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现在的叫法,应该叫他老师,一直以来,我也这样叫他;在心里,我总叫他先生,觉得这更合适。
他就是我高一的语文老师张子清。
子清先生是在后排几个“混混生”的哄笑中出场的。倒不是因为扣错了扣子或是忘了结领结,恰是因为通体的笔挺整洁,那几个染着红发、穿着有洞牛仔服的同学对这种过分的悬殊一时适应不来。先生慢慢地走进教室,轻轻带上门,来到讲台前,把几本泛黄的书放在铺满粉笔灰的讲台上。后来我才知道,书充其量只是道具,因为我压根就没见他翻动过。
他站在那儿,几千年的文史经哲就这么自然地从心间款款流出,充溢在小小的教室里,让我们沐浴在阳春白雪的明媚中。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在想,他那灰白色的中山装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所在呢?
先生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正是叶纷飞、秋雨生的日子。那天不知怎的,我们仰起天真的脸问他:“老师,什么叫孤独?”他说:“在很深很深的秋天,在很深很深的夜晚,窗外飘着很细很细的小雨,你再把灯光调得很暗很暗,一个人独坐窗前,心中涌起的那种感觉,就叫孤独。”我恍惚了好一阵,为他给孤独做的那个完美的诠释。
有段时间我的作文专喜欢以玄吓人,把半懂不懂的句子生吞活剥地硬搬到自己的文章中,且数量颇丰,放眼望去,满篇的双引号“礼尚往来”得挺热闹。一次,我写了篇《走近余秋雨》,先生给了这么一段评语:“拟给90分:前面一段引文给两分,结尾几句议论给3分,抄写给5分,其余的分,都给余秋雨。”一向自负的我不禁哑然失笑,欣然接受了他的批评。
那天语文晚自习,讲析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课后练习。其中对文中某一段的解读,我与“教参”有很大的分歧。他用古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宣布“教参”的为正确答案。我“嚯”地站起来,用一种挑衅的口气问:“老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前,我和他们(“教参”编写者)是地位平等的,凭什么说他们的对而我的错!”他一愣,随即用一种足以让我感到自豪的神情看着我,而后笑了。事后,他对我说,类似的问题,他提了好多年;这样的反问,他也等了好多年。
从那以后,我成了他家的常客。不善迎合的他,日子过得很清淡。有人说先生孤身一人,屋里不免冷清。而我进他家,却有种“入芝兰之室,满庭芳”的感觉。满墙皆书的芸香沁得人通体清透。“孤芳一品自清高”的字幅,很熨帖地从墙上垂下,字体潇洒飘逸。字幅旁置一盆兰花,清秀淡雅,那香气仔细闻时什么也闻不到,不经意时却又满鼻都是。先生可任我动他屋里的任何东西,就是不许我碰这盆兰花。后来我才听说,先生在“文革”中病逝的妻子,当年曾和他同为中文系的高材生,她的名就单单一个“兰”字。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一任学生天性自由的先生却建议我读上海的大学,他说那儿密密匝匝的文化汇集,对我文化品格的成长会很有帮助。我敷衍了几句,转身在志愿表上随随便便地就填下了省内的几所大学——我估分的情况很不妙。
上大学前,我去看了他,他的头发差不多全白了。我鼻子一酸,说:“老师,你……”他捋了捋头发,笑了笑:“‘卷起千堆雪’了。”看得出,他的笑很勉强。我赶紧同他道别,逃了出来。脸上湿湿的,是泪。
几天前竟意外地收到了先生的来信。读着那些飘逸的繁体字,铭镌在记忆里的那个影像又鲜活起来。我想是了,虽然我总是令他失望,他却一直都在那幅“孤芳一品自清高”前守望着我的灵魂。
我一直很小心地握着的那封信,却被我那不争气的泪给弄湿了。
(选自《新课堂语文课外阅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作为一个教师,《藤野先生》一文中所刻画的主人公——藤野先生那忠于教育的精神,诲人不倦、无微不至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博大的胸怀,毫无民族偏见的品质让我们为之感动。《忆先生》一文中所刻画的先生尊重事实、尊重学生、善于思考、不迷信教参,也同藤野先生一样受到了学生的尊敬、感激和怀念。
读有所思]
结合课文《藤野先生》,说说藤野先生和周子清先生在教学上有怎样相似的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与和平相爱》拓展阅读——
他就是我高一的语文老师张子清。
子清先生是在后排几个“混混生”的哄笑中出场的。倒不是因为扣错了扣子或是忘了结领结,恰是因为通体的笔挺整洁,那几个染着红发、穿着有洞牛仔服的同学对这种过分的悬殊一时适应不来。先生慢慢地走进教室,轻轻带上门,来到讲台前,把几本泛黄的书放在铺满粉笔灰的讲台上。后来我才知道,书充其量只是道具,因为我压根就没见他翻动过。
他站在那儿,几千年的文史经哲就这么自然地从心间款款流出,充溢在小小的教室里,让我们沐浴在阳春白雪的明媚中。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在想,他那灰白色的中山装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所在呢?
