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任何一个要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首先必须研究儒家。要研究儒家,就必须研究儒家的六大巨子: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董仲舒的历史使命,一是使儒学更紧密地与现实政治结合,二是为儒学寻求本体论的依据。没有董仲舒,就不会出现儒学独尊的局面。
董仲舒,广川人。爱好学习,从青年时代开始就专心钻研春秋公羊学,三年时间竟连书房旁的园子也没有去看一眼。景帝时代,他被朝廷任命为经学博士。他以讲学为业,由于学生很多,往往由老生向新生传授学业。他严格要求自己,赢得了学子们的普遍尊敬,人们甚至称他为“汉代孔子”。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六年后,尊崇黄老学说的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改元为元光元年,下诏求贤,以图改变政治思想局面。于是各郡国向朝廷推荐了很多贤良文学之士,武帝亲自命题,亲自听取答辩。武帝连问三道策问,董仲舒连对三策畅谈天人关系,宣扬大一统学说,深受武帝赏识。从此,开创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原著选读
【原文】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译文】
陛下您发出福音,颁布英明的诏书,询问天命、人情和人性,这都是愚臣我力所不能及的。为臣我只是根据《春秋》中的记载,根据以往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件,来观察“天人相应”的种种表现,感到特别可怕。当国家因为丧失原则而面临败亡的时候,上天就会事先呈现灾害现象加以警告,若国君不知道自我反省,就又呈现怪异现象加以谴责,若国君仍不知改弦更张,挫折和失败就会立即到来。由此可见上天对国君的仁慈心肠,总是想方设法以阻止天下大乱。只要不是特别没有原则的世道,上天总是会尽可能扶持并把它保全下来的,所呈现的灾异现象不过是强有力的刺激和勉励而已。努力追求学问,就会知识渊博,更加聪明,智慧过人;奋发激励奉行原则,就能积累德行、建功立业、人格伟大:这都是可以迅速办到并立杆见影的事情。《诗经》中说:“夙夜匪解。”《尚书》中说:“茂哉茂哉!”都是对奋发激髓的不同说法。
名作赏析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体系具有异质同构的特点,其思辨方法是以类比为特色的具有神秘直觉色彩的具象思维。在具体论证时,董仲舒广泛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利用了人们所观察到的很多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如:阴阳五行学说、春秋公羊学、人性之争、历代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天命观、方术等,都被他用作论证手段。
董仲舒学说适应当时政治需要,为汉帝国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董仲舒的学说既为后代哲学家提供了思想资料,又束缚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他所强化了的陰阳五行观念至今还深深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化,不可不研究董仲舒及其著作。
诗词漫话一
忍与不忍
历来宣扬忍让哲学的诗文,无过于唐寅的《百忍歌》: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道人何处未归来,痴云隔断须弥顶。脚尖踢出一字关,万里西风吹月影。天风冷冷山月白,分明照破无为镜。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君不见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韩信胯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师德唾面羞也忍,刘宽污衣怒也忍,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囫囵吞却栗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
这诗用铺张的笔法来写,所以很长。开首一部分都是大俗话,中间一节却是讲禅宗的微妙道理:种种世俗的欲念,如同一片凝滞的“痴云”,遮掩了人的灵根。只要打破“忍”字一关,人心就化为一片空明,如梦初醒。“君不见”以下,列述圣贤忍耐的例子。最后说,能够把坚硬杂乱的棘团囫囵吞下去,方显出人的真实本性来。从直觉上说,这真是比“心头一把刀”还要难受的事情。
简直令人怀疑:这是否是唐寅写的诗?如果真有这样好的涵养,百事能忍,他又为什么整日放浪,连一方图章,都公然刻上“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名号,向社会提出挑战?又为什么失却功名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那一场屈辱?又为什么常年悲愤难平,甚至说“公道还当一死休”?又为什么时时要显示个人的尊贵,要跟宰相平起平坐?
