练。并与学生就田径体育项目的兴趣,特长以及身体状态展开沟通与交流,尤其是询问清楚是否有不适合体育运动的身体疾病,并要求学生提供医院所开设的诊断证明。在此,需要明确男女生之间在田径项目所呈现的能力差异也比较明显,教师要对此加以重视。之后,教师根据所掌握的学生基础信息加以组别分层,一般为A(高等),B(中等),C(初级)。此外,教师根据学生田径项目运动技能的进步水平,定期调配学生组别,将C组学生田径运动能力过渡到中等,最终晋升为高等运动水准。
(二)根据学生组别,展开训练内容分层
田径项目教学内容分层,是决定分层教学质量的重点环节。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组别的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田径运动训练内容。以便不同学习等级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机会,实现大学生体能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在训练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安排A组学生进行一些高难度的田径项目训练。比如1000米长跑,障碍跑或者跨栏跑等动作较为复杂的田径运动形式[2]。而对于B、C组学生,教师则需要安排一些比较常规且易于完成的田径运动训练内容。比如说,400米,800米跑,并跟随训练周期的延长,逐渐提高训练难度至1000米等。同时,在跳高、跳远项目训练上,应该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计项目标准。比如说,男生的跳高标准为一米七五至一米八之间,而考虑女生体能因素,最好设定为一米二五至一米三之间。关于跳远训练也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组别设定不同的跳远标准。以定向跳远为例,男生达标标准为2.14米,满分为2.66米,女生跳远训练标准则分别为1.58米,2.07米。此项分类标准主要依据男女生身高、体能素质等方面表现的差异而分配的。在田径运动项目具有特殊特长的学生群体训练上,教师可以增设铅球、标枪等运动项目,以实现该类學生群体田径运动全能发展。此外,在训练时间上,体育教师应参考不同学生群体机体情况,优化田径训练时间。通常,A组学生的训练时间应更为长久一些,比如说每次训练30分钟,包括快速跑、太纲领以及运动反应训练等。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或中等B、C组学生,则可以先进行柔韧性基础训练,缩短训练时间为20分钟,夯实田径项目运动基础。学生通过跳跃式训练等增加腿部肌肉力量,以便迎接接下来难度较高的田径项目训练。
(三)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力,进行评价分层
传统体育课程,在评价机制上呈现一定弊端,一刀切式的评价方案,导致学生完成测试表现层次不齐。因此,教师将分层教学落实到体育田径课堂中,需要就以往的评价机制进行重新调整与优化。根据学生组别以及训练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评价体系。比如说,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C组学生,教师将体能测试设计为400米跑,B组学生设定为800米跑,而A组学生设定为1000米或1200米长跑。再比如说,在背越式跳高专项运动考核中,教师也应该就评价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层。对于B、C组学生,要求能够掌握背越式跳高基本动作要领,并将跳跃高度指标设定为加分项。这样不仅能够维护基础薄弱学生群体田径项目学习自信心,在加分评价机制的激励下,更能激起此類学生的拼搏欲望,对于跳高高度的挑战跃跃欲试。而对于A组田径运动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教师在评价要求上也需适当提高。比如,要求此类学生注意背越式跳高的动作规范,并完成一定高度的跳高挑战[3]。
结论:综上,体育课程作为大学教育时期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建设情况。而田径体育项目是体育课程的一个分支,在大学生耐力、毅力以及坚持力等训练方面呈现积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扩招机制的全面推行下,大学生群体所表现的素质参差不齐。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优秀的教职人员,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在田径运动学习中表现的各项差异,展开分层式田径课堂设计与实施。以便学生在合理体育课堂环境下,实现身心素质整体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坤.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分析[J/OL].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12):88-90.
[2]田丽.分层施教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田径课程中的运用[J].电大理工,2016,(03):103-104.
[3]刘沙菲.分层教学法应用于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5,(24):98-99.
