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丹城无线电厂是一座现代化空军装备基地级维修保障企业,担负我军现役全部型号空军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
近年来,面对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的深刻变革、军民融合纵深推进带来的市场角逐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工厂党委带领全体职工,紧紧围绕“服务部队、保障打赢”的职责使命,提出“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工厂决策科学,管理有效”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J:下同欲,凝心聚力、实干创新,跨过了绝处逢生、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经历了从量到质、从速度到效益的深刻转变,实现了“装备深修精修、提升核心竞争力;控制成本、考核利润,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做好民品和三产的规划与发展”三个突破,工厂展现了新面貌,全面建设跃上新台阶,先后获得“空军装备部先进企业党委”“空军装备修理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20余项荣誉。
聚焦主责主业推进装备深修精修和备件国产化;
长期以来,工厂对装备修理特别是对部分引进装备的修理,主要方式是换舱段和换大件,导致修理能力停滞不前,被拆除部件的装备大量积压工厂,仅现场就达到数百枚,严重影响部队正常战训。机关曾多次催促工厂调拨产品到基地用于靶试,但由于修理能力低下,产品迟迟未能交付。在这样的情况下,工厂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了走深修精修和备件国产化的道路。虽然目标明确,但是困难接踵而至,由于缺乏原始资料,装备技术原理和工作机理都尚未吃透,技术人员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2011年11月2日,在第一次引进装备备件国产化会议上,来自14个单位的专家和军代表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技术壁垒如何突破?指标体系如何确定?结果如何验证?程序上如何理顺”,一条条现实的难题摆在面前。面对大家的疑问,工厂厂长卢振南指出:“一是只要国内装备配套厂家积极去做,程序上的事工厂去走;二是目前工厂正在和外方谈备件采购事宜,国内厂家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这两个观点一经亮出,就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经过不断研究探讨,工厂最终确立了“梳理技术瓶颈制定激励政策
固化攻关成果”的工作思路,梳理出某型装备23项维修难点张榜公示,拿出32.4万元作为奖金,鼓励职工自行组队揭榜攻关。此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仅2012年,工厂实现深修精修项目22项,使多型装备整舱段串换的维修方式成为历史。截至目前,工厂已累计形成82项深修精修能力。在主修装备中,引进装备的备件短缺一直是制约工厂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了破此难题,工厂搭乘军民融合东风,与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备件国产化研制,累计形成23项备件的国产化替代能力。国产化后,备件在技术性能指标上不但达到或者超过进口备件水平,综合性价比更是大大高于进口备件。
随着深修精修和备件国产化工作的开展,工厂的修理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故障定位100%到板件级,故障修复85%到元器件级;备件采购周期由之前的1-1.5年缩短为1-6个月,采购成本下降41%-98%;在厂房设施没有增加、人员减少11%的情况下,2017年大修装备数量较2011年提升179.38%,外协费占军品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近40%下降到不足4%。
聚力备战打仗率先启动人机靶弹全系统半实物仿真建设
习主席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强军兴军,关键是能打仗、打胜仗;强军之“强”,说到底是战斗力强。对于修理工厂来说,“强”就是要发展装备维修能力,提高装备可用性。
2017年6月,来自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航天科研院所等20家单位的3 1名国内仿真领域顶尖专家齐聚工厂,在这里举办了全国首次人机靶弹全系统半实物仿真项目评审会。这一举动标志着,工厂将搭乘军民融合的东风,结合自身优势朝着新时代强军目标不断迈进。
紧盯部队“提战”需求,围绕装备保障、战训靶试失利原因分析和装备实际修理需求,2015年工厂首次提出了融合人机靶弹多要素的全系统半实物仿真建设,为装备维修效果验证、性能评估和故障复现等提供可行、经济、有效的试验手段。刚一开始,厂内出现了不少不解甚至质疑,但工厂深知自己的使命责任。随着实弹打靶的频次和数量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装备被送上靶场,我国自行研制的及国外引进的新型装备相继列装部队。这些新装备技术先进、系统复杂、故障定位难度较大。面对靶试失利问题,机关虽多次组织分析会,但由于缺乏复现验证手段,造成部分分析结论可信度不高、部分建议措施落实不彻底等问题,导致靶试分析涉及面广、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这一难题时刻考验着修理工厂的能力,难题再一次摆在工厂面前。如果把2011年在粗放型维修模式条件下探索深修精修和备件国产化道路的难度比作山路跋涉,那么如今在国内空白的情况下探索建设人机靶弹全系统半实物仿真的难度则犹如蜀道上青天。
事善必先利器。自主创新是牵引能力建设的牛鼻子,人才队伍建设是布局未来发展格局的先手棋。2015年以来,工厂根据长远发展需要及“十三五”期间将有137名职工退休的情况,按照“实施人员置换,优化人员结构”的思路,先后引进985或211院校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107人,涵盖制导控制与理论、航天工程、兵器工程、电子通信工程等各专业。聘用9名航空航天领域优秀专家,指导工厂科研人员在雷达红外导引系统、导航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开展项目攻关,帮带培养青年骨干。
