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离别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tt_st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氤氲着丝丝炎热的季节,阳光从密密层层的蔷薇花间洒下,风儿暖洋洋,轻轻拂去角落里一方记忆的尘土,唤起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跟着村里的伙伴混迹在小学,老师赶也赶不走。由于年龄比较小,老师当我是旁听生,父母也并未对我做太多要求,一年小学生活下来,课堂上的知识我听得懂,却都不会写。自然,最后的考试成绩也是十分“漂亮”。母亲有些着急了,眼看着我也到了正式上小学的年纪,她和父亲商量,是不是该给我转学,到镇上中心学校去接受正规的教育。没想到父母吵吵闹闹一辈子,这件事上他们倒是不谋而合。那年秋天,父亲带着我到了镇上的小学,我遇见了虞老师。父亲很高兴,他说虞老师是他小时候的班主任,是下放知青,特别有才华。父亲说,虞老师是我的师祖,说这话的时候,他还兴奋地指了指自己的鼻子。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叫师祖,只是想着父亲小时候的老师,那该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吧。然而,虞老师并不是白发苍苍,虽然额前有几根白发,但精神矍铄,眼睛很大很亮,高高瘦瘦,脸上的皱纹被笑容遮盖。也怪当年的我见识尚浅,以为所有的老头都是皮肤黝黑、满脸疲惫。总之,他和我之前见过的老头完全不同。
  虞老师见我个子较矮,就将我安排在了靠讲台的第一排。我特别喜欢虞老师的语文课,他的课总是上着上着就“跑偏”了。记得他教我们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问我们:“鹳雀楼高不高?”我们说:“高!”他见我课堂上如此配合,一本正经吹起牛来:“这么高的鹳雀楼,你们信不信虞老师能把我们班馨臻扔上去?”同学们有的竟然说信,当然大多都说不信。虞老师笑眯眯地说:“不信是吧,虞老师要扔给你们看了哦,看我大力士把小馨臻扔到房顶上去。”于是,虞老师小心翼翼地把我横着抱起来,同学们睁大眼睛等着看虞老师怎么把我扔到房顶。结果只听见虞老师“哎呦”一声把我轻轻放下站在地上,捂着自己的腰,一脸“痛苦”地对我们说:“不行,老师的腰闪了。”同学们一眼就识破了他的伎俩,哈哈大笑起来:“虞老师吹牛!”他狡黠地看着我们,问:“同学们,你們觉得怎样才能登上鹳雀楼呢?”“自己爬上去。”大家异口同声。“对,如果你们想登上鹳雀楼看更美的风景,你们只有自己一步一步爬上去,虞老师可没有力气能扔你们上去,别人也不能帮你上去。这就是诗里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自己不想爬,爬到一半放弃了,都看不到远方的风景。”
  虞老师的课堂总是这样,“跑偏”一圈又回到正道上来,同学们都喜欢听他上课。虞老师不仅课讲得好,字写得也很漂亮。刚升入二年级,中午的写字课,我依然像从前一样,别人写字,我咬笔玩。虞老师巡视到我面前,发现我一个字都没动,他问我为什么不写,我说我不会写字。他便从握笔开始教我:“大哥二哥头对头,三哥弯腰下面托,老四老五弯弯坐,指实掌虚把笔握。”他教我横竖撇捺,教我从简单的字写起。放学后,他留我在教室继续练字。想想那时候我也倔强,也可能是怕再被留堂,每次练字,一笔一画都写得非常认真。半学期下来,我的字在班里已经算出类拔萃了。虞老师见我进步很快,经常奖励我一大摞本子。母亲说:“下次虞老师再给你本子,不许要。总是要老师的东西,怎么好意思?”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此后几次,虞老师再给我本子,我就不肯再要。有一天放学,虞老师塞给我一大包东西,包得严严实实:“你把这包东西带回家交给妈妈,不许说不要,老师可不是给你的,是给你爸爸妈妈的。”回到家交给母亲,她一脸诧异拆开包裹——一大包本子!
