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下面是我多年来者学心得的一点体会和建议。
1. 用“语文味”营造课堂氛围
人文性、文学性应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情感的丰富,拓展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我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要有“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就应该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一种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一种风格,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中华民族古典语言文字的内涵和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的特色,虽然现在都在提倡综合素质和学科整合,提倡多媒体教学,但我们语文课还是要讲出语文课所独具的语言美、文字美,不能让现代多媒体手段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媒体手段是,要多让学生通过欣赏课文,去更深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涵义。而语文课中要求学生所具有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要求是不能丢的。
2. “语文味”教学注重人性美
语文是最有感情的学科,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应该充满人情味的。如果说学生在生物课上因解剖青蛙而恐惧,在数学课上面对纷繁的数字而烦躁时,最该回归的就是语文课堂,在这里能找到思想的共鸣和情感的依托。即便是一篇严格意义上非文学作品的文章,你依然能找到其情感的触发点。如学习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有谁不为探险家他们的这种精神和勇气赞叹折服呢;学习沈石溪的《斑羚飞度》,谁不会为这种牺牲——用生命交换生命动容;即便是学习新闻两则这样的课文,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艰辛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还有学习说明文的《人名英雄永垂不朽》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华名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语文课的美不是多媒体课件上图画的美,也不是教室装扮的美,而是文字、文章本身的美和其中传递出的浓浓的感情。诗歌有美的意象、美的意境,散文有美的语言和情感,小说戏剧有美的人物,美的心灵。“语文味”教学就是“让语文教学美起来”。不知不觉,美育已渗透期中。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很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当然情感不是教出来的,需要感染,只有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学才能感染学生。总之“语文味”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沃土。
3. 把“语文味”溶入朗读之中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读书的这些经验之谈很有道理。语文是读出来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启迪、熏陶。很多专家型教师,都将诵读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可以说,没有了诵读的小学语文课堂,基本上就是丧失了语文味的课堂。当然,课堂上的朗读,不能只是一遍接一遍毫无起色的朗读,而应读一遍就要有读的效果,应有朗读水平的提升。课堂是训练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回归文本,还课堂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去感悟、体味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文本直接对话。
4. “语文味”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传承和积淀民族文化
“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层次反映了语文阶段性教学的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多的是停留在文字即文章的层面。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进行探讨,“语文味”教学的核心就是文化味。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秦汉如何,盛唐如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民族文化不是一时兴起,它更需要中华儿女一代代地传承,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则是传承和积淀的最好渠道。“语文味”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把握时代特征,积淀民族文化,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传承。
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这样的要求,我们的编者所选的课文中有很多就是体现民族文化的。如《世说新语》、《山海经》、《安塞腰鼓》等课文。
5. 用“语文味”彰显语文课的特点
现在都提倡“激情”二字,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其的“人文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如白开水,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调动起来,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在新课改实施后,我始终在琢磨,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的转变。
6. “语文味”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和老师的个性,提升人生境界
语文教育首先就是情感教育,语文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以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展现,使学生深受其意象、意境的熏陶,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散文里的语言、情景,戏剧中的情节、故事等,都有助于学生真善美的人生观的形成。师生共同的学习和成长,正是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7. 语文味教学的文化色彩
语文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中学阶段的文章大多是这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初中生已具有较深厚的语文功底,在身体心理等方面也较为成熟。因此,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应当更加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引领学生自己去体悟和感受作家从文字中带给我们的情感、道理。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具备独有的文化味。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享受到语文课堂的愉悦。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艺术境界。中学语文课堂更应该充满文化味,中学生更应该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并且立志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学语文老师更是肩负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
收稿日期:2013-08-15
1. 用“语文味”营造课堂氛围
人文性、文学性应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情感的丰富,拓展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我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要有“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就应该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一种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一种风格,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中华民族古典语言文字的内涵和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的特色,虽然现在都在提倡综合素质和学科整合,提倡多媒体教学,但我们语文课还是要讲出语文课所独具的语言美、文字美,不能让现代多媒体手段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媒体手段是,要多让学生通过欣赏课文,去更深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涵义。而语文课中要求学生所具有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要求是不能丢的。
2. “语文味”教学注重人性美
语文是最有感情的学科,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应该充满人情味的。如果说学生在生物课上因解剖青蛙而恐惧,在数学课上面对纷繁的数字而烦躁时,最该回归的就是语文课堂,在这里能找到思想的共鸣和情感的依托。即便是一篇严格意义上非文学作品的文章,你依然能找到其情感的触发点。如学习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有谁不为探险家他们的这种精神和勇气赞叹折服呢;学习沈石溪的《斑羚飞度》,谁不会为这种牺牲——用生命交换生命动容;即便是学习新闻两则这样的课文,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艰辛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还有学习说明文的《人名英雄永垂不朽》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华名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语文课的美不是多媒体课件上图画的美,也不是教室装扮的美,而是文字、文章本身的美和其中传递出的浓浓的感情。诗歌有美的意象、美的意境,散文有美的语言和情感,小说戏剧有美的人物,美的心灵。“语文味”教学就是“让语文教学美起来”。不知不觉,美育已渗透期中。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很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当然情感不是教出来的,需要感染,只有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学才能感染学生。总之“语文味”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沃土。
3. 把“语文味”溶入朗读之中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读书的这些经验之谈很有道理。语文是读出来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启迪、熏陶。很多专家型教师,都将诵读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可以说,没有了诵读的小学语文课堂,基本上就是丧失了语文味的课堂。当然,课堂上的朗读,不能只是一遍接一遍毫无起色的朗读,而应读一遍就要有读的效果,应有朗读水平的提升。课堂是训练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回归文本,还课堂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去感悟、体味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文本直接对话。
4. “语文味”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传承和积淀民族文化
“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层次反映了语文阶段性教学的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多的是停留在文字即文章的层面。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进行探讨,“语文味”教学的核心就是文化味。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秦汉如何,盛唐如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民族文化不是一时兴起,它更需要中华儿女一代代地传承,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则是传承和积淀的最好渠道。“语文味”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把握时代特征,积淀民族文化,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传承。
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这样的要求,我们的编者所选的课文中有很多就是体现民族文化的。如《世说新语》、《山海经》、《安塞腰鼓》等课文。
5. 用“语文味”彰显语文课的特点
现在都提倡“激情”二字,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其的“人文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如白开水,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调动起来,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在新课改实施后,我始终在琢磨,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的转变。
6. “语文味”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和老师的个性,提升人生境界
语文教育首先就是情感教育,语文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以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展现,使学生深受其意象、意境的熏陶,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散文里的语言、情景,戏剧中的情节、故事等,都有助于学生真善美的人生观的形成。师生共同的学习和成长,正是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7. 语文味教学的文化色彩
语文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中学阶段的文章大多是这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初中生已具有较深厚的语文功底,在身体心理等方面也较为成熟。因此,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应当更加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引领学生自己去体悟和感受作家从文字中带给我们的情感、道理。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具备独有的文化味。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享受到语文课堂的愉悦。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艺术境界。中学语文课堂更应该充满文化味,中学生更应该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并且立志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学语文老师更是肩负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
收稿日期:201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