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经济近几年发展一直比较迅速,是全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这主要得益于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力,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然而,融资难一直困扰和制约着其发展。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剖析,就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努力抓好政策法规前置,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信用担保 银行贷款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167-03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活力源泉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扩大就业、提供社会服务、推动科技发展、支持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快速发展。据《浙江新闻》相关资料揭示:截至2008年底,浙江各类工业中小企业近87万家,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99%;就业职工1400余万人,占95.4%;总产值、税金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8.5%和89.5%。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浙江城乡经济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支柱,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浙江中小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国内就业率、税收等方面已经起到中西部省大中型企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时至今日,融资难仍然困挠着浙江许多中小企业,羁绊着它们进一步快速发展壮大。
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民营经济大省,剖析、破解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对全国民营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经济的前瞻性发展或许可投石问路。浙江已率先做了许多探索,很有借鉴意义。
一、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浙江中小企业大部发韧于民间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小部来源于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的改制。经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其经营规模还是经济总量都不再为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所能支撑。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浙江中小企业有74.6%的存在资金不足,有85.3%的企业需再融资,有70%以上的企业存在着融资难。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
1.市场融资难。一是证券性融资难。据绍兴市中小企业局统计,200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5282家,获得上市许可的仅为10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0.19%。二是民间性融资难。民间性融资对初创型企业尚可解一时之难,对处于快速扩张期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和产业升级转型中的中小企业显然难解其渴。虽然浙江有3000亿左右的民间资金沉淀于银行,但民间融资受政策制约未能堂而皇之走向前台,又受金融危机打击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而信心受挫。一些原本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困境甚至倒闭,无法偿还借贷资金,民间融资明显收缩。
2.银行贷款难。据金华、绍兴、台州、温州四市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调查表明:60%的企业需要从银行贷款,30%的企业靠自筹,7.5%的企业通过内部集资方式筹资,2.5%的企业表示依靠股票筹资。83.73%的中小企业存在银行贷款困难。其中60.47%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较难,23.26%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十分困难。
3.融资成本难。中小企业为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必须保持经营灵活、变化快捷的特点,因而在时间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一次性融资的量较小而频率较高,不仅融资的复杂性加大,而且融资的成本趋高。银行贷款利率上浮更加剧了这一趋势。据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局2008年6月发布的调查资料:2007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上浮80%。同时不少银行还要求企业存单质押,使国有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1.65%,股份制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5.40%,如果是担保贷款,加上担保机构平均2~3个百分点的担保费率,中小企业承担的融资成本将更高,而多数地方民间融资月利率已高达4分到6分。过高的资金使用成本对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影响,财务费用增长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18%,亏损面扩大21.03%,亏损总额增加70.60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4.93%。”
二、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外部因素;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局限。
1.治理结构不规范,信用状况不理想。中小企业大多发韧于民间、发韧于家族,生于斯,长于斯,因此不可避免地常常带有某种“草根”性。我们敬佩于他们的艰辛创业、坚忍不拔,我们也体味到了他们转型的迟缓。治理结构不规范,已成许多中小企业的通性。家族式管理在企业的初创期自有其许多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也不能一概抹杀,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治理结构的规范就不能不提到议事日程。治理结构不规范,影响了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治理结构不规范,导致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关联交易的存在,信息不透明,信用不立,银行顾虑重重不愿涉足。个别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更放大加固了银行此种忧虑,企业融资更为不易。
2.产业起点偏低,经营业绩不稳。中小企业受资金和技术局限,产业起点大多偏低,技术装备相对滞后,经营业绩不稳,技术开发投入不足,预期收益不佳,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担保抵押物不足。贷款风险显而易见,银行自当从严考虑。即便企业勉强找到抵押物,银行也因抵押物难以变现而退避三舍。国家发改委2003年曾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作过调查,中小企业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银行拒贷的比例为32.3%,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两者相加为56.1%。200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一年,时至今日,形势当更为严峻。浙江也概莫能外。
3.资本市场偏窄,企业筹资其难。证券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融资时间较长,大部中小企业规模、实力有限,难以企及;曲高和寡,挤进门的少,摒于外的多。热议多时的二板市场“只闻楼梯响,不见玉人来”。地方产权交易和风险投资等小型资本市场众里搜寻、不见踪影。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仅占资金来源的1.3%,而美国中小企业占到18%。浙江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股权融资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略高于全国平均数,但多数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仍难以筹措发展所需资金,普通中小企业更在别论。
