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黏土因手感柔软、颜色鲜艳、形态易改变等特点深受儿童喜爱。笔者看到国外研究案例,黏土美术体验活动对改善儿童情绪问题效果良好。受此启发,笔者也想在自闭症儿童中尝试一下。于是,在跟踪观察数名自闭症儿童对黏土的反应之后,笔者按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无意识到保持注意、由单项目标到多目标融合的顺序,设计了一套黏土美术体验活动课程。
经过6个多月的实践,有如下发现:其一,活动内容不仅对自闭症儿童小肌肉及精细动作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他们也有改善情绪作用;其二,自闭症儿童对黏土有浓厚兴趣(不包括触觉阈限低的),在活动体验过程中,他们有表现欲望和自我实现的美感体验;其三,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在认知能力、视觉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及社会互动性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那么,什么是精细动作?为何要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能力?黏土美术体验活动又是如何干预并促进自闭症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
一、何为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指身体的小肌肉或肌群产生的动作,一般包括手和脚部肌肉等产生的动作。如:足球运动员的盘球、带球、踢球等属于脚部精细动作。
手部精细动作:一般指用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和小肌肉群完成的动作。其中,包括手掌和手指肌肉群的协作动作,如:握、托、切、刻、摸、揉、按压、推、画、拔、叩、挖、鼓掌、涂抹、拍、摇、搓、擀、剪、团、卷、拧、捧、抓、翻动等。还包括专门用手指小肌肉做出的动作,如:手指伸屈、抻拉、撕、点、点压、指按、抠、挠、编、夹、掰、弹、折、穿、插接、系、绕、旋拧、捏、盘、粘贴、翻(书、绳)等。
二、为何促进自闭症儿童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研究表明,康复机构教师对精细动作有粗略概念,比如了解穿珠活动是针对儿童手灵活性进行锻炼的活动,但他们对精细动作概念和范围缺乏准确认知。此外,60%以上的康复机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会选择更多关注孩子语言能力、肢体大动作协调等可视性缺陷部分的能力,而对脑功能与精细動作发展的互渗性关系并不熟悉。特别是家长,他们不相信“玩黏土”对孩子有益处。事实上,如果没有对儿童教育学、心理发展学、儿童美术教育学甚至脑科学等领域有相对了解的成人,很难认识到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要价值。
对自闭症儿童而言,手部形态的完整仅意味着肌体健全,更重要的是手部机能的完善,即手部精细动作能力的完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发展,是衡量儿童发育和心智发展快慢的外显标准。手部精细动作能力,指个体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配合下,凭借手及手指部位小肌肉或肌肉群完成特定动作任务的能力,即视动统合能力。一个刚会走路的幼儿跨不过高度1厘米左右的坎儿,一个四五岁的幼儿在涂色游戏中始终把颜色涂在方框之外,这些现象都源于其视动统合能力发展不完善的缘故。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的目标中,就对儿童手眼协调发展能力提出清晰的要求。自闭症属于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范畴,本身就存在精细动作能力不好的问题,如果可以运用有效措施,尽早干预与促进自闭症儿童手部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就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问题。
所以,笔者以发展自闭症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为目标,设计了黏土美术体验活动课程,实践了6个多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怎么实施呢?
