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医学美学美容》杂志去年8期《大美不赝》一文后,突发奇想,仅就魏久尧教授的"大美不赝"观点谈一些浮浅看法,以求教于教授及读者。
魏教授的"美真论"立论无可厚非,但在展开讨论时却忽略了现代生活的"开放形式"使"美"的外在及内涵都发生了急剧变化,而这些被魏教授认为是"赝美"的社会生活本身确也是一种社会的"真实",正如"大美不赝"所述"人的真实性情表现为美,是千姿百态、十分具体的,而不是千人一面、空洞抽象的。"然而,倘用不变的审美观去欣赏或确定"美",中国人至今会仍是千篇一律的灰、兰、黄毛式着装,否则会被斥为"奇装异服"。用中国传统的"美德"审视当今的社会生活,不但"赝美牌"泛滥而且资本主义早已"复辟"了。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天、地、人",所以才有不同的审美观和美学价值,用现代审美观去评价传统美学,或用传统审美观来评价现代美学,都失之偏颇,因为"天、地、人"并非永恒不变而是永无休止地在发展、在变化、在更新。美的视点不应该也不可能凝固在某个生活的"美学"断面上,必须不断调整,追踪"美学"方向。比如,原始人的赤身裸体在彼时是不会认为有什么丑陋的,而在此时,除了美体艺术的裸体,没有哪个人把招摇过市的"裸人"会当作"美"去欣赏。"特殊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气候,以及相关的传统、习俗、方言等,共同塑造着处于这同一环境中人们的心理、性情。这些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的心理性情表现为特殊的形体、容貌、言谈、举止和气质,便是这一地方的人们所认可的美"。这种"地方特色"的美固然能被人们认可,但在开放型的大社会生活中会显得狭隘与不"大度",突破了地域、省界、疆界后,又有谁能欣赏和认可"这一地方"的美呢?现代的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使人们广泛接触、相互学习与模仿,互为补充又互相渗透,潜移默化在"美学"里也不例外。又如,北京的烤鸭奔赴欧美,美国的"麦当劳"进军中国,狗不理包子飞渡日本,西装被中国人接纳,旗袍被西洋女士宠爱,如此地"把非已所有的形式充作已有"难道会真的是一种"虚情假性"或"令人生厌的空洞形式"而"实质上是一种丑,美学上称之为滑稽"吗?用传统的、封闭的审美观去认识,结论大概如此。然而,瞬息万变的生活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模式,或用一成不变的审美观去评价呢?既然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里美的形式也丰富多彩,那么,多角度地欣赏美就顺理成章。强调统一美的同时应注意到差异,欣赏和谐美时别忘了不和谐中也有美学价值,对称有对称的美,不对称有不对称的美。同一事物用同样的审美观在不同角度欣赏会得出不同的"美丑"结论,不同的审美观从相同的角度去欣赏可能会出现同一的美学价值。
《大美不赝》认为"那些爱美的人们,不顾自己所处的地理特点和本土局限,一味地爱慕外地人的行为举止,并借外地人的外在形式来装饰自己,表现自己"是"赝美"。倘若文中所指为某一地区的某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美被异族同化,失去"民族特点"的话,指责这种"赝牌美"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一种审美"盲点"。大凡美的追求者在接触到一种美的主体时,先是欣赏,而后被吸引、被羡慕,然后才去追求、模仿,把客体的自身变为美的主体。比如,国粹京剧是在对秦腔及昆曲的模仿与吸收中发展为当今的多流派艺术的,从秦腔和昆曲讲,京剧属"不伦不类"的"赝牌美",但京剧主体在流派纷争中的"不和谐"才真正使它成了最美的"国粹"。如果只有"地域特点"才算美,学习沪语或粤语不美,那么上海人与广州人学北方普通话美不美呢?还有中国人学英语、学日语、学其他外国语是否是阿Q要骂的"假洋鬼子"呢?
