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陌疑似死胡同 拨烟恰逢板桥通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573338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目前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大多语言生动、含义深邃、意境隽永、韵律优美,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而且陶冶了道德情操。但是,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学误区。
  误区一:以题代教,以答当析。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看重提问的功效,学生只要答对要点,就认为达标,从而使教学变成了提问,鉴赏变成了解题,学生掌握的信息千篇一律,关闭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误区二:以演代读,以观代品。适度驾驭多媒体技术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但少数年轻教师滥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忽视学生感悟文本。其实,古诗词阅读教学不能以视觉形象代替文本的阅读与感悟,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感悟文本为主。由于文学的魅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不管多媒体演示多么丰富多彩,都替代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误区三:以译代赏,以背代诵。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只是简单地将诗句逐字逐句翻译成现代文,忽视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分诗七分读”告诉我们,古诗词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诵读这一重要环节,那死记硬背便成了海市蜃楼。
  巷陌疑似死胡同,拨烟恰逢板桥通。与时俱进斗志高,有效课堂捷径找。面对上述种种误区,我们必须反省并克服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采取对症下药的良策。
  一、以导促教,以读促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尤其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领悟:意象是古诗词的根基,意境是古诗词的外貌,诗情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鉴赏古诗词务必从作品的意象着手体会其意境,再由意境感悟出诗情,即意象—意境—诗情,这是从局部到整体鉴赏古诗词的“三步走”策略。
  意象就是指学生熟悉诗词作品,初步扫清文字障碍,能基本感知其内容。不管是风、月、烟、雪组合的景观意象,还是松、菊、梅、竹组合的植物意象;不管是猿、雁、鱼、鸟组合的动物意象,还是吹笛、登楼、凭栏、饮酒组合的行为意象,都要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其深刻含义。一般而言,新月、残月和明月能表达作者的离愁别苦,渲染悲凉氛围。例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寄情于景,对诗友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可谓千古佳句。
  意境就是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王国维指出:真景物与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古诗词精髓的核心就在于其所创设的意境含蓄而隽永,千古绝句也是因其意境而生。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从形式上看是写景,但美妙的景色中却包含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意境深邃。再如,笔者在执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过程中,重点让学生感悟“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深邃意境。其言辞生动形象,表现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英雄气概;其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诗情就是指学生通过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将自己自觉融入到诗词内容之中,深刻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生活情境。例如,笔者在执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从“枯藤”、“老树”、“昏鸭”、“古道”、“西风”、“瘦马”的荒凉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构成鲜明的对比中,大胆张开想象的翅膀,切实体会漂泊天涯的游子的那种睹物思乡、愁肠欲断的真实情怀。
  二、以诵促感,以品促解
  诵读是打开古诗词大门的一把钥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俗话就高度概括了诵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诵读,既要读准语气和节奏,读出情感和音律,又要做到抑扬顿挫;既要领悟诗句的主旨,又要感受古诗词的艺术美。诵读古诗一定要读出古诗作者的情感,读出作品蕴涵的主旨。
  例如,笔者在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首先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歌行体”的味道,并与格律诗进行比较诵读,通过比较读出“歌行体”的特色:一般以七言为主,句式比较灵活,篇幅长短均可;声律、韵脚自然流畅,平仄交错,灵活换韵,但格律诗声律必须合乎平仄,中间两两对仗,不仅一韵到底,而且押平声韵。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形式”上的艺术魅力。这首古诗在音韵上的艺术臻于完美,笔者在指导学生诵读首段时,以音韵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诵读。该段中一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其中“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当学生深情诵读起第一段时,要求学生越往下读,语音越要往下沉,千万不能上扬。古诗一般成双配搭,两两相辅、节奏和谐,但本诗前两节句数成单,都是五句,比较特别。因此,笔者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从诵读的气息与音韵上读出暴风破屋的声势与诗人无可奈何的焦急心情,切身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以赏促比,以情促悟
  古诗词节奏鲜明,千变万化,声韵和谐,有音乐美,较其他文学题材更适于吟读。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做到声情并茂,以情促悟。然后,在指导学生吟读的基础上再结合作品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为学生顺利进入诗歌意境铺平道路。最后,着重拓展延伸到类似题材的古诗词,进行比较性赏读。实践证明:比较是学生认识事物差异的手段,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赏读过程中,可以从构思、主旨、语言和意境等方面加以比较。
