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0129199608300052
要回来了,在火车上每时每刻都在挨近。她自己本身不需要动作,但实际上一直在前行。没有身体上的疲累,无法感受到的确是在奔赴前程,淑宁觉得不真实,而且那滋味仿佛就是给谁打了一拳昏昏迷迷在梦中,还着急醒来,免得仇家跑了。没个说话的人,丈夫儿子都没有跟她回来,都有工作,给了他们不必在场的托辞。她也十分体谅,她的故乡,对他们而言,就是异乡。幸好是靠窗的位置,可以自己发呆。难得有这样自主浪费辰光的日子,不必受任何人责难。生活空间太小了,做什么事都有人在旁边看着,虎视眈眈地。还没有正经到哪里去过,她觉得自己就像是半个古代人,裹小脚,何地都去不得。盯着窗外盯久了,会有些轻微的发晕,整个人无气力地软软塌着,看什么都有种恍惚。太久没有举动,身体仿佛都不受自己控制了,此刻灵魂出窍。外面的事物不断接近、远离,好像昭示一种生命的常态——都要弃她而去。
坐久了还是会累,傍晚时看着周围分别渐次地暗下去的那种累。因为明知道最终结局是黑透,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又不好轻易起来走动,过道亦很窄,车上人挤着挨着,动一动都像是恩典。古话说的近乡情怯,她有充分的感受。但也有可能是坐的时间太长了坐不住的缘故,她心里发毛。像是在某个拥挤嘈杂的时空隧道里,她这么多年在宁夏的辛苦劳累都不算,就要回去了。还在小时候,还来不及发生什么事。定神一算上次回来的时间,已经相隔十几年了。
饭桌上热闹。一家四个女儿,她排行第二。姊妹们年岁相近,除了要尊称大姐,其余的都互唤名字。没有儿子,是母亲长久的心病。自己绝口不提,但众人都心照不宣。好像还对她不公平,有什么瞒着似的。而且多年的独身生活使她长出刻薄的神气,仿佛是前朝郁郁寡欢的老宫娥那副模样,困在光阴里,一天当一千年。常常有不满,“嘁嘁喳喳”地自己说话。
“明天又排着到哪家了?”大女婿承州发问。淑宁回来,姊妹们都要请她吃饭。在家做,有家常味。也都体谅她十几年没有尝过这种味道了。
大姐青棠白了承州一眼,绷不住,自己又忍不住笑起来,“這顿还正吃呢就开始记挂下顿的着落了。”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老三玉怀说了句俗语。形容人贪婪欲求不满。饭桌上气氛融洽,也没人觉得异样。
“你们不懂。这叫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一口气说了两句成语,承州喜欢讲些俏皮话。
“嗳,等下记得每人带把伞再走,只怕你家里的还不够多。”老四文夏假意朝窗户那边张了一眼望望天色,“喏,大哥说的,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唤大哥而不是姐夫,他们从小就认识。
大家都笑。淑宁尝了一口面前小碟子里盛的泡椒,还是能够吃辣的。在宁夏这么多年也没把这本能忘掉,平常不吃也就过去了,也不怎么想。泡椒是玉怀自己做了带过来的,姊妹中就她一个不工作,安心在家,这方面下工夫,做菜的手艺自然好。
看见淑宁扒拉那碟泡椒,青棠笑着说:“待会儿走的时候给你分装一些,带回去宁夏,也好常常吃到。”
