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許很多人都觉得岩彩是一种新兴事物,是近些年才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的新名词。其实恰恰相反,岩彩,是古老的东方色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也是人类最古老的画材。
岩彩,是近年来为中国美术界格外注目的一个名词。
此起彼伏的专业岩彩画展、雨后春笋般的岩彩画培训班、活跃于各地的岩彩公教课、艺术收藏家耗资百万收藏岩彩画……
短短几年,从事岩彩创作的画家已渐渐形成中国画坛上不可忽视的活跃群体,岩彩画好像真的火了起来。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岩彩是一种新兴事物,是近些年才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的新名词。其实恰恰相反,岩彩,是古老的东方色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也是人类最古老的画材。
真正的东方色彩
对于很多人来说,岩彩画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它又伴随人类最久。“岩彩”是区别于中国水墨、工笔、西洋油画等其他绘画方式的一种东方式绘画。岩彩画是以矿物颜料为主的一个画种,起源于中国古代壁画、帛画。
广义上讲,岩彩画是泛指一切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的艺术作品,可以包括架上绘画,也可以包括使用了矿物色的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等一切艺术形式;狭义上是指使用粗细颗粒的矿物色表现的绘画作品。
“矿物色”是世界上最古老普遍的画材,是岩彩的前身,是中国最古老、最常用的画材。中国自古以来称绘画为“丹青”,丹指朱砂与红,“青”指蓝铜矿或青金石,丹青指的就是制成颜色的天然矿石,泛指绘画颜料,也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
岩彩画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石窟壁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中国古代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石窟壁画是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是岩彩画的代表作,主要用色即是矿物颜料。矿物颜料比植物颜料更耐久、不易褪色,所以也会被用来比喻坚贞:丹青不渝。
实际上,岩彩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中,色彩原本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使用矿物质颜料作画的方式,在历史上曾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岩画,还是秦代宫廷遗址的岩彩壁画,或东汉酒泉的墓道砖绘岩彩画,都显现出了古代华夏民族在运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作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意识。
如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摩崖壁画、仰韶文化中的彩陶,都是采用天然的岩彩绘制而成。敦煌壁画、麦积山壁画等经历千年岁月至今仍灿烂夺目,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至今仍鲜艳夺目。
克孜尔壁画是我国所有石窟中位置最西、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大型石窟,坐落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库车县西部,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克孜尔壁画虽然显现出异国风格注重形体塑造,但又不完全像希腊式那样对形体进行客观自然的描绘,而是以东方的审美方式表现形体,形成一种东西方艺术融合的“龟兹画风”。这种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龟兹画风是中国最早的东西艺术融合之样式。
而敦煌壁画则是一部典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史,从中早期的“西域画风”至中后期的逐渐本土化、中原化的画风转变中,形成了敦煌壁画的发展历史。隋唐时期敦煌的壁画堪称世界古典岩彩画的高峰和典范,它规模宏大、色彩强烈、造型生动。
到了唐宋时期,尚武、开放、雄健之风也影响到了绘画,这一时期中国画使用的彩色颜料开发和使用达上百种,是中国画色彩表现的高峰期,也是岩彩艺术最为辉煌的时期。古代画师利用透叠、重置、沥粉、贴金、勾金描银等繁复技法,展示中国绘画在色彩领域、材料技法等方面的巨大魅力,为我们研究和开拓岩彩画留下宝贵的资源。
然而,随着宋元以来“文人画”的蓬勃兴起,“水墨画”逐渐成为主流,岩彩画从此日渐式微。
古老文化的重拾与延续
从岩彩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绘画历史脉络,可以找到一个尘封千年的传统绘画基因,可以传承一些曾经失落的汉唐绘画盛况。
日本从汉唐时期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岩彩画随着“遣唐使”的脚步传播到了日本。从中国输入日本的中国画以及后来一些用中国绘画内容、形式、技法进行创作的作品在日本最初被称为“唐绘”,渐渐日本化之后,改称为“大和绘”,并将这种艺术形式一直延续了下来。特别是在明治维新期间,岩彩画的材料被大量的高温结晶材料所丰富,成为当时绘画艺术的一个主流派。
20世纪90年代,陈文光、胡明哲等中国艺术家东渡日本研习“日本画”,发现了这一流落异国的中国艺术文脉,将其带回国内,并使之和“岩彩画”的原点——龟兹和敦煌石窟壁画重新进行链接,成功实现当代转换。