工厂坚持立足自我、广泛合作,按照“一次设计、分步实施、适度超前、边建边用”建设思路,先后联合航天科工二院、三院,航天科技八院,航空工业601、611研究所等40家单位,历经70次840人次的技术交流,编制《人机靶弹全系统半实物仿真建设规划方案》。2017年6月,该方案通过了国内仿真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评审。今年8月,该系统已完成立项论证报告评审。
聚合技术资源推动保障力量向阵地上机翼下延伸
“装备配置到哪里,保障力生成就跟进到哪里;作战训练需要什么,装备保障就提供什么。”空军首长的指示要求字字铿锵。随着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新大纲施训以及维修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新要求的实施,对装备外场技术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大修工厂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
去年9月,工廠历时4个月,共派出36人次赴4个场站,完成了上百枚装备的外场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携带着大大小小的测试设备,辗转于各个火车站,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设备。其中,拉萨场站地处气候条件恶劣的雪域高原,技术人员到达后,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颇不适应,一些人水土不服,身体吃不消,病倒在了高原上。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互相鼓励着干好工作,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留下了艰难的足迹。最终,这支队伍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部队及首长的一致好评。
今年以来,工厂班子成员带队走访3个沿海地区场站,邀请东部场站13人来厂参观座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就应急抢修、靶试保障、技术服务等开展交流、服务24次,提供备件61项1370件,为部队解决各类问题77项,赢得部队好评。工厂创新保障模式,主动与北部战区场站沟通,梳理故障装备,派出3支技术小分队携带备件到现场排故17项,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以军民融合的方式签订运输协议,采取安全灵活快捷的汽车运输方式,行驶8200多千米,运回9个场站1 8枚故障舱段,装备返厂时问由通常的3个月缩短至10天,修理周期由通常的90天缩短至50天,短期为北部战区装备完好率提升了3.97%。加大部队培训带教,针对部队部分岗位“官”改“士”,短期内维护保障水平可能会下降、质量把关能力可能会弱化等问题,充分发挥工厂技术优势,从资料编写、厂内培训、外场带教等方面综合施策,使部队人员更加了解装备的原理和使用方式,提升部队装备保障能力。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面对改革强军目标,工厂积极担当重任,以始终如一的忠诚和坚守,为实现空军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近年来,面对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的深刻变革、军民融合纵深推进带来的市场角逐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工厂党委带领全体职工,紧紧围绕“服务部队、保障打赢”的职责使命,提出“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工厂决策科学,管理有效”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J:下同欲,凝心聚力、实干创新,跨过了绝处逢生、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经历了从量到质、从速度到效益的深刻转变,实现了“装备深修精修、提升核心竞争力;控制成本、考核利润,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做好民品和三产的规划与发展”三个突破,工厂展现了新面貌,全面建设跃上新台阶,先后获得“空军装备部先进企业党委”“空军装备修理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20余项荣誉。
聚焦主责主业推进装备深修精修和备件国产化;
长期以来,工厂对装备修理特别是对部分引进装备的修理,主要方式是换舱段和换大件,导致修理能力停滞不前,被拆除部件的装备大量积压工厂,仅现场就达到数百枚,严重影响部队正常战训。机关曾多次催促工厂调拨产品到基地用于靶试,但由于修理能力低下,产品迟迟未能交付。在这样的情况下,工厂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了走深修精修和备件国产化的道路。虽然目标明确,但是困难接踵而至,由于缺乏原始资料,装备技术原理和工作机理都尚未吃透,技术人员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2011年11月2日,在第一次引进装备备件国产化会议上,来自14个单位的专家和军代表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技术壁垒如何突破?指标体系如何确定?结果如何验证?程序上如何理顺”,一条条现实的难题摆在面前。面对大家的疑问,工厂厂长卢振南指出:“一是只要国内装备配套厂家积极去做,程序上的事工厂去走;二是目前工厂正在和外方谈备件采购事宜,国内厂家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这两个观点一经亮出,就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经过不断研究探讨,工厂最终确立了“梳理技术瓶颈制定激励政策
固化攻关成果”的工作思路,梳理出某型装备23项维修难点张榜公示,拿出32.4万元作为奖金,鼓励职工自行组队揭榜攻关。此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仅2012年,工厂实现深修精修项目22项,使多型装备整舱段串换的维修方式成为历史。截至目前,工厂已累计形成82项深修精修能力。在主修装备中,引进装备的备件短缺一直是制约工厂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了破此难题,工厂搭乘军民融合东风,与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备件国产化研制,累计形成23项备件的国产化替代能力。国产化后,备件在技术性能指标上不但达到或者超过进口备件水平,综合性价比更是大大高于进口备件。
