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时代TIME》周刊是当代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发行量审计局2007年8月13日公布的数字,尽管2007年发行量大幅下降了17.1%,平均每周的总发行量仍有340万份,正因为《时代TIME》的地位和影响,我们选取它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针对该刊涉及2008北京奥运的前期报道进行考察,试图发现其中的对华报道特点,解读西方媒体眼里的中国奥运。
《时代》周刊分美国、欧洲、亚洲、南太平洋四个版本,本文是以总编室设在香港的亚洲版2007全年54期周刊,涉及北京奥运的前期报道为对象。
2007全年《时代》周刊只有17篇报道涉及北京奥运,其中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文章只有2篇《中国奥运热》和《奥林匹克的狂欢》,其它都是以北京奥运为背景的报道。这与同类研究的相关数据呼应。在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7年“年度十大新闻”中也没有对华报道。也就是说,单从2007年的《时代》周刊观察,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并没有国人想象的那么高,并非国内媒体常说的,“西方媒体大肆报道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焦点”等等。
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本文只从报道手法和报道主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紧抓与西方的“相关性”和“相似性”
西方社会明显是《时代》周刊的主要受众群,报道发生在中国的奥运会,背景描写也以在华的西方人为先,这是增加与受众的相关性的重要方面。如北京奥运的专稿《中国奥运热》的开篇词:
旧金山的风险资本家、布鲁塞尔的艺术家、罗马的厨师、还有来自台北、柏林、特拉委夫精明的商团,他们追逐名利蜂涌而来,好像在说“北京欢迎世界之际,我来了。”
文章的最后,又指出:
没有人会为他们悲哀。为了把北京建成世界现代化城市,许多变成了钢铁水泥的冷酷空间。乃至北京的周边,数千年的古迹以发展的名义被推倒。
西方读者关注传统文化受到的威胁、历史古迹的保护等问题。这一题材正是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挑战——这种“相关性”的强调和利用,可以增加西方读者的兴趣。
在关注过去的同时,《时代》周刊也迎合了西方受众“关心下一代”的心理,并注意与西方的相似物进行比较说明。2007年8月6日出版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报道:
中国现在不到30岁的成年人差不多有3亿,他们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受益者,根据一项调查报告:现在20岁到29岁的年轻人的收入在过去三年增长了34%,是所有年龄层里增速最快的。以北京为例,新成长起来的居民在以每天1,000辆的速度抢购着汽车。5年内,汽车的数量在首都僵化道路上翻了五倍,达到3百万辆。(相形之下,纽约的在册车辆为2百万辆)还有严峻的人口问题……,将在夏天的奥运会上困绕着中国。然而,中央政府未利用任何政策和税收杠杆抑制购买汽车。
突出“人权”和“环保”等与西方共同的主题
从报道中发现,美国媒体在中国报道的选择上基本是从“人权”和“环保”等全人类共同的主题出发:
中国咸阳,在2000年前的秦朝时,曾是个怡人的地方。今天,……咸阳成为了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燃煤发电的空气污染是重要的成因。然而,这个古老的东方城市拥有地热资源,能使其成为东方的雷克亚维克,以地热为能源的洁净之城。中国几乎各省都有地热资源,地热管道甚至将通向2008北京奥运会的部分场馆。
在对北京奥运和中国国内事务进行报道时,除了对中国经济贸易等事件的报道基本公正平衡外,对于涉及“人权”、“国家统一”等方面的事件,均采用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攻击性口吻来报道。
2007《时代》周刊的对华报道中还有很多在奥运大背景下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大加指责的言词,这里不一一提及。
《时代TIME》杂志的文章,主要是对一周新闻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补充材料,使之比报纸报道更有条理,更具深度。被世界新闻界尊为“解释性报道的先驱”。目前已成为左右美国公众舆论的新闻周刊。通过这些深度报道,较之西方报刊,我们更能体会到西方主流媒体对北京奥运报道的鲜明立场和贴近西方受众的报道手法。
参考文献
①《<时代>发行量下降17.1% 周总发行量为340万份》广州日报,2007年08月15日
②SIMON ELEGANT/BEIJING,China’s Olympic Warmup,Sep.20, 2007
③AUSTIN RAMZY,Olympic Fever,Aug. 09, 2007
④毕远,《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年度十大新闻》中国新闻网,2007年12月11日13:22