“还用分!”玉怀一听见急忙道,“本来就备着的,我给你带一瓶过来。”急于证明什么,怕别人说她小气。她在姊妹中有这点名声。
淑宁点头,又夹了一筷子,向母亲送去。“妈也尝点。”
“妈不吃辣,要咳嗽。”文夏打断,似是那么无意的一句。
筷子悬在半空,讪讪地,收回去自己吃了。母亲一身病痛,她不是不知道。山长水远的,实际上不能照顾,只有口头上顺着电话线过去的几句问候,太单薄了。不用人背后说自己都觉得愧疚。早几年打电话的时候还要哭。
“蒜苔贵,二十几块一斤。”文夏看到桌上的蒜苔菜,忽而想起,脸上的表情像是在讲一件骇人听闻的事。
“吓,菜比肉贵。”玉怀简练总结,啼笑皆非的语气。
“贵倒罢了,品质还不好。”青棠也说,“豌豆尖太老,至少择一半来不用。”顺手用筷子往豌豆尖汤里面捞了几下。
想说些什么,对比对比宁夏的市价。不知怎地,在这种情形下,淑宁显得十分木讷。大概是头顶那灯光打得十分柔和,人沉浸在那光晕里会有些无力。正准备开口,文夏突然把话引了开,“这阵子日子好,喜酒一个接一个。”又问青棠,“周如瑾的是在哪处?”两人在一个公司,同事结婚,都邀请了。
青棠望了她一眼,拧着眉,表示在想。“好像是盛府,我也没认真记。”文夏的工作还是她荐了去的,在此上她一直很仗恃,觉得文夏始终欠她的。
“一个月的开销大半都拿来随礼了。现在不同以前了,一出手至少是这个数。”文夏伸手比了比,还是笑着。
玉怀也附声说。她不上班,这方面的应酬少一半。但还是一笔可观的支出。
“郑敏这一向还是那样?什么事也不做?”青棠问,又说到同事身上。
“还不是仗着丈夫做官。”文夏深受其害,提起来简直恨死了。郑敏常常把她分内的事指派给文夏做,自己闲着。而且很心安理得。
接连提了两个不认识的人,淑宁断章取义地听她们讲,又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另一半靠猜。仿佛在心里开了个戏台,十分热闹。只是台上搬演的都是别人的轶事。
“嗳,今天的鱼肉很鲜。”青棠“啃”了一声,清扫喉咙,转而向淑宁道,“你们那儿的鱼肉肯定吃着都更好。”
陡然问她,淑宁还有点手足无措。仿佛在后台等得久了,突然该她上场,紧张是难免的。 “不不不,宁夏的鱼肉做出来很死,反倒没有这种鲜嫩。”回答得很急,恨不得一口气讲完,避免出错。
“不都是水库里的鱼嚜,怎么会还不如这里。”玉懷也有些怀疑。
“你不信。”淑宁还想补充解释点什么,青棠突然问道:“你们热不热。只吃了一会儿饭汗气就上来。我们这里空气湿。”最后一句对淑宁说,说完站起身去开了窗户。
感到自己是外人。“我们这里”,分明界限,随手一指划条江将她隔开。空气湿,自己又不是不知道,还要专门给她解释,成了到此地一游的旅客,风俗习惯都要一一向她介绍周到,以表示地主之谊。 “空气湿。”文夏接着上一句,“洗衣服的时候也是,浑身出汗。”
玉怀也说:“我倒宁愿气候不那么潮湿,虽然热,但不必流汗。”
桌上的人声都显得隔了很远,像是从老式收音机里传来的,很渺茫,信号还坏,时时有杂音。有那么一刻恍惚。淑宁突然想起在火车上的事,那时就记着一定要告诉的,“和尚吃鸡蛋。”她故意停顿了一下,为引别人注意,“那些人坏,把蛋黄掐烂了藏在他餐饭里。”补上细节,“趁他不在。那时正好出去接水。”
自己一个人笑,好像其他人都没听明白,只有文夏追着问,“和尚不能吃鸡蛋?”
