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说法,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历史上可以说不仅造就了北京城,而且造就了众多的沿岸城市;不仅发展了沿岸地区的经济,而且为中国南北的和谐统一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同所有的江南名城一样,无锡是一座越来越依赖于听觉和书面文字的城市,曾经穿梭不息的人流,酣畅淋漓的米行,已成为今日的海市蜃楼,昔日具体、真实的形象,也只能从邻家的老照片和不由自主地叹息中寻找到旧时的繁华。
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自吴王夫差伐齐凿邗沟起,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全长40公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距今也有数千年。
大运河的命运,历史上始终与漕运联系在一起。1292年,运河实现全线贯通后,成为元朝乃至大运河历史上最理想的纵向水上线路。据史载,当时仅从大运河北调的南粮,即达全国总税粮的六分之五。明朝时,因为实行海禁,大运河作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实际上成为明王朝的生命线。
运河只是一条很普通的河流,但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果从地图上粗略地看,长城跟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正好是个“人”字。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运河所代表的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不过,运河和长城不一样,长城现在已经不能用了,而这项1400多年前的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千百年来,河道可以变迁,船只的结构也可以发生变化,可是运河上的船往来如织,是一望就能望到当年的。用缆绳连在一起的船队,几百米的长龙,在弯弯的河道中徐徐而过,那种古来有之的味道,给路人足够的时间去惊叹。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另一张身份证。隋朝连通了大运河,尤其是元朝直接贯通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分裂,大运河对于中国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大贡献。而且,历史也证明,凡是太平盛世,对大运河的重视、保护、建设和利用的情况相对就好;凡是国力衰微和政治腐败时期,大运河的状况往往也是最糟的时候。因此,大运河在历史上不仅是交通运输问题,也不仅仅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关涉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政治问题。但为什么在现实中没有人更多地关注大运河呢?
从人性的弱点来说,对于阳刚突出的事物更容易引人关注,自古就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因为人性本身喜欢征服,而到了长城就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征服感和成就感,更何况我们从来就比较重视长城是中华民族象征的宣传。而大运河,则更像是一位阴柔温顺慈祥的母亲,默默奉献着她的母爱,而不求回报。从这个意义讲,运河似乎比长城还要伟大。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条运河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长的,无论是历史还是距离。
有一种说法,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历史上可以说不仅造就了北京城,而且造就了众多的沿岸城市;不仅发展了沿岸地区的经济,而且为中国南北的和谐统一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运河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通在一起,成为纵贯南北的经济命脉,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运河交通的便利也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浪漫的巡游方式,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迁客骚人,都曾在这段河道边流连,驻足吟咏。“浦卜花香追履去,寺前塔影送船来。”古运河留给当代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原始的风貌,更留下了古朴的民风民俗和悠远的历史。历史上,蔡邕、阮籍、康熙、乾隆、孙中山等著名人物与此河颇有渊源,流传着无数佳话。
无锡是这条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站在清名桥畔的石亭中凝视着这条运河时,两岸的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周边河浜纵横,幽曲深邃,勾画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一排排驳船推着水波,用力拍打堤岸,很有底气地发出“突突”的声响。那沉闷的汽笛声,只有常住在运河边的人家才会察觉。透着亲热、缠绵到船舱谷底的湿润。运河像是一条金线,将这些枕河的居民、繁忙的米市、古老的石拱桥、高高的宝塔、穿梭的船只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条江南风情的流动画廊。
无锡人心目中,古运河在历史上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是浓缩了昔日繁华的卷轴。既演绎出当年吴王北上争霸的威武雄壮,也荷载着夫差兵败越国的辛酸耻辱。更多的还是锡城那樯桅林立、万商云集的水运商埠场面。这条带给恩泽和富裕的古河道以及盘缚之上绵绵不断吹过的风向,一直深深移植着这座江南名城的骨髓血脉,带着甜熟的过滤,生成沿河居住的人们聪慧、姣好的面容,也养成无锡人特有的精明和小心翼翼的底气,这同样是根深蒂固的。
运河的水质是浑浊的。而只有浑浊,才能体现它的真实。运河一路行来的时候,它早已风尘仆仆,这些浑浊,正是它卷起的千里风沙的痕迹。她所承载着的与这个城市同岁的记忆,积淀下来的数千年历史风雨,交织成的水乡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却依然會在这悠悠河水声中向人们细诉……
