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如何转化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ddstev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本文总结我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经验,就如何转化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可资借鉴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对策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借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就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更好地转化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和思考。
  一、化难为易,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通俗化解读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内容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思想等。它的物质载体,多为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以及历代的史书、书法、唐诗、宋词、绘画等文化典籍。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
  二、化远为近,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具体就学校而言,如果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锅端”,不论好坏地全部“拿来”,其结果可能会“食而不化”,消化不良。因此,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校注意从传统文化入手,挖掘它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理想志向教育。中华传统美德突出强调树立人生远大理想,提倡“志当存高远”、“强学而力行”。我们据此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确立自己的远大目标,并且身体力行,刻苦奋斗,不为眼前的诱惑所左右,不因一时的困难而退缩。
  2、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针对当代青少年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狭隘个人主义的问题,我们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着重对学生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跳出个人的狭小圈子,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学校、班级的发展进步。将个人的追求和国家、集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3、仁爱教育。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博施济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据此对学生进行仁爱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做到“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培育互敬互学、互信互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校园文化。
  4、道德品质教育。针对学生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道德品质。我们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中“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品格,培养学生励志勤学、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
  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让许多桀骜不驯的“问题少年”向“温良俭让”转化。
  三、化静为动,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学校统一订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如《弟子规》、《论语》、《孟子》等,为学生诵读经典提供了方便。把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但是,传统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单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常常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校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力求化静为动,积极探索和改进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活动之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民主讨论、座谈会等,课堂不设框框,不划红线,师生平等交流,畅所欲言。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双向性、虚拟性的特点,开辟传统文化网络课堂、“文化论坛”、“历史大观园”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民主对话、现场答疑。这种“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展更有情趣,学生乐在其中,趣味盎然。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例如开展“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或书报杂志等收集资料,整理并编写简易读本,在学校广播站进行播放。加强学校的传统文化社团建设,如文学社,书法、国画、武术兴趣小组,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
  四、化虚为实,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传统道德规范
  文化经典言约而意丰,寥寥数语往往包含深邃的思想内容。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化虚为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诠释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推动传统美德入脑入心。为此,我校开展了“校园道德讲堂”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四会英雄王继贤《生命的最后十二小时》视频,领会其“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保护人民利益的大爱情怀,思想受到强烈震撼。在班级的“道德讲堂”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身边人”,让学生擦亮眼睛,寻找学校、班级的美德少年,讲述凡人的懿行善举,激励学生以身边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培养自己崇德向善的意识和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弘扬中化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言行上来,做到“知行合一”。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我们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克己复礼”,修身养性,在生活中实践中华传统美德。首先,要“严于律己”,从学习、纪律、安全、卫生等方面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用传统美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要关爱他人,尚德行善,助人为乐。
其他文献
建设单位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义务就是做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建设单位通过某大型复杂工程基于BIM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包括建筑功能查验、施工现场布
【摘 要】当前的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学生幼稚,好哄;高中生成熟,明事;只有初中生懵懂,难教。”折射出初中学生管理教育的辛苦和痛苦。在社会的转型期恰恰遭遇人生的转型期,“双重转型”致使初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就有了许多异乎寻常的行为表现和心智波澜,考量着学校教育“与时俱进”的变化,要求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必须“因时而变,乘势而上”,以真诚的人性关怀来呵护帮助学
省略是口译中的常见现象,而口译中的语言方向会对译员的口译表现产生影响。本文是一项以14名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译员为实验对象的实证研究,研究置于方向性背景下,通过口译实验和试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各大幼儿园也通过信息网络在开展管理和教育,促进幼儿园在老师、幼儿、家长的的协调,幼儿园教育中也渐渐地由传统的说教模式逐渐被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所代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信息技术恰恰为教育资源开阔了一个广大的空
在新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中,小学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被重新强调,新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学生对语文教学材料的多元反应更是得到了肯定。所以,新课程的目标都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制定的,而且在每个阶段目标中都有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自主利用语文知识、选择一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