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为适应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必须准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并探究加强和创新的社会管理的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政府社会管理水平;拓宽服务渠道,提高群众满意度;加大维稳力度,增强公众安全感;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管理社会化。
关键词: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和谐
加强社会管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为适应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暴露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准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
近年来,关于对“社会管理”的界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使得人们对“社会管理”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必须弄清社会管理的准确含义。我们这里所讲的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格局中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在这里,“维系社会秩序”是社会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条件;“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是由“维系社会秩序”这一核心内涵派生和展开的社会管理基本任务;政府和社会各方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其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管理的直接目的。
上述内涵、主体、目的构成了社会管理质的规定性,成为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管理区别于其他含义的社会管理以及其他管理的显著特征。显然,我们这里所讲的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与相对于自然界的整个人类社会的管理不完全相同,因为作为广义的人类社会管理是包括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管理;与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中的社会管理不完全相同,因为作为政府职能的社会管理只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所说的社会管理中,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完全相同,因为维护社会治安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管理不完全相同,因为社会管理的作用不局限于社会建设,更不局限于社会事业,同时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正常运行的条件和保障。
二、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推进,加之人民群众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增长,推动了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因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企业改革、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部分地方已出现“无土地、无职业、无社保”的“三无”农民。三是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很多违法犯罪以及治安问题已经向虚拟社会蔓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内在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迫切要求发展环境的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稳定、保障人民安康、推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显弱化,使得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行业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如下岗职工的就业、利益补偿及社会保障问题十分突出;社会保障制度、劳动法规建设的滞后,使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劳动力供给增加与就业需求增长的不匹配,使包括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内的城乡居民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对社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的迫切要求。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各级政府也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工作,截止“十一五”末,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经济建设“一手硬”、对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工作滞后。一是社会管理主体方面,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依然存在着缺位、越位问题,特别是城乡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群众组织、社区组织等社会组织建设滞后,其巨大潜力远没有调动出来。二是社会管理范围方面,还没有实现社会全覆盖,一些地方如城市商务楼宇、集体宿舍、城乡家庭出租屋及城乡结合部等还存在管理盲区。三是社会管理方式方面,政府的管理手段单一,有的仍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控、压、罚,服务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四是社会管理能力方面,面对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和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一些领导干部素质能力还不适应。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刻不容缓。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顺应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乎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的重大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社会和谐、社区平安、民生改善。近年来,“黄赌毒黑”沉渣泛起,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刑事犯罪、社会治安事件仍时有发生,面对新形势,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又有新期盼、新要求,要求我们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妥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护各类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促进公平正义;要求我们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及时处理各种社会冲突,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满足人民群众这些新要求、新期待,顺应民心,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政府社会管理水平。一是在管理主体上,从政府为主向政府调控、群众参与转变。改变以往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切实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既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更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同时要把社会管理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管理的重视程度。二是在管理方式上,由防范控制向公共服务转变。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积极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网上并联审批、强化限时办结,促进行政权力阳光运行。三是在管理环节上,由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发生。四是在管理手段上,由依靠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兼施并用转变,突出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将政府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现代手段,加强对重点人、重点物、重点场所、重点地区的动态控制,切实消除社会管理的盲区和真空地带。
(二)拓宽服务渠道,提高群众满意度。一是着力保障改善民生。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资源共享、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改造建设,确保卫生医疗事业与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高度重视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重点解决乡镇公益性服务人员和农村进城落户居民的住房问题;落实稳定物价各项措施,确保城乡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二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整合各类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民生热线、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群众能力,把更多人财物力投向基层,大力吸纳党员、公务员、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建设集发展经济、服务群众、推进文化、促进和谐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三是着力维护公平正义。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做到政务公开、用权公正、办事公道,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健全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确保群众依法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三)加大维稳力度,增强公众安全感。一是建立区域治安监控中心,不断加大交通、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和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力度;全面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治安情况通报、紧急报警求助、打击预防犯罪等工作,切实提升公众安全感。二是促进基层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消除在萌芽;完善大信访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亲自阅批群众来信、带案下访等制度;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预警处置能力。三是确保管理有效到位。加快構建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平台;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帮扶救助、亲情服务、心理干预、就业培训工作机制;加强“两新”组织管理,做到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和发挥作用并举;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有效实施对互联网运营、服务单位以及手机、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兴媒体的安全监管;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四)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管理社会化。一是强化力量整合。要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并将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遵纪守法情况逐步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从政府转移出去。二是强化信息共享。整合新闻宣传、城管、公安、交通、土地等信息资源,加快建设集城市管理、指挥调度、救援服务、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系统平台;将信息采集前端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所及警务室、社区居委会,加快建设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特殊人群信息管理平台,强化外来人员源头动态管理;三是强化统筹推进。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力求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根基;统筹安排好力量建设、运行机制和保障手段,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组织化程度;统筹谋划好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孙永春 《学习时报》2010年3月21日.
