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柳宗元散文最具原创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表现在传记散文方面,他通过为普通的平民百姓立传,对我国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非正史传记不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旧传统进行了突破;另一个则表现在山水散文方面,不仅对前人“重实用、重哲理”议论的局限进行了突破,还对物我合一、情理共生的优美范式进行了开创,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境界。本文主要对这两方面的艺术境界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柳宗元;散文;艺术境界
柳宗元是我国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包括以《天说》、《封建论》为代表的论说,以《三戒》、《黔之驴》为代表的寓言,以《梓人传》、《捕蛇者说》等为代表的传记,以《钴潭西小丘记》、《石渠记》、《石涧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等。本文主要对柳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进行简要探析。
一、传记散文:突破史传传统
中国的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我国的正史传记没有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传统,只有例如农民起义领袖、侠客、烈女、孝子等少数行为卓越的平民百姓,例如《后汉书》的《列女传》、《史记》中的《陈涉世家》等[1]。在人类的历史上,司马迁、范晔所开创的传例具有着不朽的意义,但是作为正史传记辅翼的非正史的人物传记也没有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传统。但是柳宗元通过为普通的平民百姓立传,对我国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非正史传记不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旧传统进行了突破。他创作的平民百姓传记有《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马室女雷五葬志》、《捕蛇者说》、《童区寄传》、《饶娥碑》、《河间传》,以上作品中的主人公有四位农民以及工匠、商人、寒儒之女、市井妇女各一人。柳宗元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对不为“微者”“之辈”立传的史传传统进行了突破;“不当史任”而“为人立传”对“不当作史之职,无为人立传者”的史职传统进行了突破;柳宗元开创了宋以后自由立传的新传统[2]。
柳宗元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主要是为了对人性善的本质进行揭示。例如《宋清传》中的宋清始终自觉坚持“居善药”;“疾病疪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对用户与消费者,不分贫富贵贱、现钱赊账,均一视同仁,给与好药;“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并且宋清自觉承担救助贫病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柳宗元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另一主题就是平民百姓的智慧才能。例如《种树郭橐驼傳》中的橐驼“业种树”,并且“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而橐驼种树的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
二、山水散文:人化自然境界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学史上的山水散文就已经成熟,例如《桃花源记》、《登大雷岸与妹书》、《水经注》等等都是山水散文中的典范作品。这些描写山水自然的作品虽然都具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但是一般仅仅只对大自然的赞美,不具有天人合一的意境。而柳宗元的作品则是作者悲剧的人生与审美情趣的结晶,通过吸取前人的艺术精华以及继承学习前人的创作技巧,然后不仅对前人“重实用、重哲理”议论的局限进行了突破,还对物我合一、情理共生的优美范式进行了开创,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境界[3]。
柳宗元散文中的人化自然境界与其自身的悲惨经历有着重要的关系。柳宗元字入仕开始就在积极地用儒家的思想和规范来对唐王朝的统治进行维护,对唐王朝的弊政进行革新,将挽救唐王朝的颓废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但是不幸的是,柳宗元的治国方略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还没贬到了荒蛮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只能够借助自然山水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通过游览山水来寄托自己的凄怆孤寂情怀[4]。柳宗元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仅仅是借助大自然的美来对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进行表现,还通过表现天人合一的情思将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的情思进行融合,形成一种人化自然境界。
柳宗元的散文《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这篇散文着重描写的是石的“奇”,“其石之突怒偃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描绘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然后用“负土而出”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但是石的奇状多到殆不可数,作者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两组代表。但是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却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小丘的遭际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于是他怜而买之,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当铲刈焚烧之后,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主人面前,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文中写道:“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已。作者将自己无限的深情全部灌注语小丘上,将自己的内心通过小丘表达出来,使得小丘与作者合为一体,完美结合了情、景、物、人表现了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境界。
结束语:
柳宗元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柳宗元的散文中常常采用拟人、对比、暗示、比喻、排比以及象征等多种手法,将人与自然进行完美的结合,然后通过描述青山秀水来表现自己无人赏识并被抛弃在蛮荒的悲剧命运。柳宗元关于散文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见解、主张和成功实践,对唐代散文乃至中国散文的发展均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璐.柳宗元散文的风格与特色[J].芒种.2013,12(08):97-98.
[2] 王耀辉.寄情山水 托物抒怀——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05):7-8.
