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常因课时少、任务重而陷入一个怪圈,即教师在课堂上分秒必争的讲解观点,不断增加课容量,学生则不假思索地死记硬背,却因没有充分理解而导致记忆难,最后进入背不完、不想背的恶循环。本文主要介绍了将发散式教学引入历史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发散思维;高中历史;学习能力
发散型思维的教学对于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非常新颖,具有很强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是根据中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实际的学习需求出发,设定出来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极其符合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的学习需求和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一种思维方式出发延伸出多种的思维方式,分散性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分散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发动自己的思维,让学生逐步习惯在历史课堂中处于主体位置,穿满足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学好中职历史课。
1.问题引领,主题探究
思始于疑,问题是思考的源头,在历史课堂上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回顾真实历史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现、分析、思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与历史情景相融合的环境中透析历史事件背后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我没有就课本按部就班地分析和书写板书,而是播放了课前我剪辑的电影《辛亥革命》中的几个重大事件的片段让学生观看。动态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为学生展现了革命的历史背景。同时,我把其中重大的事件制作成PPT,介绍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大家在电影片段和PPT中都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不可否认的成果,但是为什么说它却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呢?”学生结合视频和PPT及课本展开讨论。学生总结说:“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认为,虽然辛亥革命通过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封建专制,从法律上宣布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同时也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但是从短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所以说是失败的。”我评价说:“有理有据,但是还不完善,有要补充的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们组补充一下,它失败的表现还有就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大家分析的很全面,那么我还有个疑惑,你们能告诉我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吗?”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又开始翻阅课本讨论探究起来。问题情境的构建,为学生确定了探究的主题和思考的方向,在此指引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被激发,提高了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在听取别人的探究切入点后,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完善思维的发散性,提升学习能力。
2.创设历史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一个适合学习历史的教学环境,可以大大的帮助学生学习中职历史知识,更加适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历史情景的创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所以在日常的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问题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从而来丰富学生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这种情景的引导下来激活自己对于历史思考的发散思维。中职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差具有较高的形象思考能力,教师就可以利用這一点通过情景创设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下对于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的探究历史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到《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课件为学生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现一段记载着相关历史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在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期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然后在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之后,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考引导,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辛亥革命历史相关的历史情境。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会对辛亥革命有关的知识有一些更加深入,深刻地了解可以大大的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知识。
3.放飞想象,自主构建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亦多术亦,贵能验诸身”,高中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培养下惯用理性思维,对事诸以严谨的方式处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解放学生思想,放飞想象,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古代商业的发展》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基础知识“市的变迁与发展”后,为了解放学生思想,采取了从小大家都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提升学习乐趣的同时,夯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让学生拿出纸和笔,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所了解的北宋人的日常生活。这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建立在对北宋时期生活特点的理解上的再创作。如在熟读课本之后,根据北宋时商人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控而出现了早市与夜市,就可以勾勒出街道旁商铺林立与娱乐场所层出不穷的画面,人们穿梭于街市购买生活物品的繁荣景象。这是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和想象力的双重考验与锻炼。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让学生将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与创新想法相融合的学习新思路。
四、运用文物,立体感知
文物经过历史长河而保存至今,它形象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习惯。它作为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要比文字更能引起学生的感悟与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史实运用一些文物,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使其通过直接观察锻炼形象思维。例如,在讲解《中国的古代艺术》中的绘画一节时,我在多媒体上投影出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郊外春光嫁娶部分。清晰的线条将人物、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于是我跟学生说:“我们来玩‘我发现’的游戏好吗?仔细观察并指出当时人们的婚嫁习俗与现在的异同。”学生们来了兴趣,睁大眼睛去看画中描绘的场景。我们发现画中有一支迎亲的队伍,新郎骑着枣红色的马走在队伍前方。新郎前面是劳工抱着新娘的梳妆盒,马后是挑着嫁妆的脚夫,脚夫后面是新娘坐着的娇子,娇子四周用花草装饰。由此我们发现古时的婚嫁习俗:男方在迎亲时要准备丰厚的聘礼,同样按照礼尚往来的习俗,女方在出嫁时也会准备丰厚的嫁妆。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是与古时不同的是,当今社会以汽车为代步工具,自然迎亲时汽车便代替了随着历史长河而退去的花轿和马。如今,新娘所坐的轿车也像古时的花轿般被装饰的鲜花环绕。
作者简介:
