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大脚登昆仑

来源 :游遍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l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慕士塔格是昆仑山脉著名高峰,海拔7546米,山体巨大,风光壮美, 是登山滑雪爱好者向往的胜地。该峰传统路线非常成熟,坡度相对平缓,是初涉7000米级山峰的最佳选择。
  
  攀登时间:预计7月12日从喀什出发,最迟8月5日返回喀什结束。
  领队:杨春风
  协作人员:为保证所有队员能尽量节约体力,增加安全系数和成功登顶的可能,每个队员攀登时只需背负个人的睡袋(安全保证)、当日零食、水以及随身衣物即可。所有公共物资包括高营帐、食品、燃料灶具等的运输以及建营、撤营,均由协作人员完成。
  大本营人员:大本营总管一名,专职队医一名,专职厨师二名。
  
  大本营主要公用物资:
  1、大本营帐2顶,放置桌椅,由发电机供电照明,用于休息、用餐、开会等;
  2、大型炊事帐1顶,用于存放物资和伙房;
  3、双层铝杆宿营帐若干,视活动总人数而定;
  4、卫星电话,用于与外界联系,紧急时的应急通信;
  5、发电机,用于照明和充电;
  6、大功率基地电台和天线,用于与高山营地的通讯和与外界的应急通信;
  7、煤气灶、炒锅、高压锅、餐具若干套;
  8、随时供应新鲜肉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及热茶、热水、热饭,饮料等;
  9、常规和应急药品库。
  
  高山营地主要公共物资:
  高山营地所有帐篷均采用正规高山帐,型号为Mountain hard wear的TRANGO- 4 、EURIKA-K2XT、K2-summit等。
  1、C1高山帐、MSR油炉、高山气炉、套锅、雪铲、雪锥、绳索以及营地食品若干(C1可以供应新鲜水果);专备应急救援用的氧气瓶一套。
  2、C2和C3有与C1相同的宿营炊事物资,另有备用的高山专用食品。
  个人装备要求:60升背包1个,驮袋1-2个,高山靴1双(可提供租用,全程租费400元),踏雪板1付(可租用,全程租费400元),雪套1副,羊毛袜子或厚Coolmax袜子4双,雪裤1条,冲锋衣1件,抓绒衣裤1套,排汗内衣2套,厚羽绒手套1双,防风手套1双(备用),雪镜1副,保暖帽子1顶,雪杖1对,1升保温壶1个,头灯1个,防潮垫2个(一个用于BC,可以用泡沫垫比较舒服;一个用于高营,搓板泡沫垫最好),-25度的羽绒睡袋1条(高营用),-10度睡袋1条(BC用),羽绒上衣1件,羽绒裤1条(也可以用多条厚抓绒裤代替),尿壶1只(密封要好),防晒霜、唇膏各1支
  


  7月11日
  喀什 晴 最高温度35℃
  
  慕士塔格峰是我仰慕已久的冰山之父,我的准备工作是从去年初就开始的,包括心理、体力、装备及假期的安排等。7月10日,我终于踏上了去喀什的火车。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程,我和石头背着大包,艰难地出了喀什火车站,站在车站外等着蹒跚来迟的杨春风。
  晚上21:00在入住的开元酒店边上的回民餐厅吃了一顿新疆风味的晚餐,全队人见了面,新疆6人,云南4人,江苏2人,浙江2人,深圳2人,湖南1人,福建1人,北京1人,高山协作3人,大本营工作人员3人,队长杨春风1人,共计26人,最大年龄为47岁,最小年龄为16岁,还有一个19岁,女的3人。
  
  7月12日
  晴转多云转晴
  
  7:15正式出发。由喀什到塔县正在修路,204公里的路用了七个小时,中午2:30到204碑处,车只能到此,剩下的路就要步行了。此处海拔3692米。
  驮包都被骆驼驮上,背包自己背上行走,开始的五六公里是非常平缓的砾石草地,一边走一边就能看到云遮雾锁的慕峰,当平缓的路走完时,就开始蜿蜒上坡了,坡度并不大,但上行起来非常吃力,不是腰发酸,而是气喘不上来,因这时海拔已上升到近4000米了。头也发瞢,特想睡觉,我知道这是高山反映,我数着数往上爬,当然我还是在最前面,后面的人还看不见呢。当我远远看见老陈站在石头上时,我知道大本营到了。 22:00天开始下雨,几乎一夜未停。
  


