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山拾得,我的高中同学。
他爹叫韩山,一个老鳏夫,瘸了半条腿,还能跑得飞快,挤进汽车站前看热闹的人堆里,抓起竹篮没肯再撒手。
竹篮里躺着一个不足百日的弃婴,是男娃。
韩山拾得讨厌他爹。
他爹在取名时也忒不负责任。班上几个横蛮惯了的男生,不高兴了,把他打一顿;高兴了,也把他打一顿──这叫打日本人。瘦小的他偷了户口本,跑到派出所要求改名,警察瞪起眼珠子:“叫你爹来。”
韩山拾得绝食三天。在县搬运站当厨师的韩山拗不过儿子,买了包阿诗玛烟,到派出所见人就点头哈腰。
韩山拾得回到学校。语文老师上课点名,喊了几声“韩山拾得”,他不起身,捂着腮帮子龇牙咧嘴。老师大怒,一个箭步横跨半个教室,把他拽下椅子,喝令他滚出去。隔不多时,他回来了,身子发抖,脸白得吓人,一步步把沉重的肉体挪到讲台上。大家傻了,老师愣了,我觉得他被鬼上了身。我们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众目睽睽下,他擦掉老师的板书内容,攥着根粉笔,哆哆嗦嗦,在黑板上写下“韩小山”三个字。
接着,他把揣在裤兜里的左手慢慢拿出来,把左手紧握着的石头狠狠地砸在自己脑袋上,血咕噜一下冒出来。他晕了。
他忘掉说一句话:“以后谁再叫我韩山拾得,我就这样砸死他。”
不过就算他说了也没用。大家都觉得他脑子是坏掉了,连最胆小的女生也敢在他经过时往地上吐唾沫。那几个男生越发嘚瑟,把他堵在巷子里,轮流扇他耳光,还往他手中递水果刀,“日本鬼子,剖腹谢罪吧。”
韩小山转学去了镇中学。他还是大家嘴里的“韩山拾得”。终于,他用锄头敲破同学的脑袋。几个月后,他退学了。等到我参加高考那年,他已经成了县城赫赫有名的小山哥。这倒不是因为他心狠手辣、马仔众多。
城北的金刚在影剧院看戏,把脚跷到前排,把甘蔗渣吐到韩小山衣领里。韩小山回头扔过句脏话。金刚把甘蔗在韩小山脑袋上敲成两段。两伙人打起来。韩小山这边寡不敌众。他的小伙伴们磕头求饶被罚跪。他被金刚一伙拖到影剧院门口吊成沙包轮流踢打。
韩山路过瞅见。这个一辈子老实的厨师急眼了,挥舞着刚在游麻子那磨快的菜刀,要与人拼命。金刚见过世面,是与人拿刀对砍过的,哪怵这个?脱掉外衣,往手臂上一缠,大吼一声迎上去。韩山的菜刀被打掉。金刚把韩山父子面对面吊起。
金刚很得意,他只得意了不到半个小时。
搬运站七十二条大汉拿着铁链、撬棍出动了。让县公安局头疼不已的金刚团伙立告覆灭。韩小山一战成名。连城南的黄志强也学着他刑警姐夫心有余悸的口气说:“千万别惹那批搬运站的,全他妈的是亡命之徒。”
从韩山拾得到山哥,是三年。
从山哥到韩山拾得,是二十年。
我是在街头偶遇韩山拾得的。他推着坐在轮椅里的老父亲,站在洒满金秋阳光的梧桐树下。这一幕具有极强烈的油画效果。我喊出他的名字,我一眼认出那个断了左手巴掌的老人。1990年搬运站解散,韩小山的日子一落千丈,可他还误以为自己是牛逼哄哄的山哥,在与黄志强赌梭哈时押上左手。黄志强不动声色地掀开底牌。韩小山操起刀,对自己下不了手。黄志强问他是否要帮忙。韩山又阴魂不散地出现了,一刀下去,老泪纵横。
“就在那一天,我才真正长大成人了。男人的成熟,与女人不一样,突变,瞬间,一朝一夕,犹如神启。”
韩山拾得冲着我笑。
他没有细说他这二十年。我早有耳闻。这是一个屌丝成功逆袭的故事。他先是靠做辣椒、香菇等农产品的长途贩卖攒了一笔钱,再承包县罐头厂做起出口外贸,生意做得很大,日本是主要销售市场,这可能是他把名字改回去的缘由,日本文化深受中国禅宗佛理的影响,寒山与拾得两位唐代高僧广为人知。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我想起这句话,下意识地说了出来。这句话就跟灌进鼻子里的辣椒水一样,每个屌丝都被呛过。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这种境界是和尚修的,不是普通人。”韩山拾得脸上的笑容不无嘲讽,“猪什么都能忍,到头来还是要挨上一刀。”
“那你为什么又叫回韩山拾得?”