“长河通古今,伟绩傲天地”,是无锡人钱绍武先生对这条运河的评价,这也正是悠悠古运河带给无锡人的那种自信与满足。
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自吴王夫差伐齐凿邗沟起,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全长40公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距今也有数千年。
大运河的命运,历史上始终与漕运联系在一起。1292年,运河实现全线贯通后,成为元朝乃至大运河历史上最理想的纵向水上线路。据史载,当时仅从大运河北调的南粮,即达全国总税粮的六分之五。明朝时,因为实行海禁,大运河作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实际上成为明王朝的生命线。
运河只是一条很普通的河流,但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果从地图上粗略地看,长城跟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正好是个“人”字。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运河所代表的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不过,运河和长城不一样,长城现在已经不能用了,而这项1400多年前的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千百年来,河道可以变迁,船只的结构也可以发生变化,可是运河上的船往来如织,是一望就能望到当年的。用缆绳连在一起的船队,几百米的长龙,在弯弯的河道中徐徐而过,那种古来有之的味道,给路人足够的时间去惊叹。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另一张身份证。隋朝连通了大运河,尤其是元朝直接贯通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分裂,大运河对于中国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大贡献。而且,历史也证明,凡是太平盛世,对大运河的重视、保护、建设和利用的情况相对就好;凡是国力衰微和政治腐败时期,大运河的状况往往也是最糟的时候。因此,大运河在历史上不仅是交通运输问题,也不仅仅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关涉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政治问题。但为什么在现实中没有人更多地关注大运河呢?
从人性的弱点来说,对于阳刚突出的事物更容易引人关注,自古就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因为人性本身喜欢征服,而到了长城就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征服感和成就感,更何况我们从来就比较重视长城是中华民族象征的宣传。而大运河,则更像是一位阴柔温顺慈祥的母亲,默默奉献着她的母爱,而不求回报。从这个意义讲,运河似乎比长城还要伟大。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条运河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长的,无论是历史还是距离。
有一种说法,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历史上可以说不仅造就了北京城,而且造就了众多的沿岸城市;不仅发展了沿岸地区的经济,而且为中国南北的和谐统一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运河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通在一起,成为纵贯南北的经济命脉,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运河交通的便利也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浪漫的巡游方式,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迁客骚人,都曾在这段河道边流连,驻足吟咏。“浦卜花香追履去,寺前塔影送船来。”古运河留给当代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原始的风貌,更留下了古朴的民风民俗和悠远的历史。历史上,蔡邕、阮籍、康熙、乾隆、孙中山等著名人物与此河颇有渊源,流传着无数佳话。
无锡是这条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站在清名桥畔的石亭中凝视着这条运河时,两岸的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周边河浜纵横,幽曲深邃,勾画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一排排驳船推着水波,用力拍打堤岸,很有底气地发出“突突”的声响。那沉闷的汽笛声,只有常住在运河边的人家才会察觉。透着亲热、缠绵到船舱谷底的湿润。运河像是一条金线,将这些枕河的居民、繁忙的米市、古老的石拱桥、高高的宝塔、穿梭的船只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条江南风情的流动画廊。
无锡人心目中,古运河在历史上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是浓缩了昔日繁华的卷轴。既演绎出当年吴王北上争霸的威武雄壮,也荷载着夫差兵败越国的辛酸耻辱。更多的还是锡城那樯桅林立、万商云集的水运商埠场面。这条带给恩泽和富裕的古河道以及盘缚之上绵绵不断吹过的风向,一直深深移植着这座江南名城的骨髓血脉,带着甜熟的过滤,生成沿河居住的人们聪慧、姣好的面容,也养成无锡人特有的精明和小心翼翼的底气,这同样是根深蒂固的。
运河的水质是浑浊的。而只有浑浊,才能体现它的真实。运河一路行来的时候,它早已风尘仆仆,这些浑浊,正是它卷起的千里风沙的痕迹。她所承载着的与这个城市同岁的记忆,积淀下来的数千年历史风雨,交织成的水乡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却依然會在这悠悠河水声中向人们细诉……
“长河通古今,伟绩傲天地”,是无锡人钱绍武先生对这条运河的评价,这也正是悠悠古运河带给无锡人的那种自信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