⑤SIMON ELEGANT/BEIJING,China’s Olympic Warmup,Sep.20, 2007
⑥文中楷体字部分为引用《时代》的报道。
(作者单位:北京军区66377部队)
《时代》周刊分美国、欧洲、亚洲、南太平洋四个版本,本文是以总编室设在香港的亚洲版2007全年54期周刊,涉及北京奥运的前期报道为对象。
2007全年《时代》周刊只有17篇报道涉及北京奥运,其中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文章只有2篇《中国奥运热》和《奥林匹克的狂欢》,其它都是以北京奥运为背景的报道。这与同类研究的相关数据呼应。在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7年“年度十大新闻”中也没有对华报道。也就是说,单从2007年的《时代》周刊观察,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并没有国人想象的那么高,并非国内媒体常说的,“西方媒体大肆报道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焦点”等等。
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本文只从报道手法和报道主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紧抓与西方的“相关性”和“相似性”
西方社会明显是《时代》周刊的主要受众群,报道发生在中国的奥运会,背景描写也以在华的西方人为先,这是增加与受众的相关性的重要方面。如北京奥运的专稿《中国奥运热》的开篇词:
旧金山的风险资本家、布鲁塞尔的艺术家、罗马的厨师、还有来自台北、柏林、特拉委夫精明的商团,他们追逐名利蜂涌而来,好像在说“北京欢迎世界之际,我来了。”
文章的最后,又指出:
没有人会为他们悲哀。为了把北京建成世界现代化城市,许多变成了钢铁水泥的冷酷空间。乃至北京的周边,数千年的古迹以发展的名义被推倒。
西方读者关注传统文化受到的威胁、历史古迹的保护等问题。这一题材正是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挑战——这种“相关性”的强调和利用,可以增加西方读者的兴趣。
在关注过去的同时,《时代》周刊也迎合了西方受众“关心下一代”的心理,并注意与西方的相似物进行比较说明。2007年8月6日出版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报道:
中国现在不到30岁的成年人差不多有3亿,他们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受益者,根据一项调查报告:现在20岁到29岁的年轻人的收入在过去三年增长了34%,是所有年龄层里增速最快的。以北京为例,新成长起来的居民在以每天1,000辆的速度抢购着汽车。5年内,汽车的数量在首都僵化道路上翻了五倍,达到3百万辆。(相形之下,纽约的在册车辆为2百万辆)还有严峻的人口问题……,将在夏天的奥运会上困绕着中国。然而,中央政府未利用任何政策和税收杠杆抑制购买汽车。
突出“人权”和“环保”等与西方共同的主题
从报道中发现,美国媒体在中国报道的选择上基本是从“人权”和“环保”等全人类共同的主题出发:
中国咸阳,在2000年前的秦朝时,曾是个怡人的地方。今天,……咸阳成为了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燃煤发电的空气污染是重要的成因。然而,这个古老的东方城市拥有地热资源,能使其成为东方的雷克亚维克,以地热为能源的洁净之城。中国几乎各省都有地热资源,地热管道甚至将通向2008北京奥运会的部分场馆。
在对北京奥运和中国国内事务进行报道时,除了对中国经济贸易等事件的报道基本公正平衡外,对于涉及“人权”、“国家统一”等方面的事件,均采用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攻击性口吻来报道。
2007《时代》周刊的对华报道中还有很多在奥运大背景下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大加指责的言词,这里不一一提及。
《时代TIME》杂志的文章,主要是对一周新闻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补充材料,使之比报纸报道更有条理,更具深度。被世界新闻界尊为“解释性报道的先驱”。目前已成为左右美国公众舆论的新闻周刊。通过这些深度报道,较之西方报刊,我们更能体会到西方主流媒体对北京奥运报道的鲜明立场和贴近西方受众的报道手法。
参考文献
①《<时代>发行量下降17.1% 周总发行量为340万份》广州日报,2007年08月15日
②SIMON ELEGANT/BEIJING,China’s Olympic Warmup,Sep.20, 2007
③AUSTIN RAMZY,Olympic Fever,Aug. 09, 2007
④毕远,《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年度十大新闻》中国新闻网,2007年12月11日13:22
⑤SIMON ELEGANT/BEIJING,China’s Olympic Warmup,Sep.20, 2007
⑥文中楷体字部分为引用《时代》的报道。
(作者单位:北京军区66377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