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2015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750万人,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国内经济发展增速趋缓,使就业问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别运用劳动力供求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结构性失业理论来分析就业现状,并联系实际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有助于毕业生更好的认清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自愿性失业;对策
一、引言
近几年来,“最难就业季”频频成为热门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入手,结合西方就业理论的各种研究成果,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站在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国情,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和综合整治的办法。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毕业生求职人数逐年增加
自从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高等教育也进入到了“大众化时代”。然而,高校扩招虽然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可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也亟待解决。据统计,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达到749万,关于今年的毕业生人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预计规模将达到765万,创历史新高。
(二)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但大学生的供给模式并没有随之改变,这就造成了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和断层。其中,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和地区之间的需求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错位。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环境差别明显,地区间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三)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从国内现状来看,近几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减少编制;非国营企业面临市场萎缩的难题,同样走向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道路,精简人员,压缩招聘计划;加之我国外贸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环境的疲软使不少外贸企业停工倒闭,大量裁员。三方面原因同时施压,导致社会对大学生需求量一直在低位徘徊。
三、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引起的就业难
先从劳动力供给总量来看,大范围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不仅如此,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国企改革、政府精简导致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这三者同时进入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三峰叠加”的局面。
再从需求方面看,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是三个: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政府机关一直是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工作单位,可是由于机构的精简,政府的吸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再者,企业的需求与目前学校专业的设置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是岗位的空缺和失业并存。最后是自主创业,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未普及,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学生创业凤毛麟角。综上所述得出的结论就是名义需求量在增加,但实际需求量却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引起的就业难
20世纪70年代初,Lester C.Thurow,P.B.Doeringer,M.J.Piore等人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大学毕业生们往往倾向于进入条件更好的主要劳动力市场,但是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必定会导致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但这一部分大学生并不会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因为他们知道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有障碍,一旦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想要再次回到主要劳动力市场会花费更高的成本。
具体到实际中,大城市工作条件好,劳动力价格起点高,发展前景光明等一系列因素都给了广大毕业生们趋之若鹜的理由,所以宁肯蜗居、蚁居在大都市也不愿意回到中小城市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逆市场”的行为,使得欠发达地区一直处于缺乏人才——经济不能发展——不能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有偏差的就业取向。
(三)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就业难
简单来说,结构性失业就是指虽然劳动力市场上有多余的工作岗位,却没有劳动者具备担任这项工作的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而言,我们从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可能同步发生变化,近几年来我国就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明显增加代表着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岗位需求增加,但是市场恰恰就是缺少这些人才。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的错位和落后。市场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劳动力和人才,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研究者、学者,而不是工作者。其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年炙手可热的专业,经过三到四年的投入与产出时间差,市场上的供给已趋向饱和,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被迫成为失业人群。
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
如果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那么社会吸收就业人口的能力也会提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首先,保持良好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第二,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民企比国企、外企更需要我们,5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招聘需求增长迅猛,尤其是20人以下的微型民企以35%的同比增长排列第一位,由此看出,应充分发挥民企的吸收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道路。
(二)创造就业空间,开辟就业途径
一个社会如果自主创业者增多,不仅可以解决自主创业者自身的就业,而且会创造更多的岗位供其他社会成员就业。因此如果高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踊跃创业,那么其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就会更大。
当今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可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公共媒体这个途径,通过新浪微博、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方式,多宣传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例如最新在微博上央视新闻发起的“就业有位来”热门话题和央视播出的大型励志创业节目《赢在中国》等,都可以激发起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兴趣,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官本位”和“精英”思想,打造出“全民创业”的舆论氛围。
(三)正视社会现实,找准自我定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除了客观条件外,毕业生自身错误的就业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是要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对照应聘的工作岗位去衡量自己适合的工作,从而有针对性的去应聘。在很多时候,大学生们总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国企、大公司、银行等就业单位,却忽略了这种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认清自我,对自己的院校名气,能力强弱,学历高低有一个客观认识,从而有目的的去选择应聘单位,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待遇要求,这样才是务实的就业观念。(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万明,张胜前. 大学生就业指南[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8.
[2]于长湖,闾振华. 大学生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8.
[3]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
[4]王宁. 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5.
