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惠山古镇,是慕泥人之名,寻那些在古镇上空回荡了数百年的打泥声。令人遗憾的是,整个古镇,除了惠山泥人厂外,已经找不到几家像样的泥人作坊,惠山泥人博物馆在周末也闭门谢客。
遍寻古镇,只找到零星几家卖“粗货”的泥人商店。最终,在问了古镇管理人员后,我们在一个偏僻的小巷找到一家名为“缘泥坊”的泥人作坊。作坊的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主人谈吐儒雅,老板娘外形靓丽,我们迟迟不敢把他们和泥人联系在一起。看出我们的疑惑,男主人指了指作坊门口的简介说:“人不可貌相。”
缘泥坊的小夫妻
夫妻俩分别叫倪俊和曹智伟,一边带我们上楼,一边讲述他们的故事。原来,工作室以缘为名,是为了纪念和惠山泥人的缘分。
2007年,惠山泥人艺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处境,开始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当时,招聘现场涌进了几百号人。刚刚毕业的倪俊和曹智伟也在其中,最终二人杀出重围,有幸成为惠山泥人大师俞湘涟、王南仙、柳成荫的关门弟子。
三位大师皆是年过七旬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当他们风华正茂时,正值建国初期,惠山泥人和其他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处于最低谷,惠山古镇上的泥人作坊由鼎盛时期的上百家缩为零星几个。他们被招募进惠山泥人厂,开始对惠山泥人技术进行抢救性保护。时隔几十年后,惠山泥人的危机比上一次来得更猛烈,所以三位大师在新生代面前毫无保留,把压箱底的绝活都拿了出来。
惠山泥人本无固定的工艺,但是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俞湘涟“捏塑十八法”、王南仙“彩绘七法”、柳成荫“装光四法”等一大批口诀被总结出来。新一辈传承人学艺,要比老一辈业师容易得多。以往的泥人业师,要想独当一面,少则五年,多则十载,而倪俊、曹智伟学艺,不满三年就出师。
“总结的口诀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听得懂的,但是没总结出来的,才是最精粹的。这些无法用普通话表述,师傅们教学的时候都是用无锡话来指点迷津。”曹智伟说起技术进步的秘诀时,一直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而庆幸。如果不是从小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说得一口吴侬软语,她这一辈子可能都没机会深入惠山泥人的艺术大门。
“捏段镶手”,珠联璧合
惠山泥人最传统的制作方法叫“捏段镶手”,除头部为印制外,其余部分包括身段、四肢等,都是手捏出来的。
一张2米长的工作台上,夫妻二人各处一边,正前方放一块揉好的黑泥,左手边放着水盂、弓、笃板、格子等工具,右手边放着全套戏文要用的道具,诸如铁丝、铜丝、竹剑等。一切就绪,倪俊根据要捏的戏文,把泥块用弓弦切成大小不等的泥条,有的泥条用来做头,有的做手,还有的做成手脚和裙摆。
做手时,只见倪俊先捏出手掌,用剪刀剪出手指,再用拍薄的泥皮包袖子,像给泥人穿衣服一样,动作十分娴熟。
手捏泥人看着轻巧,其实是个力气活,最费力的是揉透。在捏泥人前一个月,要像揉面一样把泥先揉透,以手推出来没有毛面,捏上去爽手为宜。这火候要自己控制,同样的泥料,因为揉的时间、力道不同,捏出的泥人会风格迥异。“女孩子力气不够,所以揉出的泥较男孩子来说韧性、磁性者情欠缺,所以艺术性较他们要打折扣,这和饭店里的大厨都是男的是一个道理。”
曹智伟入行之前完全没有美术功底,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在短短几年之间,成为新一代传承人中的翘楚,但是在和同样优秀的倪俊同场竞技捏“细货”时,她不得不甘拜下风;要生产精线条的“粗货”时,面对眼疾手快的曹智伟,倪俊也只能自愧不如。说这些时,两个人对视一笑,十分默契。
术业有专攻,捏泥人也一样,以前在惠山泥人厂,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为市场服务,这让对泥人有自己独特领悟的倪俊很受伤。最终,二人从惠山泥人厂出走,在惠山古镇相了一间两层的老屋,一楼店铺,二楼工坊,回归了古时惠山泥人作坊“前店后坊”的模式。曹智伟专攻“粗货”,笔下市井浮世绘;倪俊专攻“细货”,指尖梨园风满袖。
不止“绘七塑三”
这个下午,夫妻俩一人做出了项羽,一人做出了虞姬,这还只是素坯。惠山泥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彩绘,即给泥人穿衣装金的过程。惠山泥人口诀有“绘七塑三”的说法,足见彩绘的重要。
倪俊介绍,惠山泥人的“粗货”代表是大阿福,红、黄、青、绿等原色对比使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手捏戏文的彩绘,则特别重视开相,先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出人物大的气场,再用极简要的笔墨与色,刻画人物的个性。
工作室内有一些已经完成的作品:一根铁丝上面加几个褶皱,就成了张飞的丈八蛇矛;火柴上缠绕一根红丝带,就成为穆桂英的红缨……
年轻人的加入,必然给古老的泥人艺术带来新鲜的血液。夫妻俩在缘泥坊面向游客组织惠山泥人DIY体验,大家用传统的“捏塑十八法”捏愤怒的小鸟,也有人刻出了大卫,还有90后让惠山泥人玩COSPLAY。这些做法似乎已经脱离了惠山泥人的范畴,但是倪俊却希望继续尝试。在他看来,俞湘涟、王南仙、柳成荫三位师傅传授给自己的泥人技法,已和泥人宗师周阿生的有很大不同,惠山泥人一直在循着历史的脉络变化和革新,这几乎是无法阻挡的。