其实,这正是一场社会变革将要到来的时代。陈旧的、以约制人性为目标的道德传统面临极大的挑战,追求人生各种欢乐的欲望如同被放出来的魔鬼,在尘世中跳踉不停。唐寅本人就是这一种社会变革的先驱。正因如此,他必然面临两种激烈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放纵的自我与克制求平安的自我的冲突。在这样的冲突中,他有时也会想到“忍”这个祖传秘方,以此来抚慰自己。
但是,“忍”绝不是唐伯虎这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主导品格,也不是他能够做到的事情。甚至,就连这首《百忍歌》,尽管字面上说了一长串的“忍”字,它的表述方法,语言节奏,以及形象感觉,都跟“忍”的主旨相背。
“忍”是一种理性的、冷静的、内向收缩的心理行为,但这诗却不知不觉地使用了铺张的、奔放的、节奏快而多变的语言形式,哪里还像是说“忍”呢?再看诗所呈现的形象感觉:“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套用李白《襄阳歌》之句,也跟“忍”的收缩状态相去太远。尤其是“脚尖踢出一字关”一句,更是奇怪。照诗的逻辑意义来说,这句的意思,是说要做到“忍”很不容易,犹如打破关口。一旦破关,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但这句诗所描绘的豪迈雄健的气派,与其说是在形容“忍”,还不如说是要踢掉“忍”,好痛痛快快地活一场。所以,在理念上,这诗是劝诫自己要无所不忍,内在的感情,却像是在大喊:忍不住了!忍不住了! 诗词漫话二
除夜无如此夜良
春节,是汉民族的重大吉庆日子。春节期间那色彩纷呈的活动,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之久。除夕之夜,家人团聚,饮酒品菜,其乐融融。有的娱乐消遣,放鞭炮,以至通宵达旦。这种辞旧迎新的习俗,至今依然在民间盛行不衰。
钱谦益《初学集》中,收入与除夕有关的诗作不下十首,这在历代诗人中实不多见。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庚辰除夜偕河东君守岁我闻室中》:
除夜无如此夜良,合尊促席饯流光。深深帘幕残年火,小小房栊满院香。雪色霏微侵白发,烛花依约恋红妆。知君守岁多佳思,欲进《椒花颂》几行。
庚辰即崇祯十三年,这年除夕,和诗人“合尊促席”一起守岁的是天生丽质、聪明颖慧的柳如是。尽管诗人这时也意识到“雪色霏微侵白发”,自己已经是一位白发老翁,但他依然留恋守在身边的“红妆”。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似乎有点太露骨,和他的年龄不那么相称,但非如此恐难以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除夜无如此夜良”,回首往昔,几十年来,诗人还从没有像今年除夜过得这样欢乐愉快。何以见得?《初学集》中以除夕为题材的诗,最早的一首是《丙寅除夕》,此诗写于天启五年,诗人削籍南归之后的第二年,当时他赋闲在家,内心寂寞,痛苦地感到人们对自己的“心迹”是那样不理解,所以发出“残灯侧畔冠中影,心迹凭谁仔细论”的感慨。两年之后,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崇祯元年七月,钱谦益应召赴阙,这本来是一次施展本领的难得机会,遗憾的是,這年十一月因会推阁员事,再次罢官。他在《戊辰除夕》中写道:
闲庭冷称将归客,卒岁除如已罢官。爆火声中思老母,寒灯影里见南冠。
南冠喻囚犯。作者这次被革职,是始料不及的。记得这年七月,他风尘仆仆应召赴京,满怀希望从此青云直上,做出一番事业。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寥廓高天一冥鸿,肯随乌鸟问雌雄。”“重向西风挥老泪,余生何以答殊恩!”他以鸿鸟自比,表示自己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对于皇帝重新起用他,真是感恩戴德不已。哪料到,入朝才四个月,却再次被罢官,甚至担心自己会成为阶下囚。此时此地,他的心境之糟可想而知,像这样的除夜,自然不堪回首。
就以近的来说,崇祯十一、十二年除夕,钱谦益都有诗作,从那些诗题中就可了解到,同他作伴守岁的都是老友孟阳。“归来喜得共茅蓬,又饯流年爆竹中。”在阵阵的爆竹声中,和老友一起“饯流年”,无疑也可看作是平生的一件乐事,但和“烛花依约恋红妆”相比,不但欢愉的程度不同,心境毕竟也两样。由此可知,“除夜无如此夜良”,并非矫饰之词,而是真情吐露。
柳如是毕竟是一位“多佳思”的才女,她的次韵诗在艺术上也毫不逊色,有一句:“明日珠帘侵晓卷,鸳鸯罗列已成行。”暗示他们俩将像鸳鸯那样成双成对永不分离。从柳如是十一月到常熟和钱谦益相遇,到除夕为止,不过一个多月,他俩情投意合,互相切磋,写下不少表达爱慕之情的诗篇,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任何一个要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首先必须研究儒家。要研究儒家,就必须研究儒家的六大巨子: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董仲舒的历史使命,一是使儒学更紧密地与现实政治结合,二是为儒学寻求本体论的依据。没有董仲舒,就不会出现儒学独尊的局面。
