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变,从切割小目标开始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ingki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过了一次残酷的审讯后,乔治·奥威尔笔下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完全改变了自己对老大哥的态度,在被枪决前一刻,他意识到,“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在《1984》这部反乌托邦名著的结尾,温斯顿·史密斯在失去生命的同时,居然彻底背叛了自己的信念,令人唏嘘。
  几年前,曾经的亚洲首富王健林接受采访,听到主持人说很多学生想当首富,王健林说出了“(他们)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这句话瞬间在网上走红,甚至还衍生出了各种表情包。“小目标”因此入选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以及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
  这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除了都具备荒诞感之外,仍然存在某种一致性,这是两个关于“改变”的故事的一部分,前者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结局,后者是一个有喜剧效果的开篇。
  众所周知,人总是很难做出持久的改变,他们中断营养计划,不遵守药物治疗方案,无法坚持执行新年时订下的计划:肥也减不了,拖延症照犯,甚至每天都在戒烟。
  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意志力或动机的问题,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肖恩·扬看来,行为持久改变需要一系列工具以及科学的认知。他在《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中,建议“把焦点放在小步骤上,一个人便会有更好的成功概率”,然而,“就算人们知道这一点,也无法把改变坚持下去。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这些步骤要有多小,有没有模型可供参考”。
  肖恩·扬认为,一个人有效改变的前提是将步骤变得“小而又小”。当人们回想起攀岩或爬梯子的经验时,很容易明白,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横档上,而不是往下看,就没那么紧张了。每踏上一格横档,信心都在提升,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继续往上爬。
  这个被称为阶梯模型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但实践起来,却不容易。关键问题在于“人们理性上或许知道自己应该朝着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却仍在规划太大的步子”。
  区分目标和梦想
  当人们阅读励志书或者听一些穿着背带裤的人演讲,看到或听到那些一定能减掉25公斤体重、赚到上千万元,让上亿的人下载他们的移动App之类的话时,总是满心欢喜。人们以为这样激动人心的梦想能激励人们采取行动,而事实恰恰相反。实际上,“要是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实现远大理想上,可能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因为梦想太大了,也太远了,容易让人氣馁”。
  一项神经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个观点: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一个人期望得到小的或者中等大小的奖励,最后得到了中等的奖励,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但如果一个人期望获得大的奖励,最终得到了中等的奖励,那么大脑就不会释放多巴胺。也就是说所得多于预期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而所得低于预期时,大脑便不会释放多巴胺。
  为了让改变持续下去,足够小的预期十分重要。事实上却是当人们“被要求写一份完成某事的步骤清单时,大多数人会想出3到10步。至于目标是大是小,全然不管”,肖恩·扬说,“要是一个人完全专注于长期梦想时,那么他的10步必然比达成较小的目标所需的10步更大,更辛苦,加上无法很快看到结果,会叫人格外沮丧”,人们很容易没有达到目标就草草放弃了。
  同样,在采访了那些一直很成功的股民后,肖恩·扬发现,他们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他们不把时间放在致富之梦上,而是专注“本周不亏损”。
  肖恩·扬设计了“步骤、目标和梦想”这一阶梯模型。梦想比目标更大,它一般需要花3个月或以上的时间才能达成;目标是人们制订的过渡计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完成长期目标要花1~3个月的时间,完成短期目标通常要用1周到1个月的时间。目标比梦想更容易量化,比如一篇文章有一万次阅读量比成为大热门公众号更容易量化。最后则是步骤,“步骤大多只需要不到1个星期来完成,是实现目标道路上要逐一划掉的小任务”。
  很多人以为自己规划的是步骤,但其实规划的是梦想。王健林的“小目标”论有趣之处在于,他正是想表达一个观念,即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成为首富的梦想,需要切割成小目标。当小目标变成“先挣它一个亿”,却产生了荒诞感,如同抖响了一个包袱。“挣它一个亿”对于今天的王健林来说,最多是一个小目标,而对公众而言,则是比一般梦想还大的梦想。公众的情绪被荒诞感吸引,完全忽略了“小目标”论的理性之处。
  成功还是失败
