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必关注信息化的效益

来源 :信息化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理论总是给人们以误解,以为只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去做,就一定能够获得效益。经过10年电子政务建设,我们开始明白,信息化效益的创造远不如书上讲的那么简单,获得效益比建设信息化工程困难得多。
  只要有经费,城市信息化规划似乎很容易,很多IT公司会抢着给你做规划,以便于竞争下一步的工程大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其效益却越来越模糊,人们越不容易发现其问题,这种情况让人担忧。智慧城市建设会不会成为政府未来浪费的重大黑洞,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大量关于信息化的宣传已经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误解,以为信息化建设有效益是顺理成章的。实际上确保有效益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有效益的事情总是小概率,不论多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都不能保证其应用一定有效益。因为决定效益得失的许多因素并不在信息技术之内,信息化的效益是信息技术与外界特殊环境密切结合的结果。效益来自恰当机会选择,来自利用有利条件因势利导的结果。
  取得效益的难度远远超出了逻辑的范围,效益不是理论能够解决的,效益的创造需要超出理论逻辑的思考。信息化建设要获得效益,必须要非常关注细节、关注特殊环境。效益需要新思维方式,或许需要一种不同于理论家的思想方法。我们注意到,小说评论家往往不善写小说,音乐评论家也不善作曲,因为评论与创作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同样,IT理论家与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也大有不同,在谋取信息化效益方面我们可能更需要学习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在谋求城市信息化效益的规划中,单单请教信息化理论家是不够的,企业家的机会灵感会更有帮助。专家的建议与企业家的建议往往有很大区别,专家喜欢提原则型理论建议而很少提行动型具体建议。企业家却热衷于提“点子”建议,告诉你具体做什么事会得到何种好处。企业家习惯于从结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关注的不是逻辑而是机会,企业家认为效益来自特殊的机会。
  企业家思维对政府智慧城市的规划应有所启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效益,效益是综合性的要求,是一种不确定性问题,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信息技术理论的范畴,效益的规划与其说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发现特殊机会因势利导的艺术。
  智慧城市规划者兼顾理论导向与机会导向是有好处的,迷信信息化理论只能使信息化趋同,既无效益可言更无艺术可讲。效益不是信息化理论的必然产物,技术再先进,效益的取得也不会顺理成章。学习企业家的机会思维、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会对信息化规划水平提高大有帮助。
其他文献
过去,人们排队在邮电大楼给亲人发出惜字如金的电报,而如今,街头随处可见手机聊天的人群;过去,在国营商店购物要看营业员的脸色,而如今,坐在家里轻点鼠标,商品就会送货上门,
这个月,长三角地区CIO将集聚上海,探讨微信企业号的应用,企业的热情之高超出我的想象,这仅仅是微信企业号推出后的第一个月,广大CIO已经对拥抱移动互联网迫不及待了。不难发现:互联网经历的正弦曲线第一个高峰主要是个人互联网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即将到来的第二个高峰将是企业互联网化给我们的产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企业互联网化对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实现”:一是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用
对!说的就是这本刊物。  年初,海尔宣布今后不再投放纸媒硬广,业界广传传统媒体的“末日论”,甚至部分杂志社自动“缴械”。但是,我们认为信息和数据的价值永远存在,并且正在关联放大,只是承载和传播的媒介在不断革新,只有传统的媒介,没有传统的媒体。  在国家主席亲自领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时代,在“智慧城市、两化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关键词高频率出现的时代,在阿里巴巴、腾讯、
自从日本学者在1963年提出“信息化”一词以来,至今已经快半个世纪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先后经历了电气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时代。近年来,随着感应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化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也产生了迷茫,很多人不由得要问:信息化路在何方?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实际上,一个新的时代往往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孕育、诞生的。在当前所出现的诸多新兴IT技术中,有一个概念足以代表和引导未来
信息化、城市化与全球化被称为重塑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智慧城市是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兴起的一个概念,旨在倡导富有智慧内涵的城市发展,实现信息化与城市化的有机对接。但
智慧城市已成为全国信息化建设的热点,目前至少有几十个城市已正式宣布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规划本是一件好事,但各地智慧城市规划表现出来的趋同性令人担忧。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非竞争领域,方案互相参考或许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竞争性领域,照抄外地方案麻烦就大了,趋同的方案会极大增加过度竞争的风险,导致规划失去可行性。
期刊
现在谈大数据的概念和范畴似乎已经不太合时宜,但相信大数据只是现阶段对数据的一种认识,我的理解是若把一个智慧体系比作一个人的话,数据就是人体的细胞;如果把信息空间或网络空间类比成人类生存的另一个空间的话,数据就是空气,要找到一个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首先就是要判别其气体成分。  目前,数据的产生、流通、吸收利用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自然规律,慢慢地会变成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试想当自动驾驶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