董仲舒,广川人。爱好学习,从青年时代开始就专心钻研春秋公羊学,三年时间竟连书房旁的园子也没有去看一眼。景帝时代,他被朝廷任命为经学博士。他以讲学为业,由于学生很多,往往由老生向新生传授学业。他严格要求自己,赢得了学子们的普遍尊敬,人们甚至称他为“汉代孔子”。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六年后,尊崇黄老学说的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改元为元光元年,下诏求贤,以图改变政治思想局面。于是各郡国向朝廷推荐了很多贤良文学之士,武帝亲自命题,亲自听取答辩。武帝连问三道策问,董仲舒连对三策畅谈天人关系,宣扬大一统学说,深受武帝赏识。从此,开创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原著选读
【原文】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译文】
陛下您发出福音,颁布英明的诏书,询问天命、人情和人性,这都是愚臣我力所不能及的。为臣我只是根据《春秋》中的记载,根据以往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件,来观察“天人相应”的种种表现,感到特别可怕。当国家因为丧失原则而面临败亡的时候,上天就会事先呈现灾害现象加以警告,若国君不知道自我反省,就又呈现怪异现象加以谴责,若国君仍不知改弦更张,挫折和失败就会立即到来。由此可见上天对国君的仁慈心肠,总是想方设法以阻止天下大乱。只要不是特别没有原则的世道,上天总是会尽可能扶持并把它保全下来的,所呈现的灾异现象不过是强有力的刺激和勉励而已。努力追求学问,就会知识渊博,更加聪明,智慧过人;奋发激励奉行原则,就能积累德行、建功立业、人格伟大:这都是可以迅速办到并立杆见影的事情。《诗经》中说:“夙夜匪解。”《尚书》中说:“茂哉茂哉!”都是对奋发激髓的不同说法。
名作赏析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体系具有异质同构的特点,其思辨方法是以类比为特色的具有神秘直觉色彩的具象思维。在具体论证时,董仲舒广泛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利用了人们所观察到的很多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如:阴阳五行学说、春秋公羊学、人性之争、历代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天命观、方术等,都被他用作论证手段。
董仲舒学说适应当时政治需要,为汉帝国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董仲舒的学说既为后代哲学家提供了思想资料,又束缚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他所强化了的陰阳五行观念至今还深深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化,不可不研究董仲舒及其著作。
诗词漫话一
忍与不忍
历来宣扬忍让哲学的诗文,无过于唐寅的《百忍歌》: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道人何处未归来,痴云隔断须弥顶。脚尖踢出一字关,万里西风吹月影。天风冷冷山月白,分明照破无为镜。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君不见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韩信胯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师德唾面羞也忍,刘宽污衣怒也忍,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囫囵吞却栗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
这诗用铺张的笔法来写,所以很长。开首一部分都是大俗话,中间一节却是讲禅宗的微妙道理:种种世俗的欲念,如同一片凝滞的“痴云”,遮掩了人的灵根。只要打破“忍”字一关,人心就化为一片空明,如梦初醒。“君不见”以下,列述圣贤忍耐的例子。最后说,能够把坚硬杂乱的棘团囫囵吞下去,方显出人的真实本性来。从直觉上说,这真是比“心头一把刀”还要难受的事情。
简直令人怀疑:这是否是唐寅写的诗?如果真有这样好的涵养,百事能忍,他又为什么整日放浪,连一方图章,都公然刻上“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名号,向社会提出挑战?又为什么失却功名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那一场屈辱?又为什么常年悲愤难平,甚至说“公道还当一死休”?又为什么时时要显示个人的尊贵,要跟宰相平起平坐?
