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转企改制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业当前面对的重大问题。但是,转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具体操作中也没有可参照的对象,各个出版单位都是一边探索一边改,这其中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复杂性,也有操作层面上的艰难性。为了了解出版业转企改制的现状,我们对隶属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转企改制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进而分析现阶段出版社改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并尝试对出版单位整体转企改制提供几条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了对社长等进行访谈和对员工发放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力图多层次地了解出版社改制的问题。调查中发放问卷60份,由于数据缺失等原因,回收的有效问卷数为56份。
疑惑:为什么改,怎么改,怎么改才叫好
1.员工对改制政策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员工对“改制政策了解很多”的只有10%,“不了解”的有15%,“了解一部分”的占大多数——75%(见图1),而“了解一部分”的员工究竟对改制了解多少,还是个问号。据了解,出版社自身对改制方面的相关政策、内容以及一些具体措施都不太清楚,这使得许多员工对“改制”的认识更加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改制工作的难度。由此可见,在出版改制政策的宣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位,对改制工作的推行力度也有待加强。
2.员工对改制必要性的看法
问卷表明,“支持改制”和“觉得不改也可以”的人员比例相当,各占25%,而认为“改不改都一样”和“对改制的效果抱有怀疑态度”的人员比例则差不多占到了一半(见图2)。我们对“对改制的效果抱有怀疑态度”和“觉得不改也可以”的人员进行了访问,归纳起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1)现阶段,出版社虽然在资源配置方面较过去有很大提高,但是自身运作成本过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资源浪费的问题依旧存在。出版社转制后,问题能否解决,仍是个问号。
(2)出版业的法制建设不完善,单靠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实现出版业发展的诸多社会目标。
(3)出版社转制后,员工担心自身的利益能否像以前一样得到一定保障。比如说,退休人员生活费会不会受到影响,医疗等方面的费用会不会有保障等等。
在“支持改制”的人员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对“究竟怎么改”和“怎么改才叫好”的问题存在疑惑,这依然和员工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确,作为出版社的员工,创造社会效益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但是,个人利益的满足同样是他们关心的问题,就像他们中的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不应降低职工收入,不然改制就失去了意义”以及“希望改制前能够办好各种保险,改制后工资达到中等水平。”诸如此类。
问题:动力不足,人才流失、清产核资不彻底
从对刘建飞社长和其他员工的的访谈中我们看到,当前出版社员工对改制的主动性并不十分理想。谈及出版社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动力问题时,更多的说法是来自上面的要求,而不是自下而上。员工对为什么改制的原因说不清楚,更担心出版社改制后会因为效益不好而垮掉,自然不要说要这些员工去充当改革的积极实践者了。
改制以后,原来吃“大锅饭”的事业单位变成了竞争上岗的企业,没有正式编制的保障,员工随时都会被单位炒掉,社会保障又难到位,大家心里就不踏实。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员工全部是聘用,由“事业编”变为“企业编”的心理落差使得员工失去了归属感。因此,跳槽的人员增多,人才流失现象值得关注。
长江出版集团在改制第一步——对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做得是比较好的,但在对资产的处置方面遇到很大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对库存书的合理处置问题,多年以来未及时处理的压库书是国有资产,应进行清理,但如果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就加以处理,在税务上视作销售,而这笔税是谁都不会愿意交的,所以库存书依然存在库中。这样清产核资就不会彻底,更谈不上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了。
建议:加强理论指导、健全激励监管机制
此次调查仅仅选取了一家出版社,反映的问题并不足以体现整个出版业的改制情况,但是也不可否认这些问题是其他出版社在改制中曾经遇到或者将要遇到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一,部分员工对改制认识上的不到位,已经成为影响出版社改制顺利进行的思想阻力。有人认为出版业应该以社会效益为重,不应该市场化,甚至认为出版社追求经济效益就必然会导致所出版的图书在内容上的低俗和在质量上的低劣。没有认识到改制可以使出版社焕发活力,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出版社内部对于转企改制的抵触情绪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改革涉及各相关者的利益并必然导致企业内部产生阻力。改革若只是自上而下的外部推动,缺乏内部动力,改革的前景将会与主观愿望相左。
第三,改革现实与理论研究的滞后。出版社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当业界高呼奋勇改革之时,当管理层高谈阔论改革之必行与益处之际,真正面对改革的那些主体却缺乏对出版改制的正确认识。本应对改革实践加以指导的理论研究往往不能为实际难题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会使改革的实践处于茫然状态。
第四,在推行出版社转企改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出版社的一些实际情况和问题。在改制前要充分准备,妥善处理,否则必然会成为改制的阻力,影响改制的成效。此外,要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对于文化工作者,单纯的薪酬激励似乎有一定局限性,故而在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的同时,还要在“个人成就感”等有效精神激励制度方面加以补充,建立符合出版社实际的多种形式的员工激励机制。
第五。改制后的出版社脱离了原有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在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上可能会出现漏洞。为了确保这部分国有资产不流失,并且要保值增值,就必须要求健全并规范出版社的财务和审计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将各级出版社纳入其监管范围。此外还要为出版社改制建立—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要建立出版物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形成良好的出版业产业布局。
