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述了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的意义,通过对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相关概念。就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进行了着重分析,得出了以下2点结论:强调审美原则和遵循季相原则。最后进行了总结,希望对今后从事此工作起到帮助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0-0040-01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志码: B
1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研究意义
广场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主要是利用山水、地形、道路、建筑等景观共同构成,属于特点鲜明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植物作为一种绿化形式的存在,以其所组成的场地受气候、温度等影响,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因此,广场设计不能完全以植物为主,而以硬质材料为主,硬质材料一般占整个广场的60%~80%, 这样不仅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不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但是,如果广场由100%的硬质材料组成,没有植物的点缀,整个广场就会显得干枯、呆板、单一和不丰富,因此植物在广场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植物对广场具有辅助性作用,其丰富了广场,使广场具有生机而不显得呆板、单一;其次,作为植物本身就是广场的主体,如古树名木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体现的不只是植物景观效果,而是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殊含义,如果广场在适合的条件下种植古树名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广场氛围,无形中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
2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以及原则概念
2.1 广场植物的概念
广场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需要而建设的,以山水、建筑、地形等为基础,由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共同沟通。利用步行交通的方式,属于主题思想明确、规模特点突出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广场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型生物。
2.2 景观设计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讲,景观设计属于环境建设范畴内的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其能集成文化、科学、艺术、工程技术等,实际应用型较强。对于经过设计的概念来说,主要核心内容就是设计符合人类需求的户外生存环境。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景观设计就是基于环境美学基础,实行对城市居民户外生活环境的科学化设计,其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场地设计和户外空间环境设计[1]。
2.3 原则概念
原则即在处理某事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或规律。
3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强调审美原则
审美原则主要有形式美与意境美。对于植物景观形式来说,需要结合一定的景色组织规律,合理利用景色构建要素,也就是植物的线条、质感、色彩等,做好构图工作,还要结合植物的季相与生命周期等,保证景观建设构图的动态性,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稳定性与均衡性。均衡属于最简单的音色,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对称,但是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都采用不对称的设计方式。就植物景观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将质感不同、体量不同的植物根据均衡的基本原则进行配植,景观就能更加稳定,稳定也正是因为人们在观赏景观的时候得到了享受与放松。根据环境的基本特点,可以与之互相协调[2]。例如,在广场的入口处种植玉兰,并保证植物互相对称与稳定。也可以利用不对称均衡的方式,一边种植体量较大的乔木,另一侧种植数量较多的灌木,保证景观设计的自然感。②韵律与节奏。在进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规律的变化,进而产生较强的韵律感,能避免单调问题的发生。例如大型广场外围的带状花坛,如果一直没有变化,就会导致观赏者感觉单调。而如果打破连续不断的形象,将大小花坛交替出现,就能帶给人们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节奏韵律变化明显。③比例与尺度。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尺度与比例,植物作为唯一有生命的要素,需要把握尺度与比例。其中最需要注意是,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植物使用范围比较广,而且外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变化。在与其搭配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比例感适宜,或是需要长期维持则会有一定难度。除了需要对植物的生理特性进行把控之外,还需要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将植物的可塑性发挥到最大。最后,做好后期的修养与养护工作,保证植物景观建设的比例与尺度适宜。