好奇心又主宰了我的舌头。它兀自在口腔里转过一圈。
“你说呢?”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顺手接过老人从兜里摸出的烟斗,点燃,深吸一口,再弯腰塞入父亲嘴里。老人的面容平静而又惬意。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如同鸟羽,轻轻地覆盖在他的肩膀上。
我觉得自己像骑在鸟背上。
梧桐树下是一家店名“重阳”的老人用品专卖店。
一位眉目温婉的女子走出来,向我点头致意,接过他手中的轮椅。她不认得我。我认得她。黄志强的妹妹,叫黄梅英,当年县二中的校花,韩山拾得现在的妻子。他们各有过一次婚姻,现在他们是幸福的一对。
我与他们挥手再见,进店,打算替父母亲准备一些冬天里的衣裤。
看店的小妹喜气洋洋,打电话的声音跟唱山歌一样:“姨,黄姐今年又订了一大批货,付了一半订金,你赶紧发货。羽绒棉被,还是波司登的,加厚加宽款,要72床;鸭鸭的雪地棉鞋,男款144双,女款……”
我纳闷了,等小妹打完电话,问:“这些都是黄梅英订的?”
“是呀。你认得她?”小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瞅了我几眼,“听你口音,是本地人吧。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知道什么?”
“黃姐的老公,哎,就是韩老板,去年在他开发的池头新寓旁边搞了个私家疗养院。搞得跟省里的星级宾馆一样。县搬运站的职工,哪怕只在那儿待过一个月,男的满五十五周岁,女的满五十周岁,或者身有残疾的,都可以去,全部免费呀,吃的住的用的。别人想去,还愿意花钱,一概不收。这些县搬运站的,上辈子真是积德修福了。”
我在小妹眼里看见了羡慕与忌妒,没看见恨。
选自《小小说选刊》
他爹叫韩山,一个老鳏夫,瘸了半条腿,还能跑得飞快,挤进汽车站前看热闹的人堆里,抓起竹篮没肯再撒手。
竹篮里躺着一个不足百日的弃婴,是男娃。
韩山拾得讨厌他爹。
他爹在取名时也忒不负责任。班上几个横蛮惯了的男生,不高兴了,把他打一顿;高兴了,也把他打一顿──这叫打日本人。瘦小的他偷了户口本,跑到派出所要求改名,警察瞪起眼珠子:“叫你爹来。”
韩山拾得绝食三天。在县搬运站当厨师的韩山拗不过儿子,买了包阿诗玛烟,到派出所见人就点头哈腰。
韩山拾得回到学校。语文老师上课点名,喊了几声“韩山拾得”,他不起身,捂着腮帮子龇牙咧嘴。老师大怒,一个箭步横跨半个教室,把他拽下椅子,喝令他滚出去。隔不多时,他回来了,身子发抖,脸白得吓人,一步步把沉重的肉体挪到讲台上。大家傻了,老师愣了,我觉得他被鬼上了身。我们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众目睽睽下,他擦掉老师的板书内容,攥着根粉笔,哆哆嗦嗦,在黑板上写下“韩小山”三个字。
接着,他把揣在裤兜里的左手慢慢拿出来,把左手紧握着的石头狠狠地砸在自己脑袋上,血咕噜一下冒出来。他晕了。
他忘掉说一句话:“以后谁再叫我韩山拾得,我就这样砸死他。”
不过就算他说了也没用。大家都觉得他脑子是坏掉了,连最胆小的女生也敢在他经过时往地上吐唾沫。那几个男生越发嘚瑟,把他堵在巷子里,轮流扇他耳光,还往他手中递水果刀,“日本鬼子,剖腹谢罪吧。”
韩小山转学去了镇中学。他还是大家嘴里的“韩山拾得”。终于,他用锄头敲破同学的脑袋。几个月后,他退学了。等到我参加高考那年,他已经成了县城赫赫有名的小山哥。这倒不是因为他心狠手辣、马仔众多。
城北的金刚在影剧院看戏,把脚跷到前排,把甘蔗渣吐到韩小山衣领里。韩小山回头扔过句脏话。金刚把甘蔗在韩小山脑袋上敲成两段。两伙人打起来。韩小山这边寡不敌众。他的小伙伴们磕头求饶被罚跪。他被金刚一伙拖到影剧院门口吊成沙包轮流踢打。