最后,出版业肩负着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社会职能,整个出版业还属于薄利行业,其经营实力相对有限。因此,政府一定要在工商、税收、财政、信贷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加以政策倾斜,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降低银行信贷门槛,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了对社长等进行访谈和对员工发放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力图多层次地了解出版社改制的问题。调查中发放问卷60份,由于数据缺失等原因,回收的有效问卷数为56份。
疑惑:为什么改,怎么改,怎么改才叫好
1.员工对改制政策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员工对“改制政策了解很多”的只有10%,“不了解”的有15%,“了解一部分”的占大多数——75%(见图1),而“了解一部分”的员工究竟对改制了解多少,还是个问号。据了解,出版社自身对改制方面的相关政策、内容以及一些具体措施都不太清楚,这使得许多员工对“改制”的认识更加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改制工作的难度。由此可见,在出版改制政策的宣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位,对改制工作的推行力度也有待加强。
2.员工对改制必要性的看法
问卷表明,“支持改制”和“觉得不改也可以”的人员比例相当,各占25%,而认为“改不改都一样”和“对改制的效果抱有怀疑态度”的人员比例则差不多占到了一半(见图2)。我们对“对改制的效果抱有怀疑态度”和“觉得不改也可以”的人员进行了访问,归纳起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1)现阶段,出版社虽然在资源配置方面较过去有很大提高,但是自身运作成本过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资源浪费的问题依旧存在。出版社转制后,问题能否解决,仍是个问号。
(2)出版业的法制建设不完善,单靠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实现出版业发展的诸多社会目标。
(3)出版社转制后,员工担心自身的利益能否像以前一样得到一定保障。比如说,退休人员生活费会不会受到影响,医疗等方面的费用会不会有保障等等。
在“支持改制”的人员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对“究竟怎么改”和“怎么改才叫好”的问题存在疑惑,这依然和员工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确,作为出版社的员工,创造社会效益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但是,个人利益的满足同样是他们关心的问题,就像他们中的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不应降低职工收入,不然改制就失去了意义”以及“希望改制前能够办好各种保险,改制后工资达到中等水平。”诸如此类。
问题:动力不足,人才流失、清产核资不彻底
从对刘建飞社长和其他员工的的访谈中我们看到,当前出版社员工对改制的主动性并不十分理想。谈及出版社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动力问题时,更多的说法是来自上面的要求,而不是自下而上。员工对为什么改制的原因说不清楚,更担心出版社改制后会因为效益不好而垮掉,自然不要说要这些员工去充当改革的积极实践者了。
改制以后,原来吃“大锅饭”的事业单位变成了竞争上岗的企业,没有正式编制的保障,员工随时都会被单位炒掉,社会保障又难到位,大家心里就不踏实。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员工全部是聘用,由“事业编”变为“企业编”的心理落差使得员工失去了归属感。因此,跳槽的人员增多,人才流失现象值得关注。
长江出版集团在改制第一步——对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做得是比较好的,但在对资产的处置方面遇到很大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对库存书的合理处置问题,多年以来未及时处理的压库书是国有资产,应进行清理,但如果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就加以处理,在税务上视作销售,而这笔税是谁都不会愿意交的,所以库存书依然存在库中。这样清产核资就不会彻底,更谈不上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了。
建议:加强理论指导、健全激励监管机制
此次调查仅仅选取了一家出版社,反映的问题并不足以体现整个出版业的改制情况,但是也不可否认这些问题是其他出版社在改制中曾经遇到或者将要遇到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一,部分员工对改制认识上的不到位,已经成为影响出版社改制顺利进行的思想阻力。有人认为出版业应该以社会效益为重,不应该市场化,甚至认为出版社追求经济效益就必然会导致所出版的图书在内容上的低俗和在质量上的低劣。没有认识到改制可以使出版社焕发活力,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出版社内部对于转企改制的抵触情绪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改革涉及各相关者的利益并必然导致企业内部产生阻力。改革若只是自上而下的外部推动,缺乏内部动力,改革的前景将会与主观愿望相左。
第三,改革现实与理论研究的滞后。出版社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当业界高呼奋勇改革之时,当管理层高谈阔论改革之必行与益处之际,真正面对改革的那些主体却缺乏对出版改制的正确认识。本应对改革实践加以指导的理论研究往往不能为实际难题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会使改革的实践处于茫然状态。
第四,在推行出版社转企改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出版社的一些实际情况和问题。在改制前要充分准备,妥善处理,否则必然会成为改制的阻力,影响改制的成效。此外,要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对于文化工作者,单纯的薪酬激励似乎有一定局限性,故而在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的同时,还要在“个人成就感”等有效精神激励制度方面加以补充,建立符合出版社实际的多种形式的员工激励机制。
第五。改制后的出版社脱离了原有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在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上可能会出现漏洞。为了确保这部分国有资产不流失,并且要保值增值,就必须要求健全并规范出版社的财务和审计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将各级出版社纳入其监管范围。此外还要为出版社改制建立—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要建立出版物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形成良好的出版业产业布局。
最后,出版业肩负着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社会职能,整个出版业还属于薄利行业,其经营实力相对有限。因此,政府一定要在工商、税收、财政、信贷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加以政策倾斜,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降低银行信贷门槛,在资金上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