  7月13日 阴 雨
  
  7:30起床时雨停了,但天依然阴着脸。慕峰大本营就在慕峰脚下的一个起伏不平的山洼里,从慕峰脚下流出的五条小溪任意地分布期间,上面大大小小的帐篷散落在山洼间,构成了慕峰大本营的繁荣。向上望去就是慕峰巨大的山体,不远处就是白雪皑皑的峰体了。
  今天是休息日,没有几个人起来,9:00又下起了雨,天也变冷了。10:30雨停,慢慢有了阳光。12:50我和石头、老陈三人开始去冰塔林,冰塔林就在慕峰第一条大断裂正下方,也就是冰川融化留下的冰塔景观,从大本营出发向斜左上方上升垂直高度长约250米,海拔4650米左右。我们三人用个半小时就上去了,14:20就回到了大本营。
  下午19:00又开始下起了雨,电闪雷鸣的,这地方的天气真是一天三变。明天要上C1,而且要把自己的高山靴、踏雪板、高山睡袋运到C1。
  
  7月14日 阴转晴
  
  从大本营用望远镜可以看见C1,C1海拔5540米,也就是从大本营到C1垂直上升1150米。从大本营一出发就是上坡,海拔5000米以下是砾石马道,非常明显,5000米以上是雪线,徒步鞋穿雪套即可,最深的地方雪到膝盖。
  早上出发时是阴天。不时有大雪从我们身边吹过,当我们快到C1时天晴了,因海拔较高,风还是很大,而且较冷,高山帐很难支,我们用了近一个小时,才把四个高山帐支好,这时天已完全晴了,站在海拔5540米的C1向下看去,太辽阔了。
  


  慕峰脚下是一个大平川,植被较少,在远处是雪白山顶的群山,白云飘浮在山顶,天蓝的让人想哭。大平川里散落着几条像银链似的溪流,在阳光的照射下特别闪亮,我想像着如果我是巨人,我会把她拾起收好带回家戴在爱人的脖子上,算是对支持我来登慕峰的感谢吧。
  16:45我们到达大本营。
  
  7月15日 晴
  
  夜里外面突然冷起来,旁边的小溪也没有了声响,那是因为冻成了冰,一夜都在刮风,天线上不知怎么上去了一个塑料袋,响了一夜。今天是休整日,还没有队员起来,只有三个协作正准备吃饭,他们9:00出发要往C2运帐,真是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昨天他们和我们一样去的C1,而且背的东西比我们重,今天不休息,还要背上东西上C2,那可是要垂直上升1900米,我看着他们的背影只有一个字“服”。
  晚上21:00三名协作回到大本营,他们用时12小时到C2建营,他们说上面风很大。
  
  7月16日 晴转阴
  
  昨晚因聊天多喝了茶水,夜里起来一次,满天的星星特别的亮。早上起来大风依然。 临出发他们看我体力好,又给我加了一套油炉及一大包馕,我的包有15公斤,加之大风,攀爬起来非常吃力,大风吹得人有时站立都非常困难,必须用手杖撑住。我和龙江两人体力好,下午17:00到达C1。
  
  7月17日 阴转晴
  
  本来说好是早上9:00出发,但由于几个昨天太累了,起不来。吃完,喝完,穿好装备(高山靴,踏雪板)11:00正式出发。
  我和龙江依然在前面开路,昨晚的一场大雪有30公分深,向大本营看也是白茫茫一片。高山靴加上踏雪板,每只脚上有3公斤重,从C1到C2都是大雪坡,坡度在30-60度之间,而且是来回的那种路,因为这一段路刚好是冰裂缝,雪裂缝纵横交错地带,必须严格按路旗行走,否则就会掉进几步之外的冰缝中。
  当我们爬上一个大雪坡时,发现有一个帐篷,这就是传统的C2营地。这时我们已不能想的太多,因为这时龙江我俩都出现了高反,特瞌睡,真的不想再往上爬了,我昂头往上看,看不见我们的C2营地,因为杨队说是三顶黄帐篷,但路旗还有几个在向上延伸,龙江问我还往上爬不爬,他想睡一会儿,我说一般我们的营地要比传统营地要高150米到200米,也就是说再往上爬三到四个路旗就到了,我说一定要上,这时的我俩都是筋疲力尽,没有带吃的,我只有两块巧克力,给了龙江一块,喝了些水,我开始在前面攀爬,过了一会儿没有听见后面跟上的声音,我回头看时,看见龙江原地没动,两只手杖支撑着身体,头低着,睡着了,我大喊了两声,他才醒来。
  