三、以精细动作能力发展为目标的黏土美术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由自由玩耍和游戏、有目的地完成任务、有创造性的美感体验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细分为15到20个活动内容不等。
1. 自由玩耍和游戏
这部分主要针对2岁及以下智龄的自闭症儿童进行实践。从教育和认知发展角度看,需考虑2岁以下智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通过感觉和知觉动作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来获得经验和思维发展。比如当他们发现桌子上冒着热气的杯子时,会想方设法拿或摸它,当摸到热的杯子时,会一边哭一边说:“热。”随后就再不肯碰这个杯子了。针对这个智龄段儿童的特点,笔者设计了相关的玩耍与游戏内容。在玩耍和游戏过程中,教师保持观察,并为孩子的需求提供支持,让孩子在充分的时间内和宽松氛围中与黏土进行各种互动与探索。
(1)玩耍。A.自由玩耍。即让孩子在舒缓背景音乐中坐在桌前,与黏土进行自由互动。B. 互动性玩耍。即教师通过动作,慢而持续地递给儿童黏土,并观察其行为。C.有意性玩耍。即教师在孩子面前故意使彩色黏土团散落一地,观察其反应,对捡起彩色泥球并还给成人的孩子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夸奖等。在玩耍过程中,笔者抓拍到孩子通过动作探索,呈现出多种黏土成型技巧。如:揉、按压、抻拉、钻、扒、戳、拍、点压、擀、拧、团、撕、抠、盘、捏,甚至切、夹、插接、粘、穿、装、摇荡等等。
(2)游戏。和玩耍比较,游戏更具目的性和规则性,包括:团黏土,搓条条,栽树树,抓球球,装豆豆,铺路路,拉臭臭等。游戏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孩子手精细动作能力,使其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2. 有目的地完成任务
在美术体验活动中,若只是一味玩耍,儿童的能力很难获得实质发展,更无从谈起提升美的表达能力,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笔者所设计的课程里,当自闭症儿童和老师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熟悉黏土的特性并有能力控制黏土的简单形态后,就开始进入第二部分内容,即有目的地完成任务。这部分内容侧重教育的职能性特征,每个活动都有比较明确的教育目标,包括:手的精细动作能力发展、感知认知能力发展、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简单美术知识能力发展、与环境互动能力发展等。
这一部分的具体活动内容从团黏土球开始。用黏土团球的动作对于2岁智龄的自闭症儿童而言,比较难,它属于精细动作,不仅需要双手及手眼协调性,还需要手部自身的本体感。搓条条很容易,团黏土球就很难做到。所以,笔者在团黏土球这个环节设计了5个小活动。第一个小活动,根据自闭症儿童本体感弱的特点,用大而硬的塑料球,引导孩子用《开始 停止》的音乐做团球动作,目的是刺激他的手部肌肉,增加其手心感受力,掌握团球的动作规律,并增加其手部本体感。第二个小活动,继续引导孩子边听《开始 停止》音乐边单手在桌面上用大块黏土团球,动作熟练后,逐渐向双手协作转化,目的是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双手协调感。第三个小活动,引导孩子跟着音乐复习团黏土大球,每听一遍音乐将黏土撕去一小块,目的是增加他团球的难度,使其本体感更加敏锐。第四个小活动,停止播放音乐,引导孩子将黏土分成多个小块,将小块黏土放在掌心慢慢用双手搓成小球,并将它们随意按压在纸上事先画好的圆形里,目的是使他逐步建立起做事的顺序,并进一步增强本体感的同时增强视觉关注力。第五个小活动,引导孩子在熟悉而恬静的背景音乐里团小球,并沿线粘,使其在听动、视动统合能力的综合作用下完成沿线粘贴。经过这5次小活动,孩子基本掌握了团黏土球的技巧。
在孩子基本掌握团黏土球技巧之后,添加如下活动内容:团小球、沿线粘豆豆、球形棒棒糖、吹球游戏、大点和小点、黏土虫虫爬绳绳、装豆豆、找交叉点、我喜欢的图形等,这些都是主题性、目的性很强的活动。
这个部分的实践证明,当自闭症儿童掌握了关键经验和基本技巧后,他们的注意力、认知能力、表现力、意志力等都会有明显的正向变化。并且,在面对新一个目标任务时,他们会先表现出自己的已有经验积累。比如,当他们找交叉点的任务完成之后,下一个活动任务是沿线粘贴,自闭症儿童操作时,会选择先找交叉点并粘上泥点,经过老师引导才开始沿线粘贴泥点。
3. 有创造性的美感体验
美感,不专指视觉美,从心理和脑科学角度讲,美感是一个过程,即由感官获得信息、通过神经中枢传导于脑、经过脑处理和判定做出结论,再由神经中枢将结论输出,输出的信息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满足、愉悦或幸福,那么人便获得了美的感受。因此,美感是由感官直觉引起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美感体验的获得,是自闭症儿童生成内部动能的源泉,这种心理动能会促使他们产生行为等多方面的变化。笔者观察到,精细动作能力发展快的自闭症儿童,其同化和顺应活动内容的速度就快,且明显表现出对活动的依恋和喜爱之情。比如,当他们路过美术活动室时,会主动选择走进来;他们在参与黏土美术活动课的过程中,没有察觉到下课的时间到了,甚至家长催促也不愿意离开……这些都是通过黏土美术活动课的系列训练、自闭症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发展之后产生的良好效果。不仅如此,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有些孩子甚至还表现出良好的審美与创造能力,比如他们最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的构图美感和配色美感等。