  一个从未经过训练的人前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往往只有两个结果,成功或失败。要是失败了,这个人恐怕就不再兴奋地继续跑下去了。反之,“如果先预设短期的小目标,比如在感到舒服的前提下,每次多跑3 000米,再辅之以有助于达到短期目标的小步骤,比如学习呼吸技巧等,那么你就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可以先以持续不断地跑上8~13公里为目标,接着再以连续跑16~25公里为目标,如此练习最终达到全程马拉松的长度,”肖恩·扬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也可谓肖恩·扬的同道。她将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他们只会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展现兴趣,害怕被评价,害怕冒险,遇到挑战就会退缩,并且担心出丑,只做能力之内的事情,固步自封。
  反之,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失败只是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他们会拥抱挑战,从批评中学习和进步,更关注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做到更好。
  卡罗尔·德韦克强调了人面对失败时需持有一种正确态度,即失败只是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而如果我们揣摩肖恩·扬的意图,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阶段性失败,往往是对步骤、目标、梦想的心理划分不到位所导致的,即一脚踩空。而永久性失败,其实就是半途而废的同义词。
  关于认知失调
  《1984》里温斯顿·史密斯则是被阶梯模型战胜了,他不但失去了生命,也背叛了最初的立场。   企业文化理论之父埃德加·沙因曾经是某国负责调查 C国战俘改造项目的负责人。C国人对待战俘的态度与他们的盟友完全不同,后者喜欢用严刑拷打来迫使战俘顺从,C国人采取的是宽大政策,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比方说,非常有效地让战俘互相揭发,要是有人想逃跑,计划很快会暴露,逃跑的人几乎没有成功的。
  “要是有人真的逃跑了”,后来被奉为管理学大师的沙因说,“只要给告发的人一袋大米, C国人就能轻松把人找出来”,据说,几乎战俘营里的所有战俘都以各种方式和C国合作过。
  尽管士兵们都受过训练,除了自己的姓名、军衔和编号外,他们什么也不会说,但据沙因的研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完全不和对方合作,绝大多数人都做过一些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合作过一两次。C国人把这些事有效地利用起来……在审讯中获取口供、要战俘自我批评、透露情报,这么做尤其管用。”从让战俘承认自己的国家“也并不完美”开始,一步步“深化”,最后发展到战俘写文章在电台播放来谴责自己的国家,而战俘们发现写文章时并未出于他人的胁迫。
  沙因认为,在没有遭受肉体暴力的情况下,战俘们透露情报,告发同室战友,公开谴责自己的国家,原因便是“以小积大”。
  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和斯科特·弗雷泽同样通过研究告诉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认知。它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干的事情。”同理,奥巴马在竞选时使用的一美元政治献金策略,也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利昂·费斯廷格在1957年出版的《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认知失调这一说法。认知失调是广义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形式。后者认为人们总是在寻求认知上的连贯和意义。此后多次著名的心理實验均证明了认知失调是人性中固有的一种“弱点”。
  温斯顿·史密斯在临死前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热爱老大哥”,乃是因为他屈服于严刑拷打,但因恐惧而背叛信念这个理由让他十分羞愧,难以证明其合理性,如果他认为“热爱老大哥”是将先前对老大哥的错误态度改正过来,这样认知就协调了。
  回到《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肖恩·扬说:“为了改变行为,要关注日常过程,而不是关注结果。”除了阶梯模型之外,肖恩·扬还提出了另外六种方法来相互配合。比如加入一个社群,利用社交压力和社交磁力来维持行为的改变,或者用“未来自我”干预法来让事情变得更重要。
  此外,“当你无法坚持某件事情时,请消除那些妨碍你做它的因素”,即将事情简化。正如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温勒所言:“从心理特征上,冲突就是一种情况下,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当且同时作用的力,对人发挥了作用。”
  另外,“持久的行为改变通常不始于意识告诉身体要做出持久的改变,它始于先做一些小小的行为改变,接着让意识反映出这种改变”,这意味着“行在知前”,而不是“知在行前”。通过阅读励志或商业心理自助书并不能有效改变行为,肖恩·扬说:“持久的行为改变始于行为的实际的、实体的变化,而不是思想中的变化。”也如杰克·韦尔奇所说:“当外在改变的速度超过内在改变的速度之时,终点就在眼前。”
  著名组织行为学者、密歇根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说:“我何以知道我自己在想什么呢?——只有在看到我做了什么以后才知道。”“行在知前”和“阶梯模型”都属于在自己身上合理利用“认知失调”,先打破认知平衡,再步步进挪,来实现持久的改变,它是一种心理技巧。
  另外,肖恩·扬建议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增强改变的吸引力,或者说善用“奖励”,让“奖励”更有意思,什么东西更有奖励感,“不同的人也许看法不同,有的人也许认为金钱是最强效的奖励,另一些人或许觉得是社群,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健康。奖励还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年轻时或许觉得金钱是一种诱人的奖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家人共度时光恐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最后则是,通过重复,将行为变成习惯,将习惯变成默认。一旦习惯建立起来,大脑便达到了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并能够放松下来,如此一来,习惯就变成了默认行为,一种肌肉记忆。
