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情况简介:近年来,职业高中学生中出现了“天天不吵闹就睡觉,旷课、吸烟,家长管不了,处分不见效”的问题生。这些频临辍学的学生更渴望班集体接受他们,更渴望受到他人尊重。帮助这些学生,奉献爱心、诚心,不应仅仅依靠班主任,任课教师也应该做好。
事例的过程:上课铃响了,我来到了教室,一只崭新的书包倚在教室的门边。这会是谁的呢?推开教室的门,教室里除了角落里的那张空桌,其他同学已整齐地坐好,一定是他的,望着这只书包,我仿佛看见了它的主人,也许他就在附近,也许他上节课还徘徊在这里。说句老实话,这教室里没他课好上极了,前些日子听说他一气之下退学了,我还真暗自庆幸一番。像他这样天天不吵闹就睡觉,旷课、吸烟,家长管不了,处分不见效的问题学生走了倒好。可没过几天,我又在学校里发现了他,据说还想念书,只是教室里他的座位始终是空的。课堂上没有人再来打断我讲课,师生的配合越来越好,可连我自己也没料到,几天过后,这空座位竟成了我的“干扰”,总有一丝注意在教室外——他会不会就守在门口。曾有几次我推开了教室的门,害得教室里的同学莫名其妙。
“对不起大家,请允许我等一等这书包的主人”我指着这只崭新的书包。“你们是否也注意到了,你们见到他了吗……”这时,楼道另一端的教育处的门开了,从里面兴冲冲地走出一个人来,也许是因为他从不穿校服的缘故,我几乎不敢认他,来到近前,他放慢了脚步,低声道:“学校允许我上课了”,他眼光里依然在担心。我提起那倚着的崭新的书包交给了他。他走进了教室,同学们的眼光跟着他,直到他坐在那空座位上。
“同学们,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孙博同学又回来了。也许大家会担心,甚至会报怨。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染上陋习的他不在这里能去哪呢?也许你们注意到了那只倚在门口的崭新的书包,也注意到他今天穿的是校服,他应该在这里,他更需要在这里,我们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完全有能力使他悔过自新。让我们帮助这只受伤的孤雁回到群体,这节语文课请大家以‘一个都不能少’为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作文收上来了,同学们回顾了两年来孙博同学在发展过程,分析了他频临辍学的原因,表达了愿意帮助孙博改正错误的诚心,一双双援助之手伸向了他。
符艳燕同学写道:当看见教室里36副桌椅空了一副时,心里总会想到孙博,他必竟是我们中的一员,他应该回到集体中来。
李莎同学写道:虽说孙博同学做了许多令人费解的事,但我们07(6)毕竟也组成近两年了,看到他每天在教室外徘徊,心里总不是滋味,让我们大家给他一次机会吧。
王姣同学深情地写道:孙博同学,你还记得咱们班的班徽吗?这可是你为咱班设计的。我还清楚地记得你对她的诠释:这里有36颗小星星,代表着我们07(6)班的36名成员,大家的心都一样齐,融为一心则是这颗红心。
周薇同学写道:也许有人会说:“他活该,谁让他平时没有养成好习惯。我们也不是没帮助过他,他根本不听,已经无可救药了。”我看不尽然,以前他根本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想改正错误,现在他想从头做起,而他又没能力控制自己,这正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他丢弃的课本,我们大家帮他想办法;他课上犯困我们及时提醒他;他落下的知识,我们利用休息的时间给他补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多与他交流思想,使他尽快融入到集体中来。
……
一周以后,孙博座位的背后出现了优秀作文展,名曰“一个都不能少。”孙博的座位里出现了一本孙博日志,名为《脚印》,扉页上写着:
赶上来,孙博!
我们呼唤你;
我们企盼你;
我们不离开你!
