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引领下,我校教师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尝试改变教学策略,力求转变“注入型”的教学方式,把“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教师精心设计可操作的课前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前体验 做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2-0152-01
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更广阔的舞台,理解才能用的对,概括才能用的广,建构才能用的活。课前体验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行而有效的课前体验活动,充分挖掘体验环境,把“听数学”真正变为“做数学”呢?结合我校体验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依托已有经验,找准前体验内容的最近发展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学中总会出现学生对升、毫升的容积单位运用不当,估计不同容器的容积误差过大等情况。学生虽然在生活中认识了“升”和“毫升”,并有着简单的应用,但只是停留在“我听说过”“我见到过”这一层次,常常在描述中会以大小瓶子来代替,缺乏相应感受。没有真正的感受和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并进行抽象建模,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理解常常浮于表面。而这时,必要的“前体验活动”便是本单元内容学习前的“磨刀”。
鉴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过容积的相关知识,教师设计了“一千克水有多少”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喝一喝、倒一倒等体验活动,初步形成对一千克水的体积有多少的直观体验。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一升水原来就是一千克水那么多。对“一升水有多少”的体会更加深刻,还能为后面估计容器容积的大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通过经历一千克水有多少的前体验活动,学生拥有了相应的经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将对“一千克水有多少”的活动经验与“一升水有多少”的生活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进行数学建模。生活与活动经验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关注教学的生长点,设计生成性前体验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具有生成性的教学才是丰实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学的生长点,以生长点作为我们新的教学因素。我们的体验课堂正是要抓住这种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作为我们课堂教学新的增长点和活的教学因素,使课堂的有限资源得到无限增长。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体验活动:教师首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喜欢画画吗?你能把这幅图画出来吗?学生们一片哗然:老师,太难了吧?老师接着提出要求:数学的画和美术的画要求可不一样,数学是一门简洁的学问。不求画面精美,但要求反映出图中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有多少个?创作时间:尽可能快。
学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惊讶以后认真的思索起来。于是,几分钟后,学生们陆续交出各种精彩的画面:有去除背景精心描画不同人物的,有画大小火柴人表示老师和学生的,也有用不同符号来代替人物的,等等。
多精彩的生成啊!学生就在作品的对比中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形成符號意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孩子留出时间和空间,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能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碰撞,使我们的课堂生成出智慧的火花。
3.把握数学的本质,注重前体验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在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象。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下册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一课时,一位教师设置了搭积木游戏的前体验活动,学生们有的搭城堡,有的搭汽车,忙得热火朝天,5分钟过去了,还有小组在为搭什么而争吵,此时还没引入课题。整堂课上,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忙得不可开交,又是摆、又是画、又是贴,课堂的氛围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透过这热闹的表面,我们观察到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堂上仅仅玩了一回。当我们冷静地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这节课时,便会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它“迷”掉了学生的数学眼光,也渐渐地“迷”掉了老师数学头脑。一味追求活动、体验,把手段与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本末倒置。数学课在繁华起来的同时,要做到把握数学的本质,即数学思考、数学味。
体验课堂是适合学生的课堂,有效的课前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扬帆.基于核心素养的整合课程资源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8(08)
[2]邢浩.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
关键词:课前体验 做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2-0152-01
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更广阔的舞台,理解才能用的对,概括才能用的广,建构才能用的活。课前体验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行而有效的课前体验活动,充分挖掘体验环境,把“听数学”真正变为“做数学”呢?结合我校体验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依托已有经验,找准前体验内容的最近发展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学中总会出现学生对升、毫升的容积单位运用不当,估计不同容器的容积误差过大等情况。学生虽然在生活中认识了“升”和“毫升”,并有着简单的应用,但只是停留在“我听说过”“我见到过”这一层次,常常在描述中会以大小瓶子来代替,缺乏相应感受。没有真正的感受和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并进行抽象建模,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理解常常浮于表面。而这时,必要的“前体验活动”便是本单元内容学习前的“磨刀”。
鉴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过容积的相关知识,教师设计了“一千克水有多少”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喝一喝、倒一倒等体验活动,初步形成对一千克水的体积有多少的直观体验。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一升水原来就是一千克水那么多。对“一升水有多少”的体会更加深刻,还能为后面估计容器容积的大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通过经历一千克水有多少的前体验活动,学生拥有了相应的经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将对“一千克水有多少”的活动经验与“一升水有多少”的生活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进行数学建模。生活与活动经验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关注教学的生长点,设计生成性前体验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具有生成性的教学才是丰实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学的生长点,以生长点作为我们新的教学因素。我们的体验课堂正是要抓住这种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作为我们课堂教学新的增长点和活的教学因素,使课堂的有限资源得到无限增长。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体验活动:教师首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喜欢画画吗?你能把这幅图画出来吗?学生们一片哗然:老师,太难了吧?老师接着提出要求:数学的画和美术的画要求可不一样,数学是一门简洁的学问。不求画面精美,但要求反映出图中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有多少个?创作时间:尽可能快。
学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惊讶以后认真的思索起来。于是,几分钟后,学生们陆续交出各种精彩的画面:有去除背景精心描画不同人物的,有画大小火柴人表示老师和学生的,也有用不同符号来代替人物的,等等。
多精彩的生成啊!学生就在作品的对比中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形成符號意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孩子留出时间和空间,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能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碰撞,使我们的课堂生成出智慧的火花。
3.把握数学的本质,注重前体验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在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象。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下册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一课时,一位教师设置了搭积木游戏的前体验活动,学生们有的搭城堡,有的搭汽车,忙得热火朝天,5分钟过去了,还有小组在为搭什么而争吵,此时还没引入课题。整堂课上,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忙得不可开交,又是摆、又是画、又是贴,课堂的氛围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透过这热闹的表面,我们观察到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堂上仅仅玩了一回。当我们冷静地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这节课时,便会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它“迷”掉了学生的数学眼光,也渐渐地“迷”掉了老师数学头脑。一味追求活动、体验,把手段与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本末倒置。数学课在繁华起来的同时,要做到把握数学的本质,即数学思考、数学味。
体验课堂是适合学生的课堂,有效的课前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扬帆.基于核心素养的整合课程资源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8(08)
[2]邢浩.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