“说是不能嚜,鸡蛋还不是鸡生的。”淑宁显得十分在行,“他后来知道了还有点窘。大家都笑。”
一时沒人接话,似乎是指责捉弄出家人不应该?还笑。淑宁没有察觉,跟着猝然嗤笑了一声,“我倒不信看不出来,说不定他早就知道了,自己故意吃的。”
青棠无表情地盯了她一眼,十分漠然,是那种不可测的脸色。大概是嫌她说话不入流,甚至仿佛还怀疑那事有她参与。拿人家信仰开玩笑,确实有些过分?淑宁这时候感觉到了,玉怀也意味深长地挂着笑,觉得她们更看不起她了。单是穷倒罢了,做人亦很坏?之前还找过青棠借钱,然后很长一段时间没联系,也许那时她们就疑心她是不会还钱的了。
心慌意乱起来,像公然当着主人的面卷了财物逃跑。着急想要找些什么事来做,岔开话题。注意到碗里的饭已经空了,淑宁欲起身去添饭,文夏看到她动作,忙招呼儿子,“让嘉明去给你添。”
没有假模假样地客套拒绝,淑宁把碗给了嘉明。人家熟,常来,知道厨房里添饭的位置。免得她进去还要窸窸窣窣地找一阵,心里都没底,像误入个万象王国。
“嘉明今年十九了?”忙里偷闲问这么一句。
“嗳,读大学都一年了。”
没猜错,不会显得外行,心里有种侥幸的欢喜。饭添了来,淑宁仔细打量了嘉明一眼,“清清秀秀的,像个女生。”一面想到自己儿子,“不像世虞。我都不让他站在我面前,感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种男子气概。”
没有人搭腔,在座的都没有看到过,不知道真实,无法旁生枝节地附和,任她说。文夏也不看她,只是象征性地点了点头。嘉明脸上亦没有什么表情,在贬他,心中不知作何感想。本来对这个姨娘就没有什么感情的,只有更招人嫌?说之前没意识到。幸好饭添了来,满满当当一碗,让她感觉非常踏实。埋头吃饭,在这饭桌上她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地做吃饭这么一件事,不会出错。好像突然有了什么了不得的倚仗,她心里涌起一阵奇异的快乐。这碗饭就是她的退路。
又讲起小时候的事。“妈脾气急,手里没轻重。文夏那时候也太调皮。有次气急了甩板凳过去打她,还是爸给挡了一下。”青棠那时候已经很懂事了。
“爸挡了一下,妈就不打了。”文夏还记得。
有些诧异,淑宁迟钝了片刻,“不是爸,是我挡的嚜。”
“我记得是爸。”玉怀也说。
三人成虎。正好三个。明明是她,自己记得那么清楚。这种事情。与三个人的记忆有出入,倒显得是她出了错。顿感一种隔阂。望了望妈,盼着她还记得清。可她只是不置可否地笑。一直是那副表情,做惯了,仿佛只是拿了模具打出个印子。如果真有想说的也只是为她的手重作出点辩解。淑宁一阵失望。不会站在她这边的,她想。几十年的事了,这时候才觉得委屈。别人怎么想?还要怪她不懂事。本来就没有服侍母亲,已经是不孝,现在还要来忤逆父亲。死者为大。心有不甘,但还是忍不住补了一句,“打在背上,痛了好几天。”此刻连自己也不自信起来,声音极小,大家都没听到。仿佛只是谁嘴里嚼着饭菜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
身在其境,竟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慨。她这故乡反而成了他乡,姊妹们亦只是道路上遇到的故知——亲切却不容易亲近。饭桌上依然热火朝天,姊妹们常在一处,家长里短的事情永远有得说。淑宁生出孤独的末世感,仿佛置身在天上,冷冷地望着这热闹人间。想起来还有些不公。当年是她顶父亲的班才留在宁夏,没想到便成了一辈子的事。这是她唯一从家里继承的。连名字中都要带个宁,生怕别人不知道。“淑宁”“淑宁”地叫,也好时时提醒她,可能这是生来就注定了的,有着超凡的预示,教她认命。玉怀从父亲那里遗传来哮喘病,这几年好些了,不常常发作。她这时候想,如果非要继承来一样的话,她宁愿和玉怀对换。这样想着,还抬头望了玉怀一眼,那么坐在那儿谈笑风生的就是她。至少此时此刻快活。
