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文学管窥——从中国观点出发》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a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上靖在为《管窥》所写的序言中说:“读后受益匪浅。……这部著作是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出色介绍、解说和批评。……是一部热情洋溢的好书。”
  由于作者对于研究对象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故能在不大的篇幅内高屋建瓴地回溯四十年来日本文学的轨迹。全书涉及的作家不下百人,不仅对战后派、社会派、广津和郎、井上靖、司马辽太郎、有吉佐和子、松本清张等现实主义作家分章评介,而且对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石原慎太郎、新戏作派、日本诗歌中的各种流派(包括:荒原派、列岛派、派、今天派、语言至上主义、民族派和潮流派等)以及以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和开高健等为代表的現代派作家也都一一条分缕析,作出切中肯綮的评介。
  《管窥》一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作者重视作品的艺术分析,在说明井上靖在人物塑造上的准确和深度时,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指出井上靖注意节奏、层次的变化,善操弦外之音,长于捕捉人物的瞬息动势和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思维等艺术特点。对于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作者指出他在创作方法上已经“与现实主义相切相交”。对于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作者指出他擅长运用复线结构作广阔的、全景式的描写……
  井上靖和《管窥》一书另一位序言作者、日本川端文学研究会会长长谷川泉都强调他们通过这本书注意到了中国学者在指导思想上和对文学的批评标准上与日本学者的差异,正是这种不同的视角才使日本学者感到此书有新意、有价值。这就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坚持中国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决不人云亦云,而是敢于对棘手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里我要以作者对三岛由纪夫和石原慎太郎的评论为例。这两位作家在当代日本素负盛名。但作者还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指出三岛由纪夫前期作品唯美主义色彩较浓,他继承了日本平安王朝文风,善于雕绘字句,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但是后期作品反映了一小撮企图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向,作者清醒地指出“军国主义幽灵仍在某些角落里徘徊。”对于宣扬“放浪形骸”的石原慎太郎,尽管他得了“芥川奖”,但《管窥》的作者指出,他之所以能在当时的日本名噪一时,正是日本资产阶级文化堕落的表现。
  《管窥》中关于《中国学术界对<雪国>的争论》一文是作者在日本川端文学研究会上的报告,该会会长长谷川泉回忆说,作报告时“举座为之惊叹”,因为按照“中国的观点”,川端康成并不是一位进步作家,而中国学术界仍对他进行了深入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日本学者可以从中捕捉到当前我国文化政策开明、学术空气健康的信息。
  
  (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管窥——中国的视点,明治书院,东京,1986)
其他文献
“潇湘”一词,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但是解释不一。《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对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一诗中的潇湘,其注释是:“潇湘,二水名,在永州界。”《古文观止》(清吴楚材等选注)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对潇湘一词的注释是:“潇、湘,二水名,在九江之间。”这两个注释都有一个共同点:说明潇湘是指两条江,但地理位置都交待得很笼统。《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岳阳楼记》
一个美国人爱德华·N·鲁特瓦克,美国有名的强硬派作家,去年在英国出版了一本《苏联大战略》。我已基本不搞国际问题的研究,但对这方面的兴趣还没有完全摆脱,所以有时也还找时间翻翻这类资料和议论。这是一本新书,又是讲苏联战略问题的,也就是讲苏联国际关系的,因此拿来随便看看。这就惹来了麻烦。我除每天翻下《中国日报》之外,久不动整本的英文书。这本书,字小行密,和我目前的视力很不适合,而且常常撞见似曾相识的生词
《读书》一九八四年第三期杨沐《关于对策的断想》一文很值得一读,但有一个疑问。文章说:“后进国家在技术进步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和外汇的缺乏,产生正反馈或良性循环的关键是能否获得更多的资金和外汇,为下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创造条件。”在这里,“正反馈”似应改成“负反馈”。负反馈是一种趋向目的行为,是目标差减少的过程。而正反馈是目标差不断增大的过程。以文章所说的技术进步和资金外汇的关系为例,技术进步为系统I
《世界末日之战》    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是第四十一届国际笔会主席、秘鲁当代著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VargasLlosa1936一)的近作。自一九八一年十月在西班牙出版以来,掀起了拉丁美洲的又一次“文学爆炸”。  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等拉美重要的出版社相继大量印行。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等欧洲国家也陆续出版它的译本。出版量、畅销量和国际影响不亚于当年之《百年孤独》。以评论严谨、评价严格
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弗朗茨·卡夫卡诞生于布拉格。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卡夫卡的名字并没有随着他躯壳的消失而消失,相反,它回荡于世界各地,其声誉之高为奇思异想的卡夫卡本人所想象不到。今天,它不仅代表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这种情况似乎证实了卡夫卡自己说过的一段话:“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上,后世往往比他的同代人更正确,因为人已经作古。只有在死后,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一个人才显露其本色
读德·波伏瓦的两部哲理小说  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两本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和《他人的血》。这两本小说从题材上说相去极远(《人都是要死的》讲一个吃了神奇的药水而长生不老的人六百年的遭际,是一部寓言小说。《他人的血》则描写几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抵抗运动的战士,小说显然是写实的)。然而,这两本书的书名都涉及到死字,似乎应该暗示着它们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他人的血
我国历代女子诗词作品为数不少,但由于生活圈子狭窄,不少诗作内容苍白无力。这主要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束缚,限制了她们生活和创作的自由。不过也有一些女子不幸遭逢乱离,看了较广的社会生活实践,因而写出了优秀的诗篇。汉末蔡文姬的《悲愤诗》就是一个突出例子。李清照后期所作诗词,也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周道荣、许之栩、黄奇珍编选的《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新华版)独辟蹊径,从各种史籍中收集了一些无名女子的爱国词,
赵佶的《鸲鹆图》,2020年12月26日起在南京博物院展出。  900多年前的一天,宋徽宗赵佶拿起画笔,画下了一幅妙趣横生的《鸲鹆(音同“渠育”)图》。鸲鹆,是八哥的别称,赵佶用墨色细致点染了两只激烈缠斗的八哥,打斗间,几根羽毛散落飘零。另一头,在一棵半枯半荣的松树上,正立着第三只八哥,它瞪着圆圆的眼睛,隐隐有振翅之势,嘴巴微张,仿佛观战正酣,又好似要加入战局。  赵佶是历史上出名的“艺术皇帝”,
李克异同志逝世整整三周年了。三年来,他的音容笑貌,总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他是不幸的,却是令人敬佩的。在他生命的航程上,智慧之光,总是闪闪发亮;生命之火,总是燃烧不,息。克异就是靠坚强和自信,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压力,挺过来的。即使在最不幸的日子里,他也坚信祖国大地必然会芳草常青,春光融融。  不管他自己的命运有多么不幸,克异对党的伟大,始终坚信不移。他写的电影文学剧本《归心似箭》和《杨靖宇》
从全球范围着眼,二十世纪与十九世纪的世界历史迥然不同。如果说后者是在法国革命的旗帜下度过的(列宁语),那么,本世纪以来的各种现象则表明了历史的走向已不再那么单一、直线,而是呈现出多轨、多元的面貌了。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哲学观念。历史运动的变更必然导致历史观念的更新。欧洲大陆思想家在本世纪初期对十九世纪史学的批判,对新的历史哲学的尝试性表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克罗齐是这一趋向的主要代表之一。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