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给予部分静脉营养是否能协助提高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181例危重患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胃肠营养。其中观察组91例经外周静脉输入营养液,同时对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90例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有差异显著性(P<001)。结论:部分静脉营养对危重患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疗法,可作为常规在ICU中应用。
关键词 静脉营养 危重患儿 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070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危重患儿181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1例中男50例,女41例。入院年龄<24小时30例,~7天14例,~14天13例,~28天14例,~3个月20例。体重970~1000g者5例,~1500g者32例,~2000g者28例,~2500g者20例,~2830g者6例。入院诊断早产儿68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8例;足月小样儿10例;营养不良32例;败血症33例;新生儿肺炎25例;硬肿病2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2例。合并症中呼吸衰竭23例,代谢性酸中毒12例,低钙血症7例,心力衰竭、肺出血各2例,黄疸17例。对照组90例中男49例,女41例。入院年龄<24小时29例,~7天13例,~14天14例,~28天15例,~3个月19例。体重970~1000g者4例,~1500g者31例,~2000g者29例,~2500g 19例,~2830g者7例。入院诊断早产儿67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7例;足月小样儿11例;营养不良31例;败血症32例;新生儿肺炎26例;硬肿病2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1例。合并症中呼吸衰竭22例,代谢性酸中毒13例,低钙血症6例,心力衰竭、肺出血各2例,黄疸16例。两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抗炎、输血、补液治疗及氧疗、光疗,并根据日龄、体重、全身及胃肠道功能情况接受胃肠营养。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于入院第3~5天开始给予静脉营养:应用套管针经外周静脉输入。葡萄糖液浓度10%~12%,速度由每分钟(3~4mg/kg)~(6~8mg/kg),每日总量<8g/kg。5%氨基酸制剂由每日05g/kg开始,按每日05g/kg(婴儿)、025g/kg(新生儿)递增,最大剂量每日3g/kg。根据需要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对静脉营养1周以上者给予输新鲜血及血浆。液体总量:婴儿每日100~120ml/kg。将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与脂肪乳分别做静脉输注,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使脂肪乳在20~24小时均匀输入,结束后1~2小时内测血清澄清度,观察试管上清液脂肪浑浊度。鼻饲或经口喂早产儿奶或全奶,间隔2~3小时1次,给奶前检测腹围或胃内残留奶量,若腹围较前次喂奶前增2cm或残留奶>2ml时,喂奶量减少或禁食。根据患儿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步增加奶量达到每日25104~29288kJ/kg(60~70kcal/kg)时,停止静脉营养。静脉营养期间,每日观察生命体征、体重、血清澄清度,每周测1次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血糖、白蛋白、球蛋白、血尿素氮、胆固醇、肝功、胆红素、血气等。58例于静脉营养1周后测血清氨基酸谱(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柱后衍生法)。观察组静脉营养平均进行12天,其中7天33例,14天50例,26天8例。
统计学方法:测定结果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
结 果
观察组91例于静脉营养结束时除2例因病情严重放弃治疗外,余89例平均每日体重增加224±141g,平均住院时间232±101天,治愈89例,治愈率978%。对照组90例出院时66例体重增加,平均每日增加113±85g,平均住院时间193±91天,治愈72例,治愈率80%。两组间按不同年龄比较,见表1。
观察组在静脉营养过程中血尿素氮、胆固醇、血糖、血小板等均保持稳定,尿糖均阴性。2例胆红素略升高,6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SGOT)轻度升高,4例血清澄清度阳性。测血清氨基酸谱的58例各种氨基酸浓度基本正常。
讨 论
氨基酸的供应要限制在每日以内,并与葡萄糖同时输注,以保证氨基酸有效用于修复和生成新组织,而不作为热能被消耗。它与非蛋白热量之比应控制在1:150~1:200。脂肪乳应小剂量递增,严格限制输注速度,使之在體内有充分的代谢时间。本组用后绝大多数患儿无不良反应。有4例血清澄清度阳性,停用脂肪乳24小时后复查转阴,有2例胆红素略升高,4例SGOT升高,考虑与原发病有关,即由于感染、肝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在停用脂肪乳、采取抗感染、保肝、光疗等措施后,黄疸消退,至出院时胆红素、SGOT均恢复正常。这表明在严格控制输注氨基酸、脂肪乳不会对脏器造成损害。
脂肪乳所提供热量不应超过总热量50%,以免发生脂肪超负荷。文献报道对新生儿每日给予125%的葡萄糖150ml/kg,氨基酸25g/kg,脂肪乳30g/kg,每天可提供热量维持正氮平衡和体重增长[1]。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在疾病状态下,单纯靠静脉营养很难到达上述水平。还应结合胃肠道喂养,本组患儿在疾病初期以静脉营养为主,胃肠道喂养为辅,病情明显好转时逐渐以胃肠道喂养为主,最后完全过渡到胃肠喂养。这两种营养方式在治疗中的相辅相成,保证了热量的充分供应,为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本组应用套管针留置技术经外周静脉输注营养物质,不仅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避免了感染,同时也使静脉营养变得方便安全。因此部分静脉营养可以作为常规在ICU中应用。
凡经口摄入食物所提供热能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的患儿均可给予静脉营养。但应注意必须在积极控制原发病、纠正合并症的前提下方可应用,注意氨基酸、脂肪乳应用的禁忌证[2],并且严格控制用量及速度。
参考文献
1 Rag D.CSMS NICU:Parenteral Nutrition fou Neonates.Los Angeles:California,2006:64.
2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常规的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06,34(1):51.
