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数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在高考中也是举足轻重。因此,其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广大教师、家长议论的一个热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在传统教育下培育出来的教师怎样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改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和方法。我们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并不是说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会有出息,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认识、情感认识以及事物发展变化认识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角色要从“主宰”变为“主导”,从“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而学生应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对话、交流、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既不赞同一言堂,更不提倡放养式。
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新课程则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在的课型主要以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型为主。预习课类比以前的新授课,每堂预习课前一天都会发给学生一份预习学案,根据分的学习小组,每组都分配有任务,要求各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第二天上课时由组员上讲台展示,同时和其他组交流各组的预习提纲,学生展示时教师给予指点,同时在指点时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这套教材与前一套教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老教材是由一般的结论到特例的应用,而新教材则反过来了,它是先由一些有规律的事例要学生们发现它的规律再推出一般的模型,再用这个模型解决问题,即老教材是由一般到特殊,而新教材是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这应该是很大的一个改变,这个改变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例如,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先是由特殊的感性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再到性质的运用,本套教材中还有许多的思考题、探究题,都是老教材中做出了结论,或者要求教师上课讲解的,都变成了开放性的要求学生探索的问题,教学中结合新课教学,引导学生探讨解答这类的题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
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束缚。现在许多老师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过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取得成功,从而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教师实际上包括家长、学校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为祖国做贡献,也导致我们的不自然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学生们狂热追求名校,希望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来学习。这也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非常艰辛地工作,只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上,用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尽管我们制定新课程,编写新教材,但相应的数学教育目的,评价制度不改变,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在这方面,最大的责任在于体制的束缚。
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合拍。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根究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自己从高中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导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已落人了“刚开始模仿别人,到后来重复自己”的怪圈。概念由教师直接给出通过习题强化提高,在给学生纠错中提高知识的应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成绩虽不错,却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得不到体现。“拿学生的汗水去弥补教师授课方式的不足”,实在是一件憾事。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受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图象的处理已经不再单独依赖传统计算。但一年的教学下来,很多老师有同感:新课标适合学生素质高。学校硬件设施教强的学校,必修l中的第三章内容是函数的应用似乎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很多知识是靠计算机来完成的,如数据的处理,图象的做法完全借助于计算机,但由于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往往效果不佳。这对于普通高中甚至是条件不好的地区来讲,恐怕不能涉足。
应该说,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及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课程是改革的核心,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结构,再好的教学目标也要落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选取和编排。由于原有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课程结构与现代科学、现代数学严重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和挖掘学生的特长潜力。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提高有重大作用。课程在选取内容时要有超前意识,另外要考虑科学技术和数学的快速变化与课程建设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性特点,把重要的基本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为学生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改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和方法。我们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并不是说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会有出息,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认识、情感认识以及事物发展变化认识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角色要从“主宰”变为“主导”,从“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而学生应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对话、交流、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既不赞同一言堂,更不提倡放养式。
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新课程则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在的课型主要以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型为主。预习课类比以前的新授课,每堂预习课前一天都会发给学生一份预习学案,根据分的学习小组,每组都分配有任务,要求各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第二天上课时由组员上讲台展示,同时和其他组交流各组的预习提纲,学生展示时教师给予指点,同时在指点时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这套教材与前一套教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老教材是由一般的结论到特例的应用,而新教材则反过来了,它是先由一些有规律的事例要学生们发现它的规律再推出一般的模型,再用这个模型解决问题,即老教材是由一般到特殊,而新教材是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这应该是很大的一个改变,这个改变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例如,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先是由特殊的感性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再到性质的运用,本套教材中还有许多的思考题、探究题,都是老教材中做出了结论,或者要求教师上课讲解的,都变成了开放性的要求学生探索的问题,教学中结合新课教学,引导学生探讨解答这类的题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
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束缚。现在许多老师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过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取得成功,从而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教师实际上包括家长、学校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为祖国做贡献,也导致我们的不自然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学生们狂热追求名校,希望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来学习。这也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非常艰辛地工作,只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上,用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尽管我们制定新课程,编写新教材,但相应的数学教育目的,评价制度不改变,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在这方面,最大的责任在于体制的束缚。
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合拍。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根究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自己从高中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导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已落人了“刚开始模仿别人,到后来重复自己”的怪圈。概念由教师直接给出通过习题强化提高,在给学生纠错中提高知识的应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成绩虽不错,却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得不到体现。“拿学生的汗水去弥补教师授课方式的不足”,实在是一件憾事。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受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图象的处理已经不再单独依赖传统计算。但一年的教学下来,很多老师有同感:新课标适合学生素质高。学校硬件设施教强的学校,必修l中的第三章内容是函数的应用似乎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很多知识是靠计算机来完成的,如数据的处理,图象的做法完全借助于计算机,但由于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往往效果不佳。这对于普通高中甚至是条件不好的地区来讲,恐怕不能涉足。
应该说,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及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课程是改革的核心,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结构,再好的教学目标也要落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选取和编排。由于原有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课程结构与现代科学、现代数学严重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和挖掘学生的特长潜力。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提高有重大作用。课程在选取内容时要有超前意识,另外要考虑科学技术和数学的快速变化与课程建设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性特点,把重要的基本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为学生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