韩山路过瞅见。这个一辈子老实的厨师急眼了,挥舞着刚在游麻子那磨快的菜刀,要与人拼命。金刚见过世面,是与人拿刀对砍过的,哪怵这个?脱掉外衣,往手臂上一缠,大吼一声迎上去。韩山的菜刀被打掉。金刚把韩山父子面对面吊起。
金刚很得意,他只得意了不到半个小时。
搬运站七十二条大汉拿着铁链、撬棍出动了。让县公安局头疼不已的金刚团伙立告覆灭。韩小山一战成名。连城南的黄志强也学着他刑警姐夫心有余悸的口气说:“千万别惹那批搬运站的,全他妈的是亡命之徒。”
从韩山拾得到山哥,是三年。
从山哥到韩山拾得,是二十年。
我是在街头偶遇韩山拾得的。他推着坐在轮椅里的老父亲,站在洒满金秋阳光的梧桐树下。这一幕具有极强烈的油画效果。我喊出他的名字,我一眼认出那个断了左手巴掌的老人。1990年搬运站解散,韩小山的日子一落千丈,可他还误以为自己是牛逼哄哄的山哥,在与黄志强赌梭哈时押上左手。黄志强不动声色地掀开底牌。韩小山操起刀,对自己下不了手。黄志强问他是否要帮忙。韩山又阴魂不散地出现了,一刀下去,老泪纵横。
“就在那一天,我才真正长大成人了。男人的成熟,与女人不一样,突变,瞬间,一朝一夕,犹如神启。”
韩山拾得冲着我笑。
他没有细说他这二十年。我早有耳闻。这是一个屌丝成功逆袭的故事。他先是靠做辣椒、香菇等农产品的长途贩卖攒了一笔钱,再承包县罐头厂做起出口外贸,生意做得很大,日本是主要销售市场,这可能是他把名字改回去的缘由,日本文化深受中国禅宗佛理的影响,寒山与拾得两位唐代高僧广为人知。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我想起这句话,下意识地说了出来。这句话就跟灌进鼻子里的辣椒水一样,每个屌丝都被呛过。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这种境界是和尚修的,不是普通人。”韩山拾得脸上的笑容不无嘲讽,“猪什么都能忍,到头来还是要挨上一刀。”
“那你为什么又叫回韩山拾得?”
好奇心又主宰了我的舌头。它兀自在口腔里转过一圈。
“你说呢?”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顺手接过老人从兜里摸出的烟斗,点燃,深吸一口,再弯腰塞入父亲嘴里。老人的面容平静而又惬意。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如同鸟羽,轻轻地覆盖在他的肩膀上。
我觉得自己像骑在鸟背上。
梧桐树下是一家店名“重阳”的老人用品专卖店。
一位眉目温婉的女子走出来,向我点头致意,接过他手中的轮椅。她不认得我。我认得她。黄志强的妹妹,叫黄梅英,当年县二中的校花,韩山拾得现在的妻子。他们各有过一次婚姻,现在他们是幸福的一对。
我与他们挥手再见,进店,打算替父母亲准备一些冬天里的衣裤。
看店的小妹喜气洋洋,打电话的声音跟唱山歌一样:“姨,黄姐今年又订了一大批货,付了一半订金,你赶紧发货。羽绒棉被,还是波司登的,加厚加宽款,要72床;鸭鸭的雪地棉鞋,男款144双,女款……”
我纳闷了,等小妹打完电话,问:“这些都是黄梅英订的?”
“是呀。你认得她?”小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瞅了我几眼,“听你口音,是本地人吧。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知道什么?”
“黃姐的老公,哎,就是韩老板,去年在他开发的池头新寓旁边搞了个私家疗养院。搞得跟省里的星级宾馆一样。县搬运站的职工,哪怕只在那儿待过一个月,男的满五十五周岁,女的满五十周岁,或者身有残疾的,都可以去,全部免费呀,吃的住的用的。别人想去,还愿意花钱,一概不收。这些县搬运站的,上辈子真是积德修福了。”
我在小妹眼里看见了羡慕与忌妒,没看见恨。
选自《小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