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人孔夫子在齐国听到美妙绝伦的《韶》乐,由衷感叹道:想不到《韶》乐如此让人神迷,我身陷其中,简直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啊。
圣人三月不知肉味,那是一种精神享受——忘了物欲,忘了感官刺激,醉于艺术,乐不思肉。同在古代,有一种沉痛的“不知肉味”,却是对灵与肉的巨大考验。
中国人讲孝道,古代官员的“丁忧”制度,是指父母去世时,官员须停职守孝表达自己的孝心。按照古礼,丁忧期限三年,这期间不能做官、应酬,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食用粗茶淡饭,不喝酒不吃荤,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停止一切娱乐、享受;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丁忧之人为官,否则,叫“夺情”——夺人之礼,国家也不可轻为。
如此,三年居丧便是“三年不知肉味”,如有违犯而被举报,此人一生前程将葬入阴霾。曾有人就因吃了一顿肉而误了30年的前程。
魏晋社会动荡,却也是一个大力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时代。统治者宣传:“求忠臣必于孝子”,有孝道的人会得到大力旌表。有个叫吴猛的男孩,是当时孝敬父母的楷模。他家里贫穷,夏天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于是,夏天的夜晚,八岁的吴猛就脱了上衣,赤身坐在父亲床前,招引蚊虫叮咬自己而不去咬父亲。这事被写进了古代道德名著《二十四孝》。有个文学家叫庾阐,因母亲和哥哥在乱世中遇难而死,为尽孝道,他终身不婚,二十年不梳头、不洗发、不吃肉、不饮酒,因此被举荐做官。
与此对应,“不孝”,则是一把无可争辩的杀人利器——断人前程,锋利果决。
王勃《滕王阁序》写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魏晋风流,首推“竹林七贤”,而那个爱酒爱哭的阮籍,则是“七贤”里数一数二的人物,此君旷放任诞的故事,一抓一大把,非常出名;跟他一起排在七贤名单里的,还有其侄阮咸,阮咸有个侄子叫阮简。正是这个阮简,因为吃肉,误了一辈子的前程。
话说这位阮籍之侄子之侄子阮简,本是个有才有志、前途光明之青年,可是受了家族遗风,性情也跟祖、叔一般旷达,这种性格,在先辈那里,虽不敢说完全是好事,却也让他们博得一世英名,其放浪形骸、违背礼法的名士风度甚至流传千古,为人津津乐道。
比如,首造以青白眼表达爱憎的阮籍,母亲离世,下葬入土,本是个无比哀痛的日子,在礼教社会,自当不可食荤,这是孝道,可是,此大爷不吃这一套,依然就着两斗酒大口吃起肉来;末了,一抹嘴上的油水,走向母亲遗体作诀别仪式,却也只一声:“完了!”然后哭出声来,不多,也只一声;之后,吐血,晕倒。有人就此责怪阮籍。阮籍却还了一句:“礼法难道是为我们这类人制定的吗?”
不知何故,阮氏家族就爱出阮籍这种性格。这不,阮咸也跟叔父阮籍一样不守礼法。族人聚会,大口喝酒之际,一群黑猪跑过来,“呼呼”地将那又脏又臭的脑袋浸入酒缸,“呱唧呱唧”地喝起美酒来。阮咸不但不赶走这些臭猪,反而还在猪们中间挤过头去,与猪共饮。众人大笑,传为奇谈。
到了第三代之阮简,他也继承了叔祖的性格。有一年,父亲死了,阮简居丧守孝。一天,他有事外出。正值大雪天气,天寒地冻,浑身瑟瑟,阮简便停止前行,决定去当地县城拜访县令。风雪无情,友人相聚,人间温暖,自当呈现,这位县长立即隆重相待。片刻工夫,酒肉饭菜,一桌丰盛;如此美餐,阮简自不推卸,举杯投箸,大快朵颐,一享口腹。
可是,那是一个“孝治”色彩特别浓重的时代;你阮简身在守孝期间,偷偷饮酒吃肉也罢,偏偏此事被人知晓。也不知阮简得罪了谁人,抑或是摊上了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于是这居丧食肉的事,正好成为致命的猛料!
那时,国家官员的考核选用,有专门的评委——中正,他们在地方筛选人才时,可是一脸无情,以刚正示人的,过不了他们这一关,你就别想往上走。结果,阮简吃肉的事情被举报给评委,“完了”,正如阮籍葬母仪式上言简意赅的那一句!“操行”不及格,这是相当的“品质败坏”!于是,中正说:NO!倒霉的阮简,政治生命从此死亡,官方不用,30年!
那阮简的叔叔、祖父不也常常任诞放浪,违背常礼,为什么还那么出名,受人仰慕?同样性情,命运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其实,抛开孝与不孝这个话题,在吃与不吃肉这个问题上,很多东西阮简是没有真正参透的。叔叔的叔叔阮籍,虽说“坏了规矩”,可有空留得真性情在啊。就在为母亲服丧期间,阮籍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还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当即有人向最高领导举报:“国家正在用孝道治理天下,阮籍身居重丧却公然喝酒吃肉,应该加以流放以端正风俗教化。”那位以厉害著称的司马昭却说:“你看他哀伤到如此地步,你我不能为他担忧,还说这些干吗?”