关键词:分层教学;大学田径体育;教学应用
前言:田径运动作为一项基础运动形式,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田径项目运动由多种运动形式组成,主要有走、跑、跳跃以及投掷等,以此实现运动参与者体能素质的基础训练。学校针对大学生群体开设田径体育课堂教学,促使大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获得耐力、速度、潜能等方面的素质提升,从而实现我国高等受教育人群的体能素质整体提升,为国家于国际竞争优势显现提供高品质人才储备与资源。
一、分层教学应用于大学体育田径课堂的紧迫性分析
素质课改中就大学体育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标准,那便是要严格遵循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而分层教学恰巧满足了这一改革标准,不仅提升了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学习热情,更为构建高效率体育课堂,实现大学体能素质建设教学目标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而大学之所以践行田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原因主要取决于目前大学生群体体能素质表现失衡。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态势一片良好,人们获得基本食物保障后,更关注于饮食的品质。据了解,很多学生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经常食用一些口感较好,但热量极为丰富的食物,比如膨化食品,以及以肯德基、必胜客为主的快餐食品。以此导致大学生群体肥胖人数逐年上涨,还有部分学生存血糖、血压含量高等身体问题[1]。同时,现代社会以瘦为美,多数女生出于爱美心理长期减肥,食物摄入量不足,导致体质偏弱。再加上大学期间的学生管理环境更为宽松,男生在课余时间多沉迷于网络游戏,并未意识到参加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当前的身体素质相较于往届学生普遍偏弱,且呈现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如若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依旧采用满堂灌教学手段,不仅导致田径体育课堂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无法激发学生体能素质建设的思想认知。更阻碍了学生整体体能训练的掌握水平,制约了体育教育公正与均衡的发展进步。可见,将分层教学贯彻于大学田径项目运动中,不仅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更是推动素质教学新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分层教学应用于大学体育田径教学的主要路径探究
(一)依据学生基础情况,进行组别分层
田径项目,是一项着重考察参与者身体协调与思维反应能力的体育运动。学生组别的合理划分,是践行分层田径课堂教学的前提要素。因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就学生的基础信息加以了解和掌握。通过学生学籍档案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曾经接受过田径运动特长训练。并与学生就田径体育项目的兴趣,特长以及身体状态展开沟通与交流,尤其是询问清楚是否有不适合体育运动的身体疾病,并要求学生提供医院所开设的诊断证明。在此,需要明确男女生之间在田径项目所呈现的能力差异也比较明显,教师要对此加以重视。之后,教师根据所掌握的学生基础信息加以组别分层,一般为A(高等),B(中等),C(初级)。此外,教师根据学生田径项目运动技能的进步水平,定期调配学生组别,将C组学生田径运动能力过渡到中等,最终晋升为高等运动水准。
(二)根据学生组别,展开训练内容分层
田径项目教学内容分层,是决定分层教学质量的重点环节。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组别的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田径运动训练内容。以便不同学习等级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机会,实现大学生体能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在训练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安排A组学生进行一些高难度的田径项目训练。比如1000米长跑,障碍跑或者跨栏跑等动作较为复杂的田径运动形式[2]。而对于B、C组学生,教师则需要安排一些比较常规且易于完成的田径运动训练内容。比如说,400米,800米跑,并跟随训练周期的延长,逐渐提高训练难度至1000米等。同时,在跳高、跳远项目训练上,应该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计项目标准。比如说,男生的跳高标准为一米七五至一米八之间,而考虑女生体能因素,最好设定为一米二五至一米三之间。关于跳远训练也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组别设定不同的跳远标准。以定向跳远为例,男生达标标准为2.14米,满分为2.66米,女生跳远训练标准则分别为1.58米,2.07米。此项分类标准主要依据男女生身高、体能素质等方面表现的差异而分配的。在田径运动项目具有特殊特长的学生群体训练上,教师可以增设铅球、标枪等运动项目,以实现该类學生群体田径运动全能发展。此外,在训练时间上,体育教师应参考不同学生群体机体情况,优化田径训练时间。通常,A组学生的训练时间应更为长久一些,比如说每次训练30分钟,包括快速跑、太纲领以及运动反应训练等。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或中等B、C组学生,则可以先进行柔韧性基础训练,缩短训练时间为20分钟,夯实田径项目运动基础。学生通过跳跃式训练等增加腿部肌肉力量,以便迎接接下来难度较高的田径项目训练。
(三)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力,进行评价分层
传统体育课程,在评价机制上呈现一定弊端,一刀切式的评价方案,导致学生完成测试表现层次不齐。因此,教师将分层教学落实到体育田径课堂中,需要就以往的评价机制进行重新调整与优化。根据学生组别以及训练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评价体系。比如说,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C组学生,教师将体能测试设计为400米跑,B组学生设定为800米跑,而A组学生设定为1000米或1200米长跑。再比如说,在背越式跳高专项运动考核中,教师也应该就评价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层。对于B、C组学生,要求能够掌握背越式跳高基本动作要领,并将跳跃高度指标设定为加分项。这样不仅能够维护基础薄弱学生群体田径项目学习自信心,在加分评价机制的激励下,更能激起此類学生的拼搏欲望,对于跳高高度的挑战跃跃欲试。而对于A组田径运动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教师在评价要求上也需适当提高。比如,要求此类学生注意背越式跳高的动作规范,并完成一定高度的跳高挑战[3]。
结论:综上,体育课程作为大学教育时期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建设情况。而田径体育项目是体育课程的一个分支,在大学生耐力、毅力以及坚持力等训练方面呈现积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扩招机制的全面推行下,大学生群体所表现的素质参差不齐。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优秀的教职人员,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在田径运动学习中表现的各项差异,展开分层式田径课堂设计与实施。以便学生在合理体育课堂环境下,实现身心素质整体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坤.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分析[J/OL].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12):88-90.
[2]田丽.分层施教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田径课程中的运用[J].电大理工,2016,(03):103-104.
[3]刘沙菲.分层教学法应用于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5,(2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