4.信贷支持无力,企业告贷维艰。(1)银行机构机制存在缺陷。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域布局,机构重叠,组织传导链过长,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反应迟缓。浙江省金融组织体系以少数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若干中小金融机构(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为辅构成,其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虚设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法人治理机构严重扭曲,内部人控制现象多发,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贷款风险增加,经营效益恶化,放贷能力和积极性大受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健全,但也存在问题,其背后的“老板”仍是国有企业,同样存在所有者缺位及由此而来的内部控制和道德风险。改制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多从城市信用社的多级法人转制而来,受改制遗留问题影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出现亏损和支付危机,主营业务相对萎缩,经营能力下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既缺能力又缺胆量。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服务有待改进,产品有待创新。(2)贷款期限方式存在局限。现行的银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限制了基层银行的信贷权限,大部分地市级及县区级基层银行机构只有规模不大的流动资金信贷权,没有固定资产信贷权。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紧缺。浙江省金融机构2007年技术改造贷款仅占中长期贷款的0.97%,较2000年的16.09%下降了15.1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贷款越益趋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益趋短。据对各地市调查,绝大多数贷款期限为3至6个月。贷款方式主要是抵押和担保贷款,只有极少数企业才能享受信用贷款,银行贷款期限结构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3)贷款扶持方向存在偏移。在控制信贷总量规模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大企业锦上添花有余、小企业雪中送炭不足”。中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急、频”,相对于大型企业借款,银行存在两高一难,交易成本高,监控成本高,债权维护难。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5倍,银行管理成本也是5倍,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几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不良率的一倍。中小企业还贷质量差影响了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银行偏重于自身利益,过于追求零风险,认为发放几十万元的小额贷款既有风险又无规模效益,宁愿资金积压也不愿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锐减。2007年占浙江全省税收总额50%以上的乡镇企业贷款比重仅为6.72%,比2000年的13.74%锐减7.02%。(4)银行信贷规模发生收缩。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持续实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明显收缩,中小企业信贷供给进一步趋紧。浙江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8年新增贷款明显缩减,2007年新增贷款为1487.27亿元,2008年新增贷款缩减为1093.69亿元,同比减少了1/4。
5.政策扶持不足,银企首尾两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亟待增加。我国已经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 但每年只安排10多亿元,从1999—2004年5月,针对个人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全国也只发放18亿元。杯水车薪,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也须完善。浙江省为缓解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于2005年正式启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出台了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三年来,全省列入风险补偿范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小企业贷款合计达258亿元,有近20万家(次)微小企业得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风险补偿范围有待扩展,激励机制有待创新。
6.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担保任重道远。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另一重因素是担保难。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窘境,浙江省从1998年起即着手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出台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截至2007年底,全省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06家,担保资金总额达到96.8亿元,累计担保企业7.3万家,担保笔数15.8万笔,担保总额达1094亿元。其中,2007年当年担保总额为333亿元,担保代偿率为0.203%,实际损失率仅为0.036%,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就信用担保业而论,其发展仍显滞后。担保机构规模偏小偏散,行业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的投入不足,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不强,仍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许多担保机构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未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担保资金的放大作用和担保机构信用能力受到制约。
三、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银行、企业等多个方面,宜从多方着手以破其局。
1.抓好治理结构规范,推进企业信用建树。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拓宽其融资渠道的基础。必须抓好企业治理结构规范,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以诚为本,诚信经营。规范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保障信息真实,加强信用建设,提升银行和投资者信心。建立健全自有资产补充机制,提高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必须强化外部监督,完善社会公信机制,没有外部监督,仅靠企业道德自律无以保障财务信息透明。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依法惩治企业为逃避税收、债务的财务造假行为,必须依法惩治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串通造假行为。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公开企业信用记录,对那些串通企业造假的社会中介机构禁止行业准入。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系统,防患企业信息欺诈。加强银行贷后监控,建立健全银行信息共享机制。多方着手,逼迫企业保障信息真实。