曹智伟已经有五个月的身孕,一家子在工作台前捏着泥人,日光倾泻一身,我们突然很感动。
遍寻古镇,只找到零星几家卖“粗货”的泥人商店。最终,在问了古镇管理人员后,我们在一个偏僻的小巷找到一家名为“缘泥坊”的泥人作坊。作坊的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主人谈吐儒雅,老板娘外形靓丽,我们迟迟不敢把他们和泥人联系在一起。看出我们的疑惑,男主人指了指作坊门口的简介说:“人不可貌相。”
缘泥坊的小夫妻
夫妻俩分别叫倪俊和曹智伟,一边带我们上楼,一边讲述他们的故事。原来,工作室以缘为名,是为了纪念和惠山泥人的缘分。
2007年,惠山泥人艺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处境,开始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当时,招聘现场涌进了几百号人。刚刚毕业的倪俊和曹智伟也在其中,最终二人杀出重围,有幸成为惠山泥人大师俞湘涟、王南仙、柳成荫的关门弟子。
三位大师皆是年过七旬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当他们风华正茂时,正值建国初期,惠山泥人和其他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处于最低谷,惠山古镇上的泥人作坊由鼎盛时期的上百家缩为零星几个。他们被招募进惠山泥人厂,开始对惠山泥人技术进行抢救性保护。时隔几十年后,惠山泥人的危机比上一次来得更猛烈,所以三位大师在新生代面前毫无保留,把压箱底的绝活都拿了出来。
惠山泥人本无固定的工艺,但是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俞湘涟“捏塑十八法”、王南仙“彩绘七法”、柳成荫“装光四法”等一大批口诀被总结出来。新一辈传承人学艺,要比老一辈业师容易得多。以往的泥人业师,要想独当一面,少则五年,多则十载,而倪俊、曹智伟学艺,不满三年就出师。
“总结的口诀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听得懂的,但是没总结出来的,才是最精粹的。这些无法用普通话表述,师傅们教学的时候都是用无锡话来指点迷津。”曹智伟说起技术进步的秘诀时,一直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而庆幸。如果不是从小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说得一口吴侬软语,她这一辈子可能都没机会深入惠山泥人的艺术大门。
“捏段镶手”,珠联璧合
惠山泥人最传统的制作方法叫“捏段镶手”,除头部为印制外,其余部分包括身段、四肢等,都是手捏出来的。
一张2米长的工作台上,夫妻二人各处一边,正前方放一块揉好的黑泥,左手边放着水盂、弓、笃板、格子等工具,右手边放着全套戏文要用的道具,诸如铁丝、铜丝、竹剑等。一切就绪,倪俊根据要捏的戏文,把泥块用弓弦切成大小不等的泥条,有的泥条用来做头,有的做手,还有的做成手脚和裙摆。
做手时,只见倪俊先捏出手掌,用剪刀剪出手指,再用拍薄的泥皮包袖子,像给泥人穿衣服一样,动作十分娴熟。
手捏泥人看着轻巧,其实是个力气活,最费力的是揉透。在捏泥人前一个月,要像揉面一样把泥先揉透,以手推出来没有毛面,捏上去爽手为宜。这火候要自己控制,同样的泥料,因为揉的时间、力道不同,捏出的泥人会风格迥异。“女孩子力气不够,所以揉出的泥较男孩子来说韧性、磁性者情欠缺,所以艺术性较他们要打折扣,这和饭店里的大厨都是男的是一个道理。”
曹智伟入行之前完全没有美术功底,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在短短几年之间,成为新一代传承人中的翘楚,但是在和同样优秀的倪俊同场竞技捏“细货”时,她不得不甘拜下风;要生产精线条的“粗货”时,面对眼疾手快的曹智伟,倪俊也只能自愧不如。说这些时,两个人对视一笑,十分默契。
术业有专攻,捏泥人也一样,以前在惠山泥人厂,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为市场服务,这让对泥人有自己独特领悟的倪俊很受伤。最终,二人从惠山泥人厂出走,在惠山古镇相了一间两层的老屋,一楼店铺,二楼工坊,回归了古时惠山泥人作坊“前店后坊”的模式。曹智伟专攻“粗货”,笔下市井浮世绘;倪俊专攻“细货”,指尖梨园风满袖。
不止“绘七塑三”
这个下午,夫妻俩一人做出了项羽,一人做出了虞姬,这还只是素坯。惠山泥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彩绘,即给泥人穿衣装金的过程。惠山泥人口诀有“绘七塑三”的说法,足见彩绘的重要。
倪俊介绍,惠山泥人的“粗货”代表是大阿福,红、黄、青、绿等原色对比使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手捏戏文的彩绘,则特别重视开相,先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出人物大的气场,再用极简要的笔墨与色,刻画人物的个性。
工作室内有一些已经完成的作品:一根铁丝上面加几个褶皱,就成了张飞的丈八蛇矛;火柴上缠绕一根红丝带,就成为穆桂英的红缨……
年轻人的加入,必然给古老的泥人艺术带来新鲜的血液。夫妻俩在缘泥坊面向游客组织惠山泥人DIY体验,大家用传统的“捏塑十八法”捏愤怒的小鸟,也有人刻出了大卫,还有90后让惠山泥人玩COSPLAY。这些做法似乎已经脱离了惠山泥人的范畴,但是倪俊却希望继续尝试。在他看来,俞湘涟、王南仙、柳成荫三位师傅传授给自己的泥人技法,已和泥人宗师周阿生的有很大不同,惠山泥人一直在循着历史的脉络变化和革新,这几乎是无法阻挡的。
曹智伟已经有五个月的身孕,一家子在工作台前捏着泥人,日光倾泻一身,我们突然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