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要培养学生作文的综合能力,我认为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从一些精彩篇章中学习观察、表达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让学生真正“用笔说话”,使其感受到其实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一、阅读中学观察,让读为写“铺路”
文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不断获得作文素材,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去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积累素材,活跃文思。
1.学找观察点
观察点是作者下笔的落脚点,找准了观察点,作者的情思才能有的放矢地抒发。如《小足球赛》的观察点是一块空地。这个“点”上的小守门员、观众的表情、动作都描写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作者对这个“点”上人物的细致观察和入微描写,才使我们想象出了这场球赛的紧张、激烈、精彩。由此可见观察点的确定十分重要。确定了观察点,作者想极力渲染的着眼点就是作者观察的重点。如《翠鸟》一文,作者重点观察的是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雨》的作者重点观察的是下雨时的自然景色。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借鉴、吸收这些文章中作者观察的切入点,激活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能从瞬息万变的多彩生活中捕捉到周围生活中人、事、物的独特之处,进行构思成文。
2.学习观察有序
作者的观察是有顺序的,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材叙述顺序的训练。如:同样是写景的文章,《雨》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和方位顺序写的;《大海的歌》则是按空间位置转换顺序写的;许多叙事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步一步表述清楚的。阅读这些文章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这样提纲挈领,不但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更让学生明白只有观察有了顺序,才能找到写作的“落笔点”,从而为有条理地表达奠定基础。
3.学习观察方法
有的学生的观察日记,所描写的事物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缺乏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显得单调乏味。观察不仅仅只是看,还包括听、尝、摸、嗅、触等全方位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观察时是怎样调动各种感官认真观察、合理想象的,如《观潮》一课。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学生找到观察的切入点,知道按照一定的顺序寻根追底,从不同侧面进行细致的观察,那么学生笔下的人物或事件才能具有生命力,也才有可能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阅读中学表达,让读为写“导航”
读是输入信息,写是信息输出。其实,阅读课上我们对教材的学习过程恰恰和作文教学中写作的过程相对应。阅读课上的释题,正和作文时的审题、拟题相对应;阅读中的段落划分、归纳段意,正和作文的材料安排、布局谋篇相对应;阅读中的品评词句,正和写作时的锤炼词句相照应;阅读中的概括中心,恰恰又是写作时立意、选材的反过程。因此要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每单元的读写训练各有侧重,每篇课文的构思及语言表达各有特点。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有目的地抓住重点句子、有特色的句子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得准确、具体、生动的,段与段是怎样承接的,使学生不断地从文章中得到启发,从而积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布局谋篇的方法。教师只要深钻教材,找到读与写的结合点,就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作文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我在讲台上放了一盆一叶兰,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这盆花在教室里放了一年,有没有开过花?抓住了这盆植物的第一个特点:不开花。然后再想想:无论春、夏秋、冬,谁见过一叶兰枯黄了?抓住第二个特点:四季常绿。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的颜色和形状,得出它的第三个特点:每一片叶子就是一棵一叶兰。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指导学生说一段话,教师进行评讲,最后让学生写下来。结果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写得虽然篇幅不长,但写得有条理,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写出了一叶兰的特点。再如,在学习了《蝙蝠和雷达》后指导学生做热胀冷缩的科学小实验。然后把这个实验所用的材料和实验的经过写下来,使人知道这个实验怎么做,结果是什么。这样的练笔不仅是单项能力的训练,而且是操作、思维、表达等能力的综合培养。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真正让阅读为写作“铺路”、“导航”,那学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运用这些素材的技巧也会日臻完善,最终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待老师教”。
一、阅读中学观察,让读为写“铺路”
文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不断获得作文素材,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去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积累素材,活跃文思。
1.学找观察点
观察点是作者下笔的落脚点,找准了观察点,作者的情思才能有的放矢地抒发。如《小足球赛》的观察点是一块空地。这个“点”上的小守门员、观众的表情、动作都描写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作者对这个“点”上人物的细致观察和入微描写,才使我们想象出了这场球赛的紧张、激烈、精彩。由此可见观察点的确定十分重要。确定了观察点,作者想极力渲染的着眼点就是作者观察的重点。如《翠鸟》一文,作者重点观察的是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雨》的作者重点观察的是下雨时的自然景色。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借鉴、吸收这些文章中作者观察的切入点,激活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能从瞬息万变的多彩生活中捕捉到周围生活中人、事、物的独特之处,进行构思成文。
2.学习观察有序
作者的观察是有顺序的,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材叙述顺序的训练。如:同样是写景的文章,《雨》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和方位顺序写的;《大海的歌》则是按空间位置转换顺序写的;许多叙事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步一步表述清楚的。阅读这些文章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这样提纲挈领,不但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更让学生明白只有观察有了顺序,才能找到写作的“落笔点”,从而为有条理地表达奠定基础。
3.学习观察方法
有的学生的观察日记,所描写的事物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缺乏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显得单调乏味。观察不仅仅只是看,还包括听、尝、摸、嗅、触等全方位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观察时是怎样调动各种感官认真观察、合理想象的,如《观潮》一课。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学生找到观察的切入点,知道按照一定的顺序寻根追底,从不同侧面进行细致的观察,那么学生笔下的人物或事件才能具有生命力,也才有可能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阅读中学表达,让读为写“导航”
读是输入信息,写是信息输出。其实,阅读课上我们对教材的学习过程恰恰和作文教学中写作的过程相对应。阅读课上的释题,正和作文时的审题、拟题相对应;阅读中的段落划分、归纳段意,正和作文的材料安排、布局谋篇相对应;阅读中的品评词句,正和写作时的锤炼词句相照应;阅读中的概括中心,恰恰又是写作时立意、选材的反过程。因此要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每单元的读写训练各有侧重,每篇课文的构思及语言表达各有特点。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有目的地抓住重点句子、有特色的句子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得准确、具体、生动的,段与段是怎样承接的,使学生不断地从文章中得到启发,从而积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布局谋篇的方法。教师只要深钻教材,找到读与写的结合点,就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作文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我在讲台上放了一盆一叶兰,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这盆花在教室里放了一年,有没有开过花?抓住了这盆植物的第一个特点:不开花。然后再想想:无论春、夏秋、冬,谁见过一叶兰枯黄了?抓住第二个特点:四季常绿。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的颜色和形状,得出它的第三个特点:每一片叶子就是一棵一叶兰。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指导学生说一段话,教师进行评讲,最后让学生写下来。结果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写得虽然篇幅不长,但写得有条理,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写出了一叶兰的特点。再如,在学习了《蝙蝠和雷达》后指导学生做热胀冷缩的科学小实验。然后把这个实验所用的材料和实验的经过写下来,使人知道这个实验怎么做,结果是什么。这样的练笔不仅是单项能力的训练,而且是操作、思维、表达等能力的综合培养。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真正让阅读为写作“铺路”、“导航”,那学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运用这些素材的技巧也会日臻完善,最终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待老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