她人是回来了,但有些东西回不来。之前觉得这次回来只呆十几天,太短了,十几年才换来这么十几天,像无端被谁克扣了工钱,还有种忿然。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觉得长,自己的呼吸声都听得见,好像连说话言辞都不会了,筷子也使得不流利。米饭恨不得一粒一粒地精确数出来,再一粒一粒地咽下去,好度过时間。心里有些懊悔,倒巴不得早回宁夏。
“小舅最近生意做得好,整个人神气都不一样了。”文夏略带狡黠的声气。
“别像大舅,富起来就不怎么正经了。”青棠神神秘秘地,还有下文。“上次去外面打牌,跟着来了两个年轻女人,不是正路的样子。”承州与大舅生意上有交集,常在一处打牌。
“吓,那么明目张胆。”玉怀初次听见。
“舅母也不懂,乡下能听到什么事。”
“二舅那几年不也是风生水起,还是垮了。”没有幸灾乐祸,只是顺便说起。
“这一阵还到处借钱,大家都躲着他。”
“也不是不念亲戚情。人学坏了,借钱拿去糟蹋,不作正途。”青棠最有资格说话,因为姊妹中她最有钱。
“有什么大的花处?别是染上了那个。”指吸毒。
“我听说那种人死了拿去火化,捡出来的骨头都是黑的。”声音突然低下来,脸上的表情也变了。
“坏都坏到骨子里了。”文夏神色凛然,这时候才想起来,“明天先来我家,玉怀随时都可以请客。我们不一样,要上班,只有周末得空。”拿手肘抵了抵淑宁,“你不知道路,跟妈一起来。”房子也换了七八年了,她还没去过。承她的福,住了七八年的旧房子也将要久违地焕发出一点新意来。
“四姨好像也要回来了。下个月?”
“每年回来一次,总有显摆不完的。”
“例行摆阔。”
都笑起来。喧闹声中,淑宁静默地点了点头。是对文夏上一句让她跟妈一起来的回应。已经迟了。那点头的幅度也特别小,仿佛只是下巴在衣领上蹭过去一下,没人注意得到。好像刚才没发生过什么事。
要回来了,在火车上每时每刻都在挨近。她自己本身不需要动作,但实际上一直在前行。没有身体上的疲累,无法感受到的确是在奔赴前程,淑宁觉得不真实,而且那滋味仿佛就是给谁打了一拳昏昏迷迷在梦中,还着急醒来,免得仇家跑了。没个说话的人,丈夫儿子都没有跟她回来,都有工作,给了他们不必在场的托辞。她也十分体谅,她的故乡,对他们而言,就是异乡。幸好是靠窗的位置,可以自己发呆。难得有这样自主浪费辰光的日子,不必受任何人责难。生活空间太小了,做什么事都有人在旁边看着,虎视眈眈地。还没有正经到哪里去过,她觉得自己就像是半个古代人,裹小脚,何地都去不得。盯着窗外盯久了,会有些轻微的发晕,整个人无气力地软软塌着,看什么都有种恍惚。太久没有举动,身体仿佛都不受自己控制了,此刻灵魂出窍。外面的事物不断接近、远离,好像昭示一种生命的常态——都要弃她而去。
坐久了还是会累,傍晚时看着周围分别渐次地暗下去的那种累。因为明知道最终结局是黑透,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又不好轻易起来走动,过道亦很窄,车上人挤着挨着,动一动都像是恩典。古话说的近乡情怯,她有充分的感受。但也有可能是坐的时间太长了坐不住的缘故,她心里发毛。像是在某个拥挤嘈杂的时空隧道里,她这么多年在宁夏的辛苦劳累都不算,就要回去了。还在小时候,还来不及发生什么事。定神一算上次回来的时间,已经相隔十几年了。