  当我们耗尽最后一点力气爬到第四个路旗时,什么也没看到,看到的只是无尽的大雪坡和更远处的路旗,我们真的绝望了,怀疑走错路了。求生本能地想再往上爬一点看一看,不死心!当我往上爬了不到十步时,我看到了帐顶,我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我只是向后面龙江说了声:“帐篷”。
  30米开外有一顶帐篷在那里放着,我又失望了,因为扬队说应该有三顶黄色帐篷。不管那么多了,先到帐内看个明白,不行就睡一觉再说,当我们打开帐门看到里面还放着两个没有打开的帐篷时,一切都明白了。16日三名协作上来至C2营地时,风太大,只支了一顶帐篷就下撤了,而回去又没给扬队说。本想在帐中睡一觉,但帐中什么也没有,睡在雪地上太冷。我决定还是下撤吧。此处海拔6300米,时间是17:00。也就是从C1到C2用时六个小时,海拔上升750米。
  21:00我终于回到了大本营,等待我的是西瓜和汤饭。
  
  7月18日, 晴
  
  昨夜睡的真好,可能是因为太累的原因。早上起来,万里无云,是个大晴天,心情好极了。
  从几天来的情况看,我和老陈,龙江三人的体力较好,经我争取,成立冲顶先锋队,23日冲顶。
  
  7月19日, 晴
  
  晚上睡的较好。我将像机及卫星电话都充了电,搞一下个人卫生,洗了些衣服,大部分时间是在阳光下和其他队员海聊,抽空做了些冲顶前的准备,最关键是不有忘记什么东西。真的希望以后的四天能象这两天一样,那就太好了。
  
  7月20日 多云
  
  12:00 吃早饭,13:30 A组出发,由大本营到C1营地已走过两次了,这是第三次。路上阳光时有时无,这地方特别怪,有阳光就热得不行,头都快热炸了,没有阳光了又冷的不行,这可能就是高山的特点吧。
  从12日离开喀什到现在已经有9天没洗头了,那个难受,洗头的东西有,但杨队不让洗,一是怕感冒,二是热水只能供喝,没有多余的热水让每个人洗脸洗头,否则煤气就不够了。今天是老陈和我们A组一起上的,我按着杨队教的攀爬方法,每步要有一条腿放松,一步一呼吸掌握节奏,我感觉爬坡很管用,特别是高海拔的雪山。今天大部分的队员都很出色,龙江用了三小时就到了C1营地,我用了三小时四十五分钟。
  到了C1营地时阳光正好,每个人都开始照相,白雪的山坡上一排挂着九顶黄金色的帐篷,天上朵朵白云,天蓝的有点叫人不相信,加上每个人穿的红的、黄的、兰的衣服,远处是群山,下面是平川、河流。这样的景也只有爬到高处才有,每个人都很兴奋。有人开始忙着烧水做饭,在高山上能吃是好事,不能吃就没有力气走路。晚上23:00天还没黑,大伙都进帐睡觉了,因为明天要上C2营地。
  
  7月21日,晴转多云
  
  一夜无风,但老陈和我都睡的不太好,身体内有一种莫名的难受感,不时地袭击着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12:15正式出发,这次我背了16公斤,因为准备冲顶,带了三天的吃的,及衣服、卫星电话、照相机、摄像机、GPS、对讲机和充足的电池等。这一段必须穿高山靴和踏雪板,攀爬起来非常吃力,每二十步喘一口气,腿酸得厉害,这时候是体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18:05 我到达了C2营地,老陈已先我半个小时到达。一路上阳光普照,但是这时的阳光已时不时被乌云挡住,没阳光的天变得冷起来,各自串帐做饭休息。我和杨队、邓辉、李进一个帐篷,临睡前杨队讲了他以往的经历,为失去他初恋情人而后悔不已。
  
