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我校学生和教学实际而提出的课堂改革。“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问题引领,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等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自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提升过程,真正实现教师“教中心”向学生“学中心”的转变。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化学“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该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实现教学目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教学模式。“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1”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问题;第二个“1”是指小组间和小组内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1+1”“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
“1+1”“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如果按模块划分,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①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看书思考,尝试独自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状态,适时引导。②合作探究:这是自我探究后的探究,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发问,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③总结生成:此阶段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小结,但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知识罗列式的总结,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④随堂检测:此阶段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量,二是质。题不在多,而在于我们所训练的习题是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否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
三、“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课前,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板块,设计出相应的探究问题;课上,教师首先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学生展示自主探究成果,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
例如:鲁科版必修2探究“苯的分子结构”环节中“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案例如下:问题情境导入:十九世纪的科学家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当时有机化学刚刚发展起来,比较成熟的理论只有“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如果你是科学家,你能通过苯的分子式C6H6推测出苯分子的结构吗?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自学与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展示苯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或结构式:CH2=CH-CH=CH-CH=CH2;CH≡C-C≡C-CH2-CH3 ;CH3-C≡C-C≡C-CH3;CH2=CH—C≡C—CH=CH2 等。
合作探究:设计合理的实验证明哪一种结构简式能真正反映苯的分子结构呢?
历史回眸:凯库勒与苯分子结构
总结生成: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是碳碳三键,其中的 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何方6个氢原子共平面。
随堂检测:能说明苯分子环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交替排布,而是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的事实是 ( )
A.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D.苯不能因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注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沉得住气、学生要经得起考验,问题的解决和生成要由学生完成,教师的讲要讲到适当处,要彻底打破原来“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教师“教中心”向学生“学中心”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发问、检测等。
适用范围:高中化学新授课
实验效果:自采用“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學模式以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更加“乐学”。同时,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一、“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该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实现教学目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教学模式。“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1”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问题;第二个“1”是指小组间和小组内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1+1”“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
“1+1”“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如果按模块划分,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①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看书思考,尝试独自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状态,适时引导。②合作探究:这是自我探究后的探究,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发问,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③总结生成:此阶段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小结,但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知识罗列式的总结,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④随堂检测:此阶段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量,二是质。题不在多,而在于我们所训练的习题是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否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
三、“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课前,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板块,设计出相应的探究问题;课上,教师首先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学生展示自主探究成果,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
例如:鲁科版必修2探究“苯的分子结构”环节中“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案例如下:问题情境导入:十九世纪的科学家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当时有机化学刚刚发展起来,比较成熟的理论只有“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如果你是科学家,你能通过苯的分子式C6H6推测出苯分子的结构吗?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自学与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展示苯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或结构式:CH2=CH-CH=CH-CH=CH2;CH≡C-C≡C-CH2-CH3 ;CH3-C≡C-C≡C-CH3;CH2=CH—C≡C—CH=CH2 等。
合作探究:设计合理的实验证明哪一种结构简式能真正反映苯的分子结构呢?
历史回眸:凯库勒与苯分子结构
总结生成: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是碳碳三键,其中的 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何方6个氢原子共平面。
随堂检测:能说明苯分子环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交替排布,而是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的事实是 ( )
A.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D.苯不能因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注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沉得住气、学生要经得起考验,问题的解决和生成要由学生完成,教师的讲要讲到适当处,要彻底打破原来“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教师“教中心”向学生“学中心”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发问、检测等。
适用范围:高中化学新授课
实验效果:自采用“1+1”问题导学课堂教學模式以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更加“乐学”。同时,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