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最新课题、更高要求和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也曾多次旗帜鲜明地发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吁,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语文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文的运用”,要“由‘教语文’变成用课文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课堂上主要针对一些重点字词进行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反复朗读,用近义词替换,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必要时我还会选择一些近义词来替换课文中的词,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用词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学生反复读几次后就会明白,此处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竹笋。这时,我再问学生:“从哪个词语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呢?”学生就会很活跃地回答:“‘探’字。”我又问:“‘探’字能否改成‘长’或‘冒’字?”如此一来,就把学生引入了思考的状态。师生共同讨论后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不能换。因为若换为“长”字,其意义为“生长,成长”,就不能把雨后竹笋争先恐后地来到地面的情况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如果换成“冒”字,其意义为“向外透,往上升”,虽然能写出雨后竹笋生长的样子,但不够生动、形象;原文使用“探”字,其意义为“向前伸出(头或身子)”,仅用一个“探”字就可以将雨后竹笋争先恐后地来到地面的情况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经过这一训练,学生将词语理解正确了,也就达到了学语言、用语言的教学目的了。
二、提出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向深层次理解句意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中有一句话:“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先提问:“摔跤比赛是谁提出的?过程如何?最后是谁赢了?是靠实力赢的还是用‘四两拨千斤’的计谋赢的?”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前文,学生可以知道,此次摔跤比赛是由小嘎子提出来的;在未正式比赛之前,小嘎子心中应该已有对付胖墩儿的好招数;此次比赛也不会是他俩之间的第一次交锋,根据以往的摔跤经验,小嘎子应该只是想消耗掉胖墩儿的体力,等胖墩儿显出疲态时再趁机撂倒他,以达到赢胖墩儿的目的。所以刚开始时,小嘎子并不怎么用力气,而只是围着胖墩儿蹦来蹦去,可以看出小嘎子是个行动机敏的孩子,同时也是个富有心计、争强好胜的孩子。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但是,最后小嘎子是否如愿赢了胖墩儿呢?”“不是。”“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学生再次品读后答出“仿佛”一词。至此,学生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也就到位了。
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体验不同的收获,分享他人的思考方式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刷子李》一文时,文章以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结尾,但却没有曹小三的内心想法。教师在此可以让学生试图用一两句话写出曹小三当时的内心想法。
生1:师傅太牛了,我实在不应该怀疑师傅的技艺。
生2:师傅真乃高人也,看来我是拜对师傅了!
生3:哈哈哈,师傅这么牛,看来日后我要发大财了。
生4:师傅,我曹小三一定要好好地向您老人家学习刷墙的技术,争取早日学到您老人家的本领,绝不给您老人家丢脸。
……
透过学生的答语,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四、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登台表演来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课文《搭石》时,其中有这么一些话:“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我们的家乡都是平地,学生平时想要看到一些小山岭都难上加难,更别说是走搭石的经验了。所以,上此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几遍课文,想象一下“紧走”应该如何走;然后找了一个平时胆子较大的学生上讲台来,把走搭石的要求对他复述一遍后,请他给全班同学来一次走搭石的“真人秀”。这个学生用手摸了一下头,就从讲台的另一头走了过来。他走是走了,但却是慢慢地走过来的。人还没回到座位,其他学生就已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有几个男生也举手要求给大家示范。于是,几个学生便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走搭石的队伍,他们在讲台上放开手脚地走了起来,还真像点样子。如此一“折腾”,学生们就掌握了走搭石的要领,也理解了句意。
总之,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多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感悟,就能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以语文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课堂上主要针对一些重点字词进行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反复朗读,用近义词替换,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必要时我还会选择一些近义词来替换课文中的词,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用词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学生反复读几次后就会明白,此处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竹笋。这时,我再问学生:“从哪个词语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呢?”学生就会很活跃地回答:“‘探’字。”我又问:“‘探’字能否改成‘长’或‘冒’字?”如此一来,就把学生引入了思考的状态。师生共同讨论后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不能换。因为若换为“长”字,其意义为“生长,成长”,就不能把雨后竹笋争先恐后地来到地面的情况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如果换成“冒”字,其意义为“向外透,往上升”,虽然能写出雨后竹笋生长的样子,但不够生动、形象;原文使用“探”字,其意义为“向前伸出(头或身子)”,仅用一个“探”字就可以将雨后竹笋争先恐后地来到地面的情况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经过这一训练,学生将词语理解正确了,也就达到了学语言、用语言的教学目的了。
二、提出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向深层次理解句意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中有一句话:“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先提问:“摔跤比赛是谁提出的?过程如何?最后是谁赢了?是靠实力赢的还是用‘四两拨千斤’的计谋赢的?”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前文,学生可以知道,此次摔跤比赛是由小嘎子提出来的;在未正式比赛之前,小嘎子心中应该已有对付胖墩儿的好招数;此次比赛也不会是他俩之间的第一次交锋,根据以往的摔跤经验,小嘎子应该只是想消耗掉胖墩儿的体力,等胖墩儿显出疲态时再趁机撂倒他,以达到赢胖墩儿的目的。所以刚开始时,小嘎子并不怎么用力气,而只是围着胖墩儿蹦来蹦去,可以看出小嘎子是个行动机敏的孩子,同时也是个富有心计、争强好胜的孩子。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但是,最后小嘎子是否如愿赢了胖墩儿呢?”“不是。”“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学生再次品读后答出“仿佛”一词。至此,学生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也就到位了。
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体验不同的收获,分享他人的思考方式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刷子李》一文时,文章以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结尾,但却没有曹小三的内心想法。教师在此可以让学生试图用一两句话写出曹小三当时的内心想法。
生1:师傅太牛了,我实在不应该怀疑师傅的技艺。
生2:师傅真乃高人也,看来我是拜对师傅了!
生3:哈哈哈,师傅这么牛,看来日后我要发大财了。
生4:师傅,我曹小三一定要好好地向您老人家学习刷墙的技术,争取早日学到您老人家的本领,绝不给您老人家丢脸。
……
透过学生的答语,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四、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登台表演来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课文《搭石》时,其中有这么一些话:“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我们的家乡都是平地,学生平时想要看到一些小山岭都难上加难,更别说是走搭石的经验了。所以,上此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几遍课文,想象一下“紧走”应该如何走;然后找了一个平时胆子较大的学生上讲台来,把走搭石的要求对他复述一遍后,请他给全班同学来一次走搭石的“真人秀”。这个学生用手摸了一下头,就从讲台的另一头走了过来。他走是走了,但却是慢慢地走过来的。人还没回到座位,其他学生就已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有几个男生也举手要求给大家示范。于是,几个学生便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走搭石的队伍,他们在讲台上放开手脚地走了起来,还真像点样子。如此一“折腾”,学生们就掌握了走搭石的要领,也理解了句意。
总之,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多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感悟,就能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以语文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