饭桌上热闹。一家四个女儿,她排行第二。姊妹们年岁相近,除了要尊称大姐,其余的都互唤名字。没有儿子,是母亲长久的心病。自己绝口不提,但众人都心照不宣。好像还对她不公平,有什么瞒着似的。而且多年的独身生活使她长出刻薄的神气,仿佛是前朝郁郁寡欢的老宫娥那副模样,困在光阴里,一天当一千年。常常有不满,“嘁嘁喳喳”地自己说话。
“明天又排着到哪家了?”大女婿承州发问。淑宁回来,姊妹们都要请她吃饭。在家做,有家常味。也都体谅她十几年没有尝过这种味道了。
大姐青棠白了承州一眼,绷不住,自己又忍不住笑起来,“這顿还正吃呢就开始记挂下顿的着落了。”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老三玉怀说了句俗语。形容人贪婪欲求不满。饭桌上气氛融洽,也没人觉得异样。
“你们不懂。这叫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一口气说了两句成语,承州喜欢讲些俏皮话。
“嗳,等下记得每人带把伞再走,只怕你家里的还不够多。”老四文夏假意朝窗户那边张了一眼望望天色,“喏,大哥说的,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唤大哥而不是姐夫,他们从小就认识。
大家都笑。淑宁尝了一口面前小碟子里盛的泡椒,还是能够吃辣的。在宁夏这么多年也没把这本能忘掉,平常不吃也就过去了,也不怎么想。泡椒是玉怀自己做了带过来的,姊妹中就她一个不工作,安心在家,这方面下工夫,做菜的手艺自然好。
看见淑宁扒拉那碟泡椒,青棠笑着说:“待会儿走的时候给你分装一些,带回去宁夏,也好常常吃到。”
“还用分!”玉怀一听见急忙道,“本来就备着的,我给你带一瓶过来。”急于证明什么,怕别人说她小气。她在姊妹中有这点名声。
淑宁点头,又夹了一筷子,向母亲送去。“妈也尝点。”
“妈不吃辣,要咳嗽。”文夏打断,似是那么无意的一句。
筷子悬在半空,讪讪地,收回去自己吃了。母亲一身病痛,她不是不知道。山长水远的,实际上不能照顾,只有口头上顺着电话线过去的几句问候,太单薄了。不用人背后说自己都觉得愧疚。早几年打电话的时候还要哭。
“蒜苔贵,二十几块一斤。”文夏看到桌上的蒜苔菜,忽而想起,脸上的表情像是在讲一件骇人听闻的事。
“吓,菜比肉贵。”玉怀简练总结,啼笑皆非的语气。
“贵倒罢了,品质还不好。”青棠也说,“豌豆尖太老,至少择一半来不用。”顺手用筷子往豌豆尖汤里面捞了几下。
想说些什么,对比对比宁夏的市价。不知怎地,在这种情形下,淑宁显得十分木讷。大概是头顶那灯光打得十分柔和,人沉浸在那光晕里会有些无力。正准备开口,文夏突然把话引了开,“这阵子日子好,喜酒一个接一个。”又问青棠,“周如瑾的是在哪处?”两人在一个公司,同事结婚,都邀请了。
青棠望了她一眼,拧着眉,表示在想。“好像是盛府,我也没认真记。”文夏的工作还是她荐了去的,在此上她一直很仗恃,觉得文夏始终欠她的。
“一个月的开销大半都拿来随礼了。现在不同以前了,一出手至少是这个数。”文夏伸手比了比,还是笑着。
玉怀也附声说。她不上班,这方面的应酬少一半。但还是一笔可观的支出。
“郑敏这一向还是那样?什么事也不做?”青棠问,又说到同事身上。
“还不是仗着丈夫做官。”文夏深受其害,提起来简直恨死了。郑敏常常把她分内的事指派给文夏做,自己闲着。而且很心安理得。
接连提了两个不认识的人,淑宁断章取义地听她们讲,又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另一半靠猜。仿佛在心里开了个戏台,十分热闹。只是台上搬演的都是别人的轶事。