胡明哲介绍,岩彩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一切以岩彩为主要材料绘制的作品。岩彩画不等于日本画。日本画产生于中国文化母体之中,沿着唐绘、大和绘、浮世绘的脉络成长,19世纪末,为了区别进入日本的西洋油画,才称这一体系为日本画。
其实岩彩概念在2000年左右才被提出,以前并没有。今天的岩彩与古典时期的矿物色在材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现代岩彩首先大大拓宽了色域,增添了人工研制的新岩品种,弥补了天然矿物质在品种方面的不足,同时有了颗粒粗细的变化。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矿物色的局限,从而提供了画家可以自由选择或个性化组合的可能。
岩彩绘画一端维系着中国古代绘画精华的重拾与延续,一端指向中国当代绘画的变革与延展。犹如岩彩材质本体——岩石的晶质一般,既呈现出属于岩彩绘画的独特光芒,又折射出“溯源传统”。
岩彩艺术家卓民表示,我国现阶段的岩彩画,开始是受日本岩彩画的启发,存在不少模糊观念。但随着这几年深入研究,有志于中国未来美术的青年们的积极参加,共同探求,至今已不是“引进一些日本的画材和运用技巧”来为中国画服务这一幼稚阶段了。
胡明哲认为,伴随着学术思考和创作深化,岩彩创作者本身对于“材质本体”的认知更加“尽精微至广大”。一部分岩彩艺术家之所以明确选择“以本土采集的原生态有色砂岩和有色土作为创作媒介”的行为,已然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和材料技法的思维框架,不仅是当代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的体现,也深及到艺术观与世界观的层面。
随着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新的材料科技介入和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使得岩彩艺术有了新语境,为当下中国绘画艺术在材料的运用研究、画面的形式表现上都带来了新气象,更为中国岩彩艺术的复兴提供了多元方向。
如今,中国画家又开始注重矿物色的开发和使用,重拾我们失落的宝贵绘画材料。岩彩画在绘画艺术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岩彩绘画也正进入一个深化期,更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喜闻乐见,许多艺术家也在研究并不断实验。
近几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多次组织举办岩彩画高研班和岩彩画展,一些高校如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厦门大学等相继开设中国岩彩画课程,从而动摇了几百年来“夫画道之中,水墨至上”的中国绘画理念。
中国岩彩画的复兴,对正在变革中的中国绘画产生重大影响。
“岩彩画在中国的盛行,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今天就为岩彩画的发展付出过、努力过,我的梦想与岩彩画绑在一起,当国人欣赏岩彩画的时候,也就是我梦想实现的时候。” 岩彩艺术家林明俊如是说。
岩彩,是近年来为中国美术界格外注目的一个名词。
此起彼伏的专业岩彩画展、雨后春笋般的岩彩画培训班、活跃于各地的岩彩公教课、艺术收藏家耗资百万收藏岩彩画……
短短几年,从事岩彩创作的画家已渐渐形成中国画坛上不可忽视的活跃群体,岩彩画好像真的火了起来。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岩彩是一种新兴事物,是近些年才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的新名词。其实恰恰相反,岩彩,是古老的东方色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也是人类最古老的画材。
真正的东方色彩
对于很多人来说,岩彩画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它又伴随人类最久。“岩彩”是区别于中国水墨、工笔、西洋油画等其他绘画方式的一种东方式绘画。岩彩画是以矿物颜料为主的一个画种,起源于中国古代壁画、帛画。
广义上讲,岩彩画是泛指一切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的艺术作品,可以包括架上绘画,也可以包括使用了矿物色的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等一切艺术形式;狭义上是指使用粗细颗粒的矿物色表现的绘画作品。
“矿物色”是世界上最古老普遍的画材,是岩彩的前身,是中国最古老、最常用的画材。中国自古以来称绘画为“丹青”,丹指朱砂与红,“青”指蓝铜矿或青金石,丹青指的就是制成颜色的天然矿石,泛指绘画颜料,也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
岩彩画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石窟壁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中国古代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石窟壁画是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是岩彩画的代表作,主要用色即是矿物颜料。矿物颜料比植物颜料更耐久、不易褪色,所以也会被用来比喻坚贞:丹青不渝。
实际上,岩彩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中,色彩原本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使用矿物质颜料作画的方式,在历史上曾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岩画,还是秦代宫廷遗址的岩彩壁画,或东汉酒泉的墓道砖绘岩彩画,都显现出了古代华夏民族在运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作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意识。
