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贸易影响到全球的粮食供给
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11月14日,在北京举办的2015(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及蒙古国代表伯希米西卡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孤立的,一个国家不可能不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关系。一个国家需要与不同的国家通过贸易来获得不同的产品。同样,中国也需要与许多不同的国家展开贸易,以获得竞争优势。
“一带一路”提升国际合作
中国经济报告: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经济体中,粮食安全需要依靠国内自力更生还是依靠国际贸易?或者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未来中国的粮食贸易应重点瞄向哪些市场?TPP国家还是“一带一路”国家?
伯希米西卡:“一带一路”一方面能提升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会加强团结、加强伙伴关系,并且提升贸易水平,因此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粮食领域的双赢。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经济体中,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一是依靠国际贸易。贸易影响到全球的粮食供给,主要是通过进口和出口,而一个国家的粮食稳定也是通过生产和进出口,因此,贸易政策对粮食安全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讲,贸易制度的变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家庭收入有很大影响。通过家庭收入的分配,贸易制度变化也对政府收入产生很大影响。二是依靠粮食的自力更生或自给自足。自给自足意味着粮食供应是通过国内生产来解决的。很多国家都遵循这一战略,即通过国内生产的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所有居民都能够获得充足的粮食。事实上,在有些粮食净出口国,仍然有很多居民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
作为这两个策略的补充,看一看现在作物收获指数的情况。全球的生产会低于之前的水平,只在季节底的时候生产能够获得平衡。2015—2016年的自由贸易比2014—2015年的记录水平低2.9%,也就是110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下降,但大米可能重新反弹。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展望,谷物存量也会继续上升;谷物的名义价格会进一步下跌,中期名义价格会继续上升,消费的增加也会进一步推高价格、推动大豆的生产,尤其是在巴西。同样,肉类的生产利润会有所上升,全球的渔业生产预计比2014年增长20%。短期棉价会受到抑制。再看市场基本面,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会面临长期下跌,因为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经历一个经济放缓的周期。
10年间全球市场至少会经历好几个震荡。在震荡期,很多农产品市场都会非常脆弱。因为OECD和粮农组织展望,如果经济增长或农产品产量发生很大偏离,今后10年至少会出现一次全球市场的大震荡。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考虑气候变化。因为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模式和农业贸易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造成很大挑战。其实,这就是WTO所提的“气候第一、贸易第二”的原则,该原则已经为大家广泛接受。
中国经济报告:如果能够与谷歌、脸谱这样的科技巨头合作,是否会有很大的帮助?
伯希米西卡:是的。在探讨合作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即提升全球合作水平。我们不仅与成员国开展合作,还与私人部门合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在与媒体合作方面,我们不仅与传统纸质媒体和传统电子媒体合作,还与流行的社交媒体合作。在中国,我们与腾讯和新浪微博合作,我们有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账户,以提升中国人民对粮农组织工作的认知度。在国家层面,我们与新华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5年10月我们与新华社在粮农组织总部所在地罗马签署了合作协议。当然,我们与脸谱、推特也有合作关系。
18亿亩耕地红线有必要保持吗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政府有一个18亿耕地的红线,你认为这是否有必要继续保持?
伯希米西卡:中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虽然未来可能会被印度超过。即使被印度超过,中国人口依然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当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时,粮食进口是一个选择;但是当国内出现经济危机,没有相应财力进口时,该怎么办呢?耕地红线政策是为了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对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土地红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我希望其他国家都效仿这个政策。随着人口的增长,牲畜也会增长,建筑也会增长,只有土地会减少。当其他都在增长,只有土地减少的情况下,拿什么来养活那么多的人口呢?
