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而生产性实训基地更能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校中厂”和“厂中校”是目前高校进行实训条件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条件建设为例对“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校中厂;厂中校;研究;分析
1 概述
“校中厂”和“厂中校”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校中厂”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并与校内实训设备融合,按企业化标准要求进行产品开发、生产、研究,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是指合作企业在满足自身生产的基础上为学校创造实训条件,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能够提供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师培训、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
通过校企双方合作,一方面为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作为企业用人的后备力量,提高了企业选人、用人的资金成本,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合了企业因素,可以使人才更快、高效地融入企业环境。学校能过合作,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提高师资力量。
2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中厂”和“厂中校”可以实现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结合,开展现场教学。比如,我院依托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比亚迪汽车制造厂,通过真实环境的项目教学,改革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深入工程中心的生产一线从事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山河建设集团的山河鲁班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双环境工学交替、三阶段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建筑施工员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健全“双证书”制度,融入最新职业资格标准——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引入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开发教学和训练内容。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技术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通过引进人才、开展技术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学校是企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可以让企业更早地进行学校人才的选拔,更早地了解人才,并且还可以通过合作培养更适合自己的人才。我院与武汉厚溥技术有限公司及武汉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通过自身需要、社会需求与学校合作设计自己的学习课程,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进行课程教学,为企业自身及企业合作伙伴储备了大量人才。这些订单班最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走入企业工作。促进了企业发展。
2.3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是当前高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我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一直重视课程建设及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一直保证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实现三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近年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不仅让学生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企业,也让教师有机会深入融合企业,有利于高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我院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一方面从合作企业选拔了多位楚天技能名师,在楚天技能名师的指导下,开发了三十多本校企合作教材,直接促进了各专业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在教师社会锻炼中,合作企业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为学校教师提供了企业环境进行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校企双方同时对教师进行考核,我校专任教师百分之九十以上被认定为双师教师。
3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3.1 要搞好校企双方合作机制中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
“校中厂”和“厂中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顺畅与否,就要看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否到位。如果完全以企业机制进行运行,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如果完全以学校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行,对“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干涉太多,可能会降低企业投入的積极性。因此,要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保障校企双方的合作顺利进行。
3.2 要搞好校企双方各自定位问题
“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生产产品,企业讲究的是效益,追求的是利润,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培养人才,它追求是人才质量最优,这是双方不同的合作目标,那么在合作建设中应围绕共同发展同时,明确各自定位,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因此,在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双方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搞好校企双方各自定位问题,争取做到双方利益最大化。
总的来说,“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是高校实训条件建设的方向,学校、企业双方既是合作方,也有各自代表的利益所在。双方要在保障学生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云亭.以校企合作为纽带 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2]赵力.“企业全程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校中厂;厂中校;研究;分析
1 概述
“校中厂”和“厂中校”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校中厂”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并与校内实训设备融合,按企业化标准要求进行产品开发、生产、研究,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是指合作企业在满足自身生产的基础上为学校创造实训条件,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能够提供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师培训、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
通过校企双方合作,一方面为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作为企业用人的后备力量,提高了企业选人、用人的资金成本,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合了企业因素,可以使人才更快、高效地融入企业环境。学校能过合作,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提高师资力量。
2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中厂”和“厂中校”可以实现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结合,开展现场教学。比如,我院依托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比亚迪汽车制造厂,通过真实环境的项目教学,改革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深入工程中心的生产一线从事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山河建设集团的山河鲁班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双环境工学交替、三阶段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建筑施工员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健全“双证书”制度,融入最新职业资格标准——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引入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开发教学和训练内容。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技术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通过引进人才、开展技术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学校是企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可以让企业更早地进行学校人才的选拔,更早地了解人才,并且还可以通过合作培养更适合自己的人才。我院与武汉厚溥技术有限公司及武汉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通过自身需要、社会需求与学校合作设计自己的学习课程,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进行课程教学,为企业自身及企业合作伙伴储备了大量人才。这些订单班最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走入企业工作。促进了企业发展。
2.3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是当前高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我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一直重视课程建设及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一直保证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实现三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近年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不仅让学生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企业,也让教师有机会深入融合企业,有利于高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我院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一方面从合作企业选拔了多位楚天技能名师,在楚天技能名师的指导下,开发了三十多本校企合作教材,直接促进了各专业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在教师社会锻炼中,合作企业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为学校教师提供了企业环境进行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校企双方同时对教师进行考核,我校专任教师百分之九十以上被认定为双师教师。
3 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3.1 要搞好校企双方合作机制中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
“校中厂”和“厂中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顺畅与否,就要看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否到位。如果完全以企业机制进行运行,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如果完全以学校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行,对“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干涉太多,可能会降低企业投入的積极性。因此,要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保障校企双方的合作顺利进行。
3.2 要搞好校企双方各自定位问题
“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生产产品,企业讲究的是效益,追求的是利润,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培养人才,它追求是人才质量最优,这是双方不同的合作目标,那么在合作建设中应围绕共同发展同时,明确各自定位,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因此,在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双方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搞好校企双方各自定位问题,争取做到双方利益最大化。
总的来说,“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是高校实训条件建设的方向,学校、企业双方既是合作方,也有各自代表的利益所在。双方要在保障学生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云亭.以校企合作为纽带 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2]赵力.“企业全程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