综上所述,通过黏土美术活动体验课程,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发展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美感,改善他们的自闭症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并不能依靠几节活动或某套课程就可以得到解决,只有通过与之相伴的成人对其进行统一、有序、长时间的专业引导和科学辅助,才有希望得以真正改善。此外,笔者希望所有幼儿教师,特别是幼儿家长,都要重视精细动作能力对儿童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动手事情,比如剥蒜、剥豆角、摘菜、擦桌子、穿袜子、用刮皮器削果皮等,这些稀松寻常的生活小能力的发展,对普通儿童也有着重要作用。
经过6个多月的实践,有如下发现:其一,活动内容不仅对自闭症儿童小肌肉及精细动作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他们也有改善情绪作用;其二,自闭症儿童对黏土有浓厚兴趣(不包括触觉阈限低的),在活动体验过程中,他们有表现欲望和自我实现的美感体验;其三,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在认知能力、视觉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及社会互动性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那么,什么是精细动作?为何要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能力?黏土美术体验活动又是如何干预并促进自闭症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
一、何为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指身体的小肌肉或肌群产生的动作,一般包括手和脚部肌肉等产生的动作。如:足球运动员的盘球、带球、踢球等属于脚部精细动作。
手部精细动作:一般指用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和小肌肉群完成的动作。其中,包括手掌和手指肌肉群的协作动作,如:握、托、切、刻、摸、揉、按压、推、画、拔、叩、挖、鼓掌、涂抹、拍、摇、搓、擀、剪、团、卷、拧、捧、抓、翻动等。还包括专门用手指小肌肉做出的动作,如:手指伸屈、抻拉、撕、点、点压、指按、抠、挠、编、夹、掰、弹、折、穿、插接、系、绕、旋拧、捏、盘、粘贴、翻(书、绳)等。
二、为何促进自闭症儿童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研究表明,康复机构教师对精细动作有粗略概念,比如了解穿珠活动是针对儿童手灵活性进行锻炼的活动,但他们对精细动作概念和范围缺乏准确认知。此外,60%以上的康复机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会选择更多关注孩子语言能力、肢体大动作协调等可视性缺陷部分的能力,而对脑功能与精细動作发展的互渗性关系并不熟悉。特别是家长,他们不相信“玩黏土”对孩子有益处。事实上,如果没有对儿童教育学、心理发展学、儿童美术教育学甚至脑科学等领域有相对了解的成人,很难认识到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要价值。
对自闭症儿童而言,手部形态的完整仅意味着肌体健全,更重要的是手部机能的完善,即手部精细动作能力的完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发展,是衡量儿童发育和心智发展快慢的外显标准。手部精细动作能力,指个体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配合下,凭借手及手指部位小肌肉或肌肉群完成特定动作任务的能力,即视动统合能力。一个刚会走路的幼儿跨不过高度1厘米左右的坎儿,一个四五岁的幼儿在涂色游戏中始终把颜色涂在方框之外,这些现象都源于其视动统合能力发展不完善的缘故。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的目标中,就对儿童手眼协调发展能力提出清晰的要求。自闭症属于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范畴,本身就存在精细动作能力不好的问题,如果可以运用有效措施,尽早干预与促进自闭症儿童手部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就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问题。
所以,笔者以发展自闭症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为目标,设计了黏土美术体验活动课程,实践了6个多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怎么实施呢?
三、以精细动作能力发展为目标的黏土美术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由自由玩耍和游戏、有目的地完成任务、有创造性的美感体验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细分为15到20个活动内容不等。
1. 自由玩耍和游戏
这部分主要针对2岁及以下智龄的自闭症儿童进行实践。从教育和认知发展角度看,需考虑2岁以下智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通过感觉和知觉动作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来获得经验和思维发展。比如当他们发现桌子上冒着热气的杯子时,会想方设法拿或摸它,当摸到热的杯子时,会一边哭一边说:“热。”随后就再不肯碰这个杯子了。针对这个智龄段儿童的特点,笔者设计了相关的玩耍与游戏内容。在玩耍和游戏过程中,教师保持观察,并为孩子的需求提供支持,让孩子在充分的时间内和宽松氛围中与黏土进行各种互动与探索。