  虞老师讲故事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似乎从来不用提前准备,张口就来。班里有女同学因为被男生追着喊“假小子”气哭了,虞老师不只是批评捣乱的同学,他还给我们讲《花木兰》的故事:从前,有个假小子叫花木兰……同学们陶醉在他的故事中,大家对孝顺正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生出崇拜之情,也没人再取笑“假小子”。班里如果有同学撒了谎,虞老师就给我们讲《长鼻子》的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喜欢撒谎,每撒一次谎他的鼻子就会长长一小截……最后,他的鼻子就被绑在南天门的柱子上,再也拿不回来了。故事听完,吓得大家捂紧了自己的鼻子,再也不敢撒谎。
  二年级下学期,又是一个“六一”儿童节,虞老师给我们排练了大合唱节目,他教我们唱《送别》。教室外的那棵白杨树在阳光下一闪一闪,泛着金色的光芒。虞老师一句一句地教我们,他的歌声像暖暖的夏风吹过我们的脸颊。六一那天,我们在台上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虞老师在台下静静地指挥着,我站在第一排的中间,清楚地看到虞老师没了往日的笑容,眼里是淡淡的忧伤,那是我从未见过的眼神。
  直到三年级,我才懂那个眼神。三年级,我们突然换了班主任,我才知道虞老师已经离开了校园。听父亲说,虞老师前几年就已经退休了,因为舍不得离开学校,舍不得孩子们,又被学校返聘了几年。如今儿子不允许他再教下去,暑假把老两口接到县城享清福去了。那时我们家还没有电话,我也没有留下虞老师的任何联系方式。从此,我便没有再见过虞老师。
  又是一年六月,毕业季,又是一场场别离。每当耳畔响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都会想起虞老师,想起他狡黠又慈爱的笑容,想起他给我们讲的那些有趣的故事,想起他教我写的一撇一捺,想起他那个忧伤的眼神……
其他文献
车子是晚上抵达,黄家沱  夜色如沙,父親独自打着手电  有意把影子藏在身后  蛙声,稻香,年轻的父亲  一路沉默,只有不缓不急的脚步声  在快马加鞭  我们彼此看不清对方,和多年前  那个夜晚,父亲送我离开,同一束光线下  脸上隐匿的快乐或是忧伤  一切都太过安静,一切都明晰可辨  凉风吹来,空气中暗合着卑微的呼吸  不远处传来一两声狗叫  推开整片夜色,那是我耳朵里生出的青草
期刊
当代汉语写作中,有一批“实力派”诗人,他们的作品所达到的水准不比任何一流名声的诗人逊色。但由于写诗并非其进身之阶,更因为纯粹,了解或者愿意了解他们的人并不太多。小引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写作多年,一以贯之,作品的稳定性令人艳羡,并且不为诗歌内外的潮流、鼓噪所裹挟。写作是小引公开的“私生活”,你可以了解,但不被左右。发表他的近作也是向这一类诗人表达真诚的敬意。  ——韩东乌云之下  乌云之下  觉悟的人
期刊
奔走于红白喜事之间  八音师擅长用唢呐  准确地戳中人们那本已  悄然麻木的淚点  在小山村,他们顶多  为同一个人吹奏两首曲子  一首命名新的生活  另一首为生命画上休止符  唢呐声带着哭腔  水汽滴落,像两行滚烫的热泪  在这两场告别仪式中  不舍,是从未变更的主题  见证过太多生死契阔  他们的耳蜗,被  老茧缠了一圈又一圈  所有离情别绪都在隔绝之列枇杷煮水  时光发育成金色果肉  夏风一
期刊
离开你的第四天,雨季短暂停留  无数睡眠都曾安放在了一把透明的伞下  隔绝雨水和面色麻木的人群  人们走路的姿势  让我想到一场完美的逃离  嗅觉始终属于生锈的铁轨  想谈论一趟列车的距离  或路过安康站时月台上的故事  父亲曾放下锄头沿着这条直道去往北方  从此我所有的爱恋都随之逃走  雨季的离开让我更相信远处的河流  我无法再沉默,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保留话语  无法在雨水中舞蹈  无法再藏匿唇边
期刊
1  我习惯从沉默开始,日子都靠回忆继续走着  我数着日子过夏天等秋天,接受九月的审判  我拒绝去思考,思考所有游动的事物  它们不光吃掉了时间,还吃掉了我  我躲在身体里,拒绝说话,拒绝认可  拒绝和我身体有关的任何摆动 2  我不想見你,也还是躲不过  在你眼睛里看到四月的我,明明  我们把彼此撕碎,融化,容不得问好  可你再一次出现,整个世界都变得嶙峋起来  感谢上帝,你的眼睛里已没有了我 
期刊
星月将要升起  傍晚即将与白天分手  池水安静,水的镜面  映照雁群迁徙的影子  努力,和不敢停息的恐惧  掀起听天由命的悲风  掠过岸边人的幻想  小径柔软,沿着池塘曲折蜿蜒  一两声野鸭的鸣叫  才能意识已是黄昏  抬眼远望,雁阵消逝于视线  星月将要升起,为什么  我还在这里滞留芦花  何时开花,问过自己吗  不能选择,如同不能选择四季  也是别具一格,春色衰老  被盛夏折磨成枯枝落叶  秋
期刊
秋美  一年四季  四时皆美  我会说秋天最美  秋天相爱的人  会看见同一片云  听同一首歌  读同一首诗  同时从梦中醒来  在蓝色的小船上  长出洁白的翅膀 X  我带着巧克力  一颗平静的心  阿尔卑斯山的水  去一座教堂  见我梦中的人云上火车  很久没有看见  绿皮火车了  刚刚,一辆绿皮火车  从云中穿过  悄无声息  我看见了  说不出的美永恒  我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风起云涌时
期刊
这些绿色的船。扁而小的  看起来那么瘦弱无力  多可爱呀,如少女的月牙  却没有一片星空可以安放  我们剥落,在静谧的夏夜  它的小小的,爱美之心  满足之心,渴求保护之心  颗粒们在盆子里仰望天上的星辰  我愛它们对万物一无所知
期刊
今夜,没有雨  我坐在母亲旁边,买了一束简单的花  我们为彼此蹩脚的表情而发笑  两个女人间的隔阂,从此诞生  在回家的長廊上,母亲长期积淀着,没人读得懂  她的文字  天亮时,她像刚醒来似的,向我们打招呼  感情真挚  阳光滚落在我脸上,我摆弄身体  如果坦白有一种合适的姿势可以选择,那么我会  坐在母亲旁边  在花送来之前,结束这一首诗
期刊
1  贫困户二狗在村子里留下了几个活典故:你活得像二狗一样邋遢,你再不好好挣钱就像二狗一样当光棍去,屋子脏得像二狗家的狗窝,你细(抠门)得像二狗一样。听到这些关于二狗的典故,刘科长自己都发笑了,这二狗把谁得罪了,有人这么不依不饶,有事没事都要扯上二狗。  不过,这倒戳在了刘科长的痛处,为了二狗家脱贫,他心没少费,路没少跑,危房改造、垒院墙、送化肥、送种子、送礼、送红包,他这样帮扶,都没被村子里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