[5]王会涛.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模式选择和对策研究[D]. 云南: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2.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自愿性失业;对策
一、引言
近几年来,“最难就业季”频频成为热门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入手,结合西方就业理论的各种研究成果,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站在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国情,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和综合整治的办法。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毕业生求职人数逐年增加
自从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高等教育也进入到了“大众化时代”。然而,高校扩招虽然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可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也亟待解决。据统计,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达到749万,关于今年的毕业生人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预计规模将达到765万,创历史新高。
(二)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但大学生的供给模式并没有随之改变,这就造成了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和断层。其中,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和地区之间的需求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错位。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环境差别明显,地区间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三)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从国内现状来看,近几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减少编制;非国营企业面临市场萎缩的难题,同样走向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道路,精简人员,压缩招聘计划;加之我国外贸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环境的疲软使不少外贸企业停工倒闭,大量裁员。三方面原因同时施压,导致社会对大学生需求量一直在低位徘徊。
三、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引起的就业难
先从劳动力供给总量来看,大范围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不仅如此,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国企改革、政府精简导致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这三者同时进入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三峰叠加”的局面。
再从需求方面看,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是三个: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政府机关一直是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工作单位,可是由于机构的精简,政府的吸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再者,企业的需求与目前学校专业的设置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是岗位的空缺和失业并存。最后是自主创业,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未普及,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学生创业凤毛麟角。综上所述得出的结论就是名义需求量在增加,但实际需求量却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引起的就业难
20世纪70年代初,Lester C.Thurow,P.B.Doeringer,M.J.Piore等人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大学毕业生们往往倾向于进入条件更好的主要劳动力市场,但是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必定会导致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但这一部分大学生并不会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因为他们知道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有障碍,一旦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想要再次回到主要劳动力市场会花费更高的成本。
具体到实际中,大城市工作条件好,劳动力价格起点高,发展前景光明等一系列因素都给了广大毕业生们趋之若鹜的理由,所以宁肯蜗居、蚁居在大都市也不愿意回到中小城市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逆市场”的行为,使得欠发达地区一直处于缺乏人才——经济不能发展——不能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有偏差的就业取向。
(三)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就业难
简单来说,结构性失业就是指虽然劳动力市场上有多余的工作岗位,却没有劳动者具备担任这项工作的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而言,我们从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可能同步发生变化,近几年来我国就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明显增加代表着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岗位需求增加,但是市场恰恰就是缺少这些人才。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的错位和落后。市场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劳动力和人才,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研究者、学者,而不是工作者。其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年炙手可热的专业,经过三到四年的投入与产出时间差,市场上的供给已趋向饱和,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被迫成为失业人群。
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
如果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那么社会吸收就业人口的能力也会提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首先,保持良好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第二,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民企比国企、外企更需要我们,5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招聘需求增长迅猛,尤其是20人以下的微型民企以35%的同比增长排列第一位,由此看出,应充分发挥民企的吸收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道路。
(二)创造就业空间,开辟就业途径
一个社会如果自主创业者增多,不仅可以解决自主创业者自身的就业,而且会创造更多的岗位供其他社会成员就业。因此如果高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踊跃创业,那么其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就会更大。
当今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可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公共媒体这个途径,通过新浪微博、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方式,多宣传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例如最新在微博上央视新闻发起的“就业有位来”热门话题和央视播出的大型励志创业节目《赢在中国》等,都可以激发起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兴趣,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官本位”和“精英”思想,打造出“全民创业”的舆论氛围。
(三)正视社会现实,找准自我定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除了客观条件外,毕业生自身错误的就业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是要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对照应聘的工作岗位去衡量自己适合的工作,从而有针对性的去应聘。在很多时候,大学生们总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国企、大公司、银行等就业单位,却忽略了这种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认清自我,对自己的院校名气,能力强弱,学历高低有一个客观认识,从而有目的的去选择应聘单位,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待遇要求,这样才是务实的就业观念。(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万明,张胜前. 大学生就业指南[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8.
[2]于长湖,闾振华. 大学生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8.
[3]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
[4]王宁. 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5.
[5]王会涛.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模式选择和对策研究[D]. 云南: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