(1)玩耍。A.自由玩耍。即让孩子在舒缓背景音乐中坐在桌前,与黏土进行自由互动。B. 互动性玩耍。即教师通过动作,慢而持续地递给儿童黏土,并观察其行为。C.有意性玩耍。即教师在孩子面前故意使彩色黏土团散落一地,观察其反应,对捡起彩色泥球并还给成人的孩子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夸奖等。在玩耍过程中,笔者抓拍到孩子通过动作探索,呈现出多种黏土成型技巧。如:揉、按压、抻拉、钻、扒、戳、拍、点压、擀、拧、团、撕、抠、盘、捏,甚至切、夹、插接、粘、穿、装、摇荡等等。
(2)游戏。和玩耍比较,游戏更具目的性和规则性,包括:团黏土,搓条条,栽树树,抓球球,装豆豆,铺路路,拉臭臭等。游戏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孩子手精细动作能力,使其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2. 有目的地完成任务
在美术体验活动中,若只是一味玩耍,儿童的能力很难获得实质发展,更无从谈起提升美的表达能力,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笔者所设计的课程里,当自闭症儿童和老师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熟悉黏土的特性并有能力控制黏土的简单形态后,就开始进入第二部分内容,即有目的地完成任务。这部分内容侧重教育的职能性特征,每个活动都有比较明确的教育目标,包括:手的精细动作能力发展、感知认知能力发展、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简单美术知识能力发展、与环境互动能力发展等。
这一部分的具体活动内容从团黏土球开始。用黏土团球的动作对于2岁智龄的自闭症儿童而言,比较难,它属于精细动作,不仅需要双手及手眼协调性,还需要手部自身的本体感。搓条条很容易,团黏土球就很难做到。所以,笔者在团黏土球这个环节设计了5个小活动。第一个小活动,根据自闭症儿童本体感弱的特点,用大而硬的塑料球,引导孩子用《开始 停止》的音乐做团球动作,目的是刺激他的手部肌肉,增加其手心感受力,掌握团球的动作规律,并增加其手部本体感。第二个小活动,继续引导孩子边听《开始 停止》音乐边单手在桌面上用大块黏土团球,动作熟练后,逐渐向双手协作转化,目的是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双手协调感。第三个小活动,引导孩子跟着音乐复习团黏土大球,每听一遍音乐将黏土撕去一小块,目的是增加他团球的难度,使其本体感更加敏锐。第四个小活动,停止播放音乐,引导孩子将黏土分成多个小块,将小块黏土放在掌心慢慢用双手搓成小球,并将它们随意按压在纸上事先画好的圆形里,目的是使他逐步建立起做事的顺序,并进一步增强本体感的同时增强视觉关注力。第五个小活动,引导孩子在熟悉而恬静的背景音乐里团小球,并沿线粘,使其在听动、视动统合能力的综合作用下完成沿线粘贴。经过这5次小活动,孩子基本掌握了团黏土球的技巧。
在孩子基本掌握团黏土球技巧之后,添加如下活动内容:团小球、沿线粘豆豆、球形棒棒糖、吹球游戏、大点和小点、黏土虫虫爬绳绳、装豆豆、找交叉点、我喜欢的图形等,这些都是主题性、目的性很强的活动。
这个部分的实践证明,当自闭症儿童掌握了关键经验和基本技巧后,他们的注意力、认知能力、表现力、意志力等都会有明显的正向变化。并且,在面对新一个目标任务时,他们会先表现出自己的已有经验积累。比如,当他们找交叉点的任务完成之后,下一个活动任务是沿线粘贴,自闭症儿童操作时,会选择先找交叉点并粘上泥点,经过老师引导才开始沿线粘贴泥点。
3. 有创造性的美感体验
美感,不专指视觉美,从心理和脑科学角度讲,美感是一个过程,即由感官获得信息、通过神经中枢传导于脑、经过脑处理和判定做出结论,再由神经中枢将结论输出,输出的信息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满足、愉悦或幸福,那么人便获得了美的感受。因此,美感是由感官直觉引起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美感体验的获得,是自闭症儿童生成内部动能的源泉,这种心理动能会促使他们产生行为等多方面的变化。笔者观察到,精细动作能力发展快的自闭症儿童,其同化和顺应活动内容的速度就快,且明显表现出对活动的依恋和喜爱之情。比如,当他们路过美术活动室时,会主动选择走进来;他们在参与黏土美术活动课的过程中,没有察觉到下课的时间到了,甚至家长催促也不愿意离开……这些都是通过黏土美术活动课的系列训练、自闭症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发展之后产生的良好效果。不仅如此,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有些孩子甚至还表现出良好的審美与创造能力,比如他们最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的构图美感和配色美感等。
综上所述,通过黏土美术活动体验课程,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发展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美感,改善他们的自闭症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并不能依靠几节活动或某套课程就可以得到解决,只有通过与之相伴的成人对其进行统一、有序、长时间的专业引导和科学辅助,才有希望得以真正改善。此外,笔者希望所有幼儿教师,特别是幼儿家长,都要重视精细动作能力对儿童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动手事情,比如剥蒜、剥豆角、摘菜、擦桌子、穿袜子、用刮皮器削果皮等,这些稀松寻常的生活小能力的发展,对普通儿童也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