[3] 陆迎真.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特色浅探[J].文教资料.2006,56(2335):91-92
[4] 罗茜.柳宗元文学作品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56(05):45-46.
【关键词】:柳宗元;散文;艺术境界
柳宗元是我国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包括以《天说》、《封建论》为代表的论说,以《三戒》、《黔之驴》为代表的寓言,以《梓人传》、《捕蛇者说》等为代表的传记,以《钴潭西小丘记》、《石渠记》、《石涧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等。本文主要对柳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进行简要探析。
一、传记散文:突破史传传统
中国的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我国的正史传记没有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传统,只有例如农民起义领袖、侠客、烈女、孝子等少数行为卓越的平民百姓,例如《后汉书》的《列女传》、《史记》中的《陈涉世家》等[1]。在人类的历史上,司马迁、范晔所开创的传例具有着不朽的意义,但是作为正史传记辅翼的非正史的人物传记也没有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传统。但是柳宗元通过为普通的平民百姓立传,对我国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非正史传记不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旧传统进行了突破。他创作的平民百姓传记有《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马室女雷五葬志》、《捕蛇者说》、《童区寄传》、《饶娥碑》、《河间传》,以上作品中的主人公有四位农民以及工匠、商人、寒儒之女、市井妇女各一人。柳宗元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对不为“微者”“之辈”立传的史传传统进行了突破;“不当史任”而“为人立传”对“不当作史之职,无为人立传者”的史职传统进行了突破;柳宗元开创了宋以后自由立传的新传统[2]。
柳宗元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主要是为了对人性善的本质进行揭示。例如《宋清传》中的宋清始终自觉坚持“居善药”;“疾病疪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对用户与消费者,不分贫富贵贱、现钱赊账,均一视同仁,给与好药;“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并且宋清自觉承担救助贫病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柳宗元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另一主题就是平民百姓的智慧才能。例如《种树郭橐驼傳》中的橐驼“业种树”,并且“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而橐驼种树的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
二、山水散文:人化自然境界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学史上的山水散文就已经成熟,例如《桃花源记》、《登大雷岸与妹书》、《水经注》等等都是山水散文中的典范作品。这些描写山水自然的作品虽然都具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但是一般仅仅只对大自然的赞美,不具有天人合一的意境。而柳宗元的作品则是作者悲剧的人生与审美情趣的结晶,通过吸取前人的艺术精华以及继承学习前人的创作技巧,然后不仅对前人“重实用、重哲理”议论的局限进行了突破,还对物我合一、情理共生的优美范式进行了开创,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境界[3]。
柳宗元散文中的人化自然境界与其自身的悲惨经历有着重要的关系。柳宗元字入仕开始就在积极地用儒家的思想和规范来对唐王朝的统治进行维护,对唐王朝的弊政进行革新,将挽救唐王朝的颓废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但是不幸的是,柳宗元的治国方略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还没贬到了荒蛮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只能够借助自然山水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通过游览山水来寄托自己的凄怆孤寂情怀[4]。柳宗元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仅仅是借助大自然的美来对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进行表现,还通过表现天人合一的情思将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的情思进行融合,形成一种人化自然境界。
柳宗元的散文《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这篇散文着重描写的是石的“奇”,“其石之突怒偃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描绘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然后用“负土而出”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但是石的奇状多到殆不可数,作者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两组代表。但是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却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小丘的遭际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于是他怜而买之,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当铲刈焚烧之后,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主人面前,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文中写道:“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已。作者将自己无限的深情全部灌注语小丘上,将自己的内心通过小丘表达出来,使得小丘与作者合为一体,完美结合了情、景、物、人表现了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境界。
结束语:
柳宗元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柳宗元的散文中常常采用拟人、对比、暗示、比喻、排比以及象征等多种手法,将人与自然进行完美的结合,然后通过描述青山秀水来表现自己无人赏识并被抛弃在蛮荒的悲剧命运。柳宗元关于散文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见解、主张和成功实践,对唐代散文乃至中国散文的发展均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璐.柳宗元散文的风格与特色[J].芒种.2013,12(08):97-98.
[2] 王耀辉.寄情山水 托物抒怀——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05):7-8.
[3] 陆迎真.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特色浅探[J].文教资料.2006,56(2335):91-92
[4] 罗茜.柳宗元文学作品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56(0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