底下是众多师生的签名。
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面对一个经常违反校规,经常给集体抹黑的孙博,语文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以“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开展了温暖他,关爱他的活动。是一颗真诚的爱心至使语文教师“曾几次推开教室的门”,是这颗真诚的爱心捕捉着孙博身上细微的变化。“赶上来,孙博!我们呼唤你;我们企盼你;我们不离开你!”这样的真情怎能不感染和打动学生。这《脚印》已不再是孙博一个人的,是师生共渡的一段难忘的历程。
面对当今的职高生,德育工作单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本案例中的语文教师以作文《一个都不能少》以及《学生日志》等措施,把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学生的在校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获得了教育、教学双丰收。
要转化一名后进生需要一个较常的周期,班集体接纳了他,温暖了他,为他重塑自我创造了外部条件,要想发生质的飞跃,尚未需大量的细致入微的工作,教师将追踪下去,直至“这只受伤的孤雁”痊愈、腾飞。
探索新形势下的职高教学,面对“问题生”,大家不妨试试“真诚”。 (作者单位: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
事例的过程:上课铃响了,我来到了教室,一只崭新的书包倚在教室的门边。这会是谁的呢?推开教室的门,教室里除了角落里的那张空桌,其他同学已整齐地坐好,一定是他的,望着这只书包,我仿佛看见了它的主人,也许他就在附近,也许他上节课还徘徊在这里。说句老实话,这教室里没他课好上极了,前些日子听说他一气之下退学了,我还真暗自庆幸一番。像他这样天天不吵闹就睡觉,旷课、吸烟,家长管不了,处分不见效的问题学生走了倒好。可没过几天,我又在学校里发现了他,据说还想念书,只是教室里他的座位始终是空的。课堂上没有人再来打断我讲课,师生的配合越来越好,可连我自己也没料到,几天过后,这空座位竟成了我的“干扰”,总有一丝注意在教室外——他会不会就守在门口。曾有几次我推开了教室的门,害得教室里的同学莫名其妙。
“对不起大家,请允许我等一等这书包的主人”我指着这只崭新的书包。“你们是否也注意到了,你们见到他了吗……”这时,楼道另一端的教育处的门开了,从里面兴冲冲地走出一个人来,也许是因为他从不穿校服的缘故,我几乎不敢认他,来到近前,他放慢了脚步,低声道:“学校允许我上课了”,他眼光里依然在担心。我提起那倚着的崭新的书包交给了他。他走进了教室,同学们的眼光跟着他,直到他坐在那空座位上。
“同学们,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孙博同学又回来了。也许大家会担心,甚至会报怨。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染上陋习的他不在这里能去哪呢?也许你们注意到了那只倚在门口的崭新的书包,也注意到他今天穿的是校服,他应该在这里,他更需要在这里,我们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完全有能力使他悔过自新。让我们帮助这只受伤的孤雁回到群体,这节语文课请大家以‘一个都不能少’为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作文收上来了,同学们回顾了两年来孙博同学在发展过程,分析了他频临辍学的原因,表达了愿意帮助孙博改正错误的诚心,一双双援助之手伸向了他。
符艳燕同学写道:当看见教室里36副桌椅空了一副时,心里总会想到孙博,他必竟是我们中的一员,他应该回到集体中来。
李莎同学写道:虽说孙博同学做了许多令人费解的事,但我们07(6)毕竟也组成近两年了,看到他每天在教室外徘徊,心里总不是滋味,让我们大家给他一次机会吧。
王姣同学深情地写道:孙博同学,你还记得咱们班的班徽吗?这可是你为咱班设计的。我还清楚地记得你对她的诠释:这里有36颗小星星,代表着我们07(6)班的36名成员,大家的心都一样齐,融为一心则是这颗红心。
周薇同学写道:也许有人会说:“他活该,谁让他平时没有养成好习惯。我们也不是没帮助过他,他根本不听,已经无可救药了。”我看不尽然,以前他根本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想改正错误,现在他想从头做起,而他又没能力控制自己,这正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他丢弃的课本,我们大家帮他想办法;他课上犯困我们及时提醒他;他落下的知识,我们利用休息的时间给他补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多与他交流思想,使他尽快融入到集体中来。
……
一周以后,孙博座位的背后出现了优秀作文展,名曰“一个都不能少。”孙博的座位里出现了一本孙博日志,名为《脚印》,扉页上写着:
赶上来,孙博!
我们呼唤你;
我们企盼你;
我们不离开你!
底下是众多师生的签名。
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面对一个经常违反校规,经常给集体抹黑的孙博,语文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以“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开展了温暖他,关爱他的活动。是一颗真诚的爱心至使语文教师“曾几次推开教室的门”,是这颗真诚的爱心捕捉着孙博身上细微的变化。“赶上来,孙博!我们呼唤你;我们企盼你;我们不离开你!”这样的真情怎能不感染和打动学生。这《脚印》已不再是孙博一个人的,是师生共渡的一段难忘的历程。
面对当今的职高生,德育工作单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本案例中的语文教师以作文《一个都不能少》以及《学生日志》等措施,把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学生的在校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获得了教育、教学双丰收。
要转化一名后进生需要一个较常的周期,班集体接纳了他,温暖了他,为他重塑自我创造了外部条件,要想发生质的飞跃,尚未需大量的细致入微的工作,教师将追踪下去,直至“这只受伤的孤雁”痊愈、腾飞。
探索新形势下的职高教学,面对“问题生”,大家不妨试试“真诚”。 (作者单位: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