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分析研究任何一个音乐体裁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本文就曲牌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地梳理,希望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曲牌;发展历程
纵观整个中国传统音乐,曲牌占据了其半壁江山,广泛存在于文人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器乐音乐等众多体裁形式中。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学者乔建中先生曾在其《曲牌论》一文中就曲牌的历史发展轨迹做了简单的梳理,将它分为四个时期。
一、孕育期
乔建中先生将其称之为“非曲牌时期”,即曲牌的孕育阶段。这一时期根据《汉书·礼乐志》《乐府诗集》《碧鸡漫志》等相关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汉代以前,人们是如何采集诗歌以及用它来谱曲:首先收集民间歌谣,并创作诗篇,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填入音律并演唱。因此,这一时期文学歌词占据主导地位,而音乐则处于从属地位,且创作旋律的音乐体裁大部分来源于一些“原始乐舞”或“歌舞大曲”中的典型代表。简言之,曲调变化不大,诗歌变幻无穷,这似乎使得曲牌音乐初现端倪,但由于当时社会未形成具有专业音乐水平的职业队伍,使得传统音乐的积累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而这一时期也被文学界概括为“以乐从诗”“先诗而后乐”。
二、雏形期
雏形期大约处于历史上的唐宋时期。由于唐朝国力强盛以及统治者采取的开放政策,使得唐朝音乐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因而,这一时期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半职业的乐人队伍,再加之宋代市民音乐的兴起,又使音乐体裁的品种趋于多样化。特别是当时诸宫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传奇等十分盛行,且传承方式为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就使得歌曲曲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此外,唐代“燕乐”的盛行也为歌曲的“依声填词”创造了先决条件。据《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等的记载,最初虽然广为传唱的曲调并不多,但到中唐时期相对固定的乐调已达数百个。可见,这一时期的音乐已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曲名和相对稳定的“腔格”、“词格”,为中国音乐进入成熟期,即由“词”到“曲”的时代作了必要的准备。
此外,这一时期“依声填词”的音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首先是一些域外音乐,据徐养源《律吕臆说·俗乐论一》记载,这些西域音乐在传入中原的过程中,并无歌词,都是由我国乐人将采集到的诗歌填入相应的乐曲中而演唱;其次是唐代以前的一些历代古乐曲;第三各地的民间音乐;最后是由乐人们创作的新曲。这些曲调都为曲牌音乐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熟期
曲牌的成熟期大约是在元、明及清前期,也被称为“以诗从乐”的时期。这一阶段以诸宫调、元杂剧以及明传奇为标志,中国音乐开始由“词”步入了“曲”的时代,这是音乐与文学在更高层次的结合。特别是这一时期的音乐体裁形式更加丰富,许多民间的职业艺人团队也更趋于稳定,因此,音乐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自身的独立性和个性。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只曲”和“套曲”的形式,一支曲牌既可以被单独演唱,表现某种单纯的情绪,也可以与其他曲牌联合使用,从而表现某些宏大的故事情节,因此,这两种形式的产生为曲牌音乐进入成熟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促进了“曲牌体”音乐的诞生。与此同时,随着宋元市民音乐的兴起,一些民歌中“小调”体裁的音乐也被逐渐定型而有了曲名,它们被统称为“明清小曲”,如“五更调”、“十对花”、“杨柳青”等都是一些典型的曲牌音乐。因而,它们也是这一时期曲牌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嬗变期
乔建中先生认为曲牌的嬗变期,主要指18世纪清中叶前后,这一时期曲牌在达到高度成熟后,为适应部分新兴艺术体裁而产生了新的唱腔形式,即“板腔体”,相较于曲牌体它似乎更具有张力,因而也更符合戏剧冲突的需要。近两百余年来,它们发展迅猛,进而逐渐取代昆曲的地位,其唱腔丰富而感人,且曲种、剧种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但曲牌体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它还在不断的完善自身。此时,曲牌声腔开始分裂,划分为三个方向:第一是曲牌体音乐继续向前发展,并不断吸收其他民间音乐的养分来发展自身;第二各聲腔体制以自身为主,同时借鉴“板腔体”的手法,形成一种“混合”声腔体制;第三是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体制,即板式变化体,直到今天,戏曲曲艺中的腔体仍然以“曲牌体”、“板腔体”以及“混合体”三种声腔为主。
曲牌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它体现了中国文学与音乐的高度融合,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个时期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曲牌音乐从孕育到形成,再从成熟到嬗变,它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乔建中著. 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晓楠(1995年生),女,汉族,甘肃省张掖市,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关键词:曲牌;发展历程
