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基层教育中尤为重要。然而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目标不够清楚明了,轻朗读情感体验,重朗读形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本文简要剖析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优化朗读的方法,从而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實践
朗读是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活动。反复、有效的朗读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感信息,陶冶情操,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语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的水平,并养成受益终身的读书习惯。但是,走进语文课堂我们我们发现,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也尝试着做,但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诵的具体指导,仍存在许多朗读教学的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注重讲与练,缺乏对“朗读”的正规指导,朗读不规范,杂乱丛生,学生只是为读而读,只是将课本文字转化为有声文字而已,所以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意蕴。
1、朗读重“形”而轻“情”和“神”的体验。叶澜教授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这充分说明,朗读要形神兼备。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更要让学生体悟到语文的“情”和“神”,学生只有融入到文章中去,朗读才能真实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反观我们的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重视学生对篇、句、词、字的理解与掌握,忽视了学生与文章作者的心灵对话与情感交流,要知道,学生只有融入文章,与作者一起欢笑、流泪、体味生活的百般滋味,才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体悟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没有主体的体验,缺乏情感,这样的教学只会让语文教学变得枯燥、刻板、流于形式,学生也就逐渐丧失了读书的动力与兴趣。
2、过分追求新花样,不注重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对各个年级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但在不少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新花样,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变成了表演剧,小组合作、学科整合、实验、操作齐上阵,看似热闹,实际很多无助于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朗读训练更是流于形式,不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反思,缺乏实实在在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虽然每节课都朗读,但学生读的目的不明确,加上对文本理解的苍白,使得学生不懂得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导致了学生喊读和念经式哼读情况的出现,拖腔拉调,含糊不清,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努力纠正的偏差。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朗读要达到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变得悦耳动听,激发学生个体情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朗读形式及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示范朗读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老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矫正字音,确定重低音、语速、语调。其次,教师朗读可以通过表情、语气、语调给学生传递信息,营造和谐愉快、声情并茂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范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学生初读前,要重视范读,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朗读时,原则上要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模仿,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对于学生不易理解,朗读训练不到位的词、句、段,教师也要适时进行范读,使学生在迷茫时及时得到指导。
(二)情境朗读
1、用情朗读。情感是朗读指导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语言的独具匠心,使情感得到升华,这样朗读时才能以声传情,准确地表达情意。例如,《小英雄雨来》这一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想要读出文章的内涵,展现出雨来的机智勇敢,鬼子的凶恶残忍,就必须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那个战争年代。
2、趣味朗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情节生动有趣的文章,教师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爱玩、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低年级学生对此有更强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激发、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在玩中学,边表演边朗读。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坐井观天》、《纸船和风筝》等,均可以采用表演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表演中领悟课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对比朗读
1、不同角色的对比。对于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语气、动作,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小英雄雨来》中,就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鬼子、偏鼻子军官、雨来,相信学生肯定会积极参与。
2、角色换位的对比。比如笔者在讲授《军神》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亲历的最痛的感觉,然后再来体会刘伯承爷爷将要面对的痛苦。刘伯承爷爷由于右眼球受伤需要摘除,可是他担心损坏脑神经,坚决拒绝使用麻醉,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一刀一刀的将眼眶内的腐肉切除,那是怎样一种痛彻心肺啊?通过讲述,学生与角色融为一体,再读文章时,必然能声情并茂,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这类给予人深刻体验的人物描写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效果最佳。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教师要想使朗读教学富有实效而生动,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提高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它是用于课堂,靠的却是深厚的教学积淀。因此,教师在教学后,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朗读教学,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步入朗读的艺术殿堂,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强伟祝,《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
[3]邢麦霞,《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
[4]臧慧民,《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1(04)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實践
朗读是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活动。反复、有效的朗读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感信息,陶冶情操,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语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的水平,并养成受益终身的读书习惯。但是,走进语文课堂我们我们发现,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也尝试着做,但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诵的具体指导,仍存在许多朗读教学的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注重讲与练,缺乏对“朗读”的正规指导,朗读不规范,杂乱丛生,学生只是为读而读,只是将课本文字转化为有声文字而已,所以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意蕴。
1、朗读重“形”而轻“情”和“神”的体验。叶澜教授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这充分说明,朗读要形神兼备。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更要让学生体悟到语文的“情”和“神”,学生只有融入到文章中去,朗读才能真实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反观我们的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重视学生对篇、句、词、字的理解与掌握,忽视了学生与文章作者的心灵对话与情感交流,要知道,学生只有融入文章,与作者一起欢笑、流泪、体味生活的百般滋味,才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体悟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没有主体的体验,缺乏情感,这样的教学只会让语文教学变得枯燥、刻板、流于形式,学生也就逐渐丧失了读书的动力与兴趣。
2、过分追求新花样,不注重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对各个年级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但在不少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新花样,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变成了表演剧,小组合作、学科整合、实验、操作齐上阵,看似热闹,实际很多无助于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朗读训练更是流于形式,不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反思,缺乏实实在在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虽然每节课都朗读,但学生读的目的不明确,加上对文本理解的苍白,使得学生不懂得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导致了学生喊读和念经式哼读情况的出现,拖腔拉调,含糊不清,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努力纠正的偏差。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朗读要达到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变得悦耳动听,激发学生个体情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朗读形式及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示范朗读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老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矫正字音,确定重低音、语速、语调。其次,教师朗读可以通过表情、语气、语调给学生传递信息,营造和谐愉快、声情并茂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范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学生初读前,要重视范读,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朗读时,原则上要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模仿,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对于学生不易理解,朗读训练不到位的词、句、段,教师也要适时进行范读,使学生在迷茫时及时得到指导。
(二)情境朗读
1、用情朗读。情感是朗读指导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语言的独具匠心,使情感得到升华,这样朗读时才能以声传情,准确地表达情意。例如,《小英雄雨来》这一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想要读出文章的内涵,展现出雨来的机智勇敢,鬼子的凶恶残忍,就必须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那个战争年代。
2、趣味朗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情节生动有趣的文章,教师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爱玩、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低年级学生对此有更强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激发、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在玩中学,边表演边朗读。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坐井观天》、《纸船和风筝》等,均可以采用表演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表演中领悟课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对比朗读
1、不同角色的对比。对于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语气、动作,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小英雄雨来》中,就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鬼子、偏鼻子军官、雨来,相信学生肯定会积极参与。
2、角色换位的对比。比如笔者在讲授《军神》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亲历的最痛的感觉,然后再来体会刘伯承爷爷将要面对的痛苦。刘伯承爷爷由于右眼球受伤需要摘除,可是他担心损坏脑神经,坚决拒绝使用麻醉,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一刀一刀的将眼眶内的腐肉切除,那是怎样一种痛彻心肺啊?通过讲述,学生与角色融为一体,再读文章时,必然能声情并茂,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这类给予人深刻体验的人物描写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效果最佳。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教师要想使朗读教学富有实效而生动,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提高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它是用于课堂,靠的却是深厚的教学积淀。因此,教师在教学后,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朗读教学,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步入朗读的艺术殿堂,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强伟祝,《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
[3]邢麦霞,《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
[4]臧慧民,《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