2.抓好技术管理创新,推进企业价值攀升。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5.9%。2005年下降为4.8%,2007年略有回升,到5%。可见传统产业的赢利能力在弱化,风险在加大。中小企业是浙江传统产业的中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刻不容缓。创新是企业实现产品时间、时代跨越,占据竞争高端,保持业绩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小企业不能仅仅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和资本参与未来竞争,只有通过积极升级产品与服务,实现向价值链上游的攀升,才是唯一出路。
3.抓好资本市场开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开辟和融资渠道的拓宽。除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荐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和尽快创立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创造条件和空间外,当有许多事情可做。(1)开辟产权交易市场,提供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债券融资平台。开辟产权柜市,激活企业沉淀资金。开辟债券融资市场,推进集合发债试点,支持经营业绩优、成长性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为中小企业扩大中长期项目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2)鼓励企业融资租赁,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租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金融工具。在绍兴市也有许多成功案例,绍兴市许多民营轻纺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70%至80%借用融资租赁方式实施。融资租赁的优点是成本较低,风险较小,方式灵活, 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较少限制。企业不必仅仅依靠自我积累去购买设备,只需用现有资产、效益以及未来的收益为保证,提供租赁公司认可的担保,即可占用并使用设备, 利用产生的效益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融资租赁当是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快捷途径。(3)开辟风险资本市场,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既可有效实现储蓄到投资的转化,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新兴企业融资;也可改善企业负债结构,提供企业成长保障。(4)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放开民间借贷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由于其本土性和小型性,易于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前景和信用水平, 克服“信息不对称”性;易于贷后监督,减少贷款风险;易于发挥管理层次少、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优点。民间借贷,既有其存在基础,不宜简单禁止。应逐步放开,规范引导,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应该严格查禁的是不法分子进行的金融诈骗活动和政府官员参与企业集资的行为。
4.抓好金融机构改革,推进银行机制转换。一是抓好金融机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产权制度,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克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肃查处贷款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加强中小企业信贷资产风险评估,降低贷款风险;改进经营服务,推进产品创新,提升经营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抓好经营作风转变,清除银行官商习气。银行虽然已向商业化方向转进,但其转进仍任重道远。银行官商习气的滋生,不但在于其背景,更在于其历史沿革和官商氛围。官商氛围和官商习气无时不给其职员强烈的心理暗示。官商习气不除,银行就无以改善经营服务,推进产品创新。三是抓好组织重组,推进流程再造。削减国有商业的过长组织传导链,推进组织结构扁平化;适度下移信贷审批权限,推进信贷流程再造。过长的组织传导链和过度的权力集中,不仅违背信息即时性原则,加剧信息不对称,也与高效率原则背道而驰。
5.抓好信贷结构调整,推进银行观念转变。调整信贷结构期限,改进与创新贷款服务方式。适度下放信贷授信权,增加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贷款;适度放宽信贷规模,延长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调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实行中小企业浮动利率;建立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方式,努力拓展合作领域;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努力实现金融理念、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创新。
6.抓好政策法规前置,完善企业融资环境。没有政府政策法规前置,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就不完善;没有公共财政的适度投入,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激励作用就会受损。
政府应当积极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融资政策和法律法规,就中小企业融资给以积极扶持,就银行放贷给以积极引导,就逃废债务行给以严厉打击,从宏观角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环境。
7.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信用担保行业有序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较快,为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担保实力仍然不足,担保体系仍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仍然不强。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迫在眉睫。一要进一步推动信用担保行业的建设发展。积极发展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引导担保机构多渠道筹措担保资金,多元化构建投资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担保运作制度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进一步增强担保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依法经营,加强自律,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充实信用担保发展资金,用于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扶持和再担保。以有效分担担保机构风险,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扩大担保资源总量,吸引更多地民间资本进入担保体系。三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反担保措施研究,完善反担保机制,约束受保企业使用信贷资金的责任心,促使受保企业经营管理改善和经济效益提升。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和被担保企业的资信评级制度。揭示担保风险,维护担保市场的公信力和市场秩序。五要进一步探索会员制建设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建设。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对于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意义重大。即以分散会员机构风险,集合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放大贷款担保倍数。
参考文献:
1.张胜利,狄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都兴,张兆杰.中小企业为什么融资难——一个非信息经济学的解释[J].国际金融研究,2001(6)
3.郭安娜,柴雷鹰.浙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浙江金融,2003(1)
4.刘金河.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时代财经,2006.5(下半月刊)
5.曹晓娜.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作用及其发展的对策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6.6(中旬刊)