如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摩崖壁画、仰韶文化中的彩陶,都是采用天然的岩彩绘制而成。敦煌壁画、麦积山壁画等经历千年岁月至今仍灿烂夺目,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至今仍鲜艳夺目。
克孜尔壁画是我国所有石窟中位置最西、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大型石窟,坐落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库车县西部,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克孜尔壁画虽然显现出异国风格注重形体塑造,但又不完全像希腊式那样对形体进行客观自然的描绘,而是以东方的审美方式表现形体,形成一种东西方艺术融合的“龟兹画风”。这种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龟兹画风是中国最早的东西艺术融合之样式。
而敦煌壁画则是一部典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史,从中早期的“西域画风”至中后期的逐渐本土化、中原化的画风转变中,形成了敦煌壁画的发展历史。隋唐时期敦煌的壁画堪称世界古典岩彩画的高峰和典范,它规模宏大、色彩强烈、造型生动。
到了唐宋时期,尚武、开放、雄健之风也影响到了绘画,这一时期中国画使用的彩色颜料开发和使用达上百种,是中国画色彩表现的高峰期,也是岩彩艺术最为辉煌的时期。古代画师利用透叠、重置、沥粉、贴金、勾金描银等繁复技法,展示中国绘画在色彩领域、材料技法等方面的巨大魅力,为我们研究和开拓岩彩画留下宝贵的资源。
然而,随着宋元以来“文人画”的蓬勃兴起,“水墨画”逐渐成为主流,岩彩画从此日渐式微。
古老文化的重拾与延续
从岩彩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绘画历史脉络,可以找到一个尘封千年的传统绘画基因,可以传承一些曾经失落的汉唐绘画盛况。
日本从汉唐时期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岩彩画随着“遣唐使”的脚步传播到了日本。从中国输入日本的中国画以及后来一些用中国绘画内容、形式、技法进行创作的作品在日本最初被称为“唐绘”,渐渐日本化之后,改称为“大和绘”,并将这种艺术形式一直延续了下来。特别是在明治维新期间,岩彩画的材料被大量的高温结晶材料所丰富,成为当时绘画艺术的一个主流派。
20世纪90年代,陈文光、胡明哲等中国艺术家东渡日本研习“日本画”,发现了这一流落异国的中国艺术文脉,将其带回国内,并使之和“岩彩画”的原点——龟兹和敦煌石窟壁画重新进行链接,成功实现当代转换。
胡明哲介绍,岩彩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一切以岩彩为主要材料绘制的作品。岩彩画不等于日本画。日本画产生于中国文化母体之中,沿着唐绘、大和绘、浮世绘的脉络成长,19世纪末,为了区别进入日本的西洋油画,才称这一体系为日本画。
其实岩彩概念在2000年左右才被提出,以前并没有。今天的岩彩与古典时期的矿物色在材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现代岩彩首先大大拓宽了色域,增添了人工研制的新岩品种,弥补了天然矿物质在品种方面的不足,同时有了颗粒粗细的变化。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矿物色的局限,从而提供了画家可以自由选择或个性化组合的可能。
岩彩绘画一端维系着中国古代绘画精华的重拾与延续,一端指向中国当代绘画的变革与延展。犹如岩彩材质本体——岩石的晶质一般,既呈现出属于岩彩绘画的独特光芒,又折射出“溯源传统”。
岩彩艺术家卓民表示,我国现阶段的岩彩画,开始是受日本岩彩画的启发,存在不少模糊观念。但随着这几年深入研究,有志于中国未来美术的青年们的积极参加,共同探求,至今已不是“引进一些日本的画材和运用技巧”来为中国画服务这一幼稚阶段了。
胡明哲认为,伴随着学术思考和创作深化,岩彩创作者本身对于“材质本体”的认知更加“尽精微至广大”。一部分岩彩艺术家之所以明确选择“以本土采集的原生态有色砂岩和有色土作为创作媒介”的行为,已然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和材料技法的思维框架,不仅是当代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的体现,也深及到艺术观与世界观的层面。
随着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新的材料科技介入和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使得岩彩艺术有了新语境,为当下中国绘画艺术在材料的运用研究、画面的形式表现上都带来了新气象,更为中国岩彩艺术的复兴提供了多元方向。
如今,中国画家又开始注重矿物色的开发和使用,重拾我们失落的宝贵绘画材料。岩彩画在绘画艺术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岩彩绘画也正进入一个深化期,更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喜闻乐见,许多艺术家也在研究并不断实验。
近几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多次组织举办岩彩画高研班和岩彩画展,一些高校如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厦门大学等相继开设中国岩彩画课程,从而动摇了几百年来“夫画道之中,水墨至上”的中国绘画理念。
中国岩彩画的复兴,对正在变革中的中国绘画产生重大影响。
“岩彩画在中国的盛行,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今天就为岩彩画的发展付出过、努力过,我的梦想与岩彩画绑在一起,当国人欣赏岩彩画的时候,也就是我梦想实现的时候。” 岩彩艺术家林明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