对于广场植物的景观来说,要想凸显出意境美,就需要以感知作为基础,利用理解、联想、情感等方式,直观了解植物景观的内在美。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意境美的表达方式具体如下:①采用比拟联想的方式,将植物拟人化。在诗经中,人们在咏物抒情时都开始引用植物。在这些植物的描绘过程中蕴藏了人们的爱好,属于古代诗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对于这种植物方面的美感意识来说,不仅影响较为深远,也逐渐成为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大多数人眼中,大部分园林植物的意义都不尽相同,例如松树大都生长在峭壁上,姿态十分挺拔,不畏严寒酷暑,表现出那种“万花敢向丛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气节,显示清雅脱俗、格高韵胜的风姿;竹子的形态是正直挺拔,绿叶萋萋,外实中空,故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说:“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心中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如此等,更有甚者,古代文人刘岩夫更以竹比作人的“刚柔忠义、谦常贤德”的八德精神。合理利用植物组合形式,能体现出更加深远的意境,例如古人将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②利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打造出良好的环境,直观地体会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 “听雨轩”等,都具有诗情画意,荷叶经过风吹雨打,产生了一定的声响效果,带给人们良好的艺术感受。植物景观能将季节与时令的变化凸显出来,打造出典型性较强的环境,进而以意境美打动观赏者。
3.2 遵循季相的原则
园林空间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植物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的个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逐渐形成。春天时百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天树叶凋零、冬天枝干苍劲等景象。基于此,古人在诗中描绘“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等景观。从植物生长的特点与自然气象的变化中,在各个季节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也属于我国传统植物造园的核心艺术。在4个季节分别打造优美的景象,体现出大自然的魅力,突出景观的特点。利用植物将4个季节的景色展现出来,不但描绘了植物的四季景观特色,更体现了大自然“露、云、风、雪”的无限神韵。
植物季相的表现手法常常是以足够数量的一种或几种花木成片栽植形成“气候”,给游人以强列的艺术感染,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爱好,即在某季节到某处去欣赏某种特殊的花景和叶景。凡是一处经过细致设计的植物景观,都应考虑到植物的季相,在配植植物时都应具有“季相景观”的意念:或单株、或数株、或成丛、或成林或装饰地面及空间的边缘等。季相景观的形成一方面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一方面在配植方法,尤其要注意那些比较丰富多样的优美季相。
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个体也相应变化,从枝叶稀疏变成枝叶茂盛,对植物景观的描绘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竹子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景观有出笋、长叶、抽枝、换叶等过程,其中季相变化比较明显。基于季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竹子的生长景象也会产生一定变化。在出笋时有一定的层次感、长叶时有明显的线条感等,形成了相宜的四季景观。
参考文献:
[ 1 ] 胡婷婷,秦华.浅析“文以明道”的含义及其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7,11(16):9-13.
[ 2 ]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0-0040-01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志码: B
1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研究意义
广场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主要是利用山水、地形、道路、建筑等景观共同构成,属于特点鲜明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植物作为一种绿化形式的存在,以其所组成的场地受气候、温度等影响,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因此,广场设计不能完全以植物为主,而以硬质材料为主,硬质材料一般占整个广场的60%~80%, 这样不仅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不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但是,如果广场由100%的硬质材料组成,没有植物的点缀,整个广场就会显得干枯、呆板、单一和不丰富,因此植物在广场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植物对广场具有辅助性作用,其丰富了广场,使广场具有生机而不显得呆板、单一;其次,作为植物本身就是广场的主体,如古树名木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体现的不只是植物景观效果,而是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殊含义,如果广场在适合的条件下种植古树名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广场氛围,无形中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
2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以及原则概念
2.1 广场植物的概念
广场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需要而建设的,以山水、建筑、地形等为基础,由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共同沟通。利用步行交通的方式,属于主题思想明确、规模特点突出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广场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型生物。
2.2 景观设计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讲,景观设计属于环境建设范畴内的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其能集成文化、科学、艺术、工程技术等,实际应用型较强。对于经过设计的概念来说,主要核心内容就是设计符合人类需求的户外生存环境。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景观设计就是基于环境美学基础,实行对城市居民户外生活环境的科学化设计,其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场地设计和户外空间环境设计[1]。