  这些关于改变的做法,不但可以应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应用在生活中,企业可以应用在组织内部,也可以此影响消费者的行为。然而,这些做法的结果是否光明,也取决于改变之前的动机。毕竟,一个人对某件事成瘾也是遵循这些因素而最终陷入不能自拔境地的。
其他文献
来自政策面的“打击”  2018年初,由于监管机构暂停了游戏版号的审批,手游市场迎来了历史最低增速。直至2018年12月,中宣部才公布有关游戏版号重新开放的消息。这令中国游戏市场在全球游戏市场规模中的占比出现了近6年来的首次下跌。“付費减压”需求明显  生活作息相对固定、闲暇时间相对充足的大学生和上班族占全部游戏用户的80%,选择适度消费来减少自己的游戏压力已成为这部分用户的固定习惯之一。 MOB
期刊
2018年1月,执掌宜家70余年的公司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走完了饱受争议的传奇一生,享年91岁。一位中国供货商曾受邀去坎普拉德家中做客,他十分钦佩地表示:“一个快90岁的人,仍然会经常设家宴和供应商面对面交流,到公司和年轻设计师一起工作,穿打折衣服,坐经济舱满世界乱跑,他始终就是和他的顾客一样的人。从17岁创业,他始终在做宜家这一件事。”  说到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英格瓦,不免会令人联想到这些日
期刊
2018年7月,上海多维度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战略融資。这是阿里对多维度公司的第三次投资,前两次分别是2014年A+轮和2015年B轮融资。  “前两轮投资,(阿里)更多是生态型的,它们觉得你的商业模式不错,团队也不错。C轮略微深入一点。”谈到与阿里的三次资本接触,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雷勇谦逊而淡然。  多维度旗下有两款产品,爱抢购与好食期,前者是一个众人砍价、一人买
期刊
生态系统改变了企业竞争格局  企业的竞争从“单打独斗、独创价值”变成“集团作战”,共创“生态价值”。  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颠覆了原有的企业竞争格局,依赖单纯产品且在既定产业边界内展开竞争的场景将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具有不同资源能力的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基于一个生态系统共同进行价值创造。例如基于云服务进军实体零售、医药、汽车等多个领域的亚马逊,拥有近百家生态链企业的小米,凭借“人单合一模式”从
期刊
主题:内容产业进化论  时间:2019年7月21日  地点:中欧北京校区  演讲人:徐达内 新榜创始人&CEO内容创业的黄金规律  (1)讲一个好故事。一个好的内容创业者一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2)拍一条好片子。“短”和“竖”都是视频的趋势。新榜统计显示,竖屏广告播放完成率高9倍,视觉注意力提升2倍,点击效果提升1.4倍,互动效果提升41%。  (3)做一个专业的故事、观点输出者。专业成就内
期刊
钱锺书读黑格尔的德文原著 Wissensechaft der Logik(《小逻辑》),读到“奥伏赫变”,深不以为然,于是挥笔写道:“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辩;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
期刊
组织管理者常常面临一个看似两难的选择:是不惜代价追捧职场明星,还是挖掘潜藏在普通员工身上的平凡智慧?  在创新加速迭代时期,,追求卓越高效的创业者往往信奉着职场Superman的力量,正如相信美式电影里的个人英雄主义一样。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就曾直言不讳地公开表示,业绩卓越的员工比业绩优秀的员工好上100倍,他宁愿失去整个工程专业出身的技术团队,也
期刊
移动技术的变化一直在驱动商业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变化。3G/4G时代实现了移动智能设备(智能手机、物联网传感器、GPS等)大量接入网络,企业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出现剧增。一时间,企业将数据集中交付云计算服务商,集约化地处理数据,云服务强大的运算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如物流企业,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可以实现对车辆运输货物进行动态组合,并优化运输路径,以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
期刊
日日顺乐家是海尔集团旗下的智慧社区便民服务平台,满足用户快递物流、智慧家电、家庭服务和健康食品等方面的生活服务需求。2014年9月,乐家成立之初,各路资本正竞相涌入智能快递柜领域,乐家快递柜乘势迅速铺开,不久后该行业却遭遇资本退潮后的寒冬。面对随之而来的生存危機,传统的商业模式已无法引导企业走出困境,而乐家却实现“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海尔生态化转型大背景下进行模式升级,成功从智能快递柜企业转型为社
期刊
社交平台和信息流平台的融合正在造就“流量黑洞”,不断吸附着周边流量的超级入口。尤其在拥有其他 App 所拥有的功能时,用户更倾向于被吸入“黑洞”。  穆胜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C端流量所在,就是战火硝烟所在,就是消费互联网的主战场。我们发现,移动互联网世界的流量战争并没有尘埃落定,即使是BAT这样坐拥流量的巨头,也面临来自各方的威胁。  流量搅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