其实,这正是一场社会变革将要到来的时代。陈旧的、以约制人性为目标的道德传统面临极大的挑战,追求人生各种欢乐的欲望如同被放出来的魔鬼,在尘世中跳踉不停。唐寅本人就是这一种社会变革的先驱。正因如此,他必然面临两种激烈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放纵的自我与克制求平安的自我的冲突。在这样的冲突中,他有时也会想到“忍”这个祖传秘方,以此来抚慰自己。
但是,“忍”绝不是唐伯虎这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主导品格,也不是他能够做到的事情。甚至,就连这首《百忍歌》,尽管字面上说了一长串的“忍”字,它的表述方法,语言节奏,以及形象感觉,都跟“忍”的主旨相背。
“忍”是一种理性的、冷静的、内向收缩的心理行为,但这诗却不知不觉地使用了铺张的、奔放的、节奏快而多变的语言形式,哪里还像是说“忍”呢?再看诗所呈现的形象感觉:“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套用李白《襄阳歌》之句,也跟“忍”的收缩状态相去太远。尤其是“脚尖踢出一字关”一句,更是奇怪。照诗的逻辑意义来说,这句的意思,是说要做到“忍”很不容易,犹如打破关口。一旦破关,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但这句诗所描绘的豪迈雄健的气派,与其说是在形容“忍”,还不如说是要踢掉“忍”,好痛痛快快地活一场。所以,在理念上,这诗是劝诫自己要无所不忍,内在的感情,却像是在大喊:忍不住了!忍不住了! 诗词漫话二
除夜无如此夜良
春节,是汉民族的重大吉庆日子。春节期间那色彩纷呈的活动,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之久。除夕之夜,家人团聚,饮酒品菜,其乐融融。有的娱乐消遣,放鞭炮,以至通宵达旦。这种辞旧迎新的习俗,至今依然在民间盛行不衰。
钱谦益《初学集》中,收入与除夕有关的诗作不下十首,这在历代诗人中实不多见。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庚辰除夜偕河东君守岁我闻室中》:
除夜无如此夜良,合尊促席饯流光。深深帘幕残年火,小小房栊满院香。雪色霏微侵白发,烛花依约恋红妆。知君守岁多佳思,欲进《椒花颂》几行。
庚辰即崇祯十三年,这年除夕,和诗人“合尊促席”一起守岁的是天生丽质、聪明颖慧的柳如是。尽管诗人这时也意识到“雪色霏微侵白发”,自己已经是一位白发老翁,但他依然留恋守在身边的“红妆”。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似乎有点太露骨,和他的年龄不那么相称,但非如此恐难以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除夜无如此夜良”,回首往昔,几十年来,诗人还从没有像今年除夜过得这样欢乐愉快。何以见得?《初学集》中以除夕为题材的诗,最早的一首是《丙寅除夕》,此诗写于天启五年,诗人削籍南归之后的第二年,当时他赋闲在家,内心寂寞,痛苦地感到人们对自己的“心迹”是那样不理解,所以发出“残灯侧畔冠中影,心迹凭谁仔细论”的感慨。两年之后,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崇祯元年七月,钱谦益应召赴阙,这本来是一次施展本领的难得机会,遗憾的是,這年十一月因会推阁员事,再次罢官。他在《戊辰除夕》中写道:
闲庭冷称将归客,卒岁除如已罢官。爆火声中思老母,寒灯影里见南冠。
南冠喻囚犯。作者这次被革职,是始料不及的。记得这年七月,他风尘仆仆应召赴京,满怀希望从此青云直上,做出一番事业。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寥廓高天一冥鸿,肯随乌鸟问雌雄。”“重向西风挥老泪,余生何以答殊恩!”他以鸿鸟自比,表示自己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对于皇帝重新起用他,真是感恩戴德不已。哪料到,入朝才四个月,却再次被罢官,甚至担心自己会成为阶下囚。此时此地,他的心境之糟可想而知,像这样的除夜,自然不堪回首。
就以近的来说,崇祯十一、十二年除夕,钱谦益都有诗作,从那些诗题中就可了解到,同他作伴守岁的都是老友孟阳。“归来喜得共茅蓬,又饯流年爆竹中。”在阵阵的爆竹声中,和老友一起“饯流年”,无疑也可看作是平生的一件乐事,但和“烛花依约恋红妆”相比,不但欢愉的程度不同,心境毕竟也两样。由此可知,“除夜无如此夜良”,并非矫饰之词,而是真情吐露。
柳如是毕竟是一位“多佳思”的才女,她的次韵诗在艺术上也毫不逊色,有一句:“明日珠帘侵晓卷,鸳鸯罗列已成行。”暗示他们俩将像鸳鸯那样成双成对永不分离。从柳如是十一月到常熟和钱谦益相遇,到除夕为止,不过一个多月,他俩情投意合,互相切磋,写下不少表达爱慕之情的诗篇,颇有相见恨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