关键词 静脉营养 危重患儿 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070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危重患儿181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1例中男50例,女41例。入院年龄<24小时30例,~7天14例,~14天13例,~28天14例,~3个月20例。体重970~1000g者5例,~1500g者32例,~2000g者28例,~2500g者20例,~2830g者6例。入院诊断早产儿68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8例;足月小样儿10例;营养不良32例;败血症33例;新生儿肺炎25例;硬肿病2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2例。合并症中呼吸衰竭23例,代谢性酸中毒12例,低钙血症7例,心力衰竭、肺出血各2例,黄疸17例。对照组90例中男49例,女41例。入院年龄<24小时29例,~7天13例,~14天14例,~28天15例,~3个月19例。体重970~1000g者4例,~1500g者31例,~2000g者29例,~2500g 19例,~2830g者7例。入院诊断早产儿67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7例;足月小样儿11例;营养不良31例;败血症32例;新生儿肺炎26例;硬肿病2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1例。合并症中呼吸衰竭22例,代谢性酸中毒13例,低钙血症6例,心力衰竭、肺出血各2例,黄疸16例。两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抗炎、输血、补液治疗及氧疗、光疗,并根据日龄、体重、全身及胃肠道功能情况接受胃肠营养。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于入院第3~5天开始给予静脉营养:应用套管针经外周静脉输入。葡萄糖液浓度10%~12%,速度由每分钟(3~4mg/kg)~(6~8mg/kg),每日总量<8g/kg。5%氨基酸制剂由每日05g/kg开始,按每日05g/kg(婴儿)、025g/kg(新生儿)递增,最大剂量每日3g/kg。根据需要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对静脉营养1周以上者给予输新鲜血及血浆。液体总量:婴儿每日100~120ml/kg。将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与脂肪乳分别做静脉输注,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使脂肪乳在20~24小时均匀输入,结束后1~2小时内测血清澄清度,观察试管上清液脂肪浑浊度。鼻饲或经口喂早产儿奶或全奶,间隔2~3小时1次,给奶前检测腹围或胃内残留奶量,若腹围较前次喂奶前增2cm或残留奶>2ml时,喂奶量减少或禁食。根据患儿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步增加奶量达到每日25104~29288kJ/kg(60~70kcal/kg)时,停止静脉营养。静脉营养期间,每日观察生命体征、体重、血清澄清度,每周测1次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血糖、白蛋白、球蛋白、血尿素氮、胆固醇、肝功、胆红素、血气等。58例于静脉营养1周后测血清氨基酸谱(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柱后衍生法)。观察组静脉营养平均进行12天,其中7天33例,14天50例,26天8例。
统计学方法:测定结果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
结 果
观察组91例于静脉营养结束时除2例因病情严重放弃治疗外,余89例平均每日体重增加224±141g,平均住院时间232±101天,治愈89例,治愈率978%。对照组90例出院时66例体重增加,平均每日增加113±85g,平均住院时间193±91天,治愈72例,治愈率80%。两组间按不同年龄比较,见表1。
观察组在静脉营养过程中血尿素氮、胆固醇、血糖、血小板等均保持稳定,尿糖均阴性。2例胆红素略升高,6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SGOT)轻度升高,4例血清澄清度阳性。测血清氨基酸谱的58例各种氨基酸浓度基本正常。
讨 论
氨基酸的供应要限制在每日以内,并与葡萄糖同时输注,以保证氨基酸有效用于修复和生成新组织,而不作为热能被消耗。它与非蛋白热量之比应控制在1:150~1:200。脂肪乳应小剂量递增,严格限制输注速度,使之在體内有充分的代谢时间。本组用后绝大多数患儿无不良反应。有4例血清澄清度阳性,停用脂肪乳24小时后复查转阴,有2例胆红素略升高,4例SGOT升高,考虑与原发病有关,即由于感染、肝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在停用脂肪乳、采取抗感染、保肝、光疗等措施后,黄疸消退,至出院时胆红素、SGOT均恢复正常。这表明在严格控制输注氨基酸、脂肪乳不会对脏器造成损害。
脂肪乳所提供热量不应超过总热量50%,以免发生脂肪超负荷。文献报道对新生儿每日给予125%的葡萄糖150ml/kg,氨基酸25g/kg,脂肪乳30g/kg,每天可提供热量维持正氮平衡和体重增长[1]。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在疾病状态下,单纯靠静脉营养很难到达上述水平。还应结合胃肠道喂养,本组患儿在疾病初期以静脉营养为主,胃肠道喂养为辅,病情明显好转时逐渐以胃肠道喂养为主,最后完全过渡到胃肠喂养。这两种营养方式在治疗中的相辅相成,保证了热量的充分供应,为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本组应用套管针留置技术经外周静脉输注营养物质,不仅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避免了感染,同时也使静脉营养变得方便安全。因此部分静脉营养可以作为常规在ICU中应用。
凡经口摄入食物所提供热能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的患儿均可给予静脉营养。但应注意必须在积极控制原发病、纠正合并症的前提下方可应用,注意氨基酸、脂肪乳应用的禁忌证[2],并且严格控制用量及速度。
参考文献
1 Rag D.CSMS NICU:Parenteral Nutrition fou Neonates.Los Angeles:California,2006:64.
2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常规的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06,3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