6.陈颜贞.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策略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8(上半月刊)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华源国土勘测有限公司 浙江绍兴 312000
(责编:若佳)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信用担保 银行贷款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167-03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活力源泉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扩大就业、提供社会服务、推动科技发展、支持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快速发展。据《浙江新闻》相关资料揭示:截至2008年底,浙江各类工业中小企业近87万家,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99%;就业职工1400余万人,占95.4%;总产值、税金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8.5%和89.5%。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浙江城乡经济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支柱,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浙江中小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国内就业率、税收等方面已经起到中西部省大中型企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时至今日,融资难仍然困挠着浙江许多中小企业,羁绊着它们进一步快速发展壮大。
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民营经济大省,剖析、破解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对全国民营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经济的前瞻性发展或许可投石问路。浙江已率先做了许多探索,很有借鉴意义。
一、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浙江中小企业大部发韧于民间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小部来源于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的改制。经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其经营规模还是经济总量都不再为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所能支撑。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浙江中小企业有74.6%的存在资金不足,有85.3%的企业需再融资,有70%以上的企业存在着融资难。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
1.市场融资难。一是证券性融资难。据绍兴市中小企业局统计,200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5282家,获得上市许可的仅为10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0.19%。二是民间性融资难。民间性融资对初创型企业尚可解一时之难,对处于快速扩张期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和产业升级转型中的中小企业显然难解其渴。虽然浙江有3000亿左右的民间资金沉淀于银行,但民间融资受政策制约未能堂而皇之走向前台,又受金融危机打击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而信心受挫。一些原本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困境甚至倒闭,无法偿还借贷资金,民间融资明显收缩。
2.银行贷款难。据金华、绍兴、台州、温州四市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调查表明:60%的企业需要从银行贷款,30%的企业靠自筹,7.5%的企业通过内部集资方式筹资,2.5%的企业表示依靠股票筹资。83.73%的中小企业存在银行贷款困难。其中60.47%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较难,23.26%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十分困难。
3.融资成本难。中小企业为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必须保持经营灵活、变化快捷的特点,因而在时间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一次性融资的量较小而频率较高,不仅融资的复杂性加大,而且融资的成本趋高。银行贷款利率上浮更加剧了这一趋势。据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局2008年6月发布的调查资料:2007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上浮80%。同时不少银行还要求企业存单质押,使国有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1.65%,股份制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5.40%,如果是担保贷款,加上担保机构平均2~3个百分点的担保费率,中小企业承担的融资成本将更高,而多数地方民间融资月利率已高达4分到6分。过高的资金使用成本对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影响,财务费用增长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18%,亏损面扩大21.03%,亏损总额增加70.60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4.93%。”
二、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外部因素;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局限。
1.治理结构不规范,信用状况不理想。中小企业大多发韧于民间、发韧于家族,生于斯,长于斯,因此不可避免地常常带有某种“草根”性。我们敬佩于他们的艰辛创业、坚忍不拔,我们也体味到了他们转型的迟缓。治理结构不规范,已成许多中小企业的通性。家族式管理在企业的初创期自有其许多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也不能一概抹杀,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治理结构的规范就不能不提到议事日程。治理结构不规范,影响了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治理结构不规范,导致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关联交易的存在,信息不透明,信用不立,银行顾虑重重不愿涉足。个别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更放大加固了银行此种忧虑,企业融资更为不易。
2.产业起点偏低,经营业绩不稳。中小企业受资金和技术局限,产业起点大多偏低,技术装备相对滞后,经营业绩不稳,技术开发投入不足,预期收益不佳,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担保抵押物不足。贷款风险显而易见,银行自当从严考虑。即便企业勉强找到抵押物,银行也因抵押物难以变现而退避三舍。国家发改委2003年曾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作过调查,中小企业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银行拒贷的比例为32.3%,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两者相加为56.1%。200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一年,时至今日,形势当更为严峻。浙江也概莫能外。
3.资本市场偏窄,企业筹资其难。证券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融资时间较长,大部中小企业规模、实力有限,难以企及;曲高和寡,挤进门的少,摒于外的多。热议多时的二板市场“只闻楼梯响,不见玉人来”。地方产权交易和风险投资等小型资本市场众里搜寻、不见踪影。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仅占资金来源的1.3%,而美国中小企业占到18%。浙江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股权融资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略高于全国平均数,但多数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仍难以筹措发展所需资金,普通中小企业更在别论。