齐娜性别:女籍贯:河北省定州市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93.01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院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发散思维;高中历史;学习能力
发散型思维的教学对于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非常新颖,具有很强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是根据中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实际的学习需求出发,设定出来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极其符合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的学习需求和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一种思维方式出发延伸出多种的思维方式,分散性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分散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发动自己的思维,让学生逐步习惯在历史课堂中处于主体位置,穿满足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学好中职历史课。
1.问题引领,主题探究
思始于疑,问题是思考的源头,在历史课堂上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回顾真实历史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现、分析、思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与历史情景相融合的环境中透析历史事件背后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我没有就课本按部就班地分析和书写板书,而是播放了课前我剪辑的电影《辛亥革命》中的几个重大事件的片段让学生观看。动态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为学生展现了革命的历史背景。同时,我把其中重大的事件制作成PPT,介绍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大家在电影片段和PPT中都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不可否认的成果,但是为什么说它却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呢?”学生结合视频和PPT及课本展开讨论。学生总结说:“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认为,虽然辛亥革命通过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封建专制,从法律上宣布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同时也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但是从短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所以说是失败的。”我评价说:“有理有据,但是还不完善,有要补充的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们组补充一下,它失败的表现还有就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大家分析的很全面,那么我还有个疑惑,你们能告诉我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吗?”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又开始翻阅课本讨论探究起来。问题情境的构建,为学生确定了探究的主题和思考的方向,在此指引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被激发,提高了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在听取别人的探究切入点后,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完善思维的发散性,提升学习能力。
2.创设历史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一个适合学习历史的教学环境,可以大大的帮助学生学习中职历史知识,更加适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历史情景的创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所以在日常的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问题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从而来丰富学生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这种情景的引导下来激活自己对于历史思考的发散思维。中职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差具有较高的形象思考能力,教师就可以利用這一点通过情景创设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下对于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的探究历史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到《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课件为学生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现一段记载着相关历史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在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期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然后在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之后,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考引导,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辛亥革命历史相关的历史情境。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会对辛亥革命有关的知识有一些更加深入,深刻地了解可以大大的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知识。
3.放飞想象,自主构建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亦多术亦,贵能验诸身”,高中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培养下惯用理性思维,对事诸以严谨的方式处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解放学生思想,放飞想象,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古代商业的发展》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基础知识“市的变迁与发展”后,为了解放学生思想,采取了从小大家都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提升学习乐趣的同时,夯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让学生拿出纸和笔,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所了解的北宋人的日常生活。这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建立在对北宋时期生活特点的理解上的再创作。如在熟读课本之后,根据北宋时商人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控而出现了早市与夜市,就可以勾勒出街道旁商铺林立与娱乐场所层出不穷的画面,人们穿梭于街市购买生活物品的繁荣景象。这是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和想象力的双重考验与锻炼。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让学生将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与创新想法相融合的学习新思路。
四、运用文物,立体感知
文物经过历史长河而保存至今,它形象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习惯。它作为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要比文字更能引起学生的感悟与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史实运用一些文物,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使其通过直接观察锻炼形象思维。例如,在讲解《中国的古代艺术》中的绘画一节时,我在多媒体上投影出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郊外春光嫁娶部分。清晰的线条将人物、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于是我跟学生说:“我们来玩‘我发现’的游戏好吗?仔细观察并指出当时人们的婚嫁习俗与现在的异同。”学生们来了兴趣,睁大眼睛去看画中描绘的场景。我们发现画中有一支迎亲的队伍,新郎骑着枣红色的马走在队伍前方。新郎前面是劳工抱着新娘的梳妆盒,马后是挑着嫁妆的脚夫,脚夫后面是新娘坐着的娇子,娇子四周用花草装饰。由此我们发现古时的婚嫁习俗:男方在迎亲时要准备丰厚的聘礼,同样按照礼尚往来的习俗,女方在出嫁时也会准备丰厚的嫁妆。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是与古时不同的是,当今社会以汽车为代步工具,自然迎亲时汽车便代替了随着历史长河而退去的花轿和马。如今,新娘所坐的轿车也像古时的花轿般被装饰的鲜花环绕。
作者简介:
齐娜性别:女籍贯:河北省定州市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93.01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院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