随着深修精修和备件国产化工作的开展,工厂的修理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故障定位100%到板件级,故障修复85%到元器件级;备件采购周期由之前的1-1.5年缩短为1-6个月,采购成本下降41%-98%;在厂房设施没有增加、人员减少11%的情况下,2017年大修装备数量较2011年提升179.38%,外协费占军品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近40%下降到不足4%。
聚力备战打仗率先启动人机靶弹全系统半实物仿真建设
习主席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强军兴军,关键是能打仗、打胜仗;强军之“强”,说到底是战斗力强。对于修理工厂来说,“强”就是要发展装备维修能力,提高装备可用性。
2017年6月,来自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航天科研院所等20家单位的3 1名国内仿真领域顶尖专家齐聚工厂,在这里举办了全国首次人机靶弹全系统半实物仿真项目评审会。这一举动标志着,工厂将搭乘军民融合的东风,结合自身优势朝着新时代强军目标不断迈进。
紧盯部队“提战”需求,围绕装备保障、战训靶试失利原因分析和装备实际修理需求,2015年工厂首次提出了融合人机靶弹多要素的全系统半实物仿真建设,为装备维修效果验证、性能评估和故障复现等提供可行、经济、有效的试验手段。刚一开始,厂内出现了不少不解甚至质疑,但工厂深知自己的使命责任。随着实弹打靶的频次和数量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装备被送上靶场,我国自行研制的及国外引进的新型装备相继列装部队。这些新装备技术先进、系统复杂、故障定位难度较大。面对靶试失利问题,机关虽多次组织分析会,但由于缺乏复现验证手段,造成部分分析结论可信度不高、部分建议措施落实不彻底等问题,导致靶试分析涉及面广、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这一难题时刻考验着修理工厂的能力,难题再一次摆在工厂面前。如果把2011年在粗放型维修模式条件下探索深修精修和备件国产化道路的难度比作山路跋涉,那么如今在国内空白的情况下探索建设人机靶弹全系统半实物仿真的难度则犹如蜀道上青天。
事善必先利器。自主创新是牵引能力建设的牛鼻子,人才队伍建设是布局未来发展格局的先手棋。2015年以来,工厂根据长远发展需要及“十三五”期间将有137名职工退休的情况,按照“实施人员置换,优化人员结构”的思路,先后引进985或211院校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107人,涵盖制导控制与理论、航天工程、兵器工程、电子通信工程等各专业。聘用9名航空航天领域优秀专家,指导工厂科研人员在雷达红外导引系统、导航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开展项目攻关,帮带培养青年骨干。
工厂坚持立足自我、广泛合作,按照“一次设计、分步实施、适度超前、边建边用”建设思路,先后联合航天科工二院、三院,航天科技八院,航空工业601、611研究所等40家单位,历经70次840人次的技术交流,编制《人机靶弹全系统半实物仿真建设规划方案》。2017年6月,该方案通过了国内仿真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评审。今年8月,该系统已完成立项论证报告评审。
聚合技术资源推动保障力量向阵地上机翼下延伸
“装备配置到哪里,保障力生成就跟进到哪里;作战训练需要什么,装备保障就提供什么。”空军首长的指示要求字字铿锵。随着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新大纲施训以及维修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新要求的实施,对装备外场技术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大修工厂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
去年9月,工廠历时4个月,共派出36人次赴4个场站,完成了上百枚装备的外场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携带着大大小小的测试设备,辗转于各个火车站,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设备。其中,拉萨场站地处气候条件恶劣的雪域高原,技术人员到达后,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颇不适应,一些人水土不服,身体吃不消,病倒在了高原上。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互相鼓励着干好工作,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留下了艰难的足迹。最终,这支队伍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部队及首长的一致好评。
今年以来,工厂班子成员带队走访3个沿海地区场站,邀请东部场站13人来厂参观座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就应急抢修、靶试保障、技术服务等开展交流、服务24次,提供备件61项1370件,为部队解决各类问题77项,赢得部队好评。工厂创新保障模式,主动与北部战区场站沟通,梳理故障装备,派出3支技术小分队携带备件到现场排故17项,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以军民融合的方式签订运输协议,采取安全灵活快捷的汽车运输方式,行驶8200多千米,运回9个场站1 8枚故障舱段,装备返厂时问由通常的3个月缩短至10天,修理周期由通常的90天缩短至50天,短期为北部战区装备完好率提升了3.97%。加大部队培训带教,针对部队部分岗位“官”改“士”,短期内维护保障水平可能会下降、质量把关能力可能会弱化等问题,充分发挥工厂技术优势,从资料编写、厂内培训、外场带教等方面综合施策,使部队人员更加了解装备的原理和使用方式,提升部队装备保障能力。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面对改革强军目标,工厂积极担当重任,以始终如一的忠诚和坚守,为实现空军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