4.信贷支持无力,企业告贷维艰。(1)银行机构机制存在缺陷。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域布局,机构重叠,组织传导链过长,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反应迟缓。浙江省金融组织体系以少数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若干中小金融机构(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为辅构成,其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虚设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法人治理机构严重扭曲,内部人控制现象多发,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贷款风险增加,经营效益恶化,放贷能力和积极性大受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健全,但也存在问题,其背后的“老板”仍是国有企业,同样存在所有者缺位及由此而来的内部控制和道德风险。改制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多从城市信用社的多级法人转制而来,受改制遗留问题影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出现亏损和支付危机,主营业务相对萎缩,经营能力下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既缺能力又缺胆量。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服务有待改进,产品有待创新。(2)贷款期限方式存在局限。现行的银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限制了基层银行的信贷权限,大部分地市级及县区级基层银行机构只有规模不大的流动资金信贷权,没有固定资产信贷权。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紧缺。浙江省金融机构2007年技术改造贷款仅占中长期贷款的0.97%,较2000年的16.09%下降了15.1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贷款越益趋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益趋短。据对各地市调查,绝大多数贷款期限为3至6个月。贷款方式主要是抵押和担保贷款,只有极少数企业才能享受信用贷款,银行贷款期限结构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3)贷款扶持方向存在偏移。在控制信贷总量规模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大企业锦上添花有余、小企业雪中送炭不足”。中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急、频”,相对于大型企业借款,银行存在两高一难,交易成本高,监控成本高,债权维护难。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5倍,银行管理成本也是5倍,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几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不良率的一倍。中小企业还贷质量差影响了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银行偏重于自身利益,过于追求零风险,认为发放几十万元的小额贷款既有风险又无规模效益,宁愿资金积压也不愿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锐减。2007年占浙江全省税收总额50%以上的乡镇企业贷款比重仅为6.72%,比2000年的13.74%锐减7.02%。(4)银行信贷规模发生收缩。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持续实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明显收缩,中小企业信贷供给进一步趋紧。浙江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8年新增贷款明显缩减,2007年新增贷款为1487.27亿元,2008年新增贷款缩减为1093.69亿元,同比减少了1/4。
5.政策扶持不足,银企首尾两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亟待增加。我国已经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 但每年只安排10多亿元,从1999—2004年5月,针对个人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全国也只发放18亿元。杯水车薪,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也须完善。浙江省为缓解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于2005年正式启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出台了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三年来,全省列入风险补偿范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小企业贷款合计达258亿元,有近20万家(次)微小企业得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风险补偿范围有待扩展,激励机制有待创新。
6.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担保任重道远。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另一重因素是担保难。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窘境,浙江省从1998年起即着手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出台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截至2007年底,全省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06家,担保资金总额达到96.8亿元,累计担保企业7.3万家,担保笔数15.8万笔,担保总额达1094亿元。其中,2007年当年担保总额为333亿元,担保代偿率为0.203%,实际损失率仅为0.036%,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就信用担保业而论,其发展仍显滞后。担保机构规模偏小偏散,行业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的投入不足,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不强,仍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许多担保机构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未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担保资金的放大作用和担保机构信用能力受到制约。
三、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银行、企业等多个方面,宜从多方着手以破其局。
1.抓好治理结构规范,推进企业信用建树。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拓宽其融资渠道的基础。必须抓好企业治理结构规范,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以诚为本,诚信经营。规范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保障信息真实,加强信用建设,提升银行和投资者信心。建立健全自有资产补充机制,提高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必须强化外部监督,完善社会公信机制,没有外部监督,仅靠企业道德自律无以保障财务信息透明。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依法惩治企业为逃避税收、债务的财务造假行为,必须依法惩治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串通造假行为。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公开企业信用记录,对那些串通企业造假的社会中介机构禁止行业准入。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系统,防患企业信息欺诈。加强银行贷后监控,建立健全银行信息共享机制。多方着手,逼迫企业保障信息真实。
2.抓好技术管理创新,推进企业价值攀升。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5.9%。2005年下降为4.8%,2007年略有回升,到5%。可见传统产业的赢利能力在弱化,风险在加大。中小企业是浙江传统产业的中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刻不容缓。创新是企业实现产品时间、时代跨越,占据竞争高端,保持业绩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小企业不能仅仅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和资本参与未来竞争,只有通过积极升级产品与服务,实现向价值链上游的攀升,才是唯一出路。