编辑/梁宇清
圣人三月不知肉味,那是一种精神享受——忘了物欲,忘了感官刺激,醉于艺术,乐不思肉。同在古代,有一种沉痛的“不知肉味”,却是对灵与肉的巨大考验。
中国人讲孝道,古代官员的“丁忧”制度,是指父母去世时,官员须停职守孝表达自己的孝心。按照古礼,丁忧期限三年,这期间不能做官、应酬,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食用粗茶淡饭,不喝酒不吃荤,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停止一切娱乐、享受;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丁忧之人为官,否则,叫“夺情”——夺人之礼,国家也不可轻为。
如此,三年居丧便是“三年不知肉味”,如有违犯而被举报,此人一生前程将葬入阴霾。曾有人就因吃了一顿肉而误了30年的前程。
魏晋社会动荡,却也是一个大力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时代。统治者宣传:“求忠臣必于孝子”,有孝道的人会得到大力旌表。有个叫吴猛的男孩,是当时孝敬父母的楷模。他家里贫穷,夏天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于是,夏天的夜晚,八岁的吴猛就脱了上衣,赤身坐在父亲床前,招引蚊虫叮咬自己而不去咬父亲。这事被写进了古代道德名著《二十四孝》。有个文学家叫庾阐,因母亲和哥哥在乱世中遇难而死,为尽孝道,他终身不婚,二十年不梳头、不洗发、不吃肉、不饮酒,因此被举荐做官。
与此对应,“不孝”,则是一把无可争辩的杀人利器——断人前程,锋利果决。
王勃《滕王阁序》写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魏晋风流,首推“竹林七贤”,而那个爱酒爱哭的阮籍,则是“七贤”里数一数二的人物,此君旷放任诞的故事,一抓一大把,非常出名;跟他一起排在七贤名单里的,还有其侄阮咸,阮咸有个侄子叫阮简。正是这个阮简,因为吃肉,误了一辈子的前程。
话说这位阮籍之侄子之侄子阮简,本是个有才有志、前途光明之青年,可是受了家族遗风,性情也跟祖、叔一般旷达,这种性格,在先辈那里,虽不敢说完全是好事,却也让他们博得一世英名,其放浪形骸、违背礼法的名士风度甚至流传千古,为人津津乐道。
比如,首造以青白眼表达爱憎的阮籍,母亲离世,下葬入土,本是个无比哀痛的日子,在礼教社会,自当不可食荤,这是孝道,可是,此大爷不吃这一套,依然就着两斗酒大口吃起肉来;末了,一抹嘴上的油水,走向母亲遗体作诀别仪式,却也只一声:“完了!”然后哭出声来,不多,也只一声;之后,吐血,晕倒。有人就此责怪阮籍。阮籍却还了一句:“礼法难道是为我们这类人制定的吗?”
不知何故,阮氏家族就爱出阮籍这种性格。这不,阮咸也跟叔父阮籍一样不守礼法。族人聚会,大口喝酒之际,一群黑猪跑过来,“呼呼”地将那又脏又臭的脑袋浸入酒缸,“呱唧呱唧”地喝起美酒来。阮咸不但不赶走这些臭猪,反而还在猪们中间挤过头去,与猪共饮。众人大笑,传为奇谈。
到了第三代之阮简,他也继承了叔祖的性格。有一年,父亲死了,阮简居丧守孝。一天,他有事外出。正值大雪天气,天寒地冻,浑身瑟瑟,阮简便停止前行,决定去当地县城拜访县令。风雪无情,友人相聚,人间温暖,自当呈现,这位县长立即隆重相待。片刻工夫,酒肉饭菜,一桌丰盛;如此美餐,阮简自不推卸,举杯投箸,大快朵颐,一享口腹。
可是,那是一个“孝治”色彩特别浓重的时代;你阮简身在守孝期间,偷偷饮酒吃肉也罢,偏偏此事被人知晓。也不知阮简得罪了谁人,抑或是摊上了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于是这居丧食肉的事,正好成为致命的猛料!
那时,国家官员的考核选用,有专门的评委——中正,他们在地方筛选人才时,可是一脸无情,以刚正示人的,过不了他们这一关,你就别想往上走。结果,阮简吃肉的事情被举报给评委,“完了”,正如阮籍葬母仪式上言简意赅的那一句!“操行”不及格,这是相当的“品质败坏”!于是,中正说:NO!倒霉的阮简,政治生命从此死亡,官方不用,30年!
那阮简的叔叔、祖父不也常常任诞放浪,违背常礼,为什么还那么出名,受人仰慕?同样性情,命运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其实,抛开孝与不孝这个话题,在吃与不吃肉这个问题上,很多东西阮简是没有真正参透的。叔叔的叔叔阮籍,虽说“坏了规矩”,可有空留得真性情在啊。就在为母亲服丧期间,阮籍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还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当即有人向最高领导举报:“国家正在用孝道治理天下,阮籍身居重丧却公然喝酒吃肉,应该加以流放以端正风俗教化。”那位以厉害著称的司马昭却说:“你看他哀伤到如此地步,你我不能为他担忧,还说这些干吗?”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