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1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应以体育职业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类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从增强学生学习和就业信心角度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和培养方法的一个集合体。通常所指的人才培养即人才培养者采取某种人才培养措施以使人才培养对象(学生)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者在培养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设立了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对象,以使培养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达到了培养者预先设立的目标的过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要培养的人才的特征。
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和教学进程的结构形式。笔者认为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三个要素。
(一)培养目标
我国普通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而且是教育目的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中介。社会体育专业融“体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体育与休闲”、“体育与教育”、“体育与产业”于一体,涉及学科门类广,知识范围宽。
(二)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它反映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社会体育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其具有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只能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建立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社会体育课程分: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类。
(三)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检验,更关系到他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学术活动、毕业实习等,各校规定不尽相同。
三、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设有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在公共必修课上安排有技术普修课和专项选项课,在选修课程中分为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有的学校在选修课中设系列选修课、分方向模块和跨专业的任意选修课。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开设了的任意选修课,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学科、医学学科等类别,较好地体现了人才培养方向。但也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技术课和理论课的学时学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比例不合理缺乏核心课程;
(二)课程之间重复较多;
(三)实践课程学时数较少;主要表现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时数不足;
(四)课程设置还是基本上围绕体育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各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主要是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结构等限制,缺乏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是提供有效市场需求的基础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短期内没有放缓的迹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精英培育走向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类型定位,即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或是复合型人材。如学校定位于为中小体育企业和基层单位培养人才,就应将应用性作为培养方向,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勇于创造的思想品质。
(二)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均实行不完全的学分制,学生只有完成规定的相关类别课程的学时学分方能毕业。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导致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因缺乏竞争优势而不能顺利就业。为了使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可以结合完全学分制,以基于通才教育之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本原则,在社会体育专业下设置4种系列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07.26.
[2] 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2):31-3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应以体育职业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类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从增强学生学习和就业信心角度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和培养方法的一个集合体。通常所指的人才培养即人才培养者采取某种人才培养措施以使人才培养对象(学生)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者在培养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设立了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对象,以使培养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达到了培养者预先设立的目标的过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要培养的人才的特征。
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和教学进程的结构形式。笔者认为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三个要素。
(一)培养目标
我国普通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而且是教育目的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中介。社会体育专业融“体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体育与休闲”、“体育与教育”、“体育与产业”于一体,涉及学科门类广,知识范围宽。
(二)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它反映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社会体育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其具有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只能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建立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社会体育课程分: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类。
(三)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检验,更关系到他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学术活动、毕业实习等,各校规定不尽相同。
三、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设有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在公共必修课上安排有技术普修课和专项选项课,在选修课程中分为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有的学校在选修课中设系列选修课、分方向模块和跨专业的任意选修课。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开设了的任意选修课,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学科、医学学科等类别,较好地体现了人才培养方向。但也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技术课和理论课的学时学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比例不合理缺乏核心课程;
(二)课程之间重复较多;
(三)实践课程学时数较少;主要表现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时数不足;
(四)课程设置还是基本上围绕体育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各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主要是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结构等限制,缺乏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是提供有效市场需求的基础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短期内没有放缓的迹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精英培育走向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类型定位,即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或是复合型人材。如学校定位于为中小体育企业和基层单位培养人才,就应将应用性作为培养方向,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勇于创造的思想品质。
(二)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均实行不完全的学分制,学生只有完成规定的相关类别课程的学时学分方能毕业。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导致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因缺乏竞争优势而不能顺利就业。为了使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可以结合完全学分制,以基于通才教育之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本原则,在社会体育专业下设置4种系列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07.26.
[2] 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