  7月22日,晴转多云
  
  晚上下起了小雪,大概十公分厚,早上起南风,轻轻的云漂浮在我们的营地之下,山脚下的平川隐隐而见,营地之上蓝蓝的天没有云朵,但还是有风,气温在零下15度左右,这种气温加上有风吹起的雪,“撇大条”是件痛苦的事,但又不能不为之。C2这一夜睡的不错,这很关键,因为这是决定谁继续上C3,还是下C1的重要条件,如果在C2这一晚头疼或有其他不适就只好下C1了。而大多数人就是有不适也要坚持上C3,因为那样要早五天登顶,但如果登顶不成,对下次登顶的体力造成无必要的消耗。
  12:30上C3的六人在扎西的带领下出发了,天上多云,很少有阳光照到他们,风大云低,是因为我们的海拔太高,有时在云中,有时在云下。
  C2到C3这段路,基本上是直坡,几乎没有什么转弯的地方,坡度在40度左右。垂直高度上升600米,C3海拔是6950米。
  因C3营地还没有建,我们六人必须把自己的睡袋,防潮垫,衣服,吃的,气罐,套锅背好,扎西另外还背了两顶帐篷。高海拔上升,加上负重,特别是穿上高山靴及踏雪板,是很艰难的。
  下午17:00我们到达C3,开始建营。因为没有平地,只是找一个相对坡度小点的雪坡,先将雪坡用雪铲铲出两块帐篷大小的地方,一定要铲平,扎上帐,将风绳相互拉紧,并打上防风雪钉,剩下的事就是每个人进帐篷了。
  
