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不容回避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亟待加强。本文试从农村学校角度出发,探讨有关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策略。
一、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同时又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在农村学校,要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首先须转变观念。
1、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
与纸质印刷时代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主要的凭借和重要的媒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教育资源,但它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VCD、录音机等“视听教材”。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还包括图书馆、报告会、戏剧表演、街头广告、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活教材”。因此,教室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资源。
2、须转变“课堂即教室”的狭隘教育观
新课程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教室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放眼我们四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已走进千家万户;报告会、演讲会、文艺演出经常举行……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如教学苏教版《碧螺春》一文前,根据我们宜兴盛产茶叶这一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茶乡小博士》的研究性学习。
二、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
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1、在种、养殖实验中探究科学的奥妙
引导孩子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种植、培育庄稼。这种操作、参与、体验其实就是最生动的自然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如某校地处江南水乡,结合农村特点,学校围绕种植、养鱼方面做文章,开辟了“养鱼塘”、“种植园”,还与菜农大户签约,建立了校外活动基地,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种植园里学生定期给植物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小鱼塘里每天喂食,定期换水,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增氧。学生采集样本并利用显微镜观察鱼、蔬菜的病虫害情况。再上图书馆、镇农技站搜集资料,对症下药,成功预防了病虫害。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新时代的旧农民,而是借此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2、在“民间掌故”中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
“民间掌故”指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虽然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更迭不止,但在广大农村,仍以古老的方式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不正是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吗?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内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乡情民俗”中感悟淳朴的乡情
风俗人情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地域、民族不同,民情风俗也不一样。在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以此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活动中,孩子们个个成了有心人,“婚丧嫁娶”、“重阳为何登高”、“端午为何裹粽子”……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都成了同学们探究的对象。
三、紧跟时代,开发以因特网为主要学习途径的网络学习资源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正架设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应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以最快捷和便捷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今。许多农村学校已兴建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教师也能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在网上邀游,去领略一望无际的内蒙大草原、名扬天下的桂林山水风光,去探究恐龙的奥秘……
四、应充分认识教师、学生、家长是最重要的“人本”资源
把人作为最具活力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家长同样是课程资源。就农村学校而言,应改革对学生的传统的评价机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家长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充分挖掘家长的潜能,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家长与学校的全面配合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广大农村教师而言,的确是个崭新的课题,但只要大家转变教学观念,做开发农村语文教学资源的有心人,就一定能闯出符合农村特色的语文教学新天地。
一、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同时又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在农村学校,要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首先须转变观念。
1、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
与纸质印刷时代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主要的凭借和重要的媒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教育资源,但它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VCD、录音机等“视听教材”。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还包括图书馆、报告会、戏剧表演、街头广告、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活教材”。因此,教室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资源。
2、须转变“课堂即教室”的狭隘教育观
新课程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教室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放眼我们四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已走进千家万户;报告会、演讲会、文艺演出经常举行……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如教学苏教版《碧螺春》一文前,根据我们宜兴盛产茶叶这一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茶乡小博士》的研究性学习。
二、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
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1、在种、养殖实验中探究科学的奥妙
引导孩子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种植、培育庄稼。这种操作、参与、体验其实就是最生动的自然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如某校地处江南水乡,结合农村特点,学校围绕种植、养鱼方面做文章,开辟了“养鱼塘”、“种植园”,还与菜农大户签约,建立了校外活动基地,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种植园里学生定期给植物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小鱼塘里每天喂食,定期换水,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增氧。学生采集样本并利用显微镜观察鱼、蔬菜的病虫害情况。再上图书馆、镇农技站搜集资料,对症下药,成功预防了病虫害。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新时代的旧农民,而是借此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2、在“民间掌故”中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
“民间掌故”指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虽然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更迭不止,但在广大农村,仍以古老的方式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不正是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吗?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内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乡情民俗”中感悟淳朴的乡情
风俗人情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地域、民族不同,民情风俗也不一样。在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以此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活动中,孩子们个个成了有心人,“婚丧嫁娶”、“重阳为何登高”、“端午为何裹粽子”……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都成了同学们探究的对象。
三、紧跟时代,开发以因特网为主要学习途径的网络学习资源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正架设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应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以最快捷和便捷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今。许多农村学校已兴建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教师也能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在网上邀游,去领略一望无际的内蒙大草原、名扬天下的桂林山水风光,去探究恐龙的奥秘……
四、应充分认识教师、学生、家长是最重要的“人本”资源
把人作为最具活力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家长同样是课程资源。就农村学校而言,应改革对学生的传统的评价机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家长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充分挖掘家长的潜能,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家长与学校的全面配合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广大农村教师而言,的确是个崭新的课题,但只要大家转变教学观念,做开发农村语文教学资源的有心人,就一定能闯出符合农村特色的语文教学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