中国不像新西兰,也不像澳大利亚,因为这些国家有很多大农场,而中国绝大部分作物是由小农来生产。小农参与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减贫和粮食安全。一方面,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并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小农是非常谨慎的,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他们会有不同的反映。因此,公共政策的干预非常必要,能够帮助小农很好地整合到市场中。
改善全球治理,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经济报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开展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
伯希米西卡:随着全球贸易越来越开放,有很多人认为,提升粮食安全必须要通过多边的形式来实现,而且粮食贸易应该成为全球GDP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从而使得一些缺少主粮的国家能够进口。因此,粮食的自力更生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成为很多国家都运用的一个策略,在中国正是如此。两者结合的平衡点在于能够充分运用这两个策略的优势。这个策略成功的基础就是要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同时有能力运用收入分配来改善资源分配效率,从而充分获得国际市场的粮食,而且还要扩大和其他政策的协同效应。
展望未来,不同的国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政策参与全球农业贸易。一般来说,各国都愿意出口农产品,但是进口国会对农产品贸易加以限制。实际上,不能采用贸易限制措施,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定意味着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由于考虑到中国农业经济的体量、环境影响、人口规模。
中国经济报告: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如何借力绿色经济,推动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
伯希米西卡: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有自己的战略,这个战略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消除饥饿,而不是减少饥饿。第二个目标是帮助成员国在农业、林业、渔业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高效率。第三个目标是帮助成员国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提升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第四个目标是在全球框架内帮助成员国强化和提升粮食安全治理水平。这就需要粮食价格的透明性和可预测性。虽然目前全球粮食产量充足,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其中的一部分,总有一部分人不知道他能以什么价格在什么地方获得多少数量什么品级的粮食。通过G20建立的农业市场价格系统,使得粮食价格信息得到更为广泛的散布。这样,每个人就能确切地知道能在什么时间以什么价格购买什么数量什么品级的粮食,就避免了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短缺危机引发的粮食投机行为。第五个目标是帮助成员国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例如气候变化、地震、洪涝灾害、病虫害爆发等。
在这五个目标之上,我们还有一个战略,就是提升粮食价格信息的技术质量,让市场参与者相信这些价格的真实性。
最后,还需要考虑价格波动。价格波动是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一些特征。但是,如果波动过大,会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非洲地区。
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11月14日,在北京举办的2015(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及蒙古国代表伯希米西卡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孤立的,一个国家不可能不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关系。一个国家需要与不同的国家通过贸易来获得不同的产品。同样,中国也需要与许多不同的国家展开贸易,以获得竞争优势。
“一带一路”提升国际合作
中国经济报告: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经济体中,粮食安全需要依靠国内自力更生还是依靠国际贸易?或者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未来中国的粮食贸易应重点瞄向哪些市场?TPP国家还是“一带一路”国家?
伯希米西卡:“一带一路”一方面能提升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会加强团结、加强伙伴关系,并且提升贸易水平,因此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粮食领域的双赢。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经济体中,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一是依靠国际贸易。贸易影响到全球的粮食供给,主要是通过进口和出口,而一个国家的粮食稳定也是通过生产和进出口,因此,贸易政策对粮食安全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讲,贸易制度的变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家庭收入有很大影响。通过家庭收入的分配,贸易制度变化也对政府收入产生很大影响。二是依靠粮食的自力更生或自给自足。自给自足意味着粮食供应是通过国内生产来解决的。很多国家都遵循这一战略,即通过国内生产的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所有居民都能够获得充足的粮食。事实上,在有些粮食净出口国,仍然有很多居民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
作为这两个策略的补充,看一看现在作物收获指数的情况。全球的生产会低于之前的水平,只在季节底的时候生产能够获得平衡。2015—2016年的自由贸易比2014—2015年的记录水平低2.9%,也就是110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下降,但大米可能重新反弹。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展望,谷物存量也会继续上升;谷物的名义价格会进一步下跌,中期名义价格会继续上升,消费的增加也会进一步推高价格、推动大豆的生产,尤其是在巴西。同样,肉类的生产利润会有所上升,全球的渔业生产预计比2014年增长20%。短期棉价会受到抑制。再看市场基本面,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会面临长期下跌,因为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经历一个经济放缓的周期。
10年间全球市场至少会经历好几个震荡。在震荡期,很多农产品市场都会非常脆弱。因为OECD和粮农组织展望,如果经济增长或农产品产量发生很大偏离,今后10年至少会出现一次全球市场的大震荡。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考虑气候变化。因为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模式和农业贸易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造成很大挑战。其实,这就是WTO所提的“气候第一、贸易第二”的原则,该原则已经为大家广泛接受。
中国经济报告:如果能够与谷歌、脸谱这样的科技巨头合作,是否会有很大的帮助?