  7月23日 阴风雪
  
  5:30穿好装备,出帐才知风雪交加了一夜。没有一个人说这种天气不能冲顶,都义无返顾投入到风雪中,因为杨春风说过,慕峰是全天候登顶。
  每个人都开着头灯,一个跟着一个,扎西在最先头,看不清楚山体和旁边的路是什么样子的,只知道一路上坡,也认不清转没转弯,转了多少弯,一步一步艰难跟紧前面的人就行。
  就这样走了三个多小时,我和龙江赶到前面,用GPS测了一下海拔,是7250米,强烈的登顶欲和对自己丰富经验的信任,当时,丝毫没有想到什么危险,什么迷路,什么没有向导,什么路旗不好找,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登顶!我们俩都没有登过顶,谁也不认得登顶是什么样,能见度低又看不见,惟一的导向就是路旗,也没有任何参照物。我们寻着路旗而上,但路旗越来越难寻了,风依然很大,脚上沉重的高山靴和踏雪板在快要耗尽体力的双脚上摇摆,我们的样子像俩个醉酒的人,必须要靠两只手杖支撑。
  当再一次拿出GPS打点时,新换的电池已没有电了。我另取出两个电池,放到手心中暖热,我看清海拔是7431米,纬度距顶还差22秒。就是这一次我准备将GPS放到贴身的衣兜内,却没有放进,顺衣服掉到雪地上,我却全然不知。跟了我几年的心爱的GPS就永远留在了慕峰顶了。这时又看不见路旗了,我已感觉出龙江对寻不见路旗而烦心了,他喘着粗气大声对我喊:“老安,我看咱们也下撤吧?”当时的感觉是脑缺氧,反映特慢,但心里明白。我指了一个方向,意思是分头找路旗,他也明白。
  我向前走了十几步后,尽力压低自己的头向四周多看了几遍,发现斜前方有一根路旗杆,旗面已被风吹跑,旗杆只有仔细看方能发现。我高兴地大喊:“老龙,这边有路旗!”看见若隐若现的老龙向我走来,我突然发现,天空中透出一点亮光,我拿掉风雪镜,使劲向前方看去,若隐若现中出现了黑色石头的影子,我知道,如果不是幻觉就一定是快到顶了。能证明不是幻觉的最好方法就是拉起老龙向那黑影狂奔,实在不能叫狂奔,因为我们已精疲力尽,加之穿着高山靴和踏雪板,最多可能就象平时走路那么快吧。当被风吹露出的石头真正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知道慕峰的顶已经到了!但我想像中的一百种顶也不是这样的!与我想像中的“伟大的顶峰”相差太大,全然没有了激动,心里非常平静,平静得让我忘了摄像,那摄像机可是我一直从大本营背上顶峰的。 上到顶时,我是看了表的,是2005年7月23日13:00。我们于22:00到达大本营。
  后记:现在闭上眼回想起登慕士塔格峰的一幕一幕,我认为:我并没有征服什么!也没有证明什么!只是多了一次体验!多了一次经历!一次登山的体验!一次登山的经历!一朵生活长河中的浪花!
其他文献
定向越野,就是在旷野,山丘的丛林或近郊公园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事先隐藏好数个点,参加者手持地图和指南针找出点的所在方向,采用徒步、奔跑式,迅速准确地逐个找出,有机地将个人休闲、娱乐与团队熔炼、协作融为一体的一项既有目的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这种活动,如果是和一群不相识的人一起参加,那就更加的刺激好玩了。   周末,在驴友的“怂恿”下,我参加了他们的“定向越野”活动,地点是我久违了的帽峰山。     
期刊
所谓溯溪,是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处障碍,溯水之源而登山之巅的一项探险活动。在每一曲折的溪流转弯处,享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一大早起来,阳光透过飘窗洒在脸上,好天气,好心情。背起全副武装的背包出门,临走前秤了一下,装备重十七斤。提在手里沉甸甸的。看了一下时间,七点半。约定出发的时间是四十五分,早到了十五分钟。   集合,上车,出发。这次溯溪的目的地是粤
期刊
我住在中国的海滨城市,同城的许多朋友聚在一起常常有点郁闷:我们离海很近,却似手离海滨城市生活很远。这个念头平常轻轻带过,倒也罢了,若认起真来,话题就不得不扯远一点。
期刊
郁郁葱葱有青山、跌宕跳跃的溪水、鲜艳亮丽的假苹婆、神秘浪漫的佛光、蔚为壮观的惊涛拍岸……,加上悠闲其是的野猪、山羊、果子狸和蟒蛇,所有的一切孕育了七娘山公园多姿多彩的生态世界,也分享着这座原始世界所提供的饕餮盛宴。
期刊
事件:泸沽湖—亚丁穿越   人物:老俞GG54岁,大方GG41岁,颜伟GG28岁,陈刚GG30岁,李桐GG27岁,银翘MM29岁     在开始泸沽湖-亚丁穿越的前一天,我扭伤了左脚。   那天,我们5个临时凑起来的穿越队员,决定先沿泸沽湖把腿脚走走开,到了小落水村时,在一个背山临湖的风水宝地看到一座正在修建中的豪宅,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杨二车娜姆的别墅,出来时,从她家宅子的高门槛往下一迈腿,看着一步
期刊
平时,这里罕见人迹,一到周末,幸福和浪漫就挤满了整个沙滩,深圳几乎所有的影楼都在这里为新人拍摄婚纱照。婚纱照的背景是大鹏湾、青山和礁石,还有从下洞探出海面的输油输气管道。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壮丽而辽阔的爱情承诺有了山水佐证。
期刊
一到了狂欢节的日子,伦敦诺丁山附近的街巷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尚未走出Notting Hill Gate地铁站,便已听到街面上人群熙熙攘攘的呼喊和欢笑声。诺丁山狂欢节,就在每年八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及公共假日的周一,在伦敦的诺丁山地区举行。说起诺丁山,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多年前,由著名影星茱利娅罗伯茨和休格朗特主演的电影《诺丁山》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这里。诺丁山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西面。是个环境古典优雅而宁
期刊
在苍郁森莽的贵州高原大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聚集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自称“虽”,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水族是为数不多的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     走进水族村寨     从贵阳驱车沿着高速公路大约4个小时就到达三都县城。九阡水寨位于浅浅的山腰里,村寨后面是绿树覆盖的山粱,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更远处的梯田层层蜿蜒在深
期刊
气坑洞,全国第一竖井之冠。而国内对此洞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重庆洞穴探险队对气坑洞竖井以及竖井底部的地下暗河进行了初步的探险考察。     人物:豪哥、杨志、小葱、鬼子、吴哥(重庆洞穴探险队)   地点:重庆市武隆县天星乡境内的气坑洞   事件:挑战中国第一竖井--气坑洞   起因:气坑洞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天星乡境内,该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降水量大,为地下洞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期刊
稻城之旅回来的一个月,整个人都处于兴奋之中,这种激动直到看见了一本《四川行知录》才得以停止,书中对于稻城的轻描淡写让我有些沮丧,它的文墨都泼向更为遥远的德格石渠,特别是石渠的描述更让人心动不已,这个位于四川最西北端的大草原似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诱惑。   去石渠吧,这个决心已经无法抑止。   出发前用心做功课,网站上关于石渠的资料寥若晨星,只是甘孜州政府网站的一个县区分页上略有介绍。这个网站上有个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