“嗳,今天的鱼肉很鲜。”青棠“啃”了一声,清扫喉咙,转而向淑宁道,“你们那儿的鱼肉肯定吃着都更好。”
陡然问她,淑宁还有点手足无措。仿佛在后台等得久了,突然该她上场,紧张是难免的。 “不不不,宁夏的鱼肉做出来很死,反倒没有这种鲜嫩。”回答得很急,恨不得一口气讲完,避免出错。
“不都是水库里的鱼嚜,怎么会还不如这里。”玉懷也有些怀疑。
“你不信。”淑宁还想补充解释点什么,青棠突然问道:“你们热不热。只吃了一会儿饭汗气就上来。我们这里空气湿。”最后一句对淑宁说,说完站起身去开了窗户。
感到自己是外人。“我们这里”,分明界限,随手一指划条江将她隔开。空气湿,自己又不是不知道,还要专门给她解释,成了到此地一游的旅客,风俗习惯都要一一向她介绍周到,以表示地主之谊。 “空气湿。”文夏接着上一句,“洗衣服的时候也是,浑身出汗。”
玉怀也说:“我倒宁愿气候不那么潮湿,虽然热,但不必流汗。”
桌上的人声都显得隔了很远,像是从老式收音机里传来的,很渺茫,信号还坏,时时有杂音。有那么一刻恍惚。淑宁突然想起在火车上的事,那时就记着一定要告诉的,“和尚吃鸡蛋。”她故意停顿了一下,为引别人注意,“那些人坏,把蛋黄掐烂了藏在他餐饭里。”补上细节,“趁他不在。那时正好出去接水。”
自己一个人笑,好像其他人都没听明白,只有文夏追着问,“和尚不能吃鸡蛋?”
“说是不能嚜,鸡蛋还不是鸡生的。”淑宁显得十分在行,“他后来知道了还有点窘。大家都笑。”
一时沒人接话,似乎是指责捉弄出家人不应该?还笑。淑宁没有察觉,跟着猝然嗤笑了一声,“我倒不信看不出来,说不定他早就知道了,自己故意吃的。”
青棠无表情地盯了她一眼,十分漠然,是那种不可测的脸色。大概是嫌她说话不入流,甚至仿佛还怀疑那事有她参与。拿人家信仰开玩笑,确实有些过分?淑宁这时候感觉到了,玉怀也意味深长地挂着笑,觉得她们更看不起她了。单是穷倒罢了,做人亦很坏?之前还找过青棠借钱,然后很长一段时间没联系,也许那时她们就疑心她是不会还钱的了。
心慌意乱起来,像公然当着主人的面卷了财物逃跑。着急想要找些什么事来做,岔开话题。注意到碗里的饭已经空了,淑宁欲起身去添饭,文夏看到她动作,忙招呼儿子,“让嘉明去给你添。”
没有假模假样地客套拒绝,淑宁把碗给了嘉明。人家熟,常来,知道厨房里添饭的位置。免得她进去还要窸窸窣窣地找一阵,心里都没底,像误入个万象王国。
“嘉明今年十九了?”忙里偷闲问这么一句。
“嗳,读大学都一年了。”
没猜错,不会显得外行,心里有种侥幸的欢喜。饭添了来,淑宁仔细打量了嘉明一眼,“清清秀秀的,像个女生。”一面想到自己儿子,“不像世虞。我都不让他站在我面前,感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种男子气概。”
没有人搭腔,在座的都没有看到过,不知道真实,无法旁生枝节地附和,任她说。文夏也不看她,只是象征性地点了点头。嘉明脸上亦没有什么表情,在贬他,心中不知作何感想。本来对这个姨娘就没有什么感情的,只有更招人嫌?说之前没意识到。幸好饭添了来,满满当当一碗,让她感觉非常踏实。埋头吃饭,在这饭桌上她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地做吃饭这么一件事,不会出错。好像突然有了什么了不得的倚仗,她心里涌起一阵奇异的快乐。这碗饭就是她的退路。
又讲起小时候的事。“妈脾气急,手里没轻重。文夏那时候也太调皮。有次气急了甩板凳过去打她,还是爸给挡了一下。”青棠那时候已经很懂事了。
“爸挡了一下,妈就不打了。”文夏还记得。
有些诧异,淑宁迟钝了片刻,“不是爸,是我挡的嚜。”