愚以为,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美。一为"自然真实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状态的美;一为"装饰美",是被人为粉饰夸张了的美。前者纯真而后者美妙,都是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就人体外形美而论,在家庭生活中越素面朝天越自然朴素就越真实;而在社交和公共生活中越注重修饰就越被社会生活容纳。随着国人审美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把握"本真的自我",使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中都会"自然而然的发抒于外",那些弄巧成拙,弄美成丑者,毕竟是少数。
千变万化皆有美,万紫千红才是春。美,充满生活的各个方面。美的存在与发现,美的创造与追求,美的欣赏与评价都会有差异。应时服装、形象塑造、流行歌曲、美食佳肴、生活情趣都在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美学理论家们在普及美学教育、提高全民审美素质以及美化国人生活和提高国人生活质量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编辑/狄马
魏教授的"美真论"立论无可厚非,但在展开讨论时却忽略了现代生活的"开放形式"使"美"的外在及内涵都发生了急剧变化,而这些被魏教授认为是"赝美"的社会生活本身确也是一种社会的"真实",正如"大美不赝"所述"人的真实性情表现为美,是千姿百态、十分具体的,而不是千人一面、空洞抽象的。"然而,倘用不变的审美观去欣赏或确定"美",中国人至今会仍是千篇一律的灰、兰、黄毛式着装,否则会被斥为"奇装异服"。用中国传统的"美德"审视当今的社会生活,不但"赝美牌"泛滥而且资本主义早已"复辟"了。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天、地、人",所以才有不同的审美观和美学价值,用现代审美观去评价传统美学,或用传统审美观来评价现代美学,都失之偏颇,因为"天、地、人"并非永恒不变而是永无休止地在发展、在变化、在更新。美的视点不应该也不可能凝固在某个生活的"美学"断面上,必须不断调整,追踪"美学"方向。比如,原始人的赤身裸体在彼时是不会认为有什么丑陋的,而在此时,除了美体艺术的裸体,没有哪个人把招摇过市的"裸人"会当作"美"去欣赏。"特殊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气候,以及相关的传统、习俗、方言等,共同塑造着处于这同一环境中人们的心理、性情。这些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的心理性情表现为特殊的形体、容貌、言谈、举止和气质,便是这一地方的人们所认可的美"。这种"地方特色"的美固然能被人们认可,但在开放型的大社会生活中会显得狭隘与不"大度",突破了地域、省界、疆界后,又有谁能欣赏和认可"这一地方"的美呢?现代的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使人们广泛接触、相互学习与模仿,互为补充又互相渗透,潜移默化在"美学"里也不例外。又如,北京的烤鸭奔赴欧美,美国的"麦当劳"进军中国,狗不理包子飞渡日本,西装被中国人接纳,旗袍被西洋女士宠爱,如此地"把非已所有的形式充作已有"难道会真的是一种"虚情假性"或"令人生厌的空洞形式"而"实质上是一种丑,美学上称之为滑稽"吗?用传统的、封闭的审美观去认识,结论大概如此。然而,瞬息万变的生活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模式,或用一成不变的审美观去评价呢?既然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里美的形式也丰富多彩,那么,多角度地欣赏美就顺理成章。强调统一美的同时应注意到差异,欣赏和谐美时别忘了不和谐中也有美学价值,对称有对称的美,不对称有不对称的美。同一事物用同样的审美观在不同角度欣赏会得出不同的"美丑"结论,不同的审美观从相同的角度去欣赏可能会出现同一的美学价值。
《大美不赝》认为"那些爱美的人们,不顾自己所处的地理特点和本土局限,一味地爱慕外地人的行为举止,并借外地人的外在形式来装饰自己,表现自己"是"赝美"。倘若文中所指为某一地区的某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美被异族同化,失去"民族特点"的话,指责这种"赝牌美"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一种审美"盲点"。大凡美的追求者在接触到一种美的主体时,先是欣赏,而后被吸引、被羡慕,然后才去追求、模仿,把客体的自身变为美的主体。比如,国粹京剧是在对秦腔及昆曲的模仿与吸收中发展为当今的多流派艺术的,从秦腔和昆曲讲,京剧属"不伦不类"的"赝牌美",但京剧主体在流派纷争中的"不和谐"才真正使它成了最美的"国粹"。如果只有"地域特点"才算美,学习沪语或粤语不美,那么上海人与广州人学北方普通话美不美呢?还有中国人学英语、学日语、学其他外国语是否是阿Q要骂的"假洋鬼子"呢?
愚以为,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美。一为"自然真实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状态的美;一为"装饰美",是被人为粉饰夸张了的美。前者纯真而后者美妙,都是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就人体外形美而论,在家庭生活中越素面朝天越自然朴素就越真实;而在社交和公共生活中越注重修饰就越被社会生活容纳。随着国人审美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把握"本真的自我",使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中都会"自然而然的发抒于外",那些弄巧成拙,弄美成丑者,毕竟是少数。
千变万化皆有美,万紫千红才是春。美,充满生活的各个方面。美的存在与发现,美的创造与追求,美的欣赏与评价都会有差异。应时服装、形象塑造、流行歌曲、美食佳肴、生活情趣都在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美学理论家们在普及美学教育、提高全民审美素质以及美化国人生活和提高国人生活质量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编辑/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