3.抓好资本市场开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开辟和融资渠道的拓宽。除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荐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和尽快创立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创造条件和空间外,当有许多事情可做。(1)开辟产权交易市场,提供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债券融资平台。开辟产权柜市,激活企业沉淀资金。开辟债券融资市场,推进集合发债试点,支持经营业绩优、成长性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为中小企业扩大中长期项目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2)鼓励企业融资租赁,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租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金融工具。在绍兴市也有许多成功案例,绍兴市许多民营轻纺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70%至80%借用融资租赁方式实施。融资租赁的优点是成本较低,风险较小,方式灵活, 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较少限制。企业不必仅仅依靠自我积累去购买设备,只需用现有资产、效益以及未来的收益为保证,提供租赁公司认可的担保,即可占用并使用设备, 利用产生的效益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融资租赁当是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快捷途径。(3)开辟风险资本市场,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既可有效实现储蓄到投资的转化,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新兴企业融资;也可改善企业负债结构,提供企业成长保障。(4)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放开民间借贷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由于其本土性和小型性,易于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前景和信用水平, 克服“信息不对称”性;易于贷后监督,减少贷款风险;易于发挥管理层次少、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优点。民间借贷,既有其存在基础,不宜简单禁止。应逐步放开,规范引导,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应该严格查禁的是不法分子进行的金融诈骗活动和政府官员参与企业集资的行为。
4.抓好金融机构改革,推进银行机制转换。一是抓好金融机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产权制度,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克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肃查处贷款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加强中小企业信贷资产风险评估,降低贷款风险;改进经营服务,推进产品创新,提升经营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抓好经营作风转变,清除银行官商习气。银行虽然已向商业化方向转进,但其转进仍任重道远。银行官商习气的滋生,不但在于其背景,更在于其历史沿革和官商氛围。官商氛围和官商习气无时不给其职员强烈的心理暗示。官商习气不除,银行就无以改善经营服务,推进产品创新。三是抓好组织重组,推进流程再造。削减国有商业的过长组织传导链,推进组织结构扁平化;适度下移信贷审批权限,推进信贷流程再造。过长的组织传导链和过度的权力集中,不仅违背信息即时性原则,加剧信息不对称,也与高效率原则背道而驰。
5.抓好信贷结构调整,推进银行观念转变。调整信贷结构期限,改进与创新贷款服务方式。适度下放信贷授信权,增加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贷款;适度放宽信贷规模,延长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调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实行中小企业浮动利率;建立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方式,努力拓展合作领域;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努力实现金融理念、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创新。
6.抓好政策法规前置,完善企业融资环境。没有政府政策法规前置,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就不完善;没有公共财政的适度投入,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激励作用就会受损。
政府应当积极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融资政策和法律法规,就中小企业融资给以积极扶持,就银行放贷给以积极引导,就逃废债务行给以严厉打击,从宏观角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环境。
7.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信用担保行业有序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较快,为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担保实力仍然不足,担保体系仍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仍然不强。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迫在眉睫。一要进一步推动信用担保行业的建设发展。积极发展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引导担保机构多渠道筹措担保资金,多元化构建投资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担保运作制度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进一步增强担保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依法经营,加强自律,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充实信用担保发展资金,用于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扶持和再担保。以有效分担担保机构风险,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扩大担保资源总量,吸引更多地民间资本进入担保体系。三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反担保措施研究,完善反担保机制,约束受保企业使用信贷资金的责任心,促使受保企业经营管理改善和经济效益提升。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和被担保企业的资信评级制度。揭示担保风险,维护担保市场的公信力和市场秩序。五要进一步探索会员制建设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建设。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对于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意义重大。即以分散会员机构风险,集合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放大贷款担保倍数。
参考文献:
1.张胜利,狄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都兴,张兆杰.中小企业为什么融资难——一个非信息经济学的解释[J].国际金融研究,2001(6)
3.郭安娜,柴雷鹰.浙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浙江金融,2003(1)
4.刘金河.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时代财经,2006.5(下半月刊)
5.曹晓娜.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作用及其发展的对策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6.6(中旬刊)
6.陈颜贞.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策略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8(上半月刊)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华源国土勘测有限公司 浙江绍兴 312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