“我记得是爸。”玉怀也说。
三人成虎。正好三个。明明是她,自己记得那么清楚。这种事情。与三个人的记忆有出入,倒显得是她出了错。顿感一种隔阂。望了望妈,盼着她还记得清。可她只是不置可否地笑。一直是那副表情,做惯了,仿佛只是拿了模具打出个印子。如果真有想说的也只是为她的手重作出点辩解。淑宁一阵失望。不会站在她这边的,她想。几十年的事了,这时候才觉得委屈。别人怎么想?还要怪她不懂事。本来就没有服侍母亲,已经是不孝,现在还要来忤逆父亲。死者为大。心有不甘,但还是忍不住补了一句,“打在背上,痛了好几天。”此刻连自己也不自信起来,声音极小,大家都没听到。仿佛只是谁嘴里嚼着饭菜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
身在其境,竟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慨。她这故乡反而成了他乡,姊妹们亦只是道路上遇到的故知——亲切却不容易亲近。饭桌上依然热火朝天,姊妹们常在一处,家长里短的事情永远有得说。淑宁生出孤独的末世感,仿佛置身在天上,冷冷地望着这热闹人间。想起来还有些不公。当年是她顶父亲的班才留在宁夏,没想到便成了一辈子的事。这是她唯一从家里继承的。连名字中都要带个宁,生怕别人不知道。“淑宁”“淑宁”地叫,也好时时提醒她,可能这是生来就注定了的,有着超凡的预示,教她认命。玉怀从父亲那里遗传来哮喘病,这几年好些了,不常常发作。她这时候想,如果非要继承来一样的话,她宁愿和玉怀对换。这样想着,还抬头望了玉怀一眼,那么坐在那儿谈笑风生的就是她。至少此时此刻快活。
她人是回来了,但有些东西回不来。之前觉得这次回来只呆十几天,太短了,十几年才换来这么十几天,像无端被谁克扣了工钱,还有种忿然。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觉得长,自己的呼吸声都听得见,好像连说话言辞都不会了,筷子也使得不流利。米饭恨不得一粒一粒地精确数出来,再一粒一粒地咽下去,好度过时間。心里有些懊悔,倒巴不得早回宁夏。
“小舅最近生意做得好,整个人神气都不一样了。”文夏略带狡黠的声气。
“别像大舅,富起来就不怎么正经了。”青棠神神秘秘地,还有下文。“上次去外面打牌,跟着来了两个年轻女人,不是正路的样子。”承州与大舅生意上有交集,常在一处打牌。
“吓,那么明目张胆。”玉怀初次听见。
“舅母也不懂,乡下能听到什么事。”
“二舅那几年不也是风生水起,还是垮了。”没有幸灾乐祸,只是顺便说起。
“这一阵还到处借钱,大家都躲着他。”
“也不是不念亲戚情。人学坏了,借钱拿去糟蹋,不作正途。”青棠最有资格说话,因为姊妹中她最有钱。
“有什么大的花处?别是染上了那个。”指吸毒。
“我听说那种人死了拿去火化,捡出来的骨头都是黑的。”声音突然低下来,脸上的表情也变了。
“坏都坏到骨子里了。”文夏神色凛然,这时候才想起来,“明天先来我家,玉怀随时都可以请客。我们不一样,要上班,只有周末得空。”拿手肘抵了抵淑宁,“你不知道路,跟妈一起来。”房子也换了七八年了,她还没去过。承她的福,住了七八年的旧房子也将要久违地焕发出一点新意来。
“四姨好像也要回来了。下个月?”
“每年回来一次,总有显摆不完的。”
“例行摆阔。”
都笑起来。喧闹声中,淑宁静默地点了点头。是对文夏上一句让她跟妈一起来的回应。已经迟了。那点头的幅度也特别小,仿佛只是下巴在衣领上蹭过去一下,没人注意得到。好像刚才没发生过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