伯希米西卡:是的。在探讨合作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即提升全球合作水平。我们不仅与成员国开展合作,还与私人部门合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在与媒体合作方面,我们不仅与传统纸质媒体和传统电子媒体合作,还与流行的社交媒体合作。在中国,我们与腾讯和新浪微博合作,我们有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账户,以提升中国人民对粮农组织工作的认知度。在国家层面,我们与新华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5年10月我们与新华社在粮农组织总部所在地罗马签署了合作协议。当然,我们与脸谱、推特也有合作关系。
18亿亩耕地红线有必要保持吗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政府有一个18亿耕地的红线,你认为这是否有必要继续保持?
伯希米西卡:中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虽然未来可能会被印度超过。即使被印度超过,中国人口依然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当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时,粮食进口是一个选择;但是当国内出现经济危机,没有相应财力进口时,该怎么办呢?耕地红线政策是为了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对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土地红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我希望其他国家都效仿这个政策。随着人口的增长,牲畜也会增长,建筑也会增长,只有土地会减少。当其他都在增长,只有土地减少的情况下,拿什么来养活那么多的人口呢?
中国不像新西兰,也不像澳大利亚,因为这些国家有很多大农场,而中国绝大部分作物是由小农来生产。小农参与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减贫和粮食安全。一方面,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并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小农是非常谨慎的,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他们会有不同的反映。因此,公共政策的干预非常必要,能够帮助小农很好地整合到市场中。
改善全球治理,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经济报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开展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
伯希米西卡:随着全球贸易越来越开放,有很多人认为,提升粮食安全必须要通过多边的形式来实现,而且粮食贸易应该成为全球GDP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从而使得一些缺少主粮的国家能够进口。因此,粮食的自力更生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成为很多国家都运用的一个策略,在中国正是如此。两者结合的平衡点在于能够充分运用这两个策略的优势。这个策略成功的基础就是要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同时有能力运用收入分配来改善资源分配效率,从而充分获得国际市场的粮食,而且还要扩大和其他政策的协同效应。
展望未来,不同的国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政策参与全球农业贸易。一般来说,各国都愿意出口农产品,但是进口国会对农产品贸易加以限制。实际上,不能采用贸易限制措施,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定意味着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由于考虑到中国农业经济的体量、环境影响、人口规模。
中国经济报告: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如何借力绿色经济,推动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
伯希米西卡: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有自己的战略,这个战略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消除饥饿,而不是减少饥饿。第二个目标是帮助成员国在农业、林业、渔业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高效率。第三个目标是帮助成员国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提升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第四个目标是在全球框架内帮助成员国强化和提升粮食安全治理水平。这就需要粮食价格的透明性和可预测性。虽然目前全球粮食产量充足,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其中的一部分,总有一部分人不知道他能以什么价格在什么地方获得多少数量什么品级的粮食。通过G20建立的农业市场价格系统,使得粮食价格信息得到更为广泛的散布。这样,每个人就能确切地知道能在什么时间以什么价格购买什么数量什么品级的粮食,就避免了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短缺危机引发的粮食投机行为。第五个目标是帮助成员国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例如气候变化、地震、洪涝灾害、病虫害爆发等。
在这五个目标之上,我们还有一个战略,就是提升粮食价格信息的技术质量,让市场参与者相信这些价格的真实性。
最后,还需要考虑价格波动。价格波动是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一些特征。但是,如果波动过大,会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非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