[2]《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马凯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关键词: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和谐
加强社会管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为适应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暴露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准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
近年来,关于对“社会管理”的界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使得人们对“社会管理”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必须弄清社会管理的准确含义。我们这里所讲的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格局中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在这里,“维系社会秩序”是社会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条件;“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是由“维系社会秩序”这一核心内涵派生和展开的社会管理基本任务;政府和社会各方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其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管理的直接目的。
上述内涵、主体、目的构成了社会管理质的规定性,成为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管理区别于其他含义的社会管理以及其他管理的显著特征。显然,我们这里所讲的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与相对于自然界的整个人类社会的管理不完全相同,因为作为广义的人类社会管理是包括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管理;与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中的社会管理不完全相同,因为作为政府职能的社会管理只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所说的社会管理中,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完全相同,因为维护社会治安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管理不完全相同,因为社会管理的作用不局限于社会建设,更不局限于社会事业,同时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正常运行的条件和保障。
二、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推进,加之人民群众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增长,推动了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因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企业改革、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部分地方已出现“无土地、无职业、无社保”的“三无”农民。三是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很多违法犯罪以及治安问题已经向虚拟社会蔓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内在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迫切要求发展环境的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稳定、保障人民安康、推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显弱化,使得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行业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如下岗职工的就业、利益补偿及社会保障问题十分突出;社会保障制度、劳动法规建设的滞后,使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劳动力供给增加与就业需求增长的不匹配,使包括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内的城乡居民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对社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的迫切要求。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各级政府也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工作,截止“十一五”末,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经济建设“一手硬”、对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工作滞后。一是社会管理主体方面,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依然存在着缺位、越位问题,特别是城乡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群众组织、社区组织等社会组织建设滞后,其巨大潜力远没有调动出来。二是社会管理范围方面,还没有实现社会全覆盖,一些地方如城市商务楼宇、集体宿舍、城乡家庭出租屋及城乡结合部等还存在管理盲区。三是社会管理方式方面,政府的管理手段单一,有的仍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控、压、罚,服务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四是社会管理能力方面,面对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和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一些领导干部素质能力还不适应。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刻不容缓。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顺应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乎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的重大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社会和谐、社区平安、民生改善。近年来,“黄赌毒黑”沉渣泛起,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刑事犯罪、社会治安事件仍时有发生,面对新形势,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又有新期盼、新要求,要求我们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妥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护各类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促进公平正义;要求我们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及时处理各种社会冲突,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满足人民群众这些新要求、新期待,顺应民心,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政府社会管理水平。一是在管理主体上,从政府为主向政府调控、群众参与转变。改变以往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切实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既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更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同时要把社会管理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管理的重视程度。二是在管理方式上,由防范控制向公共服务转变。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积极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网上并联审批、强化限时办结,促进行政权力阳光运行。三是在管理环节上,由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发生。四是在管理手段上,由依靠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兼施并用转变,突出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将政府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现代手段,加强对重点人、重点物、重点场所、重点地区的动态控制,切实消除社会管理的盲区和真空地带。
(二)拓宽服务渠道,提高群众满意度。一是着力保障改善民生。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资源共享、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改造建设,确保卫生医疗事业与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高度重视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重点解决乡镇公益性服务人员和农村进城落户居民的住房问题;落实稳定物价各项措施,确保城乡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二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整合各类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民生热线、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群众能力,把更多人财物力投向基层,大力吸纳党员、公务员、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建设集发展经济、服务群众、推进文化、促进和谐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三是着力维护公平正义。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做到政务公开、用权公正、办事公道,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健全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确保群众依法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三)加大维稳力度,增强公众安全感。一是建立区域治安监控中心,不断加大交通、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和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力度;全面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治安情况通报、紧急报警求助、打击预防犯罪等工作,切实提升公众安全感。二是促进基层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消除在萌芽;完善大信访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亲自阅批群众来信、带案下访等制度;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预警处置能力。三是确保管理有效到位。加快構建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平台;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帮扶救助、亲情服务、心理干预、就业培训工作机制;加强“两新”组织管理,做到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和发挥作用并举;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有效实施对互联网运营、服务单位以及手机、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兴媒体的安全监管;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四)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管理社会化。一是强化力量整合。要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并将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遵纪守法情况逐步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从政府转移出去。二是强化信息共享。整合新闻宣传、城管、公安、交通、土地等信息资源,加快建设集城市管理、指挥调度、救援服务、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系统平台;将信息采集前端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所及警务室、社区居委会,加快建设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特殊人群信息管理平台,强化外来人员源头动态管理;三是强化统筹推进。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力求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根基;统筹安排好力量建设、运行机制和保障手段,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组织化程度;统筹谋划好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孙永春 《学习时报》2010年3月21日.
[2]《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马凯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