先生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正是叶纷飞、秋雨生的日子。那天不知怎的,我们仰起天真的脸问他:“老师,什么叫孤独?”他说:“在很深很深的秋天,在很深很深的夜晚,窗外飘着很细很细的小雨,你再把灯光调得很暗很暗,一个人独坐窗前,心中涌起的那种感觉,就叫孤独。”我恍惚了好一阵,为他给孤独做的那个完美的诠释。
有段时间我的作文专喜欢以玄吓人,把半懂不懂的句子生吞活剥地硬搬到自己的文章中,且数量颇丰,放眼望去,满篇的双引号“礼尚往来”得挺热闹。一次,我写了篇《走近余秋雨》,先生给了这么一段评语:“拟给90分:前面一段引文给两分,结尾几句议论给3分,抄写给5分,其余的分,都给余秋雨。”一向自负的我不禁哑然失笑,欣然接受了他的批评。
那天语文晚自习,讲析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课后练习。其中对文中某一段的解读,我与“教参”有很大的分歧。他用古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宣布“教参”的为正确答案。我“嚯”地站起来,用一种挑衅的口气问:“老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前,我和他们(“教参”编写者)是地位平等的,凭什么说他们的对而我的错!”他一愣,随即用一种足以让我感到自豪的神情看着我,而后笑了。事后,他对我说,类似的问题,他提了好多年;这样的反问,他也等了好多年。
从那以后,我成了他家的常客。不善迎合的他,日子过得很清淡。有人说先生孤身一人,屋里不免冷清。而我进他家,却有种“入芝兰之室,满庭芳”的感觉。满墙皆书的芸香沁得人通体清透。“孤芳一品自清高”的字幅,很熨帖地从墙上垂下,字体潇洒飘逸。字幅旁置一盆兰花,清秀淡雅,那香气仔细闻时什么也闻不到,不经意时却又满鼻都是。先生可任我动他屋里的任何东西,就是不许我碰这盆兰花。后来我才听说,先生在“文革”中病逝的妻子,当年曾和他同为中文系的高材生,她的名就单单一个“兰”字。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一任学生天性自由的先生却建议我读上海的大学,他说那儿密密匝匝的文化汇集,对我文化品格的成长会很有帮助。我敷衍了几句,转身在志愿表上随随便便地就填下了省内的几所大学——我估分的情况很不妙。
上大学前,我去看了他,他的头发差不多全白了。我鼻子一酸,说:“老师,你……”他捋了捋头发,笑了笑:“‘卷起千堆雪’了。”看得出,他的笑很勉强。我赶紧同他道别,逃了出来。脸上湿湿的,是泪。
几天前竟意外地收到了先生的来信。读着那些飘逸的繁体字,铭镌在记忆里的那个影像又鲜活起来。我想是了,虽然我总是令他失望,他却一直都在那幅“孤芳一品自清高”前守望着我的灵魂。
我一直很小心地握着的那封信,却被我那不争气的泪给弄湿了。
(选自《新课堂语文课外阅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作为一个教师,《藤野先生》一文中所刻画的主人公——藤野先生那忠于教育的精神,诲人不倦、无微不至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博大的胸怀,毫无民族偏见的品质让我们为之感动。《忆先生》一文中所刻画的先生尊重事实、尊重学生、善于思考、不迷信教参,也同藤野先生一样受到了学生的尊敬、感激和怀念。
读有所思]
结合课文《藤野先生》,说说藤野先生和周子清先生在教学上有怎样相似的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与和平相爱》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