2.3 原则概念
原则即在处理某事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或规律。
3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强调审美原则
审美原则主要有形式美与意境美。对于植物景观形式来说,需要结合一定的景色组织规律,合理利用景色构建要素,也就是植物的线条、质感、色彩等,做好构图工作,还要结合植物的季相与生命周期等,保证景观建设构图的动态性,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稳定性与均衡性。均衡属于最简单的音色,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对称,但是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都采用不对称的设计方式。就植物景观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将质感不同、体量不同的植物根据均衡的基本原则进行配植,景观就能更加稳定,稳定也正是因为人们在观赏景观的时候得到了享受与放松。根据环境的基本特点,可以与之互相协调[2]。例如,在广场的入口处种植玉兰,并保证植物互相对称与稳定。也可以利用不对称均衡的方式,一边种植体量较大的乔木,另一侧种植数量较多的灌木,保证景观设计的自然感。②韵律与节奏。在进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规律的变化,进而产生较强的韵律感,能避免单调问题的发生。例如大型广场外围的带状花坛,如果一直没有变化,就会导致观赏者感觉单调。而如果打破连续不断的形象,将大小花坛交替出现,就能帶给人们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节奏韵律变化明显。③比例与尺度。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尺度与比例,植物作为唯一有生命的要素,需要把握尺度与比例。其中最需要注意是,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植物使用范围比较广,而且外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变化。在与其搭配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比例感适宜,或是需要长期维持则会有一定难度。除了需要对植物的生理特性进行把控之外,还需要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将植物的可塑性发挥到最大。最后,做好后期的修养与养护工作,保证植物景观建设的比例与尺度适宜。
对于广场植物的景观来说,要想凸显出意境美,就需要以感知作为基础,利用理解、联想、情感等方式,直观了解植物景观的内在美。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意境美的表达方式具体如下:①采用比拟联想的方式,将植物拟人化。在诗经中,人们在咏物抒情时都开始引用植物。在这些植物的描绘过程中蕴藏了人们的爱好,属于古代诗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对于这种植物方面的美感意识来说,不仅影响较为深远,也逐渐成为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大多数人眼中,大部分园林植物的意义都不尽相同,例如松树大都生长在峭壁上,姿态十分挺拔,不畏严寒酷暑,表现出那种“万花敢向丛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气节,显示清雅脱俗、格高韵胜的风姿;竹子的形态是正直挺拔,绿叶萋萋,外实中空,故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说:“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心中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如此等,更有甚者,古代文人刘岩夫更以竹比作人的“刚柔忠义、谦常贤德”的八德精神。合理利用植物组合形式,能体现出更加深远的意境,例如古人将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②利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打造出良好的环境,直观地体会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 “听雨轩”等,都具有诗情画意,荷叶经过风吹雨打,产生了一定的声响效果,带给人们良好的艺术感受。植物景观能将季节与时令的变化凸显出来,打造出典型性较强的环境,进而以意境美打动观赏者。
3.2 遵循季相的原则
园林空间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植物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的个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逐渐形成。春天时百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天树叶凋零、冬天枝干苍劲等景象。基于此,古人在诗中描绘“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等景观。从植物生长的特点与自然气象的变化中,在各个季节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也属于我国传统植物造园的核心艺术。在4个季节分别打造优美的景象,体现出大自然的魅力,突出景观的特点。利用植物将4个季节的景色展现出来,不但描绘了植物的四季景观特色,更体现了大自然“露、云、风、雪”的无限神韵。
植物季相的表现手法常常是以足够数量的一种或几种花木成片栽植形成“气候”,给游人以强列的艺术感染,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爱好,即在某季节到某处去欣赏某种特殊的花景和叶景。凡是一处经过细致设计的植物景观,都应考虑到植物的季相,在配植植物时都应具有“季相景观”的意念:或单株、或数株、或成丛、或成林或装饰地面及空间的边缘等。季相景观的形成一方面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一方面在配植方法,尤其要注意那些比较丰富多样的优美季相。
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个体也相应变化,从枝叶稀疏变成枝叶茂盛,对植物景观的描绘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竹子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景观有出笋、长叶、抽枝、换叶等过程,其中季相变化比较明显。基于季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竹子的生长景象也会产生一定变化。在出笋时有一定的层次感、长叶时有明显的线条感等,形成了相宜的四季景观。
参考文献:
[ 1 ] 胡婷婷,秦华.浅析“文以明道”的含义及其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7,11(16):9-13.
[ 2 ]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