纵观整个中国传统音乐,曲牌占据了其半壁江山,广泛存在于文人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器乐音乐等众多体裁形式中。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学者乔建中先生曾在其《曲牌论》一文中就曲牌的历史发展轨迹做了简单的梳理,将它分为四个时期。
一、孕育期
乔建中先生将其称之为“非曲牌时期”,即曲牌的孕育阶段。这一时期根据《汉书·礼乐志》《乐府诗集》《碧鸡漫志》等相关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汉代以前,人们是如何采集诗歌以及用它来谱曲:首先收集民间歌谣,并创作诗篇,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填入音律并演唱。因此,这一时期文学歌词占据主导地位,而音乐则处于从属地位,且创作旋律的音乐体裁大部分来源于一些“原始乐舞”或“歌舞大曲”中的典型代表。简言之,曲调变化不大,诗歌变幻无穷,这似乎使得曲牌音乐初现端倪,但由于当时社会未形成具有专业音乐水平的职业队伍,使得传统音乐的积累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而这一时期也被文学界概括为“以乐从诗”“先诗而后乐”。
二、雏形期
雏形期大约处于历史上的唐宋时期。由于唐朝国力强盛以及统治者采取的开放政策,使得唐朝音乐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因而,这一时期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半职业的乐人队伍,再加之宋代市民音乐的兴起,又使音乐体裁的品种趋于多样化。特别是当时诸宫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传奇等十分盛行,且传承方式为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就使得歌曲曲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此外,唐代“燕乐”的盛行也为歌曲的“依声填词”创造了先决条件。据《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等的记载,最初虽然广为传唱的曲调并不多,但到中唐时期相对固定的乐调已达数百个。可见,这一时期的音乐已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曲名和相对稳定的“腔格”、“词格”,为中国音乐进入成熟期,即由“词”到“曲”的时代作了必要的准备。
此外,这一时期“依声填词”的音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首先是一些域外音乐,据徐养源《律吕臆说·俗乐论一》记载,这些西域音乐在传入中原的过程中,并无歌词,都是由我国乐人将采集到的诗歌填入相应的乐曲中而演唱;其次是唐代以前的一些历代古乐曲;第三各地的民间音乐;最后是由乐人们创作的新曲。这些曲调都为曲牌音乐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熟期
曲牌的成熟期大约是在元、明及清前期,也被称为“以诗从乐”的时期。这一阶段以诸宫调、元杂剧以及明传奇为标志,中国音乐开始由“词”步入了“曲”的时代,这是音乐与文学在更高层次的结合。特别是这一时期的音乐体裁形式更加丰富,许多民间的职业艺人团队也更趋于稳定,因此,音乐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自身的独立性和个性。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只曲”和“套曲”的形式,一支曲牌既可以被单独演唱,表现某种单纯的情绪,也可以与其他曲牌联合使用,从而表现某些宏大的故事情节,因此,这两种形式的产生为曲牌音乐进入成熟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促进了“曲牌体”音乐的诞生。与此同时,随着宋元市民音乐的兴起,一些民歌中“小调”体裁的音乐也被逐渐定型而有了曲名,它们被统称为“明清小曲”,如“五更调”、“十对花”、“杨柳青”等都是一些典型的曲牌音乐。因而,它们也是这一时期曲牌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嬗变期
乔建中先生认为曲牌的嬗变期,主要指18世纪清中叶前后,这一时期曲牌在达到高度成熟后,为适应部分新兴艺术体裁而产生了新的唱腔形式,即“板腔体”,相较于曲牌体它似乎更具有张力,因而也更符合戏剧冲突的需要。近两百余年来,它们发展迅猛,进而逐渐取代昆曲的地位,其唱腔丰富而感人,且曲种、剧种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但曲牌体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它还在不断的完善自身。此时,曲牌声腔开始分裂,划分为三个方向:第一是曲牌体音乐继续向前发展,并不断吸收其他民间音乐的养分来发展自身;第二各聲腔体制以自身为主,同时借鉴“板腔体”的手法,形成一种“混合”声腔体制;第三是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体制,即板式变化体,直到今天,戏曲曲艺中的腔体仍然以“曲牌体”、“板腔体”以及“混合体”三种声腔为主。
曲牌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它体现了中国文学与音乐的高度融合,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个时期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曲牌音乐从孕育到形成,再从成熟到嬗变,它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乔建中著. 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晓楠(1995年生),女,汉族,甘肃省张掖市,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