  例如,唐代诗人李煜的《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将愁绪比作千头万绪的乱麻,抒发了一个亡国之君无限的哀愁。笔者在学生读完《相见欢》以后,鼓励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其他表现愁绪的诗词,并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欣赏。如李煜在《虞美人》中也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乃愁思如春水奔放倾泻千里的真实写照,诗句把无形的愁苦化为有形的江水,诗人的伤痛之情呼之欲出。通过上述两首诗词的比较,营造了“以赏促比,以情促悟”美妙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务必要大胆探索、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星空中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寅阳初级中学(226200)
其他文献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的问题,有学生说,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有的说语文课讲一节也行,两节也行,三节、四节还有话可说。魏书生的弟子和魏老师一样,说话幽默,但在戏言中却说出了我们语文课长期存在的弊病:不够精约。何谓精约?用时髦的字眼说,精约美就是:运用最少的词语去传递最多、最大的信息量。一句话,整节语文课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
期刊
上了多年的语文课,仔细想来,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单纯地注重课堂教学不行,还得多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应的引导,尤其是针对“学困生”。这些学生虽然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只是成绩稍差,属于“学困生”,更应该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富有人文性的课程,关注学困生,摒弃“批评+教育”的方式,多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一、多给予鼓励,培养其自信  所谓“
期刊
完美的收束可以使乐曲或具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震撼力,或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染力,作文亦是如此。要想写好一篇形神兼备、意蕴深刻的考场佳作,一个完美的結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学生作文的结尾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或画蛇添足,无病呻吟;或拖泥带水,反复啰嗦;或空喊口号,空发议论;或主旨浅显,淡而无味……这些败笔严重地影响了作文的整体效果,使之与高分失之交臂。  把完美的作文结尾说成“豹尾”
期刊
辛弃疾,南宋著名文学家,以词见长,存词600余首,词风刚劲豪放。这一词风或许与他早年起兵抗金的经历密不可分。其实,除为豪放词外,他于婉约词的尝试同样也彰显了他作为南宋大家独具的艺术功力。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和《青玉案·元夕》是他婉约词的两首代表作。这里我们以《摸鱼儿》为例进行赏析。  作者写此词时40余岁,又值1179年的暮春,春残花落,满目伤情,不禁令作者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想及自己大
期刊
每次教学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时,耳畔萦绕着、口中回旋着的都是“清”、“静”、“悲凉”,作者笔下的秋景真是如此吗?对于这个问题,在这一轮的教学中才有了点自己的看法。  一、静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所以在梳理课文时我们习惯列出五幅秋景图,分别是: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和秋日胜果。就秋蝉残鸣而言,许多评者都说有衰亡的气息,若孤立起来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个开首,真真是衰亡
期刊
在全国处于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细节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就是不断使教学人文化、智慧化、合理化、精确化,追求教学的品味和境界。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可以使课堂焕发生命力,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下,本文将就如何从细节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一、走下讲台,融入学生  工作伊始,语文指导老师语重心长告诫笔者:面对学生一定要严肃,这样才能镇住
期刊
语文学科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对文字的分析与把握,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和事,单从其说话的模式与态度,便能对其做出基本的性格与教养的评判,因为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能够直接显露其综合素质。而初中学生在经历了小学的语言基础学习之后,便进入了语言的进一步美化探究与理性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对语言的感知也非常敏锐,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语言综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理念也不断渗透到各种学科之中。因此,语文教学也需要创新。  一、“新”与“旧”的错误理解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新名词、新术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什么“人文性”、“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什么“体验感悟”
期刊
想要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成效,就必须要注意学生的基础性差异,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以这些差异为参考。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直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一现象,从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到练习考核阶段都能兼顾到学生学习基础的高低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并以此为重要抓手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分层编排小组成员  当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非常成功的改
期刊
一直以来,关于中学语文课本是否删减鲁迅先生作品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2009年更是掀起了“将鲁迅请出中学语文课本”的大浪潮。2013年8月,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删去鲁迅《风筝》一文,“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呼声再次响起。  曾经有一位中学生在其博客上这样写道:“其文笔已经陈旧不堪,甚至语句不通